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件编号:XXXXX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测 量 管 理 手 册(根据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编制)版本:A/O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发布日期:2015年1月10日 生效日期:2015年1月12日目录1、颁布令32、企业简介43、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64、测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表一)75、生产工艺流程图86、范围107、引用标准108、术语、定义119、计量法制要求和技术能力要求1110、总要求1211、计量职能12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1513、计量目标1814、管理评审2015、人力资源2216、信息资源2417、物资资源2
2、818、外部供方3119、计量确认3320、测量过程3621、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3922、体系的分析和改进总则4223、审核和监视4424、不合格控制4725、改进50附录B 程序文件清单521、颁布令计量管理手册颁布令为了不断完善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贯彻计量工作方针和实现计量工作质量目标,不断满足顾客需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提高职工的计量意识和公司的竞争能力,按照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和企业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新版测量管理手册(简称手册),该手册是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纲领性
3、文件,是各项计量活动的依据。体系内所有部门和员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为使测量管理手册的要求更好地执行,授权先生女士为管理者代表,对内负责协调体系内的一切问题,对外代表公司就测量管理体系的有关事宜进行沟通和联络。公司部为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该体系运行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全公司员工应遵照执行,保证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复合型和有效性。本手册自年月日起生效。 公司总经理: 批准日期:2、企业简介l 公司概况l 公司主营业务l 公司理念l 公司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地址: 电话:传真: 邮编:网址: 邮箱: 3、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公司组织结构图)4、测量管
4、理体系职能分配表(表一)ISO10012:2003章节号要 求总经理管代品管部各分厂生产部营销部供应链行政人事部工程技术部4总要求CJZJZZZZZZZ5。1计量职能JJCJZCCCCCC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CJJZCZCZCCCC5.3质量目标JJCJZZZCCZC5.4管理评审JJCZCCCCCC6。1.1人员职责CJZZZZZZZ6。1。2能力与培训JZJZCZCZCJZZ6.2.1程序CCJZZZZCCJ6.2.2软件CCJZZZCCCZ6.2。3记录CCJZZZZZZZ6.2。4标识CCJZZZCCZZ6.3。1测量设备JCJCZZCCCJ6.3。2环境条件JCJCZZCCJC6。
5、4外部供方JCJZZZCZCC7.1。1计量确认总则CCJZCCCCCC7。1。2计量确认间隔CCJZCZCZCCCC7.1。3设备调整控制CCJZZZCCCC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CCJZCCCCCC7。2.1测量过程总则CCJZZZCCCC7。2.2测量过程设计CCJZCZCZZCCC7.2.3测量过程实现CCJZCZCZCCCC7.2。4测量过程记录CCJZZZCCCC7。3。1测量不确定度CCJZCCCCCC7.3。2溯源性CCJZCCCCCC8.1体系分析和改进总则CCJZCCCCCC8.2。2顾客满意CCJZCCCCCC8。2。3内部审核CJJZCCCCCC8.2。4测量管理体
6、系的监视CJJZCZCZCCCC8。3不合格控制CCJZCZCZCCCC8。4改进CCJZZJCCCC注: ( “J”决策 “Z执行 “C”参与 )5、生产工艺流程图l 主要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图(附图)l 主要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图(附图)l 主要配件加工流程图(附图)l 主要装配流程图6、范围本企业计量管理手册(以下简称)按照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计量法规和地方政府行政部门要求,结合本企业计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产品特点和顾客需求,建立文件化的测量管理体系.本手册规定了XXXXXXXX有限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结构及各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本手册适用于XXXXXXXX有限公司测
7、量管理体系所需求的各个领域,包括质量监控、能源计量、环境检测、安全防护检测、经营管理检测等方面。着重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四大过程进行描述,规定了管理职责、组织结构、资源配置。阐明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并通过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本手册是本企业所有计量活动的规范和指南,是向国家政府部门、第三方认证机构、需方和供方提出本企业的测量管理体系,证实XXXXXXXX有限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测量管理要求,测量过程控制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是满足了GB/T190222003、JJF1112-2003要求的资质证明.测量管理是本公司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7、
8、引用标准在制定本版计量管理手册及其相关程序文件时,引用了下列标准或规范的条文内容。在发布时,指出了这些标准或规范的有效版本。所有这些标准或规范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各方应尽可能采用这些标准和规范的最新版本。(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 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3) 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4)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5)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8、术语、定义本手册及程序文件中未予说明的术语均按ISO10012:2003标准
9、的规定。8.1测量管理体系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要素.8。2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8。3 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8.4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8。5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8。6计量职能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9、计量法制要求和技术能力要求9。1。 计量单位本企业从事的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或证书;c) 制定企业
10、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国家规定的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9.2 计量标准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9.3 强制检定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公司按规定编制强制计量器具台帐并按要求进行检定。9。4 检测能力计量检测能力满足以下要求:a) 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b) 环境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c) 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
11、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9.5 检测水平在需要时,本公司计量检测水平满足以下要求:a)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b)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结果。10、总要求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完全按照顾客(包括内部顾客)的计量要求,遵循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公司计量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确保顾客的计量要求得到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计量要求可以表示为最大允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的技能要求。本公司在计量室、生产现场和有关
12、其他场所配备的计量标准器、工作用测量设备、检测试验、安全防护与环境检测、经营管理与能源物耗用的测量设备可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监测、经营管理、节能降耗的各种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配备的测量设备和确定的测量过程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为防范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预防和追溯纠正措施。本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过计量确认。 测量管理体系保持持续有效地运行,需要改进时按照本公司规定的程序进行更改。11、计量职能11。1 适用范围为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本公司总经理必须确保必要的
13、资源并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11.2 计量职能过程11。2.1 计量职能的输入是: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内、外部顾客的测量要求.11.2。2 计量职能的输出是:公司各部门及员工职责权限的具体规定和沟通。11.2。3 计量职能的活动有:体系的策划、机构职能分配,确定行政和测量管理体系机构,确定计量职责的分配,规定职责权限,进行沟通,组织实施、评价改进.11。3 计量机构公司总经理指定管理者代表主管计量工作,品管部为计量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司总经理规定了各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中的分工、职责和权限。各车间
14、、科室配备专(兼)职计量员,业务上接受品管部的指导。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部门的组织机构图见“图一”。11.4计量职能11.4。1 计量职能的分配表见表一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分配表。11.4.2 总经理职责11。4。2。1 向公司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计量法规要求的重要性。11.4.2。2 批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计量工作方针和目标。11。4。2。3 确保建立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资源的获得。11。4。2。4 建立计量职能部门,任命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11。4。2。5 批准公司计量管理手册。11.4.2.6 主持或委托管理者代表主持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11.4.3 管理者代表11。
15、4.3.1 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计量法律法规,主持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11。4.3。2 落实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在测量设备、环境条件和人员方面的需要,保证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工作的正常开展.11。4。3.3 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审定企业计量工作的发展计划.11.4.3。4 对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预防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11。4。3。5 审批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程序文件、计量制度、年度计量工作计划、公司计量校准方法、检验试验标准等测量管理体系的技术文件。11。4.3。6 对公司新建项目、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进等工作中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策划进行决策。11.4。3。7 对公司重大计
16、量问题做出决策:计量人员配备、环境条件改善、计量设备配置、计量考核工作的奖惩决定等。11.4.3.8 审查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情况,组织或受委托主持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11.4。4 品管部职责11.4。4。1 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计量法令、法规及上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计量管理文件.11。4.4。2 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负责管理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发放和更改。11.4。4.3 编制并组织实施计量工作发展计划。11。4。4.4 组建测量管理体系网络,在全公司范围内对计量工作实行归口管理。11.4.4。5 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及外部沟通与联络.1
17、1.4.4。6 根据需要组建公司的各项计量校准规范.规定公司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并组织开展计量确认,保证所有的测量结果和测量设备都能溯源到国家、国际计量标准。11。4。4.7 对公司各部门的兼职计量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归口管理,协助行政人事部对公司计量技术人员进行培训。11。4。4.8参与公司新建项目、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攻关、生产工艺改造等工作,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策划提出意见.11。4.4.9 对公司内测量设备申购、领用、封存、启用、报废等事项进行审批、登记工作。11。4.4。10负责测量设备的采购,就不合格测量设备与供方进行信息返馈,包括退货、索赔。11。4。4.11 建立供方名录,并搜
18、索供方业绩资料,组织合格供方的评审活动,按批准的合格供方名录选择采购单位,进行测量设备的采购。11.4。4.12组织实施对公司内部的计量审核,并为提供计量管理评审提供依据,收集、分析顾客意见和需求,促进持续改进。11。4。4。13 指导各部门的计量确认工作。11.4.5 各部门及计量人员的计量职责按001计量目标管理控制程序文件执行。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12。1 适用范围为了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确保顾客测量要求的确定并转化为计量要求,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来满足计量的要求。关注的顾客包括了本公司的外部和内部顾客。12。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过程12.2.1 过程的输入是:顾客的要
19、求(包括无合同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产品质量的要求),本地和产品使用法律法规的要求。顾客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要求.12。2。2 过程的输出是:通过充分的测量能力得到顾客对测量要求的满足.12.2。3 过程的活动有:顾客要求的确定;顾客要求转化为测量要求;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提供充足的测量能力并实施测量;证明符合顾客要求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质量记录;顾客满意度的监视和测量.12.3 职责12.3。1 总经理负责建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企业经营理念,并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必要的条件。12。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协调为满足顾客要求过程中的相互关系。12.
20、3。3 工程技术部、行政人事部、品管部分别将顾客对产品质量,国家及内部顾客对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进出厂物资核算的要求转化为测量要求。12。3.4 品管部负责将测量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并负责组织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12.3.5 生产部和品管部分别提供充足的测量能力并实施过程的监测和测量。品管部计量室提供精密测量和生产现场无法实现的测量.12。3.6 各负责监视和测量的部门分别实施、提供和保持各自的计量检测质量记录。12.3。7营销部负责与顾客联络,收集顾客意见,营销部负责对顾客满意度进行测量,各部门对自身的内部顾客的测量满意度进行监视和测量。12。4 过程控制要求12.4。1 营销部根据
21、市场需求和顾客期望,负责确定顾客对产品有关的要求并保持与顾客的沟通。12.4.2 工程技术部根据市场调研和新产品研制确定顾客需求。12.4.3 品管部、生产部根据上述输出识别转化为测量要求,这种测量的要求一般表现为制造工艺。必要时,测量的要求应包括测量对象、测量人员、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条件等内容。12.4。4 行政人事部按照12.4.3条款的规定分别将顾客、国家及内部顾客对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进出公司物资核算的要求转化为测量的要求。12.4.5 品管部将上述测量要求转化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如:最大允许误差、允许的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等。12.4.6 品管部
22、、各车间和各测量部门依据管理职责分别开展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工作,对过程监视和测量活动进行记录并保存,证明符合顾客的要求。12。4。7 营销部、工程技术部、品管部及各部门就顾客的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度的信息.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获得和使用的规定见质量管理体系顾客满意度收集分析控制程序。12.5 相关文件顾客满意度收集分析控制程序13、计量目标13。1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管理者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工作方针和目标.13.2 测量管理体系工作方针和目标管理过程13.2.1 过程的输入是:顾客的要求(包括合同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产品计量要求),本地和产品使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顾客
23、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要求。13。2.2 过程的输出是:公司计量工作方针和各职能层次的计量目标。13.2。3 过程的活动有:建立计量工作方针;制定计量工作目标;实施计量目标;对计量目标的实施进行监视和测量;计量目标的有效性评价和持续改进。13.3 职责13.3.1 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的计量工作方针和计量目标.13.3。2 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公司的年度计量工作计划。13.3.3 品管部归口管理计量工作目标,对计量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保持公司计量目标的持续改进。13.3.4 公司各职能部门建立本部门的计量工作目标,对本部门的计量目
24、标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13.4 过程控制要求13。4.1 品管部起草公司的计量工作方针和目标,经管理者代表审定,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发布。13.4.2 品管部起草年度计量工作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13。4。3 公司各职能部门对公司的计量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并建立本部门的计量工作目标。13.4。4 在公司不同的组织层次建立的计量工作目标应是可测量的。13。4。5各科室/车间必须认真实施公司计量工作目标和本部门的计量工作目标,并对本部门的计量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13.4。6 品管部归口管理公司的计量工作目标,每年12月制定下一年度的计量工作目标,并对计量目标的实
25、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保持公司的计量工作目标的持续改进.13。4。6 公司的计量工作方针:推行科学管理,完善计量体系, 坚持持续改进,打造诚信AAA。13.4.7 公司的计量工作目标:a、关键计量器具确认100%;b、测量过程失控不超过24小时;c、因测量不正确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2次/年;d、顾客满意度达到98;e、按培训计划完成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检测人员100%持证上岗。f、重大质量、安全和环保事故为零. 13。5 相关文件计量目标管理控制程序14、管理评审14.1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14。2 测量管理体系
26、管理评审过程14。2。1 过程的输入是:顾客满意及顾客反馈意见;计量方针、目标的可行性;体系审核结果;以往管理评审的有效性;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可能影响体系的变更;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14。2。2 过程的输出是:测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有关测量的改进;资源的需求.这些输出一般包含在管理评审报告中.14.2。3 过程的活动有:管理评审策划;评审准备;管理评审的实施;发布评审报告;改进措施的确定、实施、验证等。14。3 职责14.3.1 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管理评审计划,主持管理评审活动;14。3。2品管部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筹备管理评审会议,以及对管理评
27、审的后续活动进行管理。14.3.3 各职能部门提供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参与评审并实施改进。14。3。4 过程控制要求14.4 管理评审的策划14。4。1 测量管理体系评审一年进行一次。遇到以下情况时根据管理者代表的决定应适当增加评审次数:a、公司机构发生重大变化;b、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群体性重大投诉;d、建立本体系的依据(标准、法规、相关体系等)发生变化。14。4。2 管理评审准备各职能部门向品管部提供本章14.2。1条规定的管理评审输入信息,品管部进行汇总,按计划的时间安排管理评审会议,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14。4.3 管理评审的实施管理者代表主持管
28、理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评审会议,通过讨论、研究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作出决议。14。4.4 管理评审的输出:品管部整理评审记录,形成管理评审报告。14。4.5 管理评审的后续工作品管部根据评审输出识别改进要求,下达纠正、预防措施要求,各有关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品管部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14。4。6 记录保存品管部保存管理评审记录,包括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14。5 相关文件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程序14。6 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过程图(附后)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过程图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品管部)审批计划(管理者代表) Y提供管理评审资源(各相关
29、部门) 汇总资料、筹备会议(品管部)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发布管理评审报告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要求(各责任部门)管理评审记录归档(品管部)提出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要求(品管部) N措施有效? Y跟踪验证有效性(品管部) 15、人力资源15.1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配备、人员职责的确定和能力的培训管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满足要求.15.2 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过程15。2。1 过程的输入是:对测量管理体系人员的要求。15.2.2 过程的输出是:合格的、具有有效资格和能力的人员。15。2.3 过程的活动有:识别人力资源需求;制定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能力标准;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配备
30、计划;制定并实施人员能力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价;上岗资格的确认;培训活动记录的保持。15.3 职责15。3。1 公司总经理保证人力资源的配备,批准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配备计划。15.3。2 品管部负责员工计量意识教育,配合行政人事部实施人员能力培训.15。3。3 行政人事部归口管理人力资源,负责规定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各部门负责人规定本部门岗位工作人员(管理、操作)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报管理者代表和行政人事部审批.15。3。4 对员工提供有关培训,使员工具备测量管理体系中所必需的能力、意识和资格。各部门提出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培训需求。15。3。5 各部门提出的
31、培训需求,行政人事部编制培训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并评价实施培训的有效性。15.3。6 行政人事部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保存培训记录,各部门负责建立本部门员工的教育、培训、技能的相关档案,并报行政人事部备案。15.4 人力资源过程控制要求15。4。1 行政人事部组织各部门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责和岗位能力标准。15。4.2 各部门向行政人事部提出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行政人事部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编制人力资源配备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采用内部调配或外部招聘等方式实施人力资源配备计划。15.4。3 各部门识别本部门的计量检测人员的能力要求,每年向行政人事部提出培训申请。必要时可追加申请.15。4。4 行政人事
32、部根据培训需求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和监督有关部门实施具体培训计划。15。4.5 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公司内部培训或委外培训。内部培训应对培训内容、人数、师资、课时量和考核结果做好记录,交行政人事部存档.需外委培训的项目,由受训者提出申请,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15。4.6 行政人事部负责确认培训效果,并依此确认上岗资格。15。4。7 行政人事部建立并保持公司各种人员的培训、上岗资格档案。15。4。8 未取得上岗资格的人员不得独立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不得独立签发计量检测有效证书和记录,其工作必须在有资格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员指导下进行。15.5 相关文件计量目标管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16、
33、信息资源16.1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管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信息资源满足要求。信息资源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质量记录和测量设备及技术程序的标识.16。2 测量管理体系信息资源管理过程16。2。1 过程的输入是:测量管理体系对信息资源的要求。16.2.2 过程的输出是:有效的、具有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软件、记录和用于测量设备的标识。16.2。3 过程的活动有:识别信息资源的需求;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文件(包括管理细则)编制、批准、发布与管理;软件的识别、批准、存档和管理;记录的设计、使用、储存、检索和处置;标识的设计、签发
34、、维护和保管。16。3 职责16.3。1 公司总经理负责测量管理手册颁布的批准,管理者代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审核。16。3.2 品管部负责组织测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归口管理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测量设备及测量过程的标识,并负责检定记录的管理。16.3.3 品管部及各相关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测量软件的管理,品管部对各单位软件管理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测量设备的使用单位负责保护软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16.3.4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有关程序文件和技术文件的编制,负责本部门产生的计量检测记录的保管及其它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管理。16。4 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控制要求16.4。1 程序16.4.1.1 本
35、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已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体系,这些文件包括本测量管理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和一系列技术文件(细则、方法、标准、规程、规范等)。16.4.1。2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在发布前均得到授权人的确认或批准,确保文件规定要求是充分的、适宜的,并确保正确执行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6。4。1。3 品管部对控制中的文件进行评审,发布有效版本文件目录。如发现文件不适用或需要补充、修改时,必须经过原批准人或其授权人的重新批准。保证需要的岗位及时获得和使用现行有效版本文件.16。4.1.4 工程技术部、品管部负责对外来技术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顾客或供方提供的技术文件)的有效性
36、、适宜性进行确认,对长期有效的应列入公司文件有效版本目录清单。16。4.2 软件16.4。2.1 测量管理体系的计算机软件,包括测量管理软件、测量设备使用的软件和能源与经营管理自动测量系统或监测系统使用的软件,无论是自己开发的、还是购置的成品软件包或固化的软件都应识别、确认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有效性。16.4。2.2 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确认。16.4。2.3 软件的测试和确认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16。4.3 记录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包括管理性记录、测量确认记录、测量过程记录。16。4。3.1 测量设备确认与测量管
37、理记录由品管部负责编号,测量过程实现结果记录由各部门负责编号,并纳入受控目录,二者均要求报行政人事部进行受控管理。16。4.3。2 测量管理体系记录管理执行测量体系记录控制程序,对测量管理体系所使用记录的形成、修改、出具、删除、标识、储存、检索和管理进行控制。16。4.3。3 记录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必须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6。4.4 标识16。4.4.1 标识的类别测量管理体系使用的标识包括测量设备管理标识、测量设备受控状态标识、测量过程标识、技术文件标识等。具体如下:a)测量设备管理标识:区别测量设备是否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标识、测量设备唯一性编号和管理类别的标识等。b)测量设备受控状态标识:
38、如计量校准状态标识、计量确认状态标识、限制使用的测量设备(限制使用在特定过程、特定区域、特定环境的测量设备)标识和不合格状态的标识等。 c)测量过程标识,如特殊测量过程的标识、测量过程受控或不合格的标识等。d)技术文件的标识,如:校准、确认、检验、化验、试验和过程控制、监视使用技术文件的有效版本、记录和校准证书、检测结果证明的标识等。16。4.4。2 品管部编制测量管理体系的标识管理程序,对标识的选用、印制、签发、维护和管理进行进一步规定。16。5 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测量软件管理控制程序计量体系记录控制程序封印和标识管理控制程序17、物资资源17.1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物资资源
39、的提供和管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物资资源满足要求.物资资源包括测量设备和计量检测环境条件。17.2 物资资源管理过程17。2.1 过程的输入是:测量管理体系对测量设备和环境条件的要求.17。2。2 过程的输出是:满足规定要求的并且受控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检测环境。17。2.3 过程的活动有:测量设备的配置策划、配置、储存与搬运、校准与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测量设备的流转、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计量检测环境条件的识别、提供与监控、不合格测量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的修正。17。3 职责17.3.1 品管部管理测量设备和计量检测环境的控制.负责测量设备的采购,负责组织测量设备的计量校准、调修、计量确
40、认、不合格处置和日常管理.17.3.2 车间和各职能部门负责识别对测量设备的需求;对构成固定资产的大型测量设备进行策划。17。3。3工程技术部负责大型测量设备新上或技改的立项管理。17。3.4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测量设备和计量检测环境的管理,并负责根据本部门对测量设备的需求提出申请,配合品管部做好本部门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17.4 物资资源管理过程控制要求。17.4.1 测量设备17。4。1.1测量设备的策划a) 测量设备的采购由使用部门申报计划,品管部负责审批后购买。b) 新产品、新的生产线所需测量设备由项目负责组在产品开发或工艺设计时进行策划。c) 为使测量管理体系配备的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
41、要求,对于重要或典型的测量,各使用部门在参与策划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17.4。1.2 测量设备的控制a) 测量设备的使用单位识别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设备及其重要度管理类别,报品管部纳入受控管理。b) 品管部负责组织测量设备校准和计量确认,车间和各职能部门对测量设备校准状态和确认状态进行标识。c) 品管部制定测量设备的管理程序,规定测量设备的接收、搬运、储存、发放、使用、封存、启封、转移、管理类别更改、调修、报废和不合格的处理等的全过程管理。d) 测量设备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使用于其他测量过程,应有明显的标识。17。4。2 计量检测环境17.4。2.1 计量检测环境范围a)
42、 从事计量校准、质量检验、试验检测、精密测试的场所均属于计量检测环境控制的范围。b) 从事计量活动的部门应监视、控制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偏离规定条件时,应修正测量结果并予以记录。c) 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照明、震动、尘埃、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这些影响是通常来源于检测标准、校准规范、检定规程和测量设备使用说明书等。d) 品管部制定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需求的环境条件控制管理程序,对环境条件控制进行监督管理。17.5 相关文件测量设备管理程序计量设备环境控制程序18、外部供方18。1 适用范围使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和管理,确保为公司测量管理
43、体系提供的测量设备、计量检定和校准服务符合要求。18.2 外部供方管理过程过程的输入是:测量管理体系对外部供方的需求。过程的输出是:满足规定要求的外购测量设备和外来计量检测服务。过程的活动有:识别对供方的需求;外部供方信息搜集;合格供方评审;实施采购和外来服务;采购和外来服务质量验证;建立外部供方名录和档案;对合格供方的动态管理。18。3 职责18.3.1 供应链负责组织测量管理体系外部供方评价,对供方产品(测量设备和服务)进行验证.18.3。2 供应链负责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对供方提供的测量设备进行评价,建立外部供方清单和档案,实施采购,对合格供方进行动态管理.18.3。3 对外部供方有需求的部门,包括品管部和使用部门,识别对供方的需求,进行外部供方信息搜集参加合格供方评审。18.4 外部供方管理过程控制要求18。4。1 外部供方范围18.4。1。1 提供测量设备的供应商。18.4。1.2 委托或依法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的外部实验室(包括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8。4.2 供应链组织对外部供方有需求的部门,识别对供方的需求,收集供方名录和信息,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对外部供方进行评价,确保其满足要求,并保存评价记录,建立合格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