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一乐章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
2、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
3、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
4、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
5、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 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
6、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尾声(298344)。用再现部中未出现过的第四个结束主题开始。作为补充在G大调停留了一段,之后经过g小调和降E大调,都只用主动机发展,并用同音异名(降E大调的V7=D大调的增56,降a=升g)转回主调(D大调),在第327
7、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从这里开始,在音型化的主持续音上方重复终止(IV7等,327333)加固主调性(D大调)。结束的十二小节(333344)是只有唯一的一个主和弦的段落,它用经过音和辅助音作装饰,并从弱至很强。第二乐章呈示部(129)。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5+4小节(19)。其终止是:下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乐句开始是对比 的:I级三和弦由VII34和弦呼应。连接段落是从三小节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发展出来的,用属小调(a小调)平行调(C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1017)。实际上连接段落没有为副主题作准备,因为副主题的调性不是C大调。副主题在a小调,从跳入调性的增56和弦。其曲式为变
8、奏的重复乐句:4+5小调(1826)。重复时的变奏是:乐句的前两小节,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是对旋律,之后通过转调模进乐句增长了一小节。叠入开始的结束主题(2629)是个乐句,它加固了a小调的调性。没有连接段落,在F大调的“幻想曲”也以跳出的调性开始。“幻想曲”(3043)。开始是歌唱性的五小节乐句,用F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3034)。随后,转调的前乐句无变化(4448),后乐句从那波里六和弦开始,增长为八小节,转到了降B大调(主调的VI级调),并在该调用完全终止结束(4956)。上面提到的降B大调的终止具有通常向S方向离调的意义(不同的是它出现在主题的内部)。降B大和弦增加了一个升g音,这就构
9、成了增56和弦,从而使再现的副主题能够立即从主调开始(5765)。呈示部中的结束主题没有再现(!)。尾声。叠入开始,它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而成。尾声(6587)第三乐章主歌功颂德谣曲式(154)。分三部分,并有重复。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开始是对比的:主三和弦,II级调的主三和弦。中间部分是模仿结构的新材料(1724)。第三部分(2554)再现扩展了的“a”(2543),并用一个十二小节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作补充(4354)。再现的“a”的后乐句(3343),通过插入转调的模进由八小节增长为十一小节。紧接后面的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和声结构是重复终止
10、。重复“ba”+加固部分复合体。没有连接段落,立即开始三声中部。三声中部(5586)。速度和节拍不变,调性变为G大调(主调的下属调)。其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我们已经看到,不是歌谣曲式)。乐句先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69)。结束的D大和弦通过增加一个C音变成G大调的V7和弦(70)。乐句重复时(7186),停在重属和弦上(a、升c、e、g)开放着(8386)。这个开放的结束代替了转回主调的连接段落(三声部调性的重属和弦=主调的属和弦)。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没有尾声。第四乐章主要主题(19)。乐段。其终止是: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第一插部(924)。近似副主题。其各部分是:
11、(一)先是叠入开始的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随后转到属调,即A大调(916)。(二)副主题式的乐句出现在属调(1724),以后又转回主调,并停在主调的V56和弦上开放着。这个乐句不能看作是副主题,因为不再现。但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近似副主题,是因为在属调,并由该调的“近似连接段落”为其作了准备。没有“近似的结束主题”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因为“近似的副主题”已经用主调的V56和弦为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作了准备。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二次出现(2533)。主要主题在这里几乎无变化,只是用阻碍终止的降B大和弦(d小调的VI级三和弦)代替了结束的D大和弦。这个二小节的降B大和弦(3334)用主
12、动机作倒影密接的模仿先现了第二个插部开始的调性。第二插部(3555)。其曲式为“幻想曲”,从降B大调开始,随后接触到g小调和降E大调,停在F大调的VII级减七和弦上(无限延长在第45小节)。在此之后主要主题在F大调假再现(4647),接着转到d小调(48)。从下一小节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再现连接段落(4955)它用主要主题的第二个动机发展。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三次出南(5664),本质上与第一次出现时一样。小的变化是:(一)在第57小节的密接模仿。(二)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被分解的八度代替(58)。(三)在第60和61小节也是密接模仿第三插部(6483)。叠入开始。一部分用与第一个插部
13、加固调性一样的材料开始,但在这里不是转到属调,而是转到平行小调(d小调,6471)。另一部分是主题性格的发展部分,它用主动机从b小调转回主调(7280),并通过发展主动机将该调的属和弦延伸成四小节的段落(8083)。 主要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也就是第四次出现(8492)。主要主题在这里比前面的任何一次再现都有更富于变化,除模仿外,伴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使主题更加活跃。结束主题的主三和弦也就是主题性格的尾声开始的和弦。尾声(92113)。开始只用主要主题发展。在接触到近关系调后(下属调,第92小节;平行调,第93小节),很快就转回主调(94),并在该 调较长的持续音上构成属和弦段落,之后停在延长的半终止上(99)。接着尾声通过下属(100)和小下属和纺(101)突然徘徊在降号的调性中;这是一个特别优美的、用新材料的、切分的弱奏段落,它在几个小节之后转回主调(102105)。最后八小节(106113)在主持续音上始终用弱奏,并在此时,左手在低音区多次用模进重复主动机,右手先用上行和下行的半音阶(106109),随后用波浪式的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 伴奏(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