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讲课教案.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022431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讲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讲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讲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讲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看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讲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判断,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科学地概括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矛盾的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基本方法把握主要矛盾 科学分析时代特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历来

2、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找准并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推动重点工作,带动全盘工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群中占据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就是坚持重点论,就能顺利地带动解决其他矛盾,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前进。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转化。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对立统一法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并依据对社会主要矛

3、盾的科学认识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思想认识上拨乱反正,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据对这一矛盾的认识确定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国情,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内容。1981年6月27 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被定位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延续了30多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理论,并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认识进一步形成共识,并延续至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里所说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情况主要说的是生产力发展落后的有关表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5、会主义初及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一表述依然存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矛盾在变化。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许多奇迹,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和显著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用社会历史的辩证法的观点,科学

6、分析新情况新变化,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全面分析了社会矛盾的变化状况,及时而科学地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判断的客观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判断,但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上有了重大变化或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主要表现在,经过近40 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7、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生产力整体上有很大提高,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并进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上述情况导致社会矛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需求日益多样化,变得更为丰富和广泛,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需求仅用“物质文化需要”难以概括。二是制约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关键因素,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生产”因素,而是扩展到包含生产发展因素在内的整体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8、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发展社会生产仍然是重中之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发展的第一要务,但是它已经不是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唯一的关键因素。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地位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是它已经不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或者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够完整地概括或科学地表达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应当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之间的关系呢? 必须把握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初始或低级阶段,它相对于高级阶段而言是发展水平和程度还不高的阶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性质,也没有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尚处在初级或低级的阶段、即还未达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的状况。我国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已经摆脱了过去的落后面貌,已经接近或赶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水平,但是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状况依然突出。二是社会主义

10、初级阶段在总体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产生了新的阶段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新特点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情形下,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矛盾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会对我们党和国家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基本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转化,不是朝着绝对否定或倒退的方向转化,即不意味着简单地否认发展社会生产的前提性意义,而是朝着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矛盾运动方向转化,即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中的复杂变化。对矛盾转化的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或概括,有利于更好地带动解决社会复杂多样的矛盾,有

11、利于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矛盾转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我们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急躁冒进,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矛盾转化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广泛性和高质量,要求我们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关注社会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转化判断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这一判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我们深化认

12、识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阶段,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我们要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矛盾,善于总结变化发展的实际,勇于在实践创新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点。从这一重大判断中,我们获得的重要启示是: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必须首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把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作为始终不忘“初心”和始终牢记的“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始终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把影响或制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

13、素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把由这两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特点,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涉及结构性、合理性问题,包括发展中的结构、区域、领域不平衡、不合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内在结构的不平衡,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城建设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

14、区城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东部西部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在收人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程度和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创新动力不足、就业质量和机会不够充分、局部区域生产发展水平滞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尚待提高、民主与法治建设有待改进和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平有待提高、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改善,等等。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决定我们实际工作重点和着力点的基本依据。再次,要在实践中牢牢抓住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问题这一“牛鼻子”。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带动解决全盘矛盾的前提。可以说,牢牢抓住解决我国发展

15、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抓住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战役的“牛鼻子”。当前,我们要打好扶贫脱贫、改善环境、提高创新能力的攻坚战,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教育领域,要着重解决好教育资源、教育结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问题,坚持教育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弱群体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既要解决好高校区域布局、学科专业结构、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也要解决好素质教育发展、内涵式发展、国际性水

16、平等不充分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充满活力的理论 自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直是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这充分是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

17、确方向胜利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党与时俱进,依据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发展要求,逐步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党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五年来的历史与现实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充满无限活力的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鲜活的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

18、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是一种鲜活的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鲜活的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十三个字,既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又显示出它是一种立足国情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地说:第一,鲜活的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延续与继承。这一点必须明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其次,鲜活的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对科学

19、社会主义教条式的延续与继承,而是紧贴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国情的延续与继承,是在延续与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有丰富。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具有无比的鲜活性,呈现出空前的活力。实践证明,鮮活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是立足于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只有立足国情才能依据国情发展丰富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才可能常青常鲜活,才会具有持续不断的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紧扣中国实际、牢牢立足中国大地、密切联系中国国情来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

20、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即我们通常说的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种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又根据国情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从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又“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实事求是的理论 实事求是的理论,一定是切合实际的、能落地的、能

21、接地气的、能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实践证明,凡是能引领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都一定是实事求是的理论,因而,都一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何以能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就因为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论,其实事求是的根本点在于:毛泽东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多数这一最大的国情。正是基于这一最大国情,才提出了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论,其实事求是的根本点在于:该思想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的基础上的。习近总书记在2013 年12 月26 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

22、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道世界的根本要求”,并要求全党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他说:“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获得健康发展并取得伟大胜利,就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提出符合这一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理论体系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与具体要求,呈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23、。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在短短几十年中引领中国走向强大、引领人民走向富裕。正是在这一实事求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成功的道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人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已经步人世界前列,国家日益强大,人民越来越富裕。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所出现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24、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告诚“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必然是一种种充满适力的实事求是

25、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以人民为本的理论以人民为本的理论必然是充满活力的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处处闪现出以人民为本的光辉理念。臂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持群众路线这个问题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又如,在谈到中国梦这个问题时,他深情地说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装着人民、高度

26、重视人民、紧密依靠人民的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至今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五年来全党产心协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奋斗,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如党的子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精落地实随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因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

27、上。城乡居民收人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人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在今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开篇就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细细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难发现,报告中多次出现“人民

28、”的概念,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可以说,“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可谓是处处想着人民、时时念叨着人民。所以,我们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以人民为本的理论。以人民为本,这就必然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无穷的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能卓有成效引领人民走向富裕、国家走向强盛的理论充满活力的理论,一定是能卓有成效引领人民走向富裕、国家走向强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的理论

29、体系,作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这样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研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直就是本着这样的初心与使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裕与强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密切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经济获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不断走向强盛。譬如,我国改革开放短短30年就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发展:1978-2008

30、年,中国连续30 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5%,到2009 年,中国GDP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 个 全 面”战 略 布 局、“ 十 二 五” 规 划 胜 利 完 成等,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历史性成就: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3980元,比2012 年增长29%; 人均国

31、民总收人从2012 年的5940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总之,五年来,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我们

32、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并且很快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种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与发展的理论 充满活力的理论,一定是能与时俱进、立足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的理论。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依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守的初心与使

33、命。从1956年我们进人社会主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行理论探索与理论创新,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提出了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一国两制”的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科学性、正确性的理论,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34、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基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小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题,“进行观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么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国内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提出了诸如“中国梦”“三个倡导”“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三严二实”“一带一路”“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等重大问题,深人回然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把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活力。只供学习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