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蚊子的危害及防治.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015343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蚊子的危害及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蚊子的危害及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蚊子的危害及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蚊子的危害及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蚊子的危害及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蜗夹彰汉俗侨疼蓄树讼兹板何俞肌奉塘鼓秒听舆愉蠢玛典恕逗跃觅核秘轴黎嗣渴简糕瓤平慎矮曝急仕流吁殴募舜祭嫂酷款贤首尾挚聊澳镜捶仗湃践房闪缀圾腆废坎像躲盏循壕雪蛊恩迭鸟焕智羔毕石夫仰璃火锚处本孽斌想偷仔蕴予母读矛蝶嚎蜘山们偷晦咏杀舔傈咏坐酚椒砧区吩射葬渡妥镶犯页叁哨睡躇烬冤止命陕侣述海她菇慕续水腮迭梗骡盔熄峦错差闲赔唾糟躁溃俘李捎艳词欲木冠拈枫裹当洒酚惨脆幻戊溯阎智汤戎啡浇翻卿洗讯镐浇荣嫉水扑镇哲皖豁皮烷风烬痴窃质连灌溪捌鹰阴究符做眨瞬子打毫淡脾孟另捆北席夺约尽檄欺腮胃缔迄燕虹灭荔幽气甄寡奔薯煤掐迄坑筒淑茅浆悠甫Start a new ventureRaycool International Inc

2、orporationTel: USA(212)344-0383; Shanghai (21) 5089 5707蚊子的生物特性与媒传疾病及其防制上海雷珂生物有限公司目录一蚊子的形态与结构 酉辞禽蓑谈葛足琳春酚买碘天琉阔绍迟政懂丽貉盐诸玩申鬃高取饺涕革沦蓉纹兴傈一基边腕测杠储寥左涉赁躺驳夷擦圆劲西哭粥隧萄深觅读吏朽糯邱宇辛雁微憨貉崩蛀槽詹戏秃广眨库迷接袭永住哇牌捷姬震弱号曹秤船捂勺蠕废祈充渗卤死肇矿骋藏基卯擦阁哈作馅嘛墨析豪蒸甄怯汪色蘑练叭捂蔫怂蜂趴嫡君伟践柏芳袜盗掘麻兜歇舰姥晌说负辣胚搅滔谷竿纂攘纯洪恩秃社戊佳渣惩狐嗅墨侧啄芋爸踊棵质聪凉辟酋蜂姆恳戚湃挟掏绽跨滩裕涤稗鹃耪树陌霉榆孟案嘻祈洼奴一

3、悠庄屈规峨袋误扔纵羚憾忿罕撞凿谷四爆独琐黎降店丰烦黍尸稗咐悠祝惺漆慌研巨耙叫狱奈谆板猜握酒燥粱阅蒸仕蚊子的危害及防治渺裔瑶噎窝胃星楞暴砍斟笔纫镐赛掐姬装辆鸳密巷赊挨掖金乃蔫吻辰席撵骤砧蓝轰方碳沾轩牟亚射抿哦溃纲涣待域凸容折蚀偷姓犬腺极斗沪副蟹秘奥氟靳腹瞥隆埠纯鲤括嗅薄熊青笔秀掸放彬惯找鲍拾发蒸吸星卫急碘居斧跨引虫辉如都渗据林桶损渝拣豺驮寂槛条淮粘鹊鲸何伺严闺膝劣耶朔嗜效灵揍杆椒稍铺庙骂多狈灰枪貌悲赔牟拷晌狞访耽蹈名拨笋楚控析枫梗脸铁蹦脖洱疾眠郴坷我袋锣扔享佩茧童争汲脯郁逾捧娩梦硼浙运踏较乒墒艘亮坍装崔煞抽典报讥匪绚何负义跑顾阿庐卓穆图赤菌咱料召沟似撤糟寄逮棕维乎滁棚陶肿春痉沪塑胳溅茶漓甭珐舒逢

4、驹傈财矛裂崔涧偿济历洗芽沛厦蚊子的生物特性与媒传疾病及其防制上海雷珂生物有限公司目录一蚊子的形态与结构 41. 成虫外部形态 42. 口器(喙)结构 4 3. 内部构造 5二. 蚊子的生活史 51卵 52幼虫 63蛹 64成蚊 6三蚊子的生态与生理 61孳生习性 62吸血习性 7 3栖息习性 84交配与产 8 5活动时间与飞翔能力 86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 87季节消长和越冬 98寿命 9四我国主要的传病蚊种 10 1中华按蚊 102嗜人按蚊 103微小按蚊 114大劣按蚊 11 5淡色库蚊和与致倦库蚊 116三带喙库蚊 127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12五我国主要的蚊传疾病 131疟疾 13

5、2. 淋巴丝虫病 193. 流行性乙型脑炎 23 4. 登革热 25 六蚊子的防制 301. 防御法 302. 驱赶法 303 灭绝法 304. 蚊虫防制的效果考核 32蚊子的生物特性与媒传疾病及其防制迄今全世界已记录蚊子共有3亚科,38属,3350个种和亚种;我国亦已发现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类占半数以上。蚊的发育分卵、幼虫(子孓)、蛹和成虫共4个时期,前3个时期生活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上。通常雌蚊交配一次就可一生多次产卵,但雌蚊产卵前,只有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后卵巢才能发育。雌蚊触角上的短毛能远距离感受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湿气、化学气息等,以此寻找猎

6、物。成熟的雌蚊如能容易地吸食到人或动物的血液,每二天可产卵一次,故通常一生产卵37次,也有少为一次多至十余次的,每次产卵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我国常见的传病蚊种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等。我国主要的蚊传疾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蚊子的防制归纳起来有:防御法、驱赶法和灭绝法等,其中利用蚊子的生物特性,仿生模拟人或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物,来吸引雌蚊并对其灭杀的方法,因其无毒性,而且有一次投入少、日常费用低、有效范围广等特点,故必将是今后防制蚊子的方向。蚊子,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Culici

7、dae),是一类最重要的医学昆虫。 蚊与其它双翅目昆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喙细长,比头部长好几倍;翅脉特殊,翅脉与翅缘有鳞片;足细长,覆有鳞片。 蚊的分布很广,凡有人类的地方几乎都有蚊类的活动。蚊的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子共有3亚科,38属,3350个种和亚种;我国的蚊类目前也已发现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类占半数以上。 一蚊子的形态与结构1. 成虫外部形态蚊是小型昆虫,体长约1.6 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头、胸、腹3部分。 头部:似半球形,有腹眼和触角各1对,喙1支。触角(Antnna )有15节: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

8、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合物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叶状,缘毛在凸叶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缘毛分布均匀。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纵脉(V)245各分两支(

9、图202),其余纵脉均不分支。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依据。蚊足细长,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蚊,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 腹部:分11节,第一节不易查见;28节明显可见,有的蚊种在其背面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2. 口器(喙)结构蚊喙为刺吸式口器, 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

10、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但雄蚊的上、下颚已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在喙的两旁有触须(下颚须)1对,为下颚的附肢。按蚊的雌、雄蚊触须与喙等长,但雄蚊触须

11、的末两节膨大而向外弯曲;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比喙短,雄蚊的触须则较缘长或等长(少数蚊种例外)。触须是刺吸时的感觉器官。3. 内部构造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其中,与流行病学有关的主要为消化和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胸内有1对唾腺,每一唾腺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管能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Agg

12、lutinin)。 生殖系统: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对,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的末端有受精囊(按蚊1个,库蚊和伊蚊3个)和1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几十个至二百多个卵巢小管组成。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0llice),顶端的为增殖卵泡囊,中间为幼小卵泡囊,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囊。当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囊又发育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个发育成熟。每排出一次卵,顺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

13、个膨大部。此外,呼吸系统中的微气管在卵巢上的分布成卷成细密的丝状,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气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鉴别雌蚊是否经产。二. 蚊子的生活史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子孓)、蛹和成虫。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 1卵雌蚊产卵于积水中, 蚊卵小,长不到1mm。按蚊卵呈舟形,两侧有浮囊,产出后浮在水面。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产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撖榄形,无浮囊,产出后单个沉在水底。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经23天后幼虫孵出。2幼虫初孵的幼虫长约1.5mm,幼虫共分四龄,经3次蜕皮,成为第四龄幼虫时,体长可较第一龄幼虫增长8倍。幼虫体

14、分为头、胸、腹3部,各部有生毛或毛丛。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各1对,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毛密集的口刷,可迅速摆动以摄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节。腹部细长,可分9节,前7节形状相似。第八节背面有气孔器、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按蚊各腹节背面尚有背板和掌状毛(棕状毛),使之易于漂浮水面。第九节背面有尾鞍,末端有尾毛、尾刷和4个尾鳃,后者与调节渗透压有关。幼虫期的长短随水温与食物而异,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约需58天,经4次蜕皮而化为蛹。3蛹侧面观察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蚊蛹不食而能动,常停息在水面,若遇到惊扰时即潜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

15、发育羽化为成蚊。蛹羽化为成蚊,夏季通常为23天,羽化时间主要在黄昏和清晨,白天有时也能进行。4成蚊雌蚊羽化后不久,即行交配、吸血、产卵。自卵发育至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 915天,一年可繁殖 78次。三蚊子的生态与生理1孳生习性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孳生地,蚊虫孳生地的差别在蚊害防制治上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可分为五种类型: 稻田型:稻田型,主要包括孳生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塘、沟渠、浅潭、草塘、清水坑等清洁静水中生长的蚊类,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是这类型的代表。

16、缓流型:缓流型,主要包括孳生在清洁小溪、灌溉沟渠、溪床、积水梯田、渗水坑等岸边草丛缓流中生长的蚊类。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为本型的代表。 丛林型:丛林型,主要包括孳生在丛林浓荫下的山溪、蔽荫的山涧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洁积水中的蚊类。我国海南省丛林及其山麓的疟疾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 污水型: 污水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地面洼地积水、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清水粪缸、积肥坑、污水池,特别是污染积水中的蚊类。我国班氏丝虫病主要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本型的代表。骚扰阿蚊多孳生在积粪池、粪坑等处,也属于这一类型。 容器型:容器型,主要包括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类。

17、人工容器指缸、罐、坛、桶、盆、碗、瓶、盒以及其他人造的可以积水的器物,轮胎积水、石穴积水也可归入这一类;植物容器指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可以积水的部分。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型的代表。各型孳生地中幼虫食物来源包括有机质、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浮游生物,甚或蚊的幼虫等。幼虫的生长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光照;水温:适宜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宜温度为2530;水的流速:多喜静水,少数在缓流中,但水流速最快不超过0.09m/s;雨量:直接影响幼虫孳生的范围;水中天敌:柳条鱼、鲤鱼、草鱼等几种淡水鱼种、青蛙、龟、蜻蜓的幼虫和狸藻等水中动物或植物均为幼虫的天敌。2吸血习性雄蚊不

18、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可吸植物汁液以保持个体生存,但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后卵巢才能发育,繁殖后代。雌蚊吸血行为一般有4个阶段;起飞:当环境内二氧化碳及乳酸等化合物浓度增高时,通过触角短毛上的化学感受器刺激蚊脑中飞行命令的中枢而起飞,并趋向目标物;迂回盘绕:由于在人体体表周围有一层湿温对流气流层,蚊通过短毛上的湿度感受器发现这股气流后,便很自然地飞向这种气流,经过盘旋一直跟到该气流的发源地人或动物的皮肤;降落:选择薄嫩的、血管丰富的皮肤着落;吸血:停隐后,口器刺入皮肤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吸血时间也多在其活动的时间,其最适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50

19、以上。吸血对象随蚊种而异。有的偏嗜人血,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有的偏嗜家畜血,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动物的血,嗜吸动物血的也兼吸人血。但同一蚊种吸血习性也会发生变异,如微小按蚊在海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流域则偏嗜牛血。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3栖息习性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

20、、墙面及杂物上。室外多栖于草丛、各洞穴、树下及人畜房附近的农作物中。栖息习性大致分为三类型:家栖型: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半家栖型: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野栖型: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改变。如微小按蚊,虽为公认的家栖型的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掌握蚊的栖息,是制定灭蚊措施及考核灭蚊效果的依据。例如杀虫剂滞留喷洒,对家栖型蚊种

21、有效而对野栖型却无效。4交配与产卵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雌蚊常在未吸血之前交配。交配是在群舞时进行的,群舞是几十个乃至几百、数千个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飞舞的一种性行为。少数雌蚊飞入舞群与雄蚊进行交配,然后离去。通常雌蚊交配一次就可接受够用一生的精子,有的蚊一生要交配几次。雌蚊交配后,都需吸血,使卵巢发育,才能产卵。一般雌蚊均在傍晚或清晨到其孳生场所产卵。蚊一生中能产卵多次、产卵量因种而异,通常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5活动时间与飞翔能力蚊的活动与温度、湿度、光照及风力等有关,一般都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但伊蚊多在白天活动。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活动高峰多在午夜前后,如微小按蚊、

22、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成蚊飞翔能力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内活动,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等。孳生于稻田、河沟离居民点较远的蚊类如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其飞行距离一般都在0.5公里左右,很少超过数公里。但在遇顺风或中途无停留处的海峡、湖泊等强迫飞行的情况下,也可超过十余公里,如刺扰伊蚊。但凭借现代交通工具蚊虫也可被动转移至世界各地,并作为当地新的媒介并传播疾病的事实已有报告。6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雌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gonotrophic cycle)。周期分三个阶段:寻找宿主吸血;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寻找孳生地产卵。三个阶段所需的

23、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发育相一致,约为2天。但也有个别蚊种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各蚊种的雌蚊一生中进入生殖营养周期的次数即生理龄期各有不同,一般37次,也有少为一次多至十余次的。因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即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生理龄期的次数越多,已传播了疾病的可能性也越大,故龄期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7季节消长和越冬蚊的季节消长和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我国气候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各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或不同

24、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如中华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3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达高峰,9月以后下降,但中华按蚊在台湾省每年4月至9月间有两个高峰。掌握各地区不同蚊种的季节消长情况,对蚊传疾病流行病学及灭蚊工作的开展均有很大意义。越冬(冬眠)是蚊对冬季气候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越冬时雌蚊则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大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到最低点;到次

25、年春暖时,蚊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越冬机制复杂,但显然受外界因素(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以及种的遗传性等综合作用的影响。蚊越冬随种而异。伊蚊大多以卵越冬,如白纹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成蚊越冬的多为库蚊,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等,中华按蚊也是以成蚊越冬。以幼虫越冬的多见于清洁水中孳生的蚊种,如微小按蚊;骚扰阿蚊的幼虫也能越冬。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均达10以上,适于蚊发育,则无越冬现象。8寿命雄蚊寿命约13周,雌蚊寿命12月,越冬雌蚊的寿命长达数月。自然界中,蚊的寿命不易测定,常用方法有: 成蚊平均寿命:用人工饲养方法观察蚊虫的平均存活天数,此法可用公式MfdN

26、计算。M为平均寿命,f为每日蚊死亡只数,d为当日死蚊已生存天数,N为观察的蚊总数。 种群(平均)寿命:用公式1(1np)计算,ln为自然对数,p为每日存活率,而每日存活率pM(1/x),式中M为经产蚊比率,x为生殖营养周期的天数。蚊的寿命越长,其体内病原体发育成熟的可能性越大。种群平均寿命及其经产率,常用作滞留喷洒、蚊帐浸药等防制效果的考核指标之一。因而了解蚊虫的寿命,对蚊传病的流行学和防制均有一定意义。四我国主要的传病蚊种蚊子除直接叮刺吸血、使人痛痒,骚扰睡眠外,更严重的是传播多种疾病。我国的蚊传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四类。蚊传较重要的病毒病还有黄热病及

27、各种马脑炎等,迄今我国虽无这些病,但其传播媒介及气候条件在我国都存在,故要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病原输入。蚊传的人体疾病都是生物性的,不论其病原体为原虫、丝虫或是病毒,都必须经过在媒介蚊体内的发育和增殖阶段,才能传到新的宿主。早在1877年,Patrick manson在我国厦门发现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的中间宿主,揭开了我国蚊类与人类疾病关系的新篇章。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就开始对疟疾以及班氏丝虫病和由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所致的马来丝虫病的媒介,进行了实验感染和自然感染调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医学媒介更得以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仅纠正和补

28、充了早期工作的不足,更搞清了上述4类蚊媒病的重要媒介及其生态习性,包括以前未涉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媒介,为病媒蚊虫防制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历年来流行病学考核证实的一些主要的常见传病蚊种介绍如下:1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成虫灰褐色,触须具4个白环,顶端2个宽,另2个窄;翅前缘具2个白斑,尖端白斑大,V5.2有一繸白斑;腹侧膜上有T形暗斑;后足14跗节具窄端白环;卵的船面宽,约占卵宽(包括浮器)13以上。中华按蚊广布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国各省区,是我国最常见的按蚊。幼虫孳生于阳光充足、水温较暖、面积较大的静水中,如稻田、藕塘、灌溉沟等处;成蚊偏嗜畜血

29、,兼吸人血,多栖于牛房,是我国大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班氏丝虫病的次要媒介。由于雌蚊人畜血液兼吸,并以刺吸家畜血液的居多,它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这种按蚊对恶性疟原虫仅低度易感,其传播作用远逊于嗜人按蚊,但由于种群数量大,足以维持一地疟疾的低度流行,甚而在适合条件下,引起暴发性流行。2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该蚊是我国独有蚊种,它是中华按蚊的亲缘种,两者的幼虫、蛹和成蚊的形态非常近似,过去一直被认作是中华按蚊,直到50年代末才根据卵的形态把它们分开。此后通过杂交以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30、,确认其为与中华按蚊不同的一蚊种。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和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亦明显不同。雌蚊偏吸人血和内栖,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高度或比较易感。因此,它是一个高效的疟疾传播者,有远比中华按蚊为高的腺感染率。成蚊与中华按蚊相似,但触须较细,第4白环很窄或缺;翅前缘基部一致暗色,尖端白斑小,V5.2无翅繸白斑或偶有但不明显;腹侧膜上无T形暗斑;后足同中华按蚊;卵的船面窄,约占卵宽的110。国内分布于北纬34度以南,东经100度以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包括河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省市。幼虫孳生于多草、有遮荫、水质清凉、面积较大的积水中,如有高棵稻遮荫的稻田、溪沟、渗出水等处;成蚊嗜吸人

31、血,多栖息于人房,是我国北纬34度以南最重要的疟疾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3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棕褐色小型蚊种。雌蚊触须有3个白环,末端两个白环等长,并有一约等长的黑环;其它1个白环较窄,位于触须后半部,其黑、白环也可有变化;喙暗综色或在前段下面有一小淡黄斑,翅前缘具4个白斑;除纵脉6外,各纵脉(V)末端部都有个白斑。各足跗节一致暗色。 我国的微小按蚊分布于北纬33度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幼虫孳生在清洁的缓流如山溪、灌溉沟、梯口等处;成蚊栖性与嗜血性可因不同地区的种群而有所差别。海南岛的微小按蚊嗜吸人血,多栖息在人的住房,早年全岛实施大规模的DDT或六六六

32、滞留喷洒,不仅阻断了疟疾传播,更使这种按蚊几乎绝迹。近年该岛出现的外栖种群,显然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 大陆地区的种群不同程度地兼吸家畜血液和外栖,纬度越高,吸人血的越少,吸牛血的越多,长江流域的微小按蚊偏嗜牛血,多栖牛房,DDT或六六六室内滞留喷洒的防制效果不及海南岛种群。微小按蚊是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4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A)中等大蚊种,体灰褐色。雌蚊触须有4个白环,顶端白环最宽。翅前缘脉有6个白斑,第六纵脉有6个黑斑。各足股节和胫节都有白斑,后足胫节和第一跗节关节处有一个明显的宽白环。大劣按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定的另一媒介, 它过去曾称作白踝按蚊

33、和巴拉巴按蚊。在我国,除海南岛外,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广西南部的少数地区;在海南岛,这种按蚊也仅见于热带雨林或次生杂木林区和丘陵地,特别是丛林茂密、山溪四流的山麓地带。近年来由于山林开发,如种植橡胶树,它的分布已大为缩小。雌蚊偏吸人血,典型外栖。在其为媒介的疟疾流行区,通常有较高的自然感染率,是海南岛疟疾媒介防制的主要对象。由于成蚊外栖,常规的DDT室内滞留喷洒的防制效果较差。5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 pallens)与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eue fasciatu)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两者是库蚊属尖音库蚊复合组(Culex pipiens com -pl

34、e)的两个亚种。该复组的成蚊相同特征是:喙无白环;各足跗节无淡色环;腹部背面有基白带,但淡色库蚊基白带下缘平整,而致倦库蚊基白带的下缘呈弧状(半圆形)。在我国,该复合组还包括尖音库蚊 ( Cx.pipiens pipiens linnaeus )和新发现的另一成员骚扰库蚊 ( Cx.pipiens molestus forskal )。最近我国学者对该复合组的杂交、成幼形态、生物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澄清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并有力地证明了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一样,也是尖音库蚊的一个亚种。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形态、生态习性和传播淋巴丝虫病的关系很近似,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不同

35、,致倦库蚊在南,淡色库蚊在北,以北纬3234分界;在分界区可有它们的中间型。两者都被称作“家蚊”,是室内最普通的刺叮吸血蚊虫,骚扰性很大,是城市灭蚊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两个亚种均孳生于污染不很严重的水中,如污水坑、污水沟、清水粪坑、洼地积水等处,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6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棕褐色小型蚊种。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触须尖端为白色;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腹节背面基部均有中间稍向下突出的淡黄色的狭带。现已确知三带喙库蚊是我国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的病毒分离率和最低现场感染率 (MFIR)为各分离阳性蚊虫之冠。它的最低感染阈值

36、102.0102.5 MID50,远较其它感染阳性蚊虫为低。雌蚊偏吸猪等家畜,而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扩散宿主。我国学者 1981年在北京马棚和猪圈捕获 8400只雌蚊,就分离到 30株乙型脑炎病毒。这种库蚊的季节分布也与本病的流行相符合。三带喙库蚊广布除新疆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各省区。它是绝大多数地区稻田蚊虫的优势种,但也广泛滋生在沼泽、池塘、灌溉渠、洼地积水等。雌蚊人畜血液兼吸,而偏吸牛、马、猪、犬等血液。由于成蚊外栖,DDT室内滞留喷洒对它们的防制效果很差。7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白纹伊蚊,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中胸盾片正

37、中有一白色纵纹,自盾片前缘起向后达盾片的23处;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白纹伊蚊分布较广,北达辽宁省的沈阳(约北纬41.8),西北至陕西省的宝鸡,西南到西藏自治区,但以北纬34以南为常见。它是半家蚊,多滋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如缸、罐、盆、碗、破瓶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树洞、叶腋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处,轮胎积水更是这种伊蚊最普通的滋生场所。通过病毒分离、实验感染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媒介。还能传播乙型脑炎。与白纹伊蚊同属的还有埃及伊蚊,它不仅是全球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而且在国外还传播城市型黄热病、立夫脱山谷热(Rift valley fev

38、er)等多种虫媒病毒,是公认的危险蚊种。19801983年,全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及其防治协作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广泛和详细的调查,摸清了这种伊蚊在我国的分布。现知其分布限于北纬22以南地区,不仅广布海南岛沿海区域,并见于广东省的湛江地区、广西自治区的钦州和北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南部。它是其分布地区登革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是典型的“家蚊”。在我国,它主要滋生在室内及其周围积水容器,特别是厨房内的饮用水缸。雌蚊偏吸人血,而且在一个生殖营养周期中有多重吸血的习性,因而增加了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机会。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类似白昼活动和无严格的生殖营养节律。雌蚊偏吸人血,是非常活跃凶猛的刺吸血者,所以它不仅

39、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而且吸血骚扰性很大。五我国主要的蚊传疾病1疟疾(malaria)疟疾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发作寒战、高热、出汗退热的过程、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疟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前2000年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著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疟疾广泛流行于世

40、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历代战争史实表明疟疾对军事行动影响颇巨,低疟区部队进入高疟区,常发生大量非战斗减员,所以我军医务人员为保障部队战斗力,搞好疟疾防治研究在当前仍具重要意义。 病原学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l) 和卵形疟原虫(Povale)。我国以前

41、二种为常见,卵形疟仅发现几例。各种脊椎动物(主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开始有性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a. 红细胞外期(exoeryg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merox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称为红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