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955674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环境行为心理学第一讲 导论一、为什么学习该课程?l 从“造园”到人居环境的创造,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急需吸取外围相关专业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加强直接的交叉联系,来弥补和完善专业自身的不足,更好地为社会以及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服务.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而“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由此能够产生各种复杂的行为. 环境行为(心理)学正是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为景观规划乃至良好景观环境的创造提供心理学依据。请看几个设计成果吧! 看完了,

2、这是以上设计成果!什么是好的设计成果呢? 首先要能吸引甲方心理,这样才有深入的可能!其它的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设计者心理甲方心理使用者心理环境行为心理是项目建成的基础-从共鸣到适应设计者的工作是协调这几方的矛盾二、教学内容1、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 介绍部分与物质环境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产生与发展 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主要学派及其理论2、关于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3、关于行为(微观、中观、宏观)4、设计中的运用三、教学目的对物质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个初步的,但是比较生动全面的认识,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物质环境问题,学习一点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

3、方法,对于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环境设计起到指导意义,开拓学术视野和设计理念,提高设计能力.A:?。.。B:?.。C:?。这是门理论性强的、听课很累的课;这是门听起来容易用起来难的课;这是门需要理解和观察,内心敏睿的课;这是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课!四、教学要求A:思想上重视,培养学习兴趣.B:阅读、授课、讨论相结合。C:学习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前提:心理活动、行为表现有规律可循;人的差异性永远存在;批判的态度,慎下结论,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主要参考书目 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松侠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交往与空间.扬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建筑心理学入门.D肯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采用以平时成绩、实地调研表现、期末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最终成绩的综合评定。 作业:指定场所空间,初步学习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观察、收集和分析的有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等资料,体现在撰写的相关论文中并用于今后的设计任务中。 调研汇报及讨论.第二讲 概述2。1 相关概念1、环境 Environmento 不同的学科对于环境有不同的定义。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我们一般以人为考察对象,将人类以外的一切自

5、然和社会的事物都看作环境因素.o 环境至少应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四维要素。o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是引起心理反应的各种周围属性的综合,其概念始终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按类型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2、行为 Behavioro 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指足以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各种活动.o 分类:外显行为、内隐行为(思维、情感、意志等)3、心理Psychologyo 简单的说,它就是指人在心里是怎么想的,包括人的情绪和感觉。4.心理、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1)环境行为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地观察人的行为,而应将人看成是环境的组成

6、部分,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受到环境的影响。(2) 环境心理实例分析:听雨轩、拙政园留听阁,取唐李商隐“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曲院风荷(3)行为-心理o 行为的产生是以生理和心理为基础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可以从心理上找到直接或潜在的原因.实例分析:居住区中的中心花园居民心理:久居高楼,邻里互不往来。渴望走出楼门,进入小区中心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接触自然,在开敞空间指与邻里友好交往、游憩,并进行各种康体休闲活动。居民行为:经常在中心花园进行各种相关活动.实例分析:户外空间的设计康体设施的设置康体休闲行为的产生儿童游戏设施的设置儿童的游戏行为

7、开敞空间的设置-各种类型的集会行为私密空间的设置恋人的幽会2。2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柏拉图两千年前曾说过:“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人类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孟子(公元前372一公元前289年)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是几乎与孔子齐名的儒学鼻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鲁迅说:“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 一个快速发展的年轻学科o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

8、之间的关系,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完美运用一些校正视错觉的措施,令人叹为观止.使建筑形象稳定、平直、丰满。o 东西方古代思想家都有关于心理的论述,但是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直到1879年才建立。这一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奠定了生理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基础.o 一般认为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到了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美国o 环境行为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发展.o 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o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

9、理学教材出版。 o 1968 年在美国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并于 1969 年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同时创立了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杂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环境设计为主题的学会,也是第一份以环境与行为为主题的专业杂志。同时,在英国也召开了首届建筑心理学讨论会。欧洲o 在美国之后,70年代初有学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o 1981年,欧洲成立了人与自然环境研究国际协会,并且每年举行一次研讨会议,同时创刊了环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

10、hology),它与1969年创刊的环境与行为成为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两种定期刊物。日本o 在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心理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1980 年,日本与美国在东京联合举行了以“环境行为”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这是在日本举行的该领域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交流,会后成立了“人-环境研究学会(MERA)”。o 1997年11月,由日本“人环境研究学会”主办,欧洲“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美国“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和澳洲“人与自然环境研究(PAPER)三大组织协办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大会归纳出10个热点课题,体现了

11、研究领域的扩展和这一领域广阔的发展势头。中国o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相关专业人员的兴趣和关注。o 但在我国一些古典建筑和古典园林设计中,已存在很成功的环境心理处理先例。但是这些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存在于个别人或个别工程的实践中,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有意识地去研究总结。o 举例:留园入口-先抑后扬、开门见山障景、漏景、框景小结1、20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相关理论;2、80年代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3、1989-1994年间,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

12、、学校、商店、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等。 2。3 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环境行为心理研究涉及到各种尺度的环境场所(室内空间、居住区、保健机构、工作场所、邻里、园林、区域等);各种特定的使用者群体(基本群体、聚合群体、依据生活方式或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而定的群体);各种层次的社会行为现象(从生理反应到文化现象).这三者有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一种动态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环境行为心理研究的四个维度。一、环境场所1、分类:(1)从使用性质划分,场所可分为(家)生活场所、工作场所、学习场所、集会场所、宗教场所、娱乐和休闲场所等等.(2)以尺度划分,场所可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或者可以称为宏观空间、中观空间、

13、微观空间.p 大尺度场所一般指区域,涉及专业为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及有关的土木设计;p 中尺度场所主要指建筑物,涉及专业为建筑设计与相关的工程技术设计;p 小尺度场所主要指室内环境,包括室内平面布置、声光热环境、建筑材料对空气的污染、节能、安全、防卫等,涉及专业包括各种产品设计(从设备、器材到配件)、室内设计、图案设计、建筑细部设计等。p 有些研究仅涉及一个尺度;有些研究,如对使用者全面满意程度调查,或对反应的跟踪观察测量,则需要跨尺度进行。2、按生态心理学观点,环境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其中常常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一个空间被看作一个场所,其中必有某些物质特征适合于某些行为,使人产生场

14、所感,这种场所感便构成对人类行为的暗示.p 自然界中有许多这类场所。例如一个不大不小的山洞为人提供了栖身场所;密林提供了盗贼出没的场所;草原提供了射猎场所;高地提供了瞭望场所。园林环境中的场所是设计者利用设计特征满足行为需要、组织人类活动的手段。p 许多未经有意设计的空间有时被某些人当作某种场所使用。例如,沿街杂货店门前常被人当作相聚聊天的场所路旁绿化带的晨练、住宅区人行道常被儿童当作游戏场所、大商场门前的台阶往往被顾客作为暂释重负的歇脚场所p 只要对这些日常环境心理-行为现象认真观察和思考,无论对场所的研究还是设计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p 举例-中山岐江公园 p 因此,考察场所的起源,在社会与

15、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场所的变迁,现有场所的使用和管理现状,以及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满意程度,是从事场所研究和改进场所设计的有效途径。本周课后作业p 收集您身边的“环境行为心理”相互作用的实例,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试图寻找解决办法.p ppt.形式、图文并茂;小组完成,6-7人/组二、使用者群体 p 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不同使用者群体对环境的具体需要形成了许多专门的研究课题。民族、阶级、阶层、身份、地位、年龄、宗教、生活方式等都促使人以群分,并且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环境的功能要求、审美意趣和意义联想.(举例)p 以往对精神患者进行过大量研究,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新的精神病院设计。p 对残疾人的研究

16、,促使无障碍设计的形成和发展。p 举例:盲道设计非常细致,在过路以前改为一排“止步”的盲道铺地,提醒盲人过路口要小心。在过路人行横道前布置停步铺砖;另外设置盲人交通指示设施,使环境景观的设计更具有公平性.p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跨越不同的生命周期。在这一过程中,行为模式、依赖性和易受伤害的程度都会发生明显变化.p 儿童行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这一领域所关心的课题。p 现象:城市人口老龄化、身体机能衰退,自理能力下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p 许多国家正在研究如何从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老年人住宅、老年人社区就是其中的研究课题。p 对使用者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不同使用者

17、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尤其是那些对一般环境适应有困难的使用者群体应该作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重点考虑的对象.三、社会行为现象p 广义的人类行为包括内在的动机到外显的反应。对这一系列行为的研究,必须更多地依靠现场研究,而不是实验室研究。p 最小耗费(抄近路) (图片)p 处理方法:按照传统的观点对抄近路的处理方式可利用围墙、绿化、高差进行强行调整。良好的处理方法是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性,按照人的活动规律进行路线的设计。p 场所、使用者群体和社会行为现象任何一个维度都可以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例如从场所的类型及其演变研究物质环境的各种特性主要属于建筑学范畴;使用者群体基本属于人类学范畴;社会行为现象基本属

18、于社会学范畴。但是在环境行为心理领域中,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进行跨维度研究。2。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 科学的研究: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p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p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即被实验者.他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被试的选择:全部参与者:在现场进行研究,包括这个选好的现场上的全部参与者.随机抽样:被抽选的可能性是均等的。分层抽样:按明确的判据(年龄、性别、职业等)选择样本;时间段。p 心理学传统的方法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实验条件一般人为地进行控制.p 而环境心理学则着重于真实

19、生活条件下的研究, 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进行调查和自然观察, 发调查表即各种格式的问卷、谈话、摄影和绘图记录等, 实验方法则作为对照与补充。这些调查具有连续性特征,经常长年累月, 甚至夜以继日地进行,如研究医院病房平面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1、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研究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2、观察法:即在公开场合进行观察,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被试的外部行为,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观察并不冒犯人的秘密性。p 找出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该行为发生意味着什么目的与意义。(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

20、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p 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只需最简单的训练就可运用.观察必须注意五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观察的结果有实用价值,即行为、环境、时间、观察人员,观察记录。(1)行为p 观察者必须事先明确确定所观察的行为单元。p 为了确定某一环境的观察目标,当第一次进入一个环境时,观察者多半应先在此环境中各处转一转,在不经意中可能感觉到起初并没有设想到的其他方面的情况.p 在观察前必须对环境有一个表面的熟悉。p 观察意味着运用观察者的各种感觉器

21、官去体查一下环境的各个方面。p 通过这种非正规的对环境及其相应行为的取样,观察者能取得此环境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若干假定。p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其他办法进行质疑-最后进一步通过观察加以证实,这就是所谓观察方法进行的“三明治式的设计和运用.p 例如:一个住宅区内老人居民占到10,但仅仅有1%的老人在街上行走,这是为什么?通过会见居民,要求说明造成这现象的原因。他们说:“一是在结冰的路上行走很困难;而是害怕有人拦劫。以后通过一系列的隐蔽观察,证明居民讲的是实话。(2)环境p 在环境行为的研究中,环境如发生某种变化,人们在行为上会不会也出现某种预期的变化,这是研究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至关重要的问题之

22、一。这只能以环境变化为准,观察并记录人的行为变化,通过最后对比记录来说明人对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反应。(3)时间:任何观察只能包含一个片断的时间,而不能覆盖一个环境的整个历史阶段。观察时间尺度在古典生态心理学研究中约长达一年左右,但在一般的“时间-动作-人因”研究中只有几分钟时间。p 在探讨“时间取样”时,在某以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行为,它的时间框架是什么样的?这种行为是否每24小时重复一次抑或每周发生一次.从时间取样的角度来说,许多环境在不同季节里表现出显著的差别。p 在夜间?周末?节假日?p 一般认为20分钟的连续观察已使观察者十分疲劳,应把观察加以间隔,这样能增强观察者记录的准确度.因此,大

23、多数的观察均采用时间段的方法,以利于观察者能休息片刻。p 观察者可以5分钟或10分钟为一个时间段。时间段的划分应当事先试验一下,以决定是否会失去一定数量有意义的数据。(4)观察人员初次观察的人员:能将其观察到的行为作如实的汇报;缺点也是由于不能对行为做任何假设.对观察青年学生、老年人或残疾人的行为,可取得特殊的效果。作为参与者的观察人员:目的在于熟悉该文化下的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而非观察个别人的行为。p 长时间的进行这类观察,感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观察人员能否被当地人接受;第二个问题是观察人员能否习惯那里的生活;第三个问题是观察人员在进入和离开那里时,在情绪上可能引起的波动.p 首要的是被当地人接

24、纳,避免行为的隐蔽.隐藏起来的观察者:常常是离开被观察者一段距离,在一座邻近的建筑一般人视线以上的位置上选择一个优越的观察点,不让被观察者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职业观察者:应具有社会科学的知识、技巧,知道收集到的信息要注上时间,行为要分类记录,这样才能变成有用的数据.其经验能节约时间,为限定的问题提出假设,是研究人员进行分类测试得以更快进行.在参与一定数量的观察研究后,职业观察者懂得如何或在什么地点去观察有关的关键性的行为。(5)观察记录观察的分类p 现场考察,提出问题,限定问题;通过事先测试进行分类;可靠的测试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行为抽样记录p 由小组每人轮流记录1520分钟的行为及发生的

25、时间段;口述,之后改写成文字;作为原始记录,还待进一步编写成行为片断。行为地图:p 由研究人员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图上,经常把一种行为用一种符号标注,并注明此行为发生的时间.行为在时间、空间上连接起来。多用在较小的环境尺度,可方便地由一个人去观察记录。p 行为地图的目的,是在平面图上标出各种行为发生的位置及其发生频率,并说明其与设计的相关性。可能提出问题并得出结论.通过痕迹,来构想人们的行为。p 犹如考古学家认识到,古代人类留下的痕迹对人类过去的行为是可贵的资料。p 对于一般观察人员来说,草地上一条经人多次踏过的路径,是交通线的证据。p 用旧了的设施,说明被用的很频繁

26、。宿舍的招贴画表现出个人趣味.p 如果在某地点根本找不到任何痕迹,这就意味着这个地点没怎么用.p 在观察中,可以利用录像、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以期得到更为客观而准确的数据。3。调查法:是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心理、情绪、行为等各种反应的一种方法.4。 文献研究法:从中央到地方、单位等的各种数据记录资料存档,以兹查阅使用。p 各个国家、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多档案资料,这些会为分析事物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如把城市的气象资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记录等作为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p 心理活动、行为表现有规律可循; 人的差异性永远存在;p 批判的态度,慎下结论,

27、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2.5 环境心理学主要学派及其理论一、 格式塔心理学p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 年发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 (M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 Koffka,18861941)和柯勒(WKohler,1887-1967)。1、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体系p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不能被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2、格式

28、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p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有一套心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的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那么我们的知觉是怎样对被感知的对象加以组织,来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的呢?(1)图形与背景原则p 在一定环境中,我们并不是对所有对象都可以明显感知,总是有选择性的感知,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figure),有些后退成为背景(ground),俗称图底之分。p 丹麦学者鲁宾杯、中国的阴阳太极图p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 这里有意识的作用,观察者主观选择什么作为注意的中心,那个中心就是

29、图形,余下的则是背景.p 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的区别愈大,图形愈可突出而为我们所感知;区别愈小,愈不易将图形和背景分开。p 在一定的范围内:小面积比大面积易形成图形;简单、明确的几何形态比复杂形态易形成图形;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形成图形;对称形态易形成图形;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形成图形;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形成图形;单个突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形成图形.打破人们的视觉规律,具有强烈视觉诱目性的新异形态易形成图形.整体性强的形态易形成图形;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易形成图形;p 图形是具有一定界限的组织比较严密的对象,是被包围的比较小的图像;p 背景是没有界限的同一性的空间或时间,是包围着的比较大的

30、对象。p 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p 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p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也有助于突出景观主题,使游者轻松定位、游览,视线有收有放。恰当的空间围合有助于使环境中的人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促进相互交流。(2)群化原则p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观察时,直觉具有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这种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 邻近原则:距离较短的或相互邻接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相似原则:互相类似的部分、连续的元素容易组成整体。相似的元素相组合对视觉起“力场”的整合作用。连续性原则:涉及视觉的内在连贯性.一个构图单位越是连贯,越容易从背景

31、中突显出来。p 马丘比丘宪章:新的城市化概念是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思指,每一座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单元,它需要同其他要素进行对话,从而使自身的形象完整。完形原则: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反之则容易被隔离开。闭合的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形而尚未闭合的图形,容易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形成主观轮廓。(3)简化原则p 对象被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那这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p 视觉组织中,常将具有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良好完整图形视为整体。p 格式塔的这种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提供了依据.p 格式塔心理学的不足之处:

32、只注意人的天生因素,过分强调直觉,而没有重视人的经验因素,不计人们后天的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后来的“构造论者又提出不同的理论.二、 构造论p 基本观点:不认为形象的构图规律是人们大脑中的天生因素在起作用,而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对于同样的图形,不同的人可以构造出不同的知觉。第三章 关于环境3.1 概述p 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我们一般以人为考察对象,将人类以外的一切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看作环境因素。p 环境至少应包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四维要素。p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

33、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举例)p 由此可见,人们在真实世界里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这一环境的客观性质,更取决于他主观上对环境的认识。p 对于如何评价个人在其生活空间(life space)中的行为,勒温(Kurt Lewin)拟了一个公式:Bf (P,E) B行为 f函数 P人 E环境.p 也就是说: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地理学家Kirk又进一步将此理论解释为一个有三种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模型.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人文环境3.2 现象环境现象环境 指的是客观世界本身。我们只在其中的一小部分活动,但对其他部分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有所了解。这一环境又可被区

34、分为两类:(1)由物构成的环境:如城市、建筑等,即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2)由人构成的环境:指由其他人构成的环境,如地铁中、街上的陌生人等等。 总之,现象环境指的是客观存在,对任何人都一样,不受人们感知经验的影响。一、现象环境之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具有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环境感知 感觉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影响感觉的因素:(1)主体因素:主要指人本身的状态与感觉

35、之间的关系。 健康人残障人 某器官受到损害时,其它器官就会做出相应的补偿,增加感受的灵敏度。(2)客体因素:主要是指刺激物的不同状态。 运动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发光的物体比暗淡的物体更具吸引力; 与众不同的新异事物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一个物体,如果本身能够多方面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则更具有引人注目的能力. 刺激物的强度有时也是相对而言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为了突出某个要素,对其周围采取简化处理的手法.-对比手法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反映事物整体属性的信息整合过程。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人的知觉特点(1)人的知觉存在知觉定势,即知觉

36、判断会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产生某种倾向,用以保持甚至于加强他已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 心理上的这种定势常常可以帮助个人对客观事物迅速做出判断,但也常常妨碍判断甚至引起错觉。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而知觉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2)知觉还存在知觉适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A。 气候与行为小气候环境的形成1。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

37、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区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晨昏昼夜的时分变化、晴雨雪雾的气象变化2.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亦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季节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行为,如对情绪的影响.季节发生变化时,精神病的发作率、自杀率和社会冲突都会受到影响。 环境心

38、理学的研究中指出,秋高气爽的气候被认为最适合创作,长年居住在15l8 环境中的人,头脑较为发达,文学艺术的成就较为突出。根据各种研究结果,一般来说,当温度低于4或高于32;或者风速大于7米/秒时,工作效率下降。而温度在11-25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15、20、25;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大致上的舒适温度约在15-20间,表现的舒适感最佳。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升高则不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 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在高温室内的被

39、试者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者易于对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评价。 热使利他行为减少。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帮助者的长相、热引起人的好或坏的情绪体验等。 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会造成两种损伤:冻伤和体温降低。冷和健康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当有足够的保暖措施和庇护地方时,低温对健康不会有危害. 指导造景:选址、布局-朝向;要素、设施遮阴、光照;通风、防风;材质、色彩B。 光照与行为-照明设计、环境氛围的营造1、光的心理意义 光照通常比无光使人愉悦,从而使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如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向路人征集实验的志愿者,报名的人更多;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餐馆侍应生

40、得到的小费也要多。 Colman的研究指出,让自闭者生活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自闭行为减少一半,而且会增加许多与人互动的行为; Ponte的调查发现,灯光不足会造成视觉疲劳、反胃、头痛、忧郁等; Mayron亦发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孩子显得活泼有劲多了。 光与颜色对比与孩童学习成效息息相关。研究发现亮丽的颜色蓝、黄、绿布置而成的学习环境,比起单调的白、黑、棕色的环境,智商表现较高。2.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如何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 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这种人为光饥饿者.光饥饿的

41、问题女性多于男性。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对人进行有效的光照补偿,可减轻甚至消除上述症状。3.什么是最佳光环境? 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到了晚上,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 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制造不同色光(冷、暖、中性 )的电光源,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 选择阳光充足之居所,总是第一要务。 光环境的设计不应只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一个方面.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朗香教堂/光之教堂/粉墙竹影/三潭印月C. 气味与行为-环境的清洁、芳香类主题园 引起嗅觉的气味刺激主要是具有挥发性、可溶性的有机物质。 有六

42、类基本气味,依次为花香、果香、香料香、松脂香、焦臭、恶臭. 香与臭是一种主观评价,香味使人感觉舒适,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一种气味有不同的感受,因而就有不同的评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绪时对一种气味也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气味与健康的关系:不同的气味可能引起生理上的不同变化.使血压降低,心律减慢等的气味被用来治疗高血压.如茉莉花可刺激大脑;草气味具有一定的滋补功效;天竺花香味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加速睡眠的作用.白菊花、艾叶香气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桂花的香气可缓解抑郁,还对某些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疗效。 拙政园远香堂,取宋代学者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意境. 闻木樨香轩,遍植

43、“一秋三度香”桂花,满树金黄朱红,花时香气袭人.D。 声音与行为 居住区设计、公园安静休息区设计、道路交通设计 水阶梯、跌水 北方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之中设“听涛阁” 江南私家园林,喜用竹林 “凤簧成韵”,即“扶疏万竿,引风听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钱锺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得愈觉其深。” 风声、水声、鸟鸣、风铃、扬声器1、什么是噪音? 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 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2、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 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

44、的可控制性。噪音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对于可预测到的噪音,适应起来会更容易些,个体会逐渐习惯和适应.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4、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 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

45、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 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由于噪音人们会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病的机率更高。 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长期生活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中,容易患类精神官能

46、症的职业病.譬如在飞机 场附近居民,神经紧绷度明显偏高,听力不佳,情绪管理不良,血压偏高。 平和的乐风具有安定效果,晚上聆听柔美乐曲,具有助眠效果;早上听听虫鸣鸟叫的心灵音乐,有助提振士气。 音乐疗法(4)干扰操作行为 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噪音的变量(强度、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任务的类型,个体的忍受性(敏感程度)和人格特点等。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5)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噪音不仅造成听觉的损伤、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干扰操作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5、举例说明怎样控制噪音?(课堂作业) 对噪音的控制首先是对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要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 其次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屏障等保护措施。 绿化带隔绝和吸收噪音 水景隔绝和吸收噪音E. 颜色与行为色彩选择与搭配实验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占50-60;5分钟后各占一半,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 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深刻、持久的.1。颜色是视觉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