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高三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一、树立信心,消除恐惧 也许文科生早就听到他们的师哥师姐们讲过,地理在政史地三科中是最难的,很难得分;也许是文科生对学习偏重理科性质的地理感到确实困难,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相当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女生)。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利用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抓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从而“爱屋及乌”;多表扬,多鼓励;多向学生宣传“一个人如果记性好,理解能力比较强,勤奋一些都能把地理学好”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消除恐惧。 二、加强政、史、地三科协调,以提高
2、综合成绩为目标 在高三这一学年中,特别是第二学期,任教同一班级的三科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统一的计划,不要各自为阵,要经常交流对班级的看法,我认为将全班学生分给三个任课老师,每位教师专门负责一部分人,平时与他们谈心,这样可以提高班级的文综成绩。其次,鉴于文综考试的特点,在试题的设置方面,往往综合性较强,因此三科教师要加强学科的探讨,更能把握命题的趋向。 三、要重视地理学科知识的把握,有条不紊地安排复习 一扎实地理功底,构建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的知识体系 从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地理试题来看,试题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和系统地理考查。 1.要重视复习基础
3、知识,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同最能体现素质倾向的,具有永恒的,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有具备了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具有较高的信度、交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但每年考试中总有一些基础知识被作为命题的对象,如文综全国卷的第3题考核“佛教
4、的起源地”,第78两题考核“工业区位”的选择。 其次,据资料显示,考生失分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题,反而是大家认为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的试题。学生在考场上出现的问题,正好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有很多“死角”,个别知识复习还不到位,需要改进和加强。 首先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和限定条件;其次是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毫无遗漏地予以掌握,不能“挑肥拣瘦”,也不能以个人喜好来决定知识的取舍,更不能为了盲目地赶进度而放弃对某些知识点的复习;再其次是对所学知识能灵活加以运用,能对知识进行迁移和
5、转化,会运用基本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 自高二始,我们就着手复习区域部分,到本学期末,以复习了高中必修三本,选修一本,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回顾这段时期的工作,特总结如下: 一、教师工作方面: 1.研究高考,切实把握高考的动向。 面对高考模式变化,以及我校地理学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等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学情、把握高考动态、研究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以及近三年来全国新课程高考试题,明确了地理学科复习目标、方向、重点、难点和方法,精心安排复习计划,优化复习教学,切实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效果。 2、通过试卷讲评课,分类划归,突出重点 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划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
6、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类意识,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并及时检查和纠正。 3.重视夯实“三基”,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
7、内在联系的把握。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 4.帮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里辅导工作 很多学生考完后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患得患失,学习呈现波状欺负的趋势。 二.学生存在问题: 通过对学生试卷、复习作业的检查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复习后,总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欠缺深度。 2、获取地理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 3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问题。 4、答题思路过于狭窄,思维角度少,集中于某一两点,
8、导致漏答失分。 5、运用学科术语答题的基本功欠缺。 6、学习中主动思维少,被动接受多。 7、很多学生作业未能及时完成,依赖老师的参考答案完成任务。 8、语言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递进性,答题欠规范。 三.教师存在问题: 1对复习备课钻研不够,复习课类似新课,复习时只注重资料、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与学生课后交流少,缺少复习信息反馈,复习效果不明显。 2、课上仍然采用“一讲到底”的复习方式。缺少现代技术手段,地理直观教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少,课堂比较沉闷。 3、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讲练结合很少甚至没有。 4、教师过分依赖资料,没有针对学生实际,对试题进行筛选,学生主干知识还没有吃透就
9、进入“题海”漩涡 5、对复习中插图的讲解缺乏主导性。学生缺乏观察、思考、表述、动手能力训练,教师包办代替。 6、课后复习作业布置较多,质与量的关系没有把握好。 四、应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马上将进入二轮复习,综合性强,涉及的地理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区域较广,后期复习的课决不仅仅是“讲”与“听”,更重要的是善于全方位的思维和延伸式的应用,即“练”。 1.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制定导学案,要求有:考纲要点、重难点、知识体系梳理、高考例题简析、随堂练习等。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动向。尽量做到夯实基础,不留边角,死角。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强化规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建立答题模板,做好规范性答题。 4.勤于总结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并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答题。 5.坚持每天的限时练,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并及时检查错题本的整理与错题解析。 6.做好培优与推进工作,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 7.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