收藏 分销(赏)

林黛玉进贾府知识总结.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030996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进贾府知识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黛玉进贾府知识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黛玉进贾府》学考复习指要 一、背景知识链接 1。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家中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雍正继位后,其父牵连进一场政治斗争,曹家在雍正五年被抄家,从此衰落.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2。 《红楼梦》写作背景 《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 《红楼梦》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书中涉及的人物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到丫鬟小厮、僧道商农,几乎涵盖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此外,此书对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卫生、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烹调饮食等都有细致的描写。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众多。作品的语言凝练自然、准确传神,达到了空前纯熟的境地。 二、选文基础知识积累 1。 正字音 敕造chì纳罕hǎn 攒聚cuán 绾发wǎn 宫绦tāo 璎珞yīngluò 绉裙zhòu 盥洗guàn 杜撰zhuàn 宸翰chén 翠幄wò瞋目chēn 厢庑wǔ黼黻fǔfú内帏wéi 懵懂měng 嫡亲dí忖度cǔnduó 錾银zàn 便宜biàn 韶光sháo 2. 通词义 偏僻:偏激,不端正. 风流:风韵。 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不经之谈:不合常理,近乎荒诞的言谈. 便宜:方便。 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可惜。 三、精读课文 (一)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贾府 (1)宏伟的外观。(课文第一段,可依据宁国府的外观来推测荣国府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其外观异常气派: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表现了贾府建筑外观宏伟气派,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华丽。 (3)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和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之高;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总评: 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分析文中的人物 概述:人物出场详略得当,虚实并用。 写法 人物 详写 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略写 贾母、李纨、王夫人、邢夫人等 实写 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 虚写 贾政、贾赦 单独介绍 贾宝玉、王熙凤 群体介绍 迎春、探春、惜春 1。分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背景: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得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度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以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贯穿了她进贾府的始终。 (1)心理、动作描写--谨慎自尊的性格特点 【结合文本内容】 见姐妹:(第3段)迎春三姐妹来时,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见熙凤:(第5段)王熙凤出场时,黛玉“连忙起身接见”“忙陪笑见礼"。均说明黛玉有着良好的教养,非常注意礼节。 在邢夫人处:(第7段)在邢夫人处,邢夫人宽慰叮嘱,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在王夫人处:(第9段)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下了”.(第10段)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子坐了。“王夫人再四邀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到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处:(第12段)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她“方才告了座,坐了"。 宝玉问玉时:(第15段)黛玉“便忖度着”,方才回答. (2)语言描写——细心周到的处事风格 【结合文本内容】 答邢夫人留饭: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两次答“念何书”: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到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3)肖像描写—-娇美柔弱的外貌神韵 众人眼中的黛玉:(第4段)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身体怯弱,独具风姿 王熙凤眼中的黛玉:(第5段)“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标致娇美 宝玉眼中的黛玉:(第14段)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病如西施胜三分”,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病弱娇美 【总评】细心、多虑、自尊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这与她寄人篱下的境遇密切相关. 2.分析王熙凤形象 节选部分分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难怪黛玉纳罕,觉得其与那些“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这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更证明了这一点。“老祖宗"能够用这样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含着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作者不只写了王熙凤容貌体态的细节,还详细地写了她的服饰装束,淋漓精致地体现了王熙凤身为荣府管家奶奶不同凡响的气度与华贵。 (3)见黛玉。王熙凤第一句话先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赞黛玉,讨好贾母。第二句话是:“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同时,讨好了贾母。而她“转悲为喜”,“用帕拭泪”的表演更可见其虚伪圆滑和机变逢迎的性格. (4)回王夫人。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玲珑精明,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掌权人. 3.分析贾宝玉形象 节选部分重点有三处描写: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贬斥态度)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足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但由于他是王夫人嫡出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出场后的肖像描写.黛玉的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切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西江月》二词评判. 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之类理学先生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这些叛逆表现是其主要性格特征。词中塑造的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该词作用有二: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作者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总评】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具有反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贾府按照封建贵族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2。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姐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人物则属于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3.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宝黛初会时,两人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内,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含贬义的评价,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大吃一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却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也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双向交流"写人法.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描写众人,又通过众人之眼来刻画黛玉,给人自然简洁、浑然天成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