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教学要求】能陈述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能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科研的原则。【教学重点】教育研究的定义及科学原则,学前教育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教学难点】教育研究的科学原则及各自内容,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本质与特征一、教育研究的本质 1、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获取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核心是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2、教育研究就是人们在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解
2、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3、教育研究的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伦理性、实用性、可行性、准确性、发展性。二、学前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1、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学前教育通常是指针对0-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托儿所教育(3岁前)和幼儿园教育(36岁)等。不论广义或狭义,学前教育研究都可以被理解为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该年龄阶段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的改善和体改学前教育质量、促进
3、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2、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结合性、研究类别的结合性.3研究内容的结合性包括: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第二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1、描述: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最为贴切的描述,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有关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知识,认识学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进展和问题,从而评价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和反思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等。描述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或观察工具的使用。1。1、以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为例,对描述性功能进行分析P72、预测:依据早先的X时间
4、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作出预测的能力。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一个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预测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发展,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预测几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区域。2。1、以“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例,对预测性功能进行分析P93、解释:思考并合理说明某一教育现象的原因、本质及规律等。如果一个研究者能准确合理的解释某一教育现象,这无疑意味着该研究者能够描述这一现象、预测其进展或结果,并懂得如何使其改进完善.3。1以纲要为例,对解释性功能进行分析P114、改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改进不良现状,使学前教育发展向理想的目标不断靠近并无限接近.4。1
5、以“佩里学前教育方案”为例对改进性功能进行分析P12第二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建构【教学要求】能陈述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内容以及他们的不同。【教学重点】了解研究范式的四种类型,四个主要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学难点】质性研究的应用,常用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式,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与知识观范式: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理念,在共同体内公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及理论视角。简而言之,范式就是用以观察和理解研究问题的模型和框架一、实证主义范式与知识观1、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本质区别。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
6、,可以被客观描述,也可以被逻辑而理性的研究。实证主义持可知论观点。2、实证主义四大特征:第一,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为手段。第二,具有可重复性,在实证性研究中,如果某两项研究的步骤和逻辑相同,那么其研究结果也应该是相同或是类似。第三,具有可积累性,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要经过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在数据,资料以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结论的不断验证和反思而使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得到提升,获得新的发展。第四,可证伪性,我们没办法归纳到一类事物中的所有个体,但是这一逻辑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原命题不成立.二、解释主义范式与知识观1、解释主义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的
7、,解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镜像似的被动的反映与接收,人能主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2、现实世界的真相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于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使人们主观建构的,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平等的建构有关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3、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接收特定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用社会共建、共享的某个文化框架来解释我们周边的环境.另外我们对社会的解释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表现。4、对于解释主义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不断地创造并再创造者社会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不只是等待解释的社会,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解
8、释着我们的社会。三、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1、结构主义的前提假设是:一切事物无论表面怎样杂乱无章,其内部必然隐藏着某种“结构,日常生活中的“结构是客观的,通过观察能够感知到的经验层面的属性。而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则是抽象的和内在的,接近于事物的普遍本质。“结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2、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不是有事物组成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在任何既定情境中,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任何部分只能在整体中获得意义。3、结构主义范式之中,有一个
9、非长突出的特点,就是看重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结构主义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事物本身.同时,结构主义认为,世界的结构性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构化潜能对外部混沌世界的一种“整理”和“安排”.4、结构主义范式四个特征:第一,结构主义最明显特征是他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第二,结构主义倾向于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第三,他反对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喜欢根据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远在观察到的现象表层之下的比较深层次的实在。5、在结构主义中,结构系统是动态平衡的,这取决于两种机制:第一,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内部组成部分的
10、作用下,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变化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结构的变化又不会是漫无边际不可控的,这可以保障整个系统持久地存在.四、后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1、后结构主义范式特点:首先,后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其次后结构主义是历史的回归。2、后结构主义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不确定的,这与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观点很大不同。对后结构主义者而言,世界远非是封闭的,类别清晰地,充满着确定性的,等待着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在他们眼中世界变动不居,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能是暂时性的理解。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式一、量性与质性研究路径1、量性研究是这样一种路径:“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
11、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2、质性研究则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是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活动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量性研究以实证主义范式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逻辑框架,以理论检验模式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以非价值介入的客观中立的态度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研究者对研究的干扰,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4、质性研究以人文主义范式为基础,以归纳推理为逻辑框架,通过建构理论来深入的理解社会现象,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搜集有关资料并得出解释.5、质性研究的价值介入
12、性比较强,与量性研究相反,质性研究非常注重研究者对自身研究的主观诠释,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对研究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扮演着“理论发现者”的角色,而定量研究则是“证明人”.二、四种研究方式1、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将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其中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量性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则属于质性研究。2、文献研究是以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文献是指能够承载有关研究
13、对象的信息材料.2。1、文献分析法优点:第一,文献研究的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比较节省时间。第二,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无反应性.第三,超时空性.第四,可以做深入的纵向分析。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献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一个事件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2。2、文献分析法不足:第一,文献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二,对文献的依赖性强。第三,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3、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形式。3。1、实地研究包含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两种类型。参与观察是研究者浸泡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并
1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作出诠释。个案研究是选取全体研究对象中的一个个按作为重点观察,并对其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这个个案,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集团,如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3。2、实地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这意味着它并不仅仅是搜集材料,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因此,可以说实地研究是一个“理论发明者”3。3、实地研究的优越之处:首先,效度高。其次,实地研究的灵活性大.不足:第一,实地研究背负着伦理的拷问。第二,虽然效度高,但是信度很低.第三,耗时较长,而且影响到研究对象。4、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实
15、验研究的实施,必须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严密的控制和对变量的操作来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推断。4.1、自变量是通过自身变化而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量,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4。2、前侧与后侧分别是指在实验前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在实验进行之前对因变量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之后称为后测,通过实验前后两测对因变量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所给出的刺激使因变量发生了何种变化.4.3、对相同对象进行先后两次相同的测验,在后测时,实验对象可能会因前测和实验时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不出真实的实验效果。为了消除前测对后测的影响,需要实验组与控制组.
16、实验组就是接受刺激的一组,控制组就是不接受刺激的一组,为他们分别做前测,然后实验组接受刺激,控制组不接受刺激,然后分别后测,比较可发现刺激到底发挥了多大的影响。4。4、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老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会使学生表现得更好。 霍桑效应是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成绩或是业绩提高的现象双盲实验的施受双方都不知道谁是真正接受刺激的实验组。4.5、实验研究的优点:首先,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其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赋予了实验研究课重复验证的特点,这样经过重复检验的结论会让人深信不疑.其次,相对于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相对比较省时省力,而且要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再进行一次实验也相对比较容
17、易.最后,实验研究非常适用于探究因果关系,能够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4.6、实验研究的不足:他最大的不足在于实验环境的人为设置性,因为实验对其环境进行了高度的控制,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而真实地社会环境远比实验环境复杂得多,有很多变量是不可控的,会对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造成干扰,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真实地社会环境。5、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是问卷的方法,系统的、直接的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5.1、调查研究方式的特点:第一,调查研究并不搜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他只搜集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
18、总体的样本的信息。样本是研究者在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的,认为能够代表研究对象整体情况的那一部分研究对象。第二,调查研究主要以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这样可以得到大量的量化资料便于日后统计分析.5。2、调查研究的优点:首先,调查研究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有关整体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结果快速的掌握某一整体的情况并形成对某事的态度。其次,调查研究能够描述大样本的特征。最后,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便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5。3、调查研究的不足: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的访谈虽然便于以后的分析,但是,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者给出的答案选项极大地限制了调查对象的回答,也许他们有更多的想法
19、,但是却收集不到.另外,在调查比较复杂的议题时,极易出现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调查研究无法像实地研究那样能挖掘研究对象内心深层次的感悟.而且调查研究也无法保证问卷或是访谈所的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问卷的答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回答者的真实想法,研究者是不知道的。第三节 逻辑体系与理论建构一、归纳逻辑与理论建构1、广义的理论是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范畴的体系或命题的集合,是关于特定领域或对象的系统化知识。不管是何种理论,其建构有两种逻辑:归纳和演绎。2、归纳逻辑是指“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二、演绎逻辑
20、与理论建构1、演绎逻辑是指从一般到个别从一个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另一个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2、在演绎的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即研究人员提出的假设来自于一般性的原理或常识.”3、演绎和归纳这两种逻辑方法,相互独立而并不相互排斥,通常两种方法会同时用于解决同一问题。运用演绎逻辑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运用归纳逻辑则旨在发现各种经验规律,用以构建新的理论。第三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伦理【教学要求】了解研究过程中的相应的法规以及道德,知道什么是抄袭,以及引用他人文献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明确与被试合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知道针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学会引用文献资料。【教学难
21、点】知道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在引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格式。【教学内容】第一节 真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一、政府的有关法规1、纽伦堡法典中有两条涉及研究对象保护问题:“(研究)须取得受试者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和“研究设计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并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利大于弊)”此后纽伦堡法典成为要求任何研究者都必须尊重被研究者的“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2、美国为了促使法律规章得以实施,要求任何由美国政府部门提供基金进行研究的机构都要设立审核委员会。委员会的人员有责任就研究中提出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其中有一条“以人为本涉及研究对象保护:“人文社会科学应将体现人性、尊
22、重人格、保障人权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进步和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尊重被试1、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尤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格的尊严和平等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尊重被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伦理原则。尊重被试就是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负责维护尊重被试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包括不参与协作权、知情权、保密权等。2、案例分析调查留守儿童现状 P50二、知情同意1、知情同意是指研究人员要让研究对象知晓研究的目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危险,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等有关该研究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研究对象的同
23、意.2、知情同意保护研究对象党的两项权利:一是知情权,让研究对象清楚研究目的、设计、风险等信息;二是自愿参与权,研究对象必须是在清楚研究设计之后自主决定参与研究.3、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遵循知情同意一班有三个步骤:信息、理解、自愿。信息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的发起者是谁,怎样进行研究,需要多长时间等。理解:研究者的表达习惯和艰深的专业术语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潜在研究对象的不理解研究信息.这就需要研究者了解潜在对象的理解能力和语言习惯,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传递研究信息。4、研究者应通过宣传、说理、鼓励等积极方式来赢得研究对象的合作,研究对象应该是在没有顾虑,非常情愿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中来。并且在
24、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自由不受限制,他们可以自愿选择继续参与实验或是退出研究。三、隐私保护1、匿名是指研究者无法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判断出提供资料的个人身份,匿名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更主要的是当研究结果公开的时候,研究对象不会因为他提供研究信息而被认出来。2、隐私是指外界无法探析某一特定对象所提供的资料。3、保密,研究对象就敏感问题提出信息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一些麻烦,这是研究者应该严格的对研究对象的姓名、身份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加以保密,保密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研究关系,避免给被研究者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其次有利于消除被研究者的顾虑,向研
25、究者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四、不欺骗1、不欺骗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诚实、真诚的对待研究对象,尽可能不采用欺骗方式的研究设计,除非不用欺骗方式的设计无法取得研究结果。但是即便采用了欺骗,研究者一定要在研究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解释、说明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2、对于是否应该在研究中采用欺骗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是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欺骗是善意的,并在研究结束后会向研究对象澄清一切,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3案例分析:幼儿园期望效应 P55五、文化平等1、不可避免的研究对象在性别、民族、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我们在研
26、究中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也应该公正的评估处理,不能因为研究者的喜好,或为了证明研究目的而隐瞒或消除某些资料。2、在态度方面,可能会因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文化、教育、经济等差异而造成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不适当态度。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一、研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是指研究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处理要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和伦理原则。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第一,研究者要警惕研究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者应该意识到一些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者没有权力毫无禁忌地刺探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研究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不能压倒其他社会伦理道德。第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
27、进行的一切调查研究都要获得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不仅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第三,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主要指为了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要为研究对象享有一切权利提供便利。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出现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利益的冲突,因此从道义来讲研究者应该把研究对象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加以保护。第四,做好保密工作。为了能让研究对象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有必要向研究对象解释这些信息的用处以及承诺做好匿名和保密。工作。因为要让研究对象放下防备与研究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研究者必须要让研究对象觉得安全放心,消除他们的后
28、顾之忧.第五,持有平等态度。研究者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觉得与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研究者应明确自己在研究中的位置不是居高临下,应该把自己看作研究情景中的一分子,与研究对象的不同仅仅是因为在研究中的分工不同,研究对象提供信息数据,研究者分析信息数据,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共同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或现象。另外,研究者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喜好而不公正地对待不同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歧视或不公正对待是最容易激发矛盾的,因此研究者确立平等的态度是建立与研究对象良好关系的前提。3、与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教育研究为了获得合法性并能够顺利地开展,必须得到相关单位的许可和支持.由于教育研究通常需要到学校实
29、际情景中做研究,因此获得研究对象所在学校的管理者(单位)的允许是必须的。另外,教育科学研究者多数是高校教师或一线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项目得以开展,此研究课题需要获得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批准.因此,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者要处理好与两方面的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之所以会涉及两方面的管理者,主要是因为一个研究课题跟他们都发生了利益关系。第一,采取正常的办事渠道。第二,研究方案需经过两方面学校管理者的审核.第三,研究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利益要明确。第四,研究成果发表时需要经管理者同意并根据实际情况署名二、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1、学术诚信包括两个方面:引注的规范和数据资料处理的规范引注包括引用和注释,
30、引用是指转述或直接陈述他人的观点内容,注释是针对应用的内容所作出的注解,以此来说明引用内容的出处.2、在撰写学术著作时,必然会借鉴和转述别人著作的观点内容,如果在借鉴和转述别人观点内容时不说明出处误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这就是学术剽窃.3、学术引用的伦理;学术引用应体现学术独立和学者尊严,引用必须尊重作者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引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点的原倡者,写作者应该注意便于别人核对引文,应尽可能保持原貌,如有删减必须加以明确注明,引用应以必要为限,引用已经发表或出版修订的作品应以修订版为依据,引用未发表的作品须征得作者或相关著作权人的同意,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以避免读者误会,引用须
31、以注释形式标注真实出处,并提供与文献相关的准确信息。4、规范收集数据资料的关键是真实的展现数据和资料,在收集数据资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学术诚实的突出情况是捏造研究数据和资料,向别人借用实验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不要为了让数据资料成为证明研究问题的有力证据而自己篡改编造数据资料。更不能根本没有做实验或调查而把别人的数据拿过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将数据做一些改动就直接使用。第四章 基本过程【教学要求】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如何选题及拟定研究计划,学会论文的基本格式【教学重点】学会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以及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基本格式。【教学难点】学会选定题目,会写文献综述,能够自主拟定研究计划。【教学内
32、容】第一节 操作程序一、选择与确定研究问题1、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者的兴趣将成为研究问题的最好来源,研究者可以思考我对那些专业理论或现实问题感兴趣?为什么我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还与那些理论、现实问题相关?这些问题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研究者还可以从发现、解答社会问题中确定研究题目.2、研究者选题还要考虑研究价值和研究者个人能力。研究价值主要是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即该研究是否能够构建新的理论或者完善充实现有理论,是否对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个人能力问题是指研究者本人为完成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个人精力、经费等其他辅助条件。研究者的个人能力是完成
33、研究的基本条件。3、研究题目的表述,研究题目应准确得体,并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反应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辞藻。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题目所用的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二、拟定研究计划1、文献综述,即在阅读与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主要工作是两项一是总结已有研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二是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如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2、文献的主要来源书籍、
34、报刊、教育档案类文献、网络资源。如果需要阐述比较系统、全面的资料,可以从书籍类文献检索。但从写作到书籍出版需要较长时间,这可能导致书籍类文献较为缺乏时效性。报刊类文献更新速度快,如需新观点、新视角的资料可从这类文献中检索。教育档案类文献一般根据年代、会议召开时间为坐标轴整理当时的教育政策、理论观点.互联网资源需要研究者注意甄别这些资料的真实与质量.3、筛选文献方法,目标文献是期刊文章的话,阅读摘要和结论部分是快速过滤无关文献的好方法,因为这两个部分简要概括了一项研究最重要的主干内容,如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书籍类的课先浏览目录对书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可以阅读前言和第一章内容。除了对检索
35、文献与后续研究的相关性进行辨别之外研究者还必须判断和分析文献的内容、结论的科学性、并决定是否有继续阅读的必要.4、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罗列前人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更要注意总结这些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文献综述除了介绍文献结论之外,还需要描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判断结论的可靠性.最后,文献综述是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做准备的,应具体说明这些文献与后续研究之间的关系。5、研究目的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愿望、和期望,这些目的可能因研究这个人的生活背景、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以及所研究的现象不同而有所不同。6、研究意义是指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事
36、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具体陈述研究结论对充实、完善现有理论的作用;现实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阐述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哪些实际问题。7、在选择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明确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因为这些优势与局限性可帮助研究者了解哪些研究资料适合用何种方法来获得,某一研究方法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盲点可由哪些其他方法补充完成.换而言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某一种研究方法作为整项研究的主要方法,此外也许选择其他方法作为补充。第二节 论文写作一、学位论文写作1、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重要条件。2、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概
37、括.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总结并重点介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3、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体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数量为3-8个.4、正文部分 第一章 导论:研究课题概述,研究的意义,研究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第二章 文献综述:前期研究与观点综述,知识现状的全是性概要。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样本抽取与研究对象人身保护程序,测量,其他程序,时间线。第四章 研究发现:统计程序综述,对每一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的结果的描述,补充分析.第五章 论述:对各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意义,对实践的意义.5、参考文献是指论文作者
38、阅读过的、对文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分两种:一种是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另一种是作者虽然没有在文中引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这些文献的启发.参考文献按其在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其他没有引用的文献列于其后。6、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主要包括:比正文更详细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某些重要的演示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等;7、致谢 研究者很难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完成复杂的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者可能接受了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和
39、帮助.致谢部分便是为研究者提供感谢的机会。二、期刊论文的写作1、署名:如果论文由多人合作完成,那么在署名中应将这些合作者列出,署名顺序按作者在论文撰写中的作用由重要向不重要排列。一般来说,署名排序越靠前,对论文撰写的贡献就越大。2、通讯地址:一般为作者的工作、学习单位,假如单位所属省、市和邮政编码。 第五章 抽样【教学要求】学会常用的抽样方法,了解质性研究、量性研究的区别以及具体抽样方法和理论。【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总体效度、目的抽样、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分类及方法。【教学难点】熟悉质性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样本抽取的时候样本容量的控制以及如何减少样本误差。【教学内容】第一
40、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样本1、总体通常是与构成它的要素相关的,一般是指构成它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在调查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由社会中某些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组成的,这些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就是组成总体的要素。要素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分析的基础,通常是指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而样本就是指用一定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一部分要素的集合。概而言之,样本就是在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信息的那个群体。二、目标总体和可抽样总体1、目标总体就是研究者感兴趣或者想要研究的总体。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总体是很难得到的,因此,研究者能够概化的那个总体就是可抽样总体,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广或者应
41、用的总体,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可获得总体.目标总体是研究者的理想选择,而可抽样总体则是研究者的现实选择.三、概率抽样和费概率抽样1、概率抽样通过碎计划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被选为样本的机会.这样的抽样方法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代表性.2、费概率抽样是指不依据概率理论而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在非概率抽样中,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进入样本的机会是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需要或者特殊目的来抽选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由于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是不同的,而且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样本的选择,所以无法说明样本是否重现了总体的结构特征,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也是
42、不可信的。3、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案例P95第二节 抽样的概率理论一、量性研究1、量性研究 研究者通常是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样本的选择是为了代表更大的总体,研究者关注的是总体,而非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也更关心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总体之中的程度.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家长如何看待幼儿园收费问题.研究者当然想调查全国每一位幼儿家长,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许研究者智能设计一个仅有1000位幼儿家长的调查问卷。2、强调总体效度总体效度是指一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能被推广或应用到研究样本所属的总体之中的程度.可以说总体效度是判断和评价研究有效性的标准之一。过去总体效度主要应用于实验性的量性科学研究中
43、,比如测验某一种水稻品种的产量。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总体效度也同样应用于其他量性研究的抽样逻辑上,比如测量人类某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总体效度,研究者必须从确定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以保证能将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 这就要求在取样的过程中,随机抽样的样本必须足够大,以避免和减少样本和总体之间可能产生误差的概率。案例:假设太原市大约有40000名中学教师,他们大部分学历是大学本科,你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了50位教师作为一个样本,你也许会偶然得到他们大部分学历是专科毕业的样本.但是,如果你抽取1000位教师的样本,得到的学历情况肯定会比50位教师组成的样本中得
44、到的学历情况更接近总体. 当然也不是样本越大越好,在综合考虑时间、精力、财力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大样本具有更好的总体效度。至于样本规模后面将会详细讨论。二、质性研究案例:研究者想对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一次质性研究,研究这可能会观察这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研究这位幼儿教师的教案、教学笔记和反思笔记,对这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等等。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只对他选定的作为个案的样本感兴趣,他研究这名幼儿教师是期望从中挖掘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能触动其他幼儿教师的东西,研究者并不期望能将从这位幼儿教师身上发现的结果推广到更大的幼儿教师总体中去,那样也将是毫无意义的.目的抽样: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
45、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样本的取样是很少的,有时候会选择一个案例作为样本,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样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只是为了对所研究对象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园新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在幼儿园新教师的成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果研究者决定采取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目的抽样,从幼儿园新老师中选择一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假设研究者初步锁定几所幼儿园的几位新入职幼儿教师,当研究这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时,他需要考虑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于这项研究的参与态度,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兑与研究的配合程度。如果某位幼儿教师比较矜持、不善交流和沟通,总是被动的参
46、与研究,那么研究者可能放弃说服他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研究中来。相反如果以为幼儿教师性格积极外向,渴望参加并愿意接受研究者所提出的要求,这位幼儿教师就会被选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样本.同样,假如研究者认为还有必要选取以为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参与到研究中,与新老师形成对话,研究者也可以依据目的抽样法,选取一位“老教师”作为研究的样本.总的来说,目的抽样是非概率抽样,是质性研究中的一种抽样方式,与量性研究中的概率抽样是不同的,他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研究样本的深入理解.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一)样本规模: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样本规模也称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所
47、包含的个体数量。在非概率抽样中,样本规模一般很小,一个或几个样本就可以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概率抽样中多大的样本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统计学中样本通常以30为界,30及其以上的个案就是大样本,30以下的个案称为小样本。但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抽样来说30个个案样本通常是不够充分的。总的来说,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去,样本容量越大,他就越有可能代表总体,但这并不是说样本容量越大越好,因为样本容量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与调查的人力物力息息相关。容量太小的样本会削弱研究的代表性和研究效果,而容量太大的样本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影响研究的顺利完成。因此,在样本的确定上合
48、适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 合理的样本容量应该是研究者在合适的时间、精力、财力的耗费下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样本。在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并不会要求很高的精确度,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研究者一般是根据经验来确定样本容量大小以下是供参考的样本容量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依据经验确定的样本规模,其精确程度是需要考量的。(二)抽样误差和抽样偏差抽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之间存在的误差。由于样本的性质和规模与总体的性质和规模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会有偏差,这时抽样误差就产生了。案例:假如我们从总体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并以此样本来测量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如果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总体的平均水平正好是108呢?这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相信总体的平均水平在108左右。在总体的平均分和样本的平均分之间存在的偏差就是抽样误差。100枚硬币同时落在地上正面朝上的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