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环快速路西北半环(凤中立交渝遂立交段)拓宽改造工程-渝遂立交(K5+100K5+780) 深基坑施工专项方案目 录一、编制依据11.1 编制依据11.2 编制原则1二、工程概况22.1 地通道设计概况22.2 地质水文情况2三、施工部署4四、基坑施工54.1 施工准备工作54.2 土石方开挖64.3 集水井明排施工74.4 边坡施工与维护74.6成品保护84.7施工现场管理8五、深基坑监测95.1 监测目的95.2监测内容95.3 测点布置95.4监测方法105.5监测结果处理和监测结果反馈11六、深基坑施工中的安全措施116.1 基本要求116.2 机械伤害防护措施126.3 坍塌防护措施
2、136.4高处坠落防护措施136.5触电防护措施146.6车辆伤害防护措施15七、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157.1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157.2 固体废弃物15八、雨季施工措施16九、安全监控及应急救援预案179.1 安全监控目的179.2 安全监控项目179.3 监测方法179.4 应急处理机构和职责179.5 应急准备189.6应急处理189.7 潜在伤害急救措施201内环快速路西北半环(凤中立交-渝遂立交段)拓宽改造工程-渝遂立交(K5+100K5+780)段深基坑施工专项方案一、编制依据1.1 编制依据(1)、渝遂立交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渝遂立交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等有关
3、资料。(3)、现行有效的工程规范、技术规程和质量验收标准。(4)、国家、交通部以及重庆市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文件之规定;(5)、对施工现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踏勘所获得的有关资料。(6)、市政交通公司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7)、我公司积累的成熟技术、施工工艺方法及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公司可调用到本工程的各类资源。1.2 编制原则(1)、安全第一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特别是高空作业和水中作业的施工安全。在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2)、优质高效的
4、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目标, 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强化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3)、方案优化的原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本工程具体要求的、先进合理的、科学的最佳施工方案。(4)、确保工期的原则:综合分析施工进度的多方面控制因素,充分协调组织好本标段工程施工力量配置,客观地预计各工序作业时间,明确满足要求的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计划的人员、设备、物资的配置。根据招标文件对本标段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采用信
5、息化技术,合理安排工程进度,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5)、科学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标段工程的工程量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中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施工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的周转使用。施工中将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源进行合理均衡的配置和高效有序的利用,确保本标段工程的施工步调稳健、协调。(6)、合理布局的原则:施工中组建精干高效的现场管理班子,配置完备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保证信息畅通。施工平面布置本着节省临时占地、减少植被破坏、搞好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生态环境、文明施工等多角度出发,做好环境保
6、护和营区绿化。工程完成后,及时平整场地,恢复植被。二、工程概况渝遂立交由已建两条定向匝道(成渝高速至内环南侧双向)、改拓宽两条现状匝道(成渝高速至内环北侧双向)和新建七条定向匝道(A、B、C、D、E、F、G)及两条主线(内环线、都市花园南路)组成。2.1 地通道设计概况根据道路设计,渝遂立交D匝道依次下穿内环主线、和立交一现状匝道,分别设置1、2号车行下穿道,净高5m,总长141.5m,路幅总宽8m,下穿道按路幅布置为单跨形式。车行通道均位于挖方段,地质条件较好。1号下穿道下穿内环线和部分绿化带,顶板覆土厚度为1.9-2.8m,2号下穿道下穿一现状匝道,顶板覆土厚度为1.0-1.4m。2.2
7、地质水文情况2.2.1地形地貌渝遂立交场区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立交西南侧为铁路线,中间为高滩岩河,整个立交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受内环快速路及铁路线影响,场地西侧形成许多高挖方边坡,边坡基岩裸露,局部有挡墙支护,坡顶有少量残坡积土层分布,厚度一般小于2m。D匝道K0+340至终点段位于内环快速路绿化带上,地形平缓,覆盖层相对较薄。2.2.2地层岩性道路所在区域表层有第四系土层(Q4),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层,沿线的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根据地勘资料,1号下穿道处于挖方区,主要以中风化泥、砂岩为持力层,fa0=1000Kpa,入口段25m处于土层及强风化岩质挖方区,以强风化岩层
8、、土层为持力层,fa0=250KPa。2号下穿道均处于岩质挖方区,以中风化泥、砂岩为持力层,fa0=1000KPa。2.2.3水文特征场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场区中部高滩岩河两侧平缓低洼地带,土层相对较厚,土体为素填土,分布范围较广。该含水层水量小,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雨季水量较大,旱季水量较小,甚至干枯;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的裂隙中,受裂隙发育的影响,地下水水量较贫乏。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地势向低洼处排泄。场区内中部高滩岩河两侧部分钻孔内有少量的地下水赋存,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水位标高比高滩岩河水位标高略高。2.2
9、.4气象环境渝遂立交场地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气温据重庆市气象局资料:调查区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2) 降水量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86.5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4.2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1.3d,小时最大
10、降雨量可达62.1mm。(3) 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 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三、施工部署(1)、深基坑施工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项目总、专职安全员和施工队安全员组成管理领导小组。(2)、施工人员配备表本分项工程人员配备:测量、土石方施工、边坡施工、及配套辅助人员如下表:序号工种数量序号工种数量1测量工27安全员22普工108材料员13泥工69技术员24电工211合计205(3)、
11、施工机械配备表机械名称数量机械名称数量机械名称数量挖掘机3发电机2风镐3推土机2风动凿岩机2 空压机3自卸汽车10(4)、材料准备对材料设备等进行规划,然后对工程所需各种材料设备组织进场。(5)、技术准备基坑施工前,由项目总工程师牵头,组织技术人员学习项目专用施工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熟悉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进行现场测放并做好施工技术及安全交底。 四、基坑施工4.1 施工准备工作(1)土石方施工前,按技术规范要求清除施工范围内的树木、灌木、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路面结构。对妨碍视线、影响行车的树木、灌木丛等,亦应在施工前进行砍伐或移植及清理。(2)严格按照图纸放出开挖线,然后在进行放
12、坡开挖。(3)、在开挖线两侧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及冲刷边坡。(4)、在开挖前,位于基坑开挖路段设置隔离防护,悬挂明显的安全标志牌,与危险源辨识牌,即“前方施工”“道路施工”“车辆慢行”“限速标志”“基坑施工危险”等安全标志。(5)、在施工中有专职安全员指挥、输导、提示,危险区有专人警戒。(6)、施工区的车辆进出口在现场合理位置选择,临时车道施工车辆通行,不少于4米宽,会车位置不小于8米宽,并在前50米处挂标志牌“前施工区车辆出入口,车辆慢行”,等交通安全标示牌。 4.2 土石方开挖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本工程基坑开挖以现地表标高为参照系,1号下穿道开挖深度为5.
13、7m13.2m ,2号下穿道开挖深度为7.7m9.2m。(1)开挖方案选择土方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刷坡。挖掘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石方根据开挖深(高)度、石质类型、周围环境等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内环主线处采取人工机械开挖,并顺车道方向搭设防护栏,保证土石方施工期间行车安全;其余部位处拟采取松动爆破。爆破开挖时,离设计标高30cm采取人工机械捡底,避免超挖;同时,在整个爆破期间均要加强覆盖及扬尘控制。(2)施工方法地通道开挖采用明挖施工,临时边坡按地质情况放坡,土层1:1,基岩强风化带1:0.5,基岩中风化带基槽尽量直壁开挖,做好临时边坡支护,严禁破坏原状岩层。采用分层开挖法开挖。分层高度不宜
14、小于2.5m且不宜大于3.0m,在基坑一侧场地容许的位置设置出土车爬坡道,爬坡道坡度不得大于8%。开挖时机械挖土,人工修破,开挖过程中随时用坡度尺检查边坡坡度正确无误。为防止超挖和保持边坡稳定,机械开挖至接近设计基坑底标高时,预留30cm厚,用人工开挖和修坡。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相同的材料,并压实至规定要求的密实度。挖土石方之前做好坑外截排水,防止坑外水流入基坑而导致基坑边坡塌方。为防止坑底扰动,基坑开挖完毕后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时,预留15-30cm厚覆盖层,待基础施工时再挖出。 4.3 集水井明排施工(1)、基坑内排水系统在下穿
15、道基坑内各边坡脚处设置明排沟,明排沟距坡脚0.3m,应比坑底低0.5m,宽0.4m左右,在基坑拐角处设置集水井。(2)坡顶排水系统在基坑坡顶设置围堰,围堰高宽为300500mm,用黏性土堆筑并拍实,距坡顶约2.0米处。围堰作用是防止雨水流入基坑。4.4 边坡施工与维护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即开始对边坡进行维护。组织人员跟踪施工,机械挖出边坡后,立即用铁锹修平边坡,对不稳定的悬块或虚土及时铲除。本工程按设计要求放坡施工,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尤其是赶在雨季,应加强对边坡的保护。对所有基坑坡面用彩条布等进行遮盖,上下用土钉进行加固,必要时采取挂网喷浆对坡面进行保护,避免雨季施工时,雨水冲刷坑壁,造成
16、局部塌方。在开挖过程中,随时检查坑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做好基坑支护准备,以防坍陷。基坑临边搭设不低于1.5米的防护栏杆,保证施工中工作人员的安全。4.5 基坑回填 (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2)、回填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作好隐蔽检查和验收手续。(3)、施工前,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4)、确定好土石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5)、在机械施工碾压不到的回填部位,应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或柴
17、油打夯机分层夯打密实。(6)、每层回填压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取样,测出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7)、填方全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填找平夯实。4.6成品保护(1)开挖时注意保护测量控制定位桩、轴线桩、标高桩,避免开挖过程中反复测量放样。(2)基坑设置排水沟、集水井,以防止雨水浸泡基坑。(3)基坑开挖完毕后及时进行基坑维护,确保施工安全。(4)夜间施工设置足够的照明。4.7施工现场管理(1)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计划进行。各道工序采取必要的检测手段,对施工过程全面控制,随时收集施工中的有关数据
18、,与计划目标及施工标准对照分析。一旦出现不合格,即使找出原因,采取修正措施并进行检查。根据结果分析原因,拟定调整措施,对施工全过程实施调控,使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按照原定计划目标方案的可行性。(2)施工现场分工细致,职责明确,权责相符。(3)施工现场按规范化施工要求进行布局,相关临时设施、卫生环保条件满足要求。另外,根据季节施工要求,依照有关规定、规范要求制定相关技术措施。(4) 施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运转良好。(5)施工技术交底做到施工方法准确、全面、针对性强,并与现场情况相符,能够全方位指导现场施工。五、深基坑监测5.1 监测目的深基坑在开挖和后期下穿道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
19、测至关重要,通过监测可以时刻掌握基坑沉降、位移等重多因素,可以有效的判断基坑稳定性,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5.2监测内容本次现场观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平位移监测(2)倾斜监测(3)裂缝监测5.3 测点布置(1)基准点的布设观测基准点,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距基坑周边不少于3H(H为基坑开挖深度),且不少于30米,数量不少于2点。根据现场条件埋设2个互相通视良好的基准点,每次观测前进行相互校核,确定未被移动后才施测。(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根据现场周围的实际情况,在基坑两侧设置观测点,以打入地下1.5米深直径大于20的钢筋,同时用混凝土将
20、其保护好。5.4、监测方法(1)水平位移监测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 (2)倾斜监测岩体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法等。 (3)裂缝监测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
21、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2、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3、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4)监测仪器的选用观测仪器选用DS3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按光学测微法观测;位移观测采用DTM-4523型全站仪。(5)执行的规范和规程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建筑地基基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22、50497-2009)。5.5、监测结果处理和监测结果反馈(1)通过对监测取得的数据及时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基坑边坡的沉降变形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同时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要求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2)监测记录应由监测、记录、校核人员签字。(3)在监测工作完成后,由监测人员提交完整的基坑工程现场监测报告。六、深基坑施工中的安全措施6.1 基本要求(1)、对重大危险要采取“两个控制”,即前期控制、施工过程控制。1、前期控制:工程开工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时,针对工程的各种危险源,制定出防控措施。2、
23、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施工和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2)、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1、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一切人为事故的发生。2、加强对员工队伍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3、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4、严格加强各种危险源预防管理工作,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确认的危险源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3)、切实加强安全交底制度的落实1、交底必须在施工作业前进行,任何项目在没有交底前不准施工作业。2、交底工作一般在施工现场项目部实施。3、安全交底应在交底人、被交底人、
24、同时在场,双方签字确认,安全部门留一份存档。4、被交底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接受项目部的管理、检查、监督、指导,交底人也必须深入现场,检查交底后的执行落实情况,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马上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隐患。6.2 机械伤害防护措施(1)、对所有各种机械设备进场后,必须由设备部负责人会同安全员和使用机械的人员共同对该机械设备进行进场验收工作,经验收发现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的或有其它故障的应进行维修和安装。(2)、设备安装调试合格后,应进行检查,并按标准要求对该设备进行验收,经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常使用。(3)、使用前要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教育工作,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交
25、底内容及按操作规程操作。(4)、使用中要经常对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5)、各种机械设备必须专人专机,凡属特种设备,其操作负责人要按规定每周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隐患及时解决处理,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6)、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资格证的人员应通过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后方可进行机械操作。6.3 坍塌防护措施为防止基坑边坡出现现坍塌事故,特制定防护措施。(1)为防止坍塌事故事发生,在施工前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基本知识教育,严格按技术交底内容和操作规程施工。(2)基坑边坡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坡度放坡开挖或填筑。(3)基坑边坡开挖完成,应及时的对其完
26、成边坡进行监测,避免长期裸露,岩石风化变软引起坍塌。(4)发现有坍塌迹象的边坡,应立即停工并做好警戒,经处理后方可重新开工。(5)遇有特殊情况,进行抢工作业时,要加强周边的警戒力量,保证安全施工。6.4高处坠落防护措施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和工程实际,在确定高处坠落危险源后制定本措施。(1)为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在工程施工前对所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注意事项等安全技术交底。(2)施工作业人员进场后,按不同层次(项目部、施工队、班组)进行三级教育工作。(3)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年龄超过55岁的人员,严禁参加高处作业工作。(4)为保证防护措
27、施能真正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项目负责人、安全专职人员及相关作用班组长,对防护设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制作过程和验收外,还应按规定要求每周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工作,以确保防护设施的完好性,防止坠落事故的发生。(5)施工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或安全绳(使用前必须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其安全带或安全绳的使用必须遵照高挂低用的原则。凡未使用防护用品用具的不准作业,以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6.5触电防护措施根据国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规范规定,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1)工地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线路必须
28、实行TNSR接零保护系统,同时必须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电箱为标准电闸箱,并采取防雨、防潮措施。(2)电气设备应根据地区或系统要求,做保护接零,或做保护接地,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3)必须由持有合格证件的专职电工,负责现场临时用的电管理及安拆。(4) 在建工程外侧与外电高压线路未达到安全距离应增设屏障遮栏、围栏或保护网等防护。(5)对新调入工地的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测试。经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6)专职电工对现场电气设备每月进行巡查,项目部每月对施工用电系统、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7)配电箱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周围不得堆放任何防碍操
29、作、维修的物品,并与被控制的固定设备距离不得超过3 米。安装和使用按“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原则,不能同时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否则容易发生误操作事故。(8)配电箱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做出分路标志,门应配锁,现场停止作业1 时间以上时,应将开关箱断电上锁。(9)照明专用回路设专用漏电保护器,灯具金属外壳做接零保护。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架设或埋设必须符合要求,并保证绝缘良好。任何场合均不能拖地。(10)线路过道应按规定进行架空或地埋,破皮老化线路不准使用。(11)凡从事与用电有关的施工作业时,必须实行电工跟班作业。6.6车辆伤害防护措施(1)所有机动
30、车辆进场前须经相关部门检验,确认性能合格。(2)所有车辆司机必须持证上岗。(3)施工前对司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4)建好施工便道,及时对存在潜在危险的便道进行加固、维修。(5)对工地车辆要求限速行驶,并保持一定车距,避免交叉作业。七、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7.1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1)开工前组织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保证环保工程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2)工程完工后,拆除一切临时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和临时生活设施,绿化原有场地,恢复自然原貌。(3)基坑边坡开挖后,严格按设计要求防护,防止水土流失。(4)合理布置施工场地,
31、生产设施尽量布置在征地线以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不随意砍伐树木,并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5)施工现场严格按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对于噪声影响大的施工,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避免夜间施工扰民,尽量减少施工对当地居民的不利影响。7.2 固体废弃物(1)路基弃方及路基场地清理物,如表土、草皮、树木、树墩、树根、灌木和垃圾等运到指定地点弃置,不乱弃乱倒。(2)对有害物质(如染料、油料、废旧材料和生产垃圾等)经处理后运至当地环保部门所指定的地点进行掩埋,防止泄露、腐蚀造成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八、雨季施工措施(1)根据天气预报合理
32、安排施工。(2)做好雨季施工技术准备工作制定雨季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点并加强监督和控制,依据质量、安全控制点进行技术交底,各控制点设专人负责,确保每个控制点依照既定方案执行。(3)为防止雨水浸泡基坑,在顺线路方向挖排水沟,对全线的截、排水沟和既有排水设施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疏通工作,并且要经常进行清理,以便大雨或暴雨造成的地面水能迅速排走,保证地面水不流入基坑和现场道路的畅通。基坑底两侧的排水沟和集水坑应加大、加深,以适应大体积抽水的需要,尽量做到雨停基坑内无积水。(4)汛前与当地气象水文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获得气象预报,掌握汛情,详细调查并掌握洪水资料,检查易发生水害地段的施工安全,做好施工中的临时
33、防护措施,以便合理地安排和指导施工。制定防洪防汛制度,备足防洪抢险器材。设专人值班,全面组织灾情预防和抗洪抢险工作。 (5)修好施工便道,保证晴雨畅通。在施工便道旁准备级配良好的碎石。因雨水较大施工便道无法正常通行车辆时,清除淤泥后,将碎石铺到施工便道上,然后压路机碾压。争取最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保施工便道的及时畅通,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九、安全监控及应急救援预案9.1 安全监控目的因深基坑施工属于危险性较大工程,易产生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爆破伤害、触电及交通安全等伤害,为了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安全监控方案。9.2 安全监控项目下穿道土石方施工9.3 监测方法 以专职安全员为各自所辖
34、区段安全负责人,所辖分部负责人为辖区安全责任人。作业人员和作业过程其它从业人员为安全监控落实人。9.4 应急处理机构和职责项目经理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副组长,组员专职安全人员,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组长不在或授权时,副组长按序行使组长的权力。组长(副组长)职责及时向项目办应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必要时请求援助,并接受其领导,落实指令。审定并签发本项目应急预案。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令。下达本项目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统一协调应急资源。检查督促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
35、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负责对外联络,向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负责检查监督应急准备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操练和讲解活动。 9.5 应急准备(1)各部门、各分队应当根据本应急处理预案,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落实好应急处理预警机制的有关职责。 (2)各部门、各施工分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事故预防工作,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3)根据本机制的要求,项目应当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援物品等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重大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9.6应急处理(1)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并积极采取
36、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2)事故部门确定重大事故未能有效控制时,应当立即向安全小组提出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警机制的建议,经组长批准后立即实施。(3)应急预警机制启动后,有关部门、分部和人员应当根据预警机制规定的职责要求,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4)项目确定重大事故未能有效控制时,应当立即报警,并向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援助。(5)为有效地处置重大安全事故,设立抢险救援组、安全疏散组、医疗救护组、现场警戒组,职责如下:1、抢险救援组。组长:陶伟 组员: 邓何、李宣 负责现场伤员的搜救、损失设备的安全转移及事故后对被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及时控制危险
37、源。2、安全疏散组。组长:徐晓 组员:易雄川、曾志、唐鳌负责对事故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物资转移等工作。接警后,督促所有员工立即离开工作岗位,从安全道路有秩序地撤离。员工疏散顺序是先现场人员,再附近工人、村民,最后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员。并根据各部门负责人提供的工作人数及访客登记资料核查人员情况,承包商与访问客人的疏散由负责接待部门负责人指派专人护送至安全区域。安全撤离后,防止员工未经许可重返事故现场。3、医疗救护组。组长:徐中原 组员:文士均、刘金梅、左睿负责抢救和临时处置事故现场伤员,负责护送重伤员到相应医院救治。有权禁止人员进入情况不明的现场,防止人员伤亡事故扩大。4、现场
38、警戒组。组长:杨建军 组员:李爱生、彦坤负责隔离事故现场、保护事故现场事故,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协助人员抢救和疏散,防止有人借机偷盗和破坏财物。(6)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对象的,应当作好标志,采取拍照、摄像、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以便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应急救援小组联系方式姓 名联系方式姓 名联系方式陶 伟13983823180曾 志 18725913985邓 何 13883347092唐 鳌18983203020李 宣15223307878徐中原 13883387058徐 晓 13637922344文士均1
39、3628368226易雄川13637735639彦 坤13883660739杨建军15023169598李爱生13883417340刘金梅15023124965左 睿132726391159.7 潜在伤害急救措施(1)创伤急救措施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是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常见的有:擦伤、切割伤、撕裂伤、刺伤、撕脱、烧伤;闭合性创伤是指人体内部组织的损伤,而没有皮肤黏膜的破损,常见的有:挫伤、挤压伤。1、开放性创伤的处理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可用生理盐水和酒精棉球,将伤口和周围皮肤上沾染的泥砂、污物等清理干净,并用干净的纱布吸收水分及渗血,再用酒精等药物进行初步消毒。在没有消
40、毒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清洁水冲洗伤口,最好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然后用干净的布或敷料吸干伤口。止血:对于出血不止的伤口,能否做到及时有效的止血,对伤员的生命安危影响较大。在现场处理时,应根据出血类型和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直接压迫将手掌通过敷料直接加压在身体表面的开放性伤口的整个区域;抬高肢体对于手、臂、腿部严重出血的开放性伤口,都应抬高,使受伤肢体高于心脏水平线;压迫供血动脉手臂和腿部伤口的严重出血,如果应用直接压迫和抬高肢体仍不能止血,就需要采用压迫点止血技术;包扎使用绷带、毛巾、布块等材料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轻轻痛。烧伤的急救应先去除烧伤源,将伤员尽快转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用较干净的
41、衣服把伤面包裹起来,防止再次污染;在现场,除了化学烧伤可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外,对创面一般不做处理,尽量不弄破水泡,保护表皮。2、闭合性创伤的处理较轻的闭合性创伤,如局部挫伤、皮下出血,可在受伤部位进行冷敷,以防止组织继续肿胀,减少皮下出血。如发现人员从高处坠落或摔伤等意外时,要仔细检查其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和脊椎,看看是否有肿胀、青紫、局部压疼、骨摩擦声等其他内部损伤,假如出现上述情况,不能对患者随意搬动,需按照正确的搬运方法进行搬运,否则,可能造成患者神经、血管损伤并加重病情。现场常用的搬运方法有:担架搬运法用担架搬运时,要使伤员头部向后,以便后面抬担架的人可随时观察其变化;单
42、人徒手搬运法轻伤者可扶着走,重伤者可让其伏在急救者背上,双手绕颈交叉垂下,急救者用双手自伤员大腿下抱住伤员大腿。如怀疑有内伤,应尽早使伤员得到医疗处理;运送伤员时要采取卧位,小心搬运,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注意防止休克。运送过程中,如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法等急救措施。(2)窒息急救措施如经检查发现,伤者处于“假死”状态,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如果呼吸停止,应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来维持气体交换;如心脏停止跳动,应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病人仰卧、松开衣物清理病人口腔阻塞物病人鼻孔朝天、头后仰贴嘴吹气放开嘴鼻好换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2次,即每5秒吹气一次。2、体外心脏挤压法:病人仰卧硬板上抢救者中(手掌)对病人胸口凹膛掌根用力向下压慢慢向下突然放开,连续操作每分钟进行60次,即每秒一次。3、有时病人心跳、呼吸停止,而急救则只有一人时,必须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此时,可先吹两次气,立即进行挤压15次,然后再吹两次气,再挤压,反复交替进行。(3) 应急事故救援车辆急救中心:120 火警电话:119 事故救援车辆:两辆 精品word文档可以编辑(本页是封面)【最新资料 Word版 可自由编辑!】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