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你看见了吗?摘要: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目录一.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历程二.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社会现状三. 我眼中的医疗体制改革四.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附:医疗体制改革国外模式(英国、德国、美国) 引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医疗机构也受到了影响。医疗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相关问题又十分复杂,这一领域的新制度的建立一直较其他行业迟缓。我国于199
2、4年开始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从此开始了15年的医改路程.在此期间,政府不断进行试点,并出台相应法规,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相统一的医疗体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利益。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医疗事故、黑幕频频再现,使得医疗改革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一)总体进程1。二十世纪末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 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
3、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 2。二十一世纪初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要在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让人们发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竟然不堪一击. 2005年6月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
4、体上讲是不成功的.”(二)基本方针1。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2。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3.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4。资源共享5.统一采购,按需领取6.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7。社区医疗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8。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9.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三)主要成效1。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2。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3。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
5、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社会现状 我国医疗在体制改革尽管带来了诸多成效,但还依然存在着弊端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后果.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的主要表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而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商业化、市场化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摘录了网上一组关于民众对待医疗改革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共有152位不同年龄层的社会人士参与,在期望关注方面:其中50以上的人都对医疗体制了解的较少,证明了医改的推广还有待提高。但是共有83。8%的人表示对医改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有31.4的
6、人认为医改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55。5%的人持怀疑态度,另有13。1%的人持否定态度。在 “看病难”方面:其中有73。7的人认为药价太高,63。2%的人认为住院费太高,52。6的人认为医护人员态度差。在药价方面:约三成人对现在的药价不能承受,而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药价还可以承受,但还是希望能降低药价;余下的少数人表示能够承受,约六成人选择在大药房购药.通过该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首先,多数人对目前医改有很大的期待,他们期望政府主导新一轮医改,切实改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让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和谐.其次,虽然医疗改革使人们看病时减少了挂号、排长队等问题,但是人们还是认为看病难的
7、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突出表现在医院药价太高、住院费太高和医护人员态度差这三个方面。最后,整体药价虚高不下,医院药价普遍偏高,而人们更容易接受大药房的药物价格.三.我眼中的医疗体制改革 1。医疗卫生环境大有改观 我的母亲从事医疗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可以说我从小是在医院长大的,这么多年我也一直看着一所医院的发展变化。母亲现在所在的是一所社区医院,当然十几年前还没有社区医院这种说法,而只是属于某所单位下的一所职工医院。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医院的门诊部和住院部是分别在两个地方的,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患者要在这之间来回奔波,并且医院是没有独立建筑的,门诊部和住院部都是分插在别的建筑上的,医院内的光线非常的昏暗,
8、来苏水的味道特别的重,大部分孩子进来都会哇哇大哭,墙皮上的绿漆很多都已经脱落,显得特别古旧,病房内以及附近的环境也是很不容乐观。当然现在的医院已经明显改观,门诊部和住院部已经在一起,走廊明亮宽敞,每个科室都是整洁划一的,印象深刻的绿漆墙早已不复存在,病房内宽敞舒适,加了方便的按铃,人性化的设施随处可见.规模较小的社区医院环境已经是大有改观,更不用说规模更大的甲级医院了,那真是叫一个“高档”。 2。大医院越来越“门庭若市 十年前,我记得母亲所在的职工医院(现在称作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还是很多的,经常还会有小型的手术,来看病的人一天下来也不少,母亲也是相当忙碌。可是随着这些年医疗改革政策的实施,国家
9、对大医院强有力的补贴政策,不仅使得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急剧减少,而且患者更是变得少而又少,现在的社区医院里面甚至连一个手术室都没有,它现在更像是一个医疗保健场所,人最多的就是理疗科和预防科,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这里理疗科其实是所谓的私人承包,跟医院是没有关系的。与此恰恰相反,大医院的状况可谓是人满为患。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情,和母亲一起到我们这最大的中心医院看病,有人就问怎么不在自己的医院看呢,是因为我想看的皮肤病,母亲的医院没有皮肤科医生。在中心医院看完皮肤,就和母亲一起来到她同学所在的科室儿科,那真是叫一个“人声鼎沸”,走廊里病房里都是孩子和家长,终于来到这位阿姨的办公室,阿姨正在给一个孩子做
10、检查,随后就听到下面的对话:父亲:医生,我家宝宝怎么了?医生:没事,就是现在秋季温差大,小孩子免疫力弱,感冒了,我给你开点药回去按时吃,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就行.父亲:啊,吃点药就行吗,你给我家宝宝挂点针吧,钱什么的我不在乎.医生:你这不用挂针,吃点药肯定就好了,孩子这么小我不建议用吊针.最后在这位父亲一再坚持下,医生给孩子开了吊针。后来阿姨说,最近她们医院人特别多,大部分都是感冒引起的不适,去一般医院看再吃药完全能好的事,非得挤在这看大夫、挂吊针,其实这样才容易交叉感染。 3.医患之间都保持着不信任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心术,我看完以后感触非常深,虽然有艺术的夸张成分,但还是很真实的,我看完这
11、部剧有两个特别强烈的想法,一个是我希望可以在不违背我的生命规律下无偿捐献器官,第二个是医患关系究竟为什么缓和不了?原因是出在医生还是患者。记得我推荐这部剧给朋友看,最后得到的评价是:现实中哪有这么好的医生!母亲看了几集就不看了,说医生都让病人给逼坏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真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障碍,医生和病人之间都不相互信任了,这病还怎么往下看呢?我觉得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对紧张的医患关系起到缓解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排在第一的是语言,紧随其后的分别是
12、药物、手术刀。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网络设备经费和特困患者的医疗费由政府承担,其他全部由市场决定,政府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条例,长期监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费,同时也应调高过低的医生诊疗费和技术操作费。医疗体制改革关系到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争取医务人员和民众的意见,让他们写出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计,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通过医疗改革实践,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
13、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道路。附:医疗体制改革国外模式(英国、德国、美国)英国模式是指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模式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美国模式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制度,无论是财源确保方式还是医疗供给方法都是以私营为主.个人医疗保险,除个人单独购买的保险外,主要是雇主自发地给雇员及其扶养者提供的群体性健康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