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胜任素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胜任素质分析 【摘 要】在日益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需人才导向设计培养方案,更好地符合胜任素质模型,创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胜任素质;认知实习 一、调查背景、目的及方法 1.调查背景 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21世纪,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增加诸多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中国社会就业来看,有
2、相当大一部分的HR并不是人力资源专业科班出身;在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往是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是一个了解基层的情况,能够与实际相结合的人。企业很难将一个初出茅庐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安排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接管重要的事务;作为一个尚在发育中且替代性很强的岗位,需求量也相对较小,为了让本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更具备优势和竞争力,我们选择了该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 本项研究是针对HR专业大学生胜任力塑造与发展,丰富HR专业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与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为HR专业大学生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通过结合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的特殊性开展实践研究,帮助学院HR专业大学生提高核心
3、竞争力,强化HR专业学生与企业对接、融入能力. 2.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包括本学院170名在读本科学生,最终收回15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信息统计如下:(1)问卷A:性别比例:在参与调查的65人中,男生占21.54,女生78.46%;(2)问卷B:性别比例:在参与调查的94人中,男生比例20.21%,女生79。79年级比例:大二占38.30,大三占60。64%,大四占1。06% 3。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证研究,对本科学生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企业部分HR主要采用个别访谈法。根据调查需求,针对大一与其他年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份劳经学院学生人力资源认知现状问卷,并按照年级、性别对
4、其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统计归纳。通过发放问卷与部分学生访谈整理归纳所需信息。 4.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设计大致涉及三个部分,一是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选择情况;二是被调查学生对本专业(本学院)的认知、,包括专业课程掌握度、学院师资满意度等;三是被调查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的需求度和对本课题的认可度。问卷B还包括实习方面的认知与反馈. 二、问卷统计分析 1。选择专业方面 从总体上来说,不论大一或其他年级,调查学生中出于自己爱好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学问卷A只占27.3,问卷B占36。3,而其中男生比例具有绝对性优势,达70左右;其余多数由父母安排,或是听从学长和老师建议。然而超过
5、70的学生对本专业表示感兴趣,并表示喜欢该专业,也有80多的同学对专业前景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占17。02,比较满意占42。55,一般满意占34。04.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虽然学院的大多数同学选择专业不是出于自身爱好,但对自己专业前景看好,具有热情。原因之一是学院专业的权威性。另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出于全方面考虑,替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发展的专业就读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性。 2.专业学习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能够掌握现在学习的知识并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实际发展近况.有近70%的大一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的关注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及就业方面的新信息,这个比例在大二及以上学生中增加5%以上.
6、以上表明劳动经济学院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目标性很明确,在认真把握基础专业知识之上还会自主地关注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讯息,这也是本学院能保持长期优势的原因。 3.职业生涯规划方面 大一的统计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在大一甚至高考填志愿时开始(前者比例26.15,后者为24。62),而有66.15表示自己思考过,但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并希望在开展职业规划讲座时多发放相关资料.在问卷B的统计中,只有5左右的同学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而多数人倾向于提高技能与提高职业素质在职业规划中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缺乏一定的平台来接触更为明
7、确、有利的规划理论与方法,使得本学院学生在以后踏向社会的竞争力与优势性打了折扣。 4。学院建设方面 从问卷A的结果中可以清晰看到超过50%的大一新生不了解劳经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培训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在对学院开设的课程方面,多数希望除了理论教学外应辅之以实践机会,且表示专业技能过少,各学科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还需加强。而反观问卷B,虽然有近80的学生认为本学院的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合理,对师资力量满意,但也存在75的学生觉得开设的课程理论多、实践少,需要增加实践和活动;在课程授课形式方面,90%倾向于案例分析与讨论来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且课堂中组织的互动活动更能促进有效教学.从中可以看出
8、,本学院的学生能清楚地认知到学院建设对自身发展的不足,学院的专业教育仍有待提高。 5。认知实习方面 数据统计很凑巧,参加和未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各占一半,相对分析也比较有代表性。但是情况不甚乐观,有41。67的表示实习不太、甚至完全没有符合职业期望,有43.75%坦诚对自身理论知识的适用性不太或者完全不满意,有43。75认为自己不太或完全不满意实习的环境和条件.而在就业指导作用是否满意时没有人选择最大值,且有35。42倾向于就业指导作用一般,其原因值得深思。当然也有令人欣慰的一面,有近80的学生能了解到寒暑假实习对未来的确存在较大帮助. 6。专业认知方面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能力、表达与沟
9、通能力、知识理论接触、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五个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当中同学们的倾向性按顺序从高到低,而其认为用人单位最关系的毕业条件按优先级取前五依次为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社会经验、学校名气和专业成绩,从中可反映出一定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理论知识、实操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这也都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即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作分析、人才素质测评、绩效管理、劳动法、心理学等等课程的牢牢掌握,笼统地说来还应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与实干精神、敬业与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心态
10、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对所在行业工作的把握,之所以多数企业愿意要有工作经验者,因为此类人员工作效率更高,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适应公司体系的运行.结合上述的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建议: 1.保持专业优势,科学设置实践课程 作为国家重点专业,应更多地加大教学投入,保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领域优势:必须要加强对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听课效果的考核,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牢固可靠.专业课程是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基础,针对理论性过强而实践少而导致学生实操能力极缺竞争力的尴尬现状不仅应适时地调整院系的课程设置体系,还应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尽可能地多开辟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教师
11、更多地与真实的企业案例相结合,并为学生创造走进企业的机会,发挥专业人才的创新力和工作里,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以所学知识为依托的、三维立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课程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学院可以邀请企业或者已就业的师哥师姐来指导学生,这样学生可与企业直接面对面,能更加结合实践合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自我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中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除了大学生自己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后,学院应提供良好平台为学生补充相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自身的优劣势,结合内外因,明确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等,为自己量身定造
12、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并指引其能适时地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及时地有效地调整自我规划,从而能保证学生自己能时刻把握准确的社会定位。 3。完善认知实习,注重理论实际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是在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实习,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将之理解内化培养形成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除了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还应注重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帮助其形成就业价值观,就业指导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且要明确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院应就其分成几个环节,相关的环节确定清晰的考评制度,从而有利于激励学生接受辅导。 四、胜任素质总结分析 通过对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个别访谈,基本可以归纳
13、出企业招聘时会考虑到的主要能力需求或者企业看重的员工能力.大致可包括7个方面:(1)计算机编程操作技能;(2)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3)整理事物的能力;(4)书写能力;(5)解决冲突能力;(6)沟通能力;(7)组织领导.同时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学生所认为企业要求的能力与实际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偏差,如果将其简单的归于学生不知适应社会或企业利益导向都无济于事,实质上是结构性失衡,即学院的专业教育导向与市场实践性发生了偏离.所以要更好地塑造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特征模型,形成三方沟通机制势在必行。What: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which: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能力,how:学院如何进行培养提高,从而
14、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学院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际的差距。 注释: 分别针对大一与其他年级发放两类问卷,记为问卷A和问卷B. 因为样本的有效性不包括大四学生,所以未曾作主要对象发放问卷. 参考文献: 1谢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胜任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5)。 2孙健敏。欧洲各国人力资源经理的培养与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0(2)。 3顾琴轩,朱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胜任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0). 注:该项目是“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培训计划校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王婷(1991),女,浙江金华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