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部分 鉴定要素细目表 说明: 1。X代表核心要素,属于应当掌握的重要鉴定点 Y代表一般要素,属于应当熟悉和理解的较为重要的鉴定点 Z代表辅助要素,属于学员应当了解的最低层次的鉴定点 2。鉴定比重表示在一份试卷中该鉴定范围所占的分数比例,即鉴定比重为15时,在一份100分的卷子中的分值尽可能为10分 80 100 相关知识鉴定总比重(%) 能力要求鉴定总比重(%)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鉴定范围 人力资源规划 15 15 相关知识鉴定比重(%) 能力要求鉴定比重(%) 序号 鉴定点 重要程度 第一节 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1。1。1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分析 1。1。1.1 X
2、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 1.1。1.1。1 X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1.1.1。2 Y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1.1。2 Y 工作岗位分析概念 1.1。1。2。1 Y 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 1.1。1.。2。2 Y 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1。1。1。2。3 Y 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1.1。3 X 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 1。1。1.4 Y 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 1。1。1.。4。1 Y 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概念 1.1.1.。4。2 Y 岗位规范的基本内容和格式 1.1.1。4.3 X 工作说明书的内容 1。1。1.。4。4 Z 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区别 1.1。1.。4。5 X
3、 起草和修改工作说明书的具体步骤 1。1.1.。5 X 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1.1。2 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分析 1。1。2。1 Z 工作岗位存在的前提 1.1.2.2 Y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1.1。2。3 Y 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 1。1。2。4 Z 改进工作岗位设计的意义 1.1。2.5 X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1 1。1.2。5.1 X 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 1.1。2。5。2 X 现代工效学的方法 1。1。2。5.3 Y 其他方法 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1.2.1 第一单元 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 1。2。1。1 X 企业定员的基本概念 1.2。1。2 Y 企业定员管理的作
4、用 1。2。1.3 Y 企业定员的基本原则 1。2。1.4 X 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 1。2.1。4.1 X 按劳动效率定员 1.2。1.4.2 X 按设备定员 1.2。1.4。3 X 按岗位定员 1。2。1。4。4 X 按比例定员 1.2。1.4.5 X 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1。2.1。5 Y 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1。2。1。5.1 Y 数理统计法 1。2.1。5。2 Y 概率推断法 1。2.1。5。3 Y 排队论 1。2。2 第二单元 定员标准编写格式和要求 1。2。2.1 X 定员标准的概念 1。2.2。2 X 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 1。2。2.3 X 企业定员标准的内
5、容 1.2.2.4 Y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 1.2。2。5 Z 定员标准的编写依据 1.2。2.6 Y 定员标准的总体编排 1.2。2.7 Y 定员标准的层次划分 1。2。2.8 X 定员标准表的格式设计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1。3。1 X 制度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1。3。2 Y 制度规范的类型 1。3。3 Y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 1。3。4 Y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1。3。5 Y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 1.3。6 Z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1.3。7 X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 1.3。8 X 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第四节 人力资
6、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1。4.1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 1。4。1.1 X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 1。4。1.2 X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程序 1.4。1.3 X 审核人工成本预算的方法 1。4。1。4 X 审核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方法 1。4。2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的控制 1。4.2。1 Z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作用 1.4.2.2 Z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原则 2 1.4.2。3 X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程序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鉴定范围 招聘与配置 15 20 能力要求鉴定比重() 相关知识鉴定比重(%) 鉴定点 序号 重要程度 第一节
7、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 2。1。1 第一单元 招聘渠道的选择和人员招募的方法 2。1.1。1 Y 内部招募的特点 2。1。1。2 X 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 2。1。1。2.1 X 推荐法 2。1。1.2。2 X 布告法 2.1.1。2.3 X 档案法 2。1。1.3 Y 外部招募的特点 2.1。1。4 X 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 2.1。1。4。1 X 发布广告 2.1。1.。4.2 X 借助中介 2。1。1。4.3 X 校园招聘 2。1。1.4.4 X 网络招聘 2.1.1.4。5 Y 熟人推荐 2.1。1。5 X 选择招聘渠道的步骤 2.1。1.6 Y 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 2。1.2 第二单元 对
8、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 2。1.2.1 Y 笔试的优点 2。1。2。2 X 笔试的使用范围 2。1。2.3 X 笔试方法的应用 2。1。2。4 X 筛选简历的方法 2。1。2。5 X 筛选申请表的方法 2。1。3 第三单元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2。1.3。1 X 面试的内涵 2。1。3.2 Z 面试的发展 2。1.3。3 Y 面试的目标 2。1。3。4 X 面试的方法 2.1.3。5 X 面试的基本程序 2。1.3。6 X 面试环境的布置 2。1。3。7 X 面试问题的设计 2.1。3。8 X 面试提问的技巧 2。1。4 第四单元 其他选拔方法 2。1。4。1 Y 人格测试 2。1。4。2 Y 兴趣
9、测试 2.1.4。3 Y 能力测试 2.1.4。4 X 情境模拟测试 2。1.4。4。1 X 情境模拟测试的概念 3 2。1.4.4。2 X 情境模拟测试的应用 2.1.4.4。3 X 公文处理模拟法 2.1.4。4。4 X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1。4.5 Y 应用心理测试的基本要求 2.1。5 第五单元 员工录用决策 2。1.5.1 X 多重淘汰式 2.1。5。2 X 补偿式 2.1.5.3 X 结合式 第二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2。2.1 X 成本效益评估 2.2.2 X 数量与质量评估 2。2.3 X 信度与效度评估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3.1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的空间配
10、置 2。3。1.1 X 人员配置的原理 2.3.1。2 Y 企业劳动分工 2。3.1。2.1 Y 企业劳动分工的概念 2。3.1.2.2 Z 企业劳动分工的作用 2。3。1。2.3 Z 企业劳动分工的形式 2.3。1。2.4 Z 企业劳动分工的原则 2.3。1.2.5 Y 企业劳动分工的改进 2.3。1。3 Y 企业劳动协作 2。3.1.4 Z 工作地组织 2。3.1。5 X 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 2.3.1.5。1 X 以人员为标准进行配置 2。3。1.5.2 X 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 2。3。1。5。3 X 基于双向选择的配置 2.3.1.6 X 员工任务的指派方法 2.3。1。7 X 加强
11、现场管理的5S”活动 2。3。1.8 Y 劳动环境优化 2。3。2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的时间配置 2。3.2.1 Y 工作时间组织的内容 2。3.2.2 Y 工作轮班组织的注意事项 2.3。2。3 Y 四班三运转机制的优点 2。3。2。4 X 工作轮班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劳务外派与引进 2。4.1 Y 劳务外派与引进的概念 2.4.2 Y 劳务外派与引进的形式 2。4。3 Y 外派劳务工作哦的基本程序 2.4。4 X 外派劳务的管理 2。4。5 X 劳务引进的管理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鉴定范围 培训与开发 4 15 15 相关知识鉴定比重() 能力要求鉴定比重() 序号 鉴定点 重要程度 第一
12、节 培训管理 3。1.1 第一单元 培训需求的分析 3。1.1。1 Y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3。1。1。2 Y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3.1。1.3 X 培训需求分析的程序 3.1。1.4 Y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3.1.1。5 X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3.1。1。5。1 X 面谈法 3.1.1。5。2 X 观察法 3。1.1。5。3 X 调查问卷法 3。1。1。5。4 X 重点团队分析法 3.1.1.5.5 X 工作任务分析法 3.1。1.6 Y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3。1.1。6。1 Y 循环评估模型 3.1.1。6。2 Y 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 3.1.1。6。3 Y 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13、3。1.1。6。4 Y 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3。1。1.7 Y 实施培训需求信息调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1.2 第二单元 培训规划的制定 3.1。2。1 X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3.1.2.2 X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 3。1。2。3 X 年度培训计划的构成 3。1。2。4 X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 3。1。2。5 X 年度培训计划的经费预算 3.1。3 第三单元 培训组织与实施 3.1。3.1 Y 培训前对培训师的基本要求 3。1。3。2 Y 培训计划实施的控制 3。1.3。3 X 培训师的培训与开发 3。1。3。4 X 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3。1.3。5 X 企业外部培训的实施 3.1
14、。3。6 Y 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 3。1.4 第四单元 培训效果的评估 3。1。4。1 Y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 3.1。4。2 Y 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渠道 3。1。4.3 Y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 3。1。4。4 X 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方法 3。1。4.5 Y 培训效果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3。1。4.6 X 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 3。1.4。7 Y 培训效果监控情况的总结 第二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3.2。1 X 直接教授型培训法 3.2。1。1 X 讲授法 5 3.2.1。2 X 研讨法 3。2.1.3 X 专题讲座法 3.2.2 X 实践型培训法 3。2.2。1 X 工作指导法 3。2。2。2 X
15、 工作轮换法 3。2。2。3 X 特别任务法 3.2。3 X 参与型培训法 3。2.3.1 Y 自学 3。2.3。2 X 案例研究法 3.2。3。3 X 头脑风暴法 3。2.3。4 X 模拟训练法 3.2.3。5 X 敏感性训练 3。2。3.6 X 管理者训练 3.2。4 X 态度型培训法 3。2。4.1 X 角色扮演法 3.2。4。2 Y 拓展训练 3。2。5 X 科技时代的培训方法 3。2.5。1 Y 网上培训 3.2。5。2 Y 虚拟培训 3。2。6 X 选择培训方法的程序 第三节 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3。3。1 X 企业培训制度 3。3.2 X 岗位培训制度的内涵 3。3.3 X 各
16、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 3。3。3。1 X 培训服务制度 3。3.3。2 X 入职培训制度 3.3.3.3 X 培训激励制度 3.3。3.4 X 培训奖惩制度 3.3。3。5 X 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3.3.3。6 X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3。3.4 Y 起草与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 3。3.5 X 企业培训制度的内容 3.3.6 X 培训制度的推行与完善 第四章 绩效管理 鉴定范围 绩效管理 10 15 能力要求鉴定比重() 相关知识鉴定比重() 鉴定点 序号 重要程度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开发 4.1。1 第一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 4。1。1.1 X 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4
17、。1。1。1.1 X 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 4。1。1。1。2 X 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 6 4。1.1。2 Z 国内外对绩效管理系统的不同认识 4.1.1。3 X 绩效管理总体流程设计 4.1.1。3。1 X 准备阶段 4。1。1。3。2 X 实施阶段 4。1。1.3。3 X 考评阶段 4。1。1.3.4 X 总结阶段 4。1。1。3。5 X 应用开发阶段 4.1。2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的运行 4.1.2.1 X 绩效面谈的种类 4。1。2。2 Y 提高面谈质量的措施 4。1。2。3 X 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4.1.2。4 X 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办法 4.1。3 第三单元 绩效管理
18、系统的开发 4。1。3。1 Y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检查与评估 4。1.3。2 Z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再开发 第二节 绩效管理的考评方法与应用 4。2。1 第一单元 行为导向型主管考评方法 4.2。1。1 Y 品质导向型绩效考评 4.2。1.2 X 行为导向型绩效考评 4。2。1。3 X 排列法 4。2.1。4 X 选择排列法 4.2。1.5 X 成对比较法 4。2。1。6 X 强制分布法 4。2.2 第二单元 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4.2。2。1 X 关键事件法 4。2。2。2 X 行为观察法 4.2。2。3 X 加权选择量表法 4。2。2.4 X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4.2.3 第三单元
19、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4。2.3.1 X 目标管理法 4。2。3。2 X 绩效标准法 4。2。3.3 X 直接指标法 4。2。3.4 X 成绩记录法 4.2。3。5 Y 考评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五章 薪酬管理 鉴定范围 绩效管理 10 20 相关知识鉴定比重() 能力要求鉴定比重() 序号 鉴定点 重要程度 第一节 薪酬制度的设计 5.1.1 第一单元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 5.1.1。1 X 薪酬的内涵 5。1。1.2 X 薪酬的实质 7 5。1。1。3 X 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 5.1。1.4 X 薪酬管理 5.1.1。5 X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5.1。1。6 X
20、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5.1.1。7 Y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5。1.2 第二单元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 5。1。2。1 Y 最低工资 5。1。2。2 Y 最长工作时间 5。1。2。3 X 单项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5。1。2.4 X 常用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5。1。3 第三单元 工资奖金制度的调整 5。1.3。1 X 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 第二节 工作岗位评价 5。2.1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步骤 5.2。1。1 X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理论 5。2。1。2 Y 工作岗位评价的信息来源 5。2。1。3 Y 工作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的关系 5.2。1。4
21、X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5。2。2 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 5.2.2。1 X 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内涵 5。2。2。2 X 确定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5。2。2。3 Z 权重系数的基本理论 5。2。2.4 Z 测评误差的分类 5。2。2。5 Y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5。2.2。6 Y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制定 5。2。2。7 Y 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5。2。2。8 Y 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的调整 5.2。2。9 Y 岗位测评信度和效度检查 5。2.3 第三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方法与应用 5。2。3.1 X 排列法 5.2。3。2 X 分类法 5.
22、2。3。3 X 因素比较法 5。2。3.4 X 评分法 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5.3。1 X 人工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 5.3.2 Y 确定合理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因素 5。3。3 Y 人工成本核算的意义 5。3.4 Y 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5。3.5 Y 合理确定人工成本的方法 第四节 员工福利管理 5。4.1 第一单元 福利总额预算计划 5。4。1.1 Y 福利的本质 5.4。1.2 Y 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 5.4。1.3 Y 福利总额预算计划的制定程序和内容 5。4.2 第二单元 各类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核算 8 5。4。2.1 Y 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 5。4.2。2 Y 社会保障的构成 5.4.
23、2.3 Y 各类保险金的计算 5.4.2。4 Y 住房公积金的计算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鉴定范围 绩效管理 10 20 能力要求鉴定比重(%) 相关知识鉴定比重() 鉴定点 序号 重要程度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6。1。1 X 劳动关系的含义 6。1.2 X 劳动法律关系 6.1。2。1 X 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6.1。2。2 Y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6。1。2.3 Y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 6。1.2。4 Y 劳动法律事实 6.1。3 Z 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 6。1。4 X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6.1.4。1 Y 劳动法律法规 6。1。4.2 X 劳动合同 6。1.4.3 X 集体合同
24、 6。1.4.4 Y 民主管理制度 6。1。4。5 Y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6。1。4。6 X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6.1.4.7 Y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6.2.1 X 集体合同概述 6。2。1。1 X 集体合同的概念 6.2。1。2 Y 集体合同的特征 6.2。1。3 X 集体合同的形式 6。2.1。4 X 集体合同的内容 6。2。1。5 X 集体合同的作用 6。2。1。6 X 集体合同订立的原则 6。2。2 X 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 6.2.3 Y 集体合同的履行 6.2。4 Y 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 6.2。5 Y 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6。3.
25、1 X 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 6。3。2 X 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 6。3.3 X 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 6。3。4 X 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 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9 6。4。1 X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6。4.2 X 平等协商制度 6.4。3 Y 信息沟通制度 6.4.4 X 员工满意度调查 6。4。4。1 Y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 6。4.4。2 Y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 6.4。4。3 X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步骤 第五节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 6.5.1 第一单元 工作时间制度 6。5.1.1 Y 工作时间的概念 6.5.1.2 Y 工作时间的种类 6.5。1。3 Y 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 6。5.1。4 X 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措施 6.5.2 第二单元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6。5。2。1 X 最低工资的含义 6。5.2。2 X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与调整 6.5。2。3 X 最低工资的给付 6。5.2.4 Y 工资支付保障 第六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6。6。1 第一单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6。6.1.1 X 编制职业安全卫生预算 6.6。1。2 X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台帐 6.6。1.3 Y 组织岗位安全教育 6.6.2 第二单元 工伤管理 6。6。2。1 Y 工伤事故管理 6.6.2.2 X 组织工伤伤残评定 6.6。2.3 Y 工伤保险待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