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知心理学笔记精品文档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认知(Cognition) 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总称为认知。 认知心理学(Cognition Psychology) 广义: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即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来研究认知活动。 研究心理活动内部机制-认知结构和过程。 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Simon) 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认知的过程与结构 (一)认知过程 信息加工的阶段或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输入、转换、加工、储存
2、、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 对输入的信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 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 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3、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 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 自动化
3、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 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 (二)认知结构 人的知识的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 (1)代表和传递某种事物的信息。 (2)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知识及知识的组织方式。认知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一)认知与情绪 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情绪可以调控认知。 (二)认知与意志、动机 意志推动认知。 认知引发需要和动机。 (三)认知与人格 人格差异造成了认知上的个体差异。认识模型 认知心理学同过建立各种认知模型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包括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建立认知模型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如何评价一
4、个好的认知模型? (1)能够表现认知的结构与过程。 (2)能够说明各种中枢控制因素。 (3)能够容纳和解释已经观察到的现实或现象。 (4)能够预测新的事实或现象的出现。 (5)应该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二)注意(attention) (三)记忆(memory) (四)表象(image) (五)思维(thinking) (六)语言和言语(language)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反应时的由来 人差方程式:Bessel-Angelander=1.233秒 反应时(reaction time,RT) 从刺
5、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代表了从刺激输入到中枢加工到反应输出的全部过程所需的时间。 反应时记录法 (一)减法法(subtractive method) 提出者:Donders,1868,荷兰生理学家 基本逻辑 设计两种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不包含的心理过程,其余各方面都相同。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即时此心理过程耗费的时间。 基本概念 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 辨别反应时(identification reaction time) 选择反应时(selection reaction time) 适用范围 作业任务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各阶
6、段相对独立。 (二)加法法(additive-factor method) 提出者:Sternberg,1969 前提: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加工,完成某任务的时间T=t1+t2+.+tn 程序:设计多因素实验,观察RT的变化,探索相加效应的因素。 目的: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阶段,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而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 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就可推测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经典实验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Sternberg,1969) 评价 (1)逻辑上的对应关系不够严格。 (2)对加
7、工阶段顺序的确定依赖理论模型,而不是依赖数据。 (三)开窗实验(open window) 基本逻辑 直接测量心理过程,从而明显地看出信息加工阶段。 经典实验 字母转换实验(Hamilton等,1997;Hockey等,1981)口语记录法(protocol) 含义:在解决问题时,由被试大声说出他是怎样思考的,然后对被试的口述记录作出分析。适用于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等。 适用范围 (1)适合在完成作业时进行,不宜在回顾是进行。 (2)适合让被试描述正在注意什么或正在思考什么,不宜让被试来解释行为。 (3)对神经事件、再认过程等不可能进行有效内省。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
8、ulation) 主要用于研究思维、问题解决等内容。 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可以验证该理论是否合理。 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第一节 知觉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人脑对经过感官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这一过程叫知觉。 2、知觉的种类 (1)按知觉时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按人脑反映的事物特性分 空间知觉: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 时间知觉: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的位移。二、知觉的特性 (一)整体性 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独地反映刺激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二)知觉的
9、理解性 知觉不是被动的登记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 (三)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让保持他的稳定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三、知觉的研究方向 1、知觉的直接理论,Gibson 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与人的经验无关。 2、知觉的认知理论,Bruner,Gregory 知觉不是有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当前刺激与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四、知觉的组织 (一)知觉的加工 1、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Navon,
10、1977、1981的系列实验 实验1 实验任务:知觉、听觉分别呈现字母,判断听到的字母是“H”还是“S”。 实验材料:由小字母H或S或长方形(局部特征)组成的大字母H或S(总体特征) 实验条件: 1、总体一致关系 2、局部一致关系 实验结果及结论 整体特征会影响听觉的辨别反应时间,而局部特征并不影响。 实验2 实验任务:(1)注意身体(2)注意局部 实验材料:有小字母H或S或长方形组成的大字母H或S。 实验条件:大字母与其组成成分(1)一致(2)无关(3)冲突 实验结果及结论 整体知觉快于局部知觉。当有意识地注意整体时,可以不受局部影像。但局部却受总体影像。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 1、接近律:
11、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律: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4、封闭律: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6、简单性:简单结构容易组成图形。 第二节 模式识别一、模式和模式识别 1、模式(pattern) 有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2、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运用记忆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作出有效解释的过程。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一)魔板说template-matchin
12、g theory 1、主要观点 刺激与模板匹配。 2、补充和修正 预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 3、实验证据 4、存在的问题 (二)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1、原型prototype 头脑中有相关一类客体具有的关键特征的表征。 2、主要观点 刺激与原型的近似匹配。 3、实验证据 Posner(1967)的原型实验 Reed(1972)的人脸识别实验 (三)特征分析理论featuer analysis theory 1、主要观点 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优势:1、不用考虑刺激的大小、方位等细节,识别更有适应性。2、减轻记忆负担。3、要先分析特征,然后综合
13、和识别,由更多学习色彩。 两个模式有较多共同特征时,容易混淆。 2、实验证据 Neisser(1964)的字母搜寻实验 第一组:ODUGQR QCDUGO CQOGRD QUGCDR URDGQO DUZGRO DQRCGU QDCGU; 第二组:IVMXEW EWVMIX WVZWXE IXEMWV VXWEMI MXVEWI EXWMVI XVWMEI 3、泛魔堂Pandemonium (1)获取物体图像-映象鬼 (2)分析特征-特征鬼 (3)认知事物-认知鬼 (4)决策-决策鬼 4、存在问题 只有自下而上加工。也没有考虑整体加工的问题。 (四)拓扑学理论topological theor
14、y 1、客体优势效应object superiority 2、主要观点 视觉系统的功能具有拓扑性,重视整体性质而忽略局部性质。视觉加工早期阶段,视觉系统对图形的拓扑性质更敏感。 3、实验证据 陈霖的图形判断实验(1982)三、模式识别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一)认知因素 1、情境的作用 2、知识表征的作用 (1)易化作用 (2)补充作用 (3)期待作用 (二)非认知因素 1、需要与动机 2、价值与态度 3、情绪 4、人格 第三章 注意 第一节 选择性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选择、维持、整合、调整功能。 研究缘起:鸡尾酒会现象。在各种声音包围下,为什么只听到某些话而听不
15、到其他的谈话。跟谈话对象、距离、声音强度、谈话内容有关。 选择什么来注意? 选择发生在什么时候? 没有被注意到的信息何去何从? 选择依据的线索是什么?一、研究范式 1、双耳分听技术dichotic listening 2、追随作业shadowing task二、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 (一)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 1、提出者 Broadbent,1958 2、主要假设 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 选择信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 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 选择发生在早期。 3、实验证据 Cherry的追随实验 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 (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
16、n model 1、提出者 Treisman,1960 2、主要假设 信息加工容量有限。 过滤器按照信息衰减的方式工作。 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也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选择发生在早期。 3、实验证据 Gray&Wedderburn的双耳分听实验,1960 左耳:OB 2 TIVE 右耳:6 JEC 9 皮肤电实验 追随耳呈现某个单词的时候给被试电击以建立条件反射,在非追随耳呈现该词的时候,也有皮电反应,说明信息没有被过滤掉。 4、与过滤器模型的相同点 (1)加工容量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有过滤机制来调节。 (2)过滤器位置相同,在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即在语义分析之前。 (3)过滤
17、器作用相同,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三)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1、提出者 Deutsch&Deutsch,1963 2主要假设 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在后期反应阶段。 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3、实验证据 Hardwick(1969)的双耳分听实验 左耳和右耳对靶词的反应率都在59%-68%间。 Shiffrin(1979)的辅音识别实验 双耳分听、只用左耳、只用右耳,三种条件下对辅音的识别率相同。说明无论是双耳还是单耳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双耳分听不比一只耳朵差。 三、两类选择性注意模型的争议 1、两类模型的主要差别 刺激-觉察-识
18、别-复述与反应择定-反应 2、实验研究 Treisman和Geffen(1967)的研究 两耳都呈现靶词,听见后都要报告。追随耳按右键,非追随耳按左键。结果:追随耳报告87%,非追随耳反应率为8%,支持衰减模型。被批评追随耳与非追随耳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后来改进,追随耳的靶词不复述,只按键。虽然结果支持衰减模型,但仍未能解决追随耳与非追随耳的靶词地位不等的问题。 非追随耳的同义词也能引起皮电反应,表明非追随耳的词语是被语义分析过的。 Moray(1970)的皮肤电反射研究 3、对两类模型的一些疑问 选择注意的“瓶颈”是否固定不变? 分配性注意、自动加工等心理过程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两类模型是
19、否可以用于解释其他感觉通道的选择性注意过程? 第二节 认知容量与分配性注意一、双作业操作 双作业操作dual-task performance 让被试者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第一种作业对第二种作业的干扰程度,可将其视为人们对第一种作业注意程度的指标。 Johnston&Heinz的实验,1978 主要作业:选择性倾听 伴随作业:对光信号进行按键反应 记录完成伴随作业时的反应。二、单一资源理论single resource theory 1、提出者 Kahneman,1973 2、主要观点 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决定注意关键是资源分配方案。 3、两种限制(Norman&Bobrow,1975)
20、资源限制过程:作业所受到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如年轻人的资源比老年人大,所以完成双作业要容易。如果作业要求超出能量,那么双作业的资源分配遵循互补原则。 材料限制过程: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4、实验依据 (1)Johnson&Wilson,1980 任务:双耳各呈现一个词,觉察事先规定的某个范畴的字词。 材料:双义靶子词和非靶子词。 自变量:非靶子的语义和靶词(1)适宜(2)不适宜(3)中性 靶词呈现方式(1)不固定呈现耳(分配性注意)(2)呈现固定耳(集中性注意) 因变量:对靶词的觉察率
21、。 结果说明:在分配性注意中,非靶词被语意加工了,所以占用资源比较多,影响了对靶词的觉察。集中性注意中非靶词未加工,占用资源少,不影响靶词觉察。 (2)Anderson,Choi&Lorch,1987 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凝视 -以此说明持久性倾向和临时意向的关系 人在处理某一特定刺激时所消耗的时间越多,就越可能在将来继续处理这种刺激。当儿童把更多资源放在临时意识时,用于处理持久性倾向的资源就不多。生活中也是如此,看武侠小说入迷,就忘记了周围的人和事。 5、对一些实验结果的解释 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中枢容量有限,所以两项同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每个作业用了多少资源。如果两个作业对自愿要求没有超过中
22、枢容量的限制,那么两个作业不会相互干扰。如果超出了,就会干扰。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的分配方式。 对知觉选择模型实验结果的解释:追随耳占用更多资源。如果非追随耳的任务不需要太多资源,那么非追随耳的内容也可以较好识别,如觉察声音物理特征的变化,觉察自己的名字。 对反应选择模型实验结果的解释:双耳分听,两耳任务相似,资源相似,所以作业水平也相似。 第三节 自动化加工一、自动化的概念 自动化加工(automatization) 人在完成一种活动或技能时,不需要或需要很少认知资源。有些自动化是遗传的,如婴儿生来就会吮吸。有些是学习的,那些熟练的技能,阅读,吃饭。二、注意研究范式的转变 (一)早期研究范
23、式 过滤作用范式(filtering paradigm) (1)选择性倾听和局部报告 (2)同时呈现有关和无关刺激,记忆负荷较高。 (3)刺激控制反应过程 (4)以反应的精确性作为主要测量指标。 (5)物理特征区分有关和无关刺激。 (二)选择性定势范式(selective-setparadigm) 搜索和启动 视觉通道 刺激数量较少,记忆负荷小。 反应时为指标 1、Stroop作业 判断色词和书写颜色。 Stroop效应:书写颜色与色司名称不一致时,被试对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延长。Stroop效应说明了词义能被自动激活加工。 2、启动作业(priming task) 启动效应:字词间由于词形、词音
24、或语意的联系而产生自动激活的现象。 3、视觉搜索作业(visual search task)三、自动化加工的实验研究 (一)有意识的注意和自动化加工 1、研究者 Posner&Snyder,1975 2、两个概念 自动化加工:不自觉的,无意图的,不受干扰的,容量大。 有意识的注意:容量有限,灵活的。 3、实验证据 (1)实验作业:字母匹配 (2)实验材料 启动刺激 + A B 字母对 AA AB (3)任务:判断字母对是否相同 (4)记录对AA字母对的反应时 (5)自变量:启动刺激与字母对是否匹配启动刺激与字母对匹配的概率 (6)实验假设 启动刺激会自动激活记忆中自身的相应的表征,当字母对与启
25、动刺激相同时,这种表征对字母匹配的成绩起促进作用;当字母对与启动刺激不同时,这种表征不起作用。 有意识的注意对不同事件的概率做出反应。当一个期待的事件发生时,有意识的注意会提高决策速度。如果没有形成期待,那么有意识注意对操作没有影响。 7、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了自动化加工的存在,也说明了有意识注意在操作中的作用。 (二)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1、研究者 Schneider&Shiffrin,1977 2、两个概念 控制性加工:需要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可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 自动化加工:不受控制,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3、实验证据 (1)实验作业:视觉搜索 (2)实验
26、材料:记忆材料/测验材料 (3)任务:判断测验项目中是否有记忆项目相同的项目。 (4)记录判断的反应时。 (5)自变量:记忆或测验项目的个数 记忆项目和测验项目的关系: 一致性映射、变化性映射 (6)实验结果 一致性条件快于变化性条件,且不受项目数量影响。否反应总是比是反应时间长,因为必须对每一个项目搜索才能做出决策。 结论:在变化性刺激条件下,控制加工容量有限,受项目数量影响。 第四章 记忆结构回顾:记忆的分类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保存下来。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时间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有限。 3、长时记忆
27、: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一、两种记忆说 1、核心内容 长时记忆之外存在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1)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 脑震荡患者 癫痫患者 跳台实验 (2)自由回忆实验 对系列位置效应的重新解释 首因效应是因为有较多复述,近因效应是因为是短时记忆。 Murdock的自由回忆实验,1962 预测1: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影响短时记忆。 预测2: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二、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1、图像记忆 (1)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实验 (2)图像记忆的
28、特性 保持时间约为300毫秒 容量在9-20个项目 包含信息整合编码过程 2、声象记忆 保持时间约为4秒。 容量小于图像记忆,约为5个项目。三、记忆的模型 (一)詹姆斯对记忆的分类 1、初级记忆:直接记忆,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的保持。 2、次级记忆:间接记忆,对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保持。是对曾经见过的保持和恢复。 (二)Waugh和Norman的模型 刺激-初级记忆-次级记忆 刺激-初级记忆-遗忘 (三)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 (Athinson&Shiffrin) 1、记忆贮存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短时记忆是缓冲器; 3、记忆是受控制的加工过程 4、三级既是记忆的结构,也反
29、映的记忆加工的过程。 (四)加工水平说(Craik&Lockhart) 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说明记忆系统。 1、加工水平 记忆的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 不随意学习 Craik&Tulving的不随意学习实验 Hyde&Jenkins的自由回忆实验,1969 2、复述 (1)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2)精细复述才能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3、加工一致性 与上下文的加工一致会有利于记忆。 4、加工顺序 由浅至深的不同加工水平是否是一系列的加工阶段? 有多少加工水平?区分标准是什么? 第五章 短时记忆 第一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有限容量:7+2 1、组块 组块(Chu
30、nk) 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2、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实质是利用长时记忆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在编码,不同的组块包含的信息数量不同,组块方式依赖人的知识经验。 象棋棋局记忆的专家-新手对比 大师和新手看棋局5秒,然后复盘。大师可以第一次就正确复位90%的棋子,新手只能恢复40%。如果不是真实棋局,则二者没有差异。说明大师可以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组块,帮助记忆。 Chase&Simon,1973 任务:对照复盘 被试: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 指标:扫视时间,复盘时间 专家-新手的组块数量对比 3、分组 分组(grouping) 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项目分成
31、一组。与组块不同,组块是有意义的,分组不涉及意义。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组块与材料性质的关系 组块本身包含的信息太多,就不能达到7个组块的记忆成绩 2、有关容量有限性质的观点 (1)存贮空间 Athinson&Shiffrin (2)复述时间 Baddeley (3)存贮与加工的关系Klatzky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一、感觉记忆 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1、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1)回忆错误实验,Conrad,1963,1964 (2)AVL单元 2、视觉代码 Posner的短时记忆信息编码实验二、语义代码 语义代码: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有
32、任何感觉通道的特性。 前摄抑制设计,Wickens,1970,1972 Shulman,1970,1971.1972 任务:探测词是否在词表中出现过 结果:探测词容易与词表中意义相近的词混淆。 虚假记忆:当被试学习一组词汇时,未出现的那个关键词被激活进入意识或无意识状态,然后再被试回忆或再认的时候,这个关键词就会很容易被提取。说明短时记忆中的语义代码。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 (1)任务:判断测试数字是否属于记忆项目 (2)自变量:记忆项目的数量 (3)记录被试做出判断的反应时 (4)其他因素的控制:反应的类型 测试项目的位置 2、平行扫描与系列
33、扫描 被试的反应时是否会随着记忆项目数量的增多而增长?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 RT=e+cN+d e:测试项目编码时间;c:测试项目与记忆项目;比较的单位时间;N:记忆项目个数;d:决策和反应时间。 3、从头到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 从头至尾扫描:对记忆项目全部顺序检查比较一遍,再做决策。 自我停止扫描:在记忆项目中检查出所需要项目后即停止。 对“是”反应时斜线的考察二、直通模型 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而是直接通往要提取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提取快慢的依据-熟悉值三、双重模型 熟悉值 判定标准 系列搜索和直通提取 情境的制约 第四节 短时记忆的遗忘一、遗忘进程 1、短时记
34、忆遗忘的曲线 Peterson&Peterson,1959 2、遗忘与短时记忆材料性质 Murdock,1961二、痕迹消退与干扰 消退说和干扰说 Waugh&Norman,1965 旨在区分短时记忆的遗忘是消退还是干扰。 第六章 长时记忆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代码一、长时记忆的语义代码 (一)语义代码的实验证据 1、Sachs,1967 (1)材料 (2)任务:判断测验句是否与目标句相同 (3)自变量:测验句子类型 目标句子与测验句子的间隔时间 (4)因变量:正确判断率 (5)结果 2、Mandler&Ritchey,1977 (1)任务:判断测验图片是否是学习过的图片。 (2)自变量:表面性
35、迷惑图片 类型改变图片 (3)结果 原图:77%;表面迷惑:60%;类型改变:94%; (二)命题表征 命题:一个谓词+几个名词,用以表达一个事实或状态。 对语言信息或意义的储存是以命题形式储存的。二、长时记忆的其他代码 1、双重编码说 Paivio,1974 长时记忆的主要代码包括表象代码和语言代码。 Shepard的图片记忆实验,1967 2、记忆与视觉表象 回忆出来的视觉表象是基于命题建造的。 Loftus&Palmer,1974;Loftus,1979 第二节 长时记忆的语义信息储存一、层次网络模型 1、提出者Collins&Quillian,1969 2、模型要点 概念:结点 概念间
36、的层次关系 概念的属性 箭头表示成分间的直接联系 信息的提取沿连线搜索。 3、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4、模型的批评 (1)熟悉效应;(2)典型效应;(3)否定判断。二、激活扩散模型 1、提出者 Collins&Loftus,1975 2、模型要点 概念:结点 概念的联系:连线 概念间的关系程度:连线的长短和数量 逻辑层次关系和横向联系 概念特征的存贮 3、模型的加工过程 激活和扩散 激活的数量 扩散减弱 连线强度 连线的性质 4、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5、激活扩散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范畴大小效应 熟悉效应 典型效应 否定判断 6、激活扩散模型和层次网络模型的差异 概念与属性的地位 概
37、念与属性的联系 概念间语意距离的差异三、特征比较模型 1、提出者 Smith,Shoben&Rips,1974 2、两类语义特征:定义性特征、特异性特征 基本观点:概念在长时记忆中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 语义空间:长时记忆中概念的语义联系。 3、两阶段加工过程 第七章 表象 第一节 表象及其特点一、表象的概念 当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二、表象的特点 (一)模拟性 1、心理扫描(Kosslyn) (1)距离效应 (2)大小效应 站在大象旁边的兔子。 站在苍蝇旁边的兔子。 2、表象的干扰(Brooks,1968) 口语报告 敲击报告 指点报告 (二)抽象性 对事物的表象
38、往往是抽取共同特征形成一般性表象,并不严格局限于形成它的感觉通道。 (三)可操作性 人可以在头脑中操作和控制表象,就像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过程。 心理旋转三、表象的理论模型 双重代码理论(Paivio,1975) 记忆系统存在两种代码系统:语言和表象 基本假设; 1、言语系统与表象系统即相互对立有相互联结。 2、两个系统中存在三种加工水平。 3、表象表征与言语表征具有不同的性质。 4、两个系统将它们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的方式不同。 第二节 表象的作用一、表象在知觉中的作用 表象为知觉提供期待 Posner,1969二、表象与记忆 1、定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