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计划研究新乡市计划设计研究院5月目 录第一章 研究范围和现实状况问题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范围2三、现实状况问题2四、小结5第二章 同城化和紧凑城市理论研究6一、同城化概念6二、紧凑城市理论8第三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13一、发展基础13二、面临机遇和挑战15三、小结16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17一、指导思想17二、战略定位17三、小结18第五章 空间发展战略和布局20一、总体发展空间格局20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23三、交通发展空间格局25四、生态安全空间格局26五、主体功效区划26第六章 同城形态紧凑城市研究30一、紧凑城市发展目标30二、紧凑城市发展提议30三、
2、小结32第七章 发展关键33一、基础设施33二、产业协作35三、环境保护39四、社会事业41五、公共事务45六、体制机制协调和创新48第八章 计划实施提议51第一章 研究范围和现实状况问题一、研究背景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方面发展”,根据“统筹城镇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友好发展、统筹中国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党十六大提出,“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依据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特征和关键矛盾,致力于
3、突破城镇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重大战略决议。新乡市是河南省统筹城镇发展改革试验区,怎样打造中国一流城镇统筹改革试验区,是市委、市政府目前关键任务之一。我们认为,新乡市中心城市及周围区域城镇是新乡城市区关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对于本市晋位升级,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推进城镇统筹发展至关关键。同时,加紧新乡市豫北地域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城镇密集区同城效应,提升新乡市发展水平,对于加紧推进新乡城市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携领新乡城市区打造布局合理、功效完善、联络紧密城镇群含有十分关键意义。目前,中国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改变,新乡市区及周围城镇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
4、法转变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为市委、市政府决议布署提供依据,推进新乡市城镇密集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成全方面小康社会和基础实现现代化,实现可连续发展,特进行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计划研究。二、研究范围以新乡市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新乡城市区第一圈层为依靠,辐射周围区域,关键包含新乡市总体计划确定城市计划区和卫辉市唐庄镇,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三、现实状况问题现在,城镇密集区城镇建设关键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资源、水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连续发展瓶颈。新乡市为平原城市,基础农田较多,伴随城市化加速推进,将面临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突出问题;地下水超采
5、、工农业用水粗放,造成水资源短缺,这对本市城镇化可连续发展组成了严峻挑战。2、中心城市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城市快速蔓延侵占了郊区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城市人口密度逐步下降,假如未来不能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城市人口密度连续下降,这种粗放土地利用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它将对资源、能源消耗量产生极大影响,加剧市区资源、能源短缺矛盾,造成无可挽回巨大损失。3、周围城镇空间急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环境品质不高。周围城镇空间急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造成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关键表现旧区土地利用率低下,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工业区遍地开花,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占用严重等现象。同时空间拓展质量不高,
6、存在土地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城镇建设和发展。4、城镇间恶性竞争。据统计,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内共有13个产业集聚区,其中省级6个,市级7个,总计划用地面积117.33平方公里,占城镇密集区总面积13%。现在,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各级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发展关键,为了争取投资,很多城镇政府在不遗余力打造投资环境同时,便将投资优惠政策作为最关键竞争手段。这么,造成最终结果是惟有投资方赢得巨大利润空间,当地政府和居民并没有得到较多实际利益。乡镇因为经济实力弱,竞争力差,难以吸引有效投资,往往采取廉价出让土地手段吸引投资,加上对短期利益追求及资源稀缺性也造成了地方之间
7、恶性竞争并难以协调。同时,依据资本流向中部地域经验,投资通常不愿流向环境保护标准高、污染管理严城市和地域,而乡镇往往为了发展经济,不加选择地引进外来企业,甚至是污染性企业,这么势必会影响可连续发展战略实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计划区内产业集聚区统计表序号产业集聚区名称累计13个产业集聚区累计117.336个省定产业集聚区累计90.661卫辉市产业集聚区唐庄组团1.262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新乡经济开发区)20.00 3新东产业集聚区(含红旗工业园和小店物流园区)9.40 4新乡化学和物理电源产业园7.40 5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9.80 6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新乡工业园区)22.80 7
8、个市级产业集聚区累计26.67 1卫辉市孙杏村产业集聚区2.99 2新乡纸制品产业集聚区4.63 3大召营产业集聚区3.09 4古固寨产业集聚区3.02 5卫滨西环产业集聚区5.88 6牧野白色家电产业集聚区3.15 7凤泉区产业集聚区(含城区产业集聚区和新北产业集聚区)3.91 5、计划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多头管理难以控制。因为不一样行政区划,密集区内城镇各自为政,竞相发展,难以顾全大局。突出表现在计划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多头管理难以控制,尤其是相邻地域城镇建设用地,因为行政区划不一样权属,往往限制了城镇空间拓展,造成相互间用地功效不协调,同时也存在浪费用地和反复建设现象,给管理带来不便。四
9、、小结针对以上问题,有必需在新乡市城镇密集区范围内采取同城化管理,将密集区内城镇纳入统一管理,协调计划建设,预防城镇间恶性竞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为了实现密集区可连续发展,提议以紧凑城市计划理念,采取高密度、多样化和公交导向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密集区城镇化健康、可连续发展。第二章 同城化和紧凑城市理论研究一、同城化概念(一)定义所谓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和另一个或多个相邻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靠,完善城市功效。(二)概念阐释1、“同城化”是形成辐
10、射力、扩散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板块经济“同城化”不是“同一化”,也不是简单规模扩张,而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板块经济。同城化将组成强有力、高效率板块经济,实现综合多维发展。板块经济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至关关键,是地域经济发展支撑点,是地域经济发展增加极,对相邻地域或更大范围将会发生更关键作用和联动效应。“同城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2、“同城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客观要求同城化能够使两市或多个城市实施强强联合,优势整合,“短处变长,优点更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家内表现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之间相互利用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进
11、行区域性合作,以取得共同发展和双赢结果。“同城化”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大背景下发展起来,是时代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城和城之间紧密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深圳和香港虽属不一样制度两类城市,但却较早地提出“同城化”发展理念,而且制订具体方法付诸实施,这正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内地也有不少城市提出了“同城化”构想,如辽宁沈阳和抚顺、湖南“长株潭”、陕西西安和咸阳、河南郑州和开封、山西太原和榆次等,这些省打破中心城市行政区界限,经过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设施共享和市场共建等,寻求各具特色创新发展之路,目标全部在于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机遇,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3、“同城化”是城市化
12、和城市经济发展一体化崭新形式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到比较发达或成熟时期,区域关键城市和次一级中心城市相互紧密合作,区域实力会再现出愈加突出溢出效应、分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实施同城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处理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矛盾和磨擦,消除行政壁垒,开拓共同市场,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区域经济可连续发展。二、紧凑城市理论(一)紧凑城市理论提出紧凑城市最初是由西欧学者针对西欧部分国家土地资源条件、内城衰退和城市蔓延现象而提出。1990年,欧洲小区委员会(CEC)发表城市环境绿皮书,正式提出“紧凑城市”概念,认为紧凑城市相对密度较高城市更能降低交通、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从而愈加好地确保生活质量和环境情况,所以是
13、更有效地实现城市可连续发展空间策略。(二)紧凑城市理论关键见解1、高密度城市开发城市“高密度开发”含有多重含义,如“高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层发展”、“高容积率”等。紧凑城市理论认为,城市高密度开发含有保护土地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双重意义。城市开发高密度高强度特点,能够遏止无序城市蔓延,节省土地资源;能够容纳更多城市发展活动,符合最基础规模经济标准;能够在更为方便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工作、生活日需品,激励更多出行欲望,从而加强小区联络,形成小区文化;能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利用效率,降低城市制冷和供暖能源消耗,并提升多种社会软性基础设施(基层政府机关)效率。2、混合土地利用雅典宪章提出“功效
14、分区”思想,因为其成功在空间上控制了城市建设中多种不相容使用性质,所以成为现代城市计划基础标准。不过在随即城市建设中出现严重交通、环境问题及成片大规模单一居住区等又引发了大家反思。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批评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有机组成”,强调“在今天,计划、建筑和设计不应该把城市看成一系列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应该努力去发明一个综合、多功效环境”,这直接启发了紧凑城市土地功效适度混合计划理念。该理论强调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距离尽可能靠近,避免出现工作和居住显著分区现象,落实紧凑小区、就近就业、较低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标准。3、分散化集中紧凑城市
15、理论并非是提倡不顾城市大小盲目集中发展,针对过高强度和密度对城市发展不利之处提出了“分散化集中”思想。“分散化集中”强调发展基于公共有轨交通系统紧密联络、易通达城市中心群,并以这些城市中心为关键进行高密度和高强度开发。“分散化集中”在保留紧凑城市所提倡高密度高强度特点前提下,跳出单中心结构,为特大城市和人口已经很稠密城市提供了切实可行空间计划路径。4、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紧凑城市提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以其逐步处理小汽车家庭化所带来石油能源消耗、交通堵塞、土地损耗、空气污染等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能够大大降低城市整体耗能,降低大气污染。西欧发达国家和美国人均汽车拥有量靠近,但人均耗油量只有美国五
16、分之一,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关键原因之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还能够降低对道路交通尤其是对私人轿车依靠,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利用效率,降低对道路交通用地需求。(三)实现紧凑城市三大战略其一是公共交通为导向(TOD)发展战略,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旅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有机协调模式。其二是城市巩固战略,即以市场为主导对现有住宅再开发和其它土地使用和更大规模建筑转型。其三是控制开发强度战略,即经过立法要求城市边缘地带新开发项目最高密度最小值。(四)紧凑城市建设案例1、荷兰相关紧凑城市实践在过去30年中荷兰空间
17、计划,尤其是国家层面,很多政策全部指向一个紧凑发展模式。甚至能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荷兰以一个特殊方法实现了紧凑城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荷兰一样面正确是郊区化带来城市急剧扩张,处理有限土地资源问题就显得越发迫切,在1966年荷兰物质空间计划第二次汇报中,政府提出要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确保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资金和保持兰斯塔德地域绿心。计划最终在紧凑化和低密度蔓延城市行为二者之间妥协,将郊区化导向一个集中分散化。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地方政府无力应对多种政治和经济上力量,城市蔓延仍在继续。在1977年汇报中这种集中式分散被深入规范,全部新城市中心区位由政府来安置。同时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降低机动交通、降
18、低污染和能耗成为计划另一个目标,并提出一个结合公共交通城市发展模式。政府开始兴建多种公共交通设施,联络各个新城市中心。1980年代初,内城衰退问题成为荷兰政府应该首要处理问题。而这个问题部分被归咎于这种集中式分散发展模式。1988年在计划中政府开始引入紧凑城市理论,并经过一系列政策推进这一理论实践。关键策略包含:将新发展集中在现有城市地域和现有城市周围空白地带;结合就业和服务高密度住房;经过对城市更新高强度投资,改善居住环境:制订严格政策保护绿心,并成立特定管理结构;将交通管制和土地利用相结合,降低小汽车出行需求。Karst T,Geurs和Bert Van Wee经过数据模型分析,比较这些紧
19、凑政策实施是否对土地使用、交通、社会和环境影响,认为尽管这些政策并非实现所期望效果,不过却是有效地推进了荷兰城市以紧凑方法连续地发展: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回归;遏制了城市蔓延,保护了绿心;降低了小汽车需求:提升了城市在全球化中地位。荷兰在30年中经过强力公共政策所实现紧凑带来一个新思索实现紧凑城市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间片段,相反它是一个连续诱导城市以紧凑方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结构和目标变得次要,更为关键是捕捉在特定阶段驱动和影响紧凑本质原因,不停修正所指向问题和目标,从而推进城市可连续紧凑。而政府在其中饰演了极其关键角色立即地经过多种政策调控城市发展倾向。2、深圳光明新城深圳光明新城
20、建设采取了紧凑城市理念:提升新城中心区和关键交通节点土地利用强度,其容积率高出其它地段十多倍;采取混合土地利用模式,构建一个多样化城市空间;推行TOD开发模式,依靠快捷公交系统处理大部分交通需求。深圳光明新城建设是紧凑城市理念在中国具体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可连续发展城市形态大胆尝试。第三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内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和周围城镇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城化发展已含有良好基础。,计划区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40万人,占新乡市总人口23.7%,非农业人口约80万人,城镇人口约105
21、万,按非农业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靠近60%,按城镇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达成75%;地域生产总值约410亿元,占新乡市43.2%,在新乡城市区、新乡市乃至豫北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均占相关键地位。1、地域空间连绵一体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地处河南省北部,新乡市中西部,是连接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域其它城市关键节点,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河网水系相互贯通。各小城镇围绕中心城区环形部署,和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伴随城市发展不停向外扩张,中心城区和其它城镇交界地域城镇建设相向发展,城市空间展现连绵发展态势,同城化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2、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城镇密集区内以新乡市区和新乡县用地为主
22、,历史上长久处于同一行政建制,同属中原文化尤其是牧野文化关键区域,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居民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相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一向亲密,同城化发展人文基础扎实深厚。3. 产业发展互补性强改革开放以来,新乡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已形成电子电器、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环境保护电池和原料、生物和新医药、新型建材、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等多个门类加工产业,初步成为中原城市群制造业基地。新乡市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和周围城镇经济互动频繁,分工协作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深入加强,形成了配套日渐完善产业集群,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良好产业基础。4. 基础设施逐步对接新乡中心城区和周围城镇基础设施建
23、设对接步伐加紧,道路逐步连通成网,107国道、黄河大道、新长北线、新获路、新原路、新辉路等成为中心城市和周围城镇连接关键通道。新乡市大北环、胡韦公路、新胡公路等交通网,使城镇密集区交通及通勤愈加便捷。市内公交向郊区延伸、城际公交等公交服务不停完善,交通一体化步伐加紧。共产主义河、卫河、人民胜利渠等河渠整改加紧推进,凤泉湖、卫源湖、贾太湖计划建设提上日程,项目环评相互咨询,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联手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伴随新型农村小区建设,周围城镇和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对接步伐加紧。5. 社会生活联络紧密城镇密集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停提升,周围城镇和中心城区居民社会生活联络紧密,居民通勤、交往及
24、跨行政区居住、就业、消费等日趋频繁,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协作逐步增强,体育交流合作不停深入,民间艺术来往日益亲密,伴随社会事业和公共事务合作领域不停扩大、合作层次不停提升、合作结果不停显现,“同城生活圈”初步形成。6. 同城发展成效初显中心城市依靠交通廊道向外扩展,郊区化发展趋势显著;周围城镇向中心城市靠拢,主动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多年来,“3010”行动计划,产业集聚区计划、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对接,同城发展成效显著。二、面临机遇和挑战国际经济复苏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孕育着新发展机遇,国际产业继续向亚太地域转移;成渝城镇统筹试验区、中原城市群、西安城市圈相继
25、建立,中国产业继续向中西部地域转移。中原城市群建设进程加紧,城市交流合作不停加深、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比较优势仍然显著。加紧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趋势愈发显著,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显著加紧,一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新乡城市区建设全方面提速,为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深厚而良好发展腹地,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将城镇密集区作为新乡城市区一体化发展突破口,为同城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影响还未消除,中国外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深入加剧,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新乡市城镇密集区仍面临严峻挑战:城镇计划衔接不足,空间利用
26、效率不高;发展方法还未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显;产业集聚区恶性竞争,市场一体化障碍仍然存在,资源要素流动有待深入畅顺;科技、人才整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城镇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友好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区域利益协调难度较大,行政壁垒还未有效破除,改革创新亟须实现重大突破。三、小结经过以上分析,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含有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等基础条件。不过同城发展还存在城镇计划衔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显,产业集聚区恶性竞争,城镇区域发展不平衡,行政壁垒还未有效破除等很多问题和挑战,急需实现重大突破。第四章 指
27、导思想和战略定位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遵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整体计划、循序渐进,政府推进、市场主导”标准,根据四个结合(城镇统筹和区域联动相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管制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加紧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关键协调发展区域建设为突破口,拓宽合作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同城化发展新模式、新举措和新机制,全方面构建城市计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提
28、升新乡城市区整体竞争力,携领新乡城市区一体化发展。二、战略定位1、河南省统筹城镇改革试验区关键区域。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同城化发展思绪,转变发展方法,提升城市功效,建设宜居友好城镇,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城化发展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率先建立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2、新乡城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全方面推进城镇计划、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同城化,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步骤率先取得突破,带动新乡城市区一体化发展,为同城化发展发明新经验。3、中原城市群关键城镇密集区。城市化水
29、平高,综合实力位居中原城市群地级市行列,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增强,依靠新乡市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高度融合城市发展格局,在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中发挥关键资源配置、生活服务和产业创新功效,逐步确立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交通、科技、教育、旅游服务中心地位,努力建成面向全省、服务豫北城镇密集区。4、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优异制造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战略取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新乡城市区创新圈和豫北科技创新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含相关键竞争力产业集群、大中型企业和著名品牌,提升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引领新乡城市区乃至豫北地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大引擎。三
30、、小结计划标准: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整体计划、循序渐进,政府推进、市场主导。指导思想:城镇统筹和区域联动相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管制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加紧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关键协调发展区域建设为突破口,拓宽合作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全方面构建城镇计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提升新乡城市区整体竞争力,携领新乡城市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定位:全省科学发展试验区,新乡城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中原城市群关键城镇密集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优异制造业基地。第五章 空间发展战略和布局根据提升区
31、域整体功效,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利用效率,营造宜居城镇生态环境要求,明确城镇密集区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进行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布局计划,促进城镇功效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总体发展空间格局深入增强新乡市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充足发挥凤泉区、小店工业区和新乡县新县城支撑作用,整合组织城镇密集区发展,构筑“一核强化、三区携领、多极带动”同城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域优势充足发挥协调发展新格局。1、一核强化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异制造业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功效,以现代服务为引领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构筑城镇密集区关键,提升区域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成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聚
32、、综合竞争力最强、承载密集区最关键功效战略功效区。2、三区携领以凤泉区、小店工业区和新乡县新县城为中心,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三区集聚,促进人口、经济极化发展,形成密集区发展关键支撑,辐射带动周围区域发展。凤泉区新乡市中心城区关键组成部分,主城区外围城市组团,以发展化纤纺织、能源电力、新型建材为主工业区和城市旅游服务基地。小店(新乡工业园区)新乡市外围城市组团,关键发展化纤纺织、汽车装配、机械加工、现代物流及配套服务综合性拓展区。小冀新乡市外围城市组团,以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及居住配套为主综合性城市拓展区。3、多极带动依靠现有发展基础,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节点,服务、带动周围地域发展
33、。增强合河、大召营、翟坡、七里营、郎公庙、古固寨、孙杏村、唐庄等八个乡镇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和其它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集中开发、集中布局。共同带动更大范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镇密集区整体实力、优化空间结构、有效保育生态环境。合河乡:到,计划人口为1.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公顷。城镇性质为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关键小城镇,新乡市关键丝钉产业基地,新乡县西北部农业重镇,以发展旅游观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小城镇。大召营镇:到,计划人口为2.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300公顷。城镇性质是新乡市关键产业集聚区,是以轻纺、机械加工和精细化工为主导、商贸繁荣工贸城镇。翟坡镇:到,计划人口为
34、2.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380公顷。城镇性质为以发展化工、房地产、服务业为主,高效农业为辅工贸服务型城镇。七里营镇:到,计划人口为4.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500公顷。七里营镇是工交旅游型镇,作为新-郑产业轴上关键节点城镇、新乡县域南部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是新乡县城联络新乡、郑州市关键节点,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靠七里营镇纸制品产业集聚区,以医药、造纸、机械等优势产业、高效农业及特色种植业、商贸业为主综合型小城镇,提议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郎公庙镇:到,计划人口为3.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375公顷。城镇性质是以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机械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产业兼
35、顾发展商贸、服务业园林城镇。古固寨镇:到,计划人口为2.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290公顷。依靠古固寨产业集聚区,关键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加工业及高效农业、林果业等,着力构建新乡市机械制造和新型节能建材生产基地。孙杏村镇:到,计划人口1.2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25公顷。是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服务新乡市郊商贸为主城镇。唐庄镇:到,计划人口2.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300公顷。城镇性质是以以旅游电动车和异形水箱为主导产业,兼具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商贸功效综合性城镇。关键镇现实状况规模表()名称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万人)(公顷)(m2/人)七里营3.734994.32朗公庙1.515
36、0100大召营1.514194古固寨1.9200105合河0.786122.8翟坡0.573146唐庄1.5200133.33孙杏村0.61108177.05关键镇计划规模表()名称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万人)(公顷)(m2/人)七里营4.8500104.17 朗公庙3.6375105大召营2.8300107.14 古固寨2.6290111.54 合河1.2120100翟坡2.6380146.2唐庄2.4300125孙杏村1.2125104.17 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为关键,构建“一心三组团13个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协
37、作配套、有机联络、特点鲜明产业集群。一心:即现代服务业发展关键区,关键为中心城区,依靠原有服务业集聚优势,协调计划和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三组团:即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东部现代制造产业发展区、南部创新产业发展区。产业集聚区:累计13个,其中省级产业集聚区6个:新东产业集聚区、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化学和物理电源产业园、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卫辉市产业集聚区唐庄组团;市级产业集聚区7个:卫滨区产业集聚区、新乡民用车辆产业集聚区、新乡纸制品产业集聚区、凤泉区产业集聚区、新乡县大召营产业集聚区、新乡县古固寨产业集聚区、孙杏村产业集聚区。新
38、东产业集聚区: 计划面积9.4平方公里,以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和物流为主现代服务业和特色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并兼具居住功效。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计划面积22.8平方公里,以化纤纺织、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电器为关键发展产业;以仓储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房地产、生活休闲为配套发展产业,打造优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板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计划面积29.8平方公里,以制冷设备为主电子电器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产业和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新能源产业为主导产业。对应三大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分别是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环境保护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关键包含总部基地、科技服
39、务业、创意产业、商贸物流业和金融商务服务业。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计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特色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为主导,以电子电器、环境保护设备、生物化工为支撑,配套发展现代物流、商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新乡化学和物理电源产业园:计划面积7.4平方公里,以新型电源产业为主导产业。卫辉市产业集聚区唐庄组团:计划面积1.26平方公里,以旅游电动车和异形水箱为主导产业。三、交通发展空间格局发挥新乡作为豫北地域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整合城际轨道、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交通通道和枢纽,共享共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两环九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对外强化辐射、对内协调通畅交通运输功效,以
40、交通先行加紧密集区同城化步伐。两环:即中心城市环路和大外环。中心城市环路为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和北环路。大外环西线利用新乡县胡韦公路、南线利用新胡公路,东线由新胡公路向北延伸至107国道连接现实状况大北环。九射:即九条放射性快速路:新获路、黄河大道、107国道、新原路、新长南线、新延路、新长北线、新濮路、新辉路。四、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整体维护区域“山、水、城、田”自然空间格局,保育河流水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生态区等生态资源,保护耕地和基础农田,加强城区绿地建设,构建“一环、两区、七廊、六湖”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和自然友好发展。一环:即以大面积环状农田
41、包围主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作为生态基质。两区:即北部凤凰山和共渠泄洪区生态屏障区。七廊:卫河、人民胜利渠、赵定排、共产主义渠、东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京港澳高速等形成七条区域性生态廊道。六湖:关键建设六湖公园北部凤泉湖、南部贾太湖景区、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东湖、西部卫源湖、中部牧野湖、共渠和凤泉区之间共湖。五、主体功效区划根据城镇密集区总体发展战略布署和产业、交通和生态空间格局,统筹考虑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觉实状况和发展潜力,并整合已经有计划,将新乡城镇密集区划分为关键提升区、调整优化区、关键拓展区、适度发展区和限制开发区五类主体功效区,明确不一样主体功效定位和发展要求,推进
42、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开发建设有序性,努力实现城市圈空间结构一体化、总体功效最优化和整体效能最大化。1、关键提升区。关键为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综合服务功效水平高区域,也是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压力大区域。该区是城镇密集区关键载体,发展引领计划区发展和能级提升高端服务功效,完善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发明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建成辐射和带动城镇密集区、新乡城市区乃至更大区域发展行政管理、商务会展、商贸金融、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集中反应城市功效和现代城市文化品质,增强城镇密集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2、调整优化区。包含新乡县新县城(小冀镇)和凤泉区,含有很好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基
43、础,人口和经济比较集中,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需要优化、综合功效和建设水平有待深入提升区域。该区是新乡城镇密集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镇,承载区域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功效关键载体,发挥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深入提升经济增加质量和效益,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水平,优化提升优异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和产业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效,带动城镇密集区区域功效、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3、关键拓展区。包含新乡工业园区、新东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关堤乡部分、郎公庙、古固寨等地域,土地资源条件很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大,区位条件优越或区域战略地
44、位突出、有明确发展政策指向区域。该区是支撑城镇密集区未来发展关键增加极,以发展优异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植壮大产业功效区,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创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推进新乡城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和功效提升。4、适度发展区。包含合河乡、大召营、翟坡、七里营、唐庄、孙杏村等地域,含有一定经济基础,人口聚集水平和开发强度较低,自然环境资源很好、生态限制较大且耕地和基础农田集中,宜进行点状集中开发区域。该区是城镇密集区统筹城镇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关键载体,是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和关键农副食品生
45、产基地,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关键组成部分。围绕工业向集聚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标准,关键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为主特色经济,有序推进中心镇、通常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点状集聚发展,控制开发强度,实现城镇基础公共服务一体化。5、限制开发区。关键包含凤凰山森林公园、共产主义渠泄洪区、高新区铁路南区域、水源保护区、果树保护区、基础农田保护区等。该区自然限制条件大、生态功效极其关键,负担维护城镇密集区生态安全、保护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关键功效,需逐步引导人口、工业向区外转移,严禁不符合功效定位多种开发建设行为,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加强生态建设,适时适地设置“
46、不开发区”,增强生态功效,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第六章 同城形态紧凑城市研究现在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存在中心城区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周围城镇空间急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资源短缺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连续发展瓶颈。所以,有必需采取紧凑城市理念,对城镇密集区进行计划布局和控制管理。一、紧凑城市发展目标在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管理基础上,借鉴紧凑城市理论,采取高密度、多样化和公交导向城镇发展模式,实现城镇形态可连续发展。二、紧凑城市发展提议根据紧凑城市理念,提出以下提议对城镇密集区进行计划和管理。1、划定城市增加边界,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依据新乡市
47、城市总体计划(),划定中心城市和周围城镇增加边界,严格控制界线外用地开发建设,遏制城市无序蔓延,保护耕地和生态空间。2、分散化集中布局,建设卫星镇依靠现有城镇,利用便利交通条件,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形成份散化集中布局卫星镇。具体来说,就是计划“一城、三区、八镇”城镇建设用地,采取公交导向模式,实施紧凑开发。一城:即中心城区;三区:即凤泉、小店、小冀;八镇:即合河、大召营、翟坡、七里营、郎公庙、古固寨、孙杏村、唐庄。3、同城化管理手段,控制开发强度要实现城镇紧凑开发,需要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城镇计划管理统一协调,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各项政策有力支撑,所以,提议将计划区范围内城镇实施同城化管理,严格控制同城管理区域内小城镇开发建设密度最小值,统筹配置各类资源,以实现城镇紧凑开发和区域可连续发展。4、公共交通导向,实现城镇组团紧凑开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依靠现有城镇兴建多种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