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找空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准备】
1、大号塑料袋若干:数量多于学生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砖块、土块、海绵。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塑料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学生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学生。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学生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学生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空气无处不在
1.请学生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学生将海绵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海绵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学生将海绵放入杯底,然后将杯子倾斜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并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海绵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海绵为什么湿了呢?
6、还有哪有空气?(粉笔放水中,会有泡泡说明有空气,衣服、包里都有空气)
五、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生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六、【小结】:空气无处不在
七、【教学活动】
现在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在教室找空气。再到外面找空气去!
八、【板书】
空气无处不在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