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染病学笔记教程文件.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917881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笔记教程文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笔记教程文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笔记教程文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笔记教程文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笔记教程文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染病学笔记精品文档传染病学 总论1、传染病的定义: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3、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叠感染 、重复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性感染4、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5、传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

2、潜伏性感染 慢性携带者:长于3月,(乙肝病毒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6、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1)IgM感染后首先出现,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2)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3)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4)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5)IgD?作用不详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区别)、有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意义: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 前驱期(初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恢复期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

3、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3)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10、传染病的诊断: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11、传染病的治疗目的: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12、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1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分类病种 报告时限管理要求甲类(鼠疫、霍乱)2 市2h/农村6h强制管理乙类*26 市6h/农村12h严格管理丙类11 城市农村 24h监

4、测管理14、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肝炎的种类: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2、临床表现特点: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3、 病原学:HAVHBVHCVHDVHEV基因组RNADNAR

5、NARNARNA抗原抗体系统13111(1) 抗HAV IgM、抗HEVIgM阳性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2) 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种颗粒: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3)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HCV 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但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如WHV)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4、流行病学 (甲、戊类似,乙、丙、丁类似)(1)甲肝: 传染

6、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2)乙肝 传染源: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 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新生儿、医务人员、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5、 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损伤。 (1)慢性HBV感染分为四期:免

7、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HBV DNA105cp/mL) (2)丙肝有极高的慢性率(6085),是HCV感染的一个明显特征。6、 病理生理:黄疸(以肝细胞性为主)、肝性脑病(血氨浓度增加)、出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症、腹水(醛固酮分泌过多和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继发感染7、 临床表现 (1) 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24个月l 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ALT、AST)升高l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l

8、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l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l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l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3)慢性肝炎定义: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l 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 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l 中度慢

9、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l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4)重型肝炎(肝衰竭) :l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l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l 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l 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 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l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l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l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重型肝炎(肝衰竭) 病死率高分类:急性肝衰竭:又称

10、暴发型肝炎,特征: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亚急性肝衰竭: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a.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b.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a.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c.脑病型: 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d.腹水型: 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表现为慢性肝功能失代偿,病死率最高。分期:早期: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mol/L

11、或每日上升17.1mol/L); 有出血倾向,30PTA40; 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出现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等; 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 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PTA20。感染乙肝的年龄越小,越容易转为慢性;感染丙肝的年龄越大,越容易转为慢性。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WBC、RBC、PLT均减少。2)尿常规:有助于黄疸的鉴别: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细胞性黄疸时二者

12、均为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3)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LT越高,肝细胞损伤越重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存在于线粒体中,意义与ALT相同。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升高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血清蛋白测定:主要为白蛋白浓度下降(白蛋白只在肝内合成)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依据。4)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甲型肝炎:抗-HAV IgM:早期诊断,阳性提示存在HAV现症感染。 抗-HAV IgG: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

13、HBV感染,阴性不排除HBV感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HBV感染后可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阴性,即“窗口期”,此时HBsAg已消失,抗-HBs仍未产生。HBeAg与抗-HBe -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较大,容易转为慢性。-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HBcAg与抗-HBc -抗-HBc IgM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低滴度应注意假阳性。(类风湿因子RF)HBV DNA丙型肝炎:抗-HCV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 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

14、性。丁型肝炎:HDVAg阳性是诊断急性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抗HDV IgM阳性是现症感染的标志戊型肝炎:抗-HEV IgM和抗-HEV IgG均可作为近期感染HEV的标志。 肝炎病毒标记物肝炎型别血清标记物临床意义甲肝抗-HAV IgM现症感染抗-HAV IgG既往感染,疫苗接种(保护性抗体)乙肝HbsAg现症感染(急性/慢性)抗-HBs既往感染,疫苗接种(保护性抗体)抗-HBc IgM活动性复制(有传染性)抗 HBc IgG低滴度既往感染,高滴度提示复制HBeAg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大)抗-HBe复制(持续阳性提示 “整合”)HBV DNA活动性复制(有Dane颗粒,传染性大)丙肝抗-HC

15、V现症感染/既往感染HCV RNA活动性复制(传染性标记)丁肝抗-HDV IgM/IgG似抗-HBc IgM/IgG戊肝抗-HEV IgM现症感染抗-HEV IgG现症感染/近期感染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预 后急性肝炎甲肝预后良好,多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乙肝大部分可完全康复,约10%4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急性丙肝多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急性丁肝重叠HBV感染时约70%转为慢性。戊肝病死率一般为1%5%。妊娠后期合并戊肝病死率10%40%。治 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对症及支持治疗。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

16、肝炎,应按重型肝炎处理。急性丙型肝炎:尽早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韦林口服,8001000mg/d,可增强疗效。 慢性肝炎1、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2、对症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肝泰乐等;降酶药:甘草甜素、联苯双酯等;退黄药:茵栀黄、苦黄、丹参等 )2)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等3)抗肝纤维化治疗 :丹参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一般适应症包括: HBV-DNA105拷贝/mL(若HBeAg阴性,则104拷贝/mL

17、); ALT2ULN;如用干扰素则ALT10ULN(即10倍正常值),总胆红素2ULN; 如ALT42.84mmol/L; 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严重继发感染;(5) 非典型: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 WBC,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7% ,Hb、RBC,Pt2. 尿常规:蛋白尿(出现早,短期波大)、管型、细胞、膜状物、巨大融合细胞。3. 生化检查:BUN ,CR , K+,Na+,CO2CP4. 凝血功能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5.

18、免疫学检查:出血热抗体:IgM 1:20阳性,早至病程第二天出现,阳性率90%以上,具早期诊断价值。Ig G 1:40阳性,23周达高峰,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高有确诊价值。诊断与鉴别诊断1. 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鼠类及其分泌物接触史) 临床表现(三类主症,五期经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肾损害表现)2. 确诊诊断:初步诊断免疫学检查(抗原和IgM抗体可明确诊断。IgG双份血清有4倍升高,有确诊意义)治疗治疗原则:以综合治疗为主,抓各期主要矛盾,进行预见性治疗。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发热期治

19、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1.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g/d, 持续35天,减轻病情缩短病程。2. 保护小血管、减轻外渗:路丁、维生素C3. 改善中毒症状:重者可予地塞米松.4. 预防DIC:肝素、低右、丹参等。5. 液体疗法:适当补充血容量,预防休克。 低血压休克期1. 积极补充血容量: 早期、快速、 适量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 胶体: 低右、甘露醇、血浆白蛋白 2. 纠正酸中毒:5% NaHCO33. 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物及皮质激素:4. 强心:西地兰0.20.4mg iv 少尿期1. 稳定内环境:严格控制入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减少蛋白分解。2. 促

20、进利尿:甘露醇,速尿。3. 导泻及放血疗法:后者已少用.4. 透析疗法: 指征:少尿4天或无尿1天; BUN28.6; BUN/日增加7.14mol/L; K+6mol/L;出现高血容量,肺水肿,脑水肿伴极度烦躁不安。 多尿期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性感染及继发性休克 恢复期补充营养,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预防疫情监测防鼠灭鼠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现已有疫苗: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I型)、金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II型)、双价(I+II)型疫苗等供临床使用。 艾滋病1.概述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病机制:病

21、毒侵犯、破坏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特点:发病缓慢,传播迅速,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2.病原学HIV为单链RNA病毒,主要酶(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目前分为型和型。3.流行病学传染源:AIDS病人和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最主)、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4.临床表现急性期: 感染HIV后2-4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 表现:以发热为主,可伴有全身不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有的还

22、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一般13周自然消失。无症状期 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此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具有传染性。平均持续6-8年 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CD4+细胞计数200个/L 主要临床表现:(1)HIV相关症状:a.常有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b.约50%的病人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盗汗、腹泻,常持续数月;c.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d.头痛、抑郁或焦虑;e.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f.3/4的病人可出现脾肿大;g.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

23、cm以上,质韧,无压痛,无粘连;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 (2)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1)呼吸系统:肺孢子菌肺炎(PCP)-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肺结核、复发性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2)消化系统:以口腔和食管的念珠菌及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诊断依靠食管镜。病人胃肠粘膜常受疱疹病毒、隐孢子虫、鸟分支杆菌和卡氏肉瘤的侵犯:表现为腹泻和体重减轻。幻灯片473)中枢神经系统脑弓型虫病、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等。4)眼部:眼底棉絮状白斑,眼部卡波西肉瘤常侵犯眼睑

24、、睑板腺、泪腺和结膜、虹膜等。5)肿瘤:卡波西肉瘤,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结5.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尿蛋白常阳性。免疫学检测:AIDS正常CD40.21(0.8-1.2)CD4/CD811.2-2.1淋巴细胞总数12-3抗体检测:HIV抗体的初筛试验ELISA(酶联免疫试验)HIV抗体的确证试验WB(免疫印迹试验)6. 诊断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并经确证试验确认;血浆HIV RNA阳性;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HIV抗体阳性,CD4+细胞计数200个/L,亦可诊断7. 治疗原则: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正确使用抗

25、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1)抗病毒治疗药物: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 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奈韦拉平等“鸡尾酒”方案: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2)免疫重建: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免疫重建综合征IRSI:因免疫恢复或重建,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由此暴露隐伏感染,引起相应的疾病。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

26、大、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潜在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结核病 3)治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肺孢子菌肺炎:首选复方磺胺噁唑(SMZ-TMP)8.预防管理传染源:发现HIV感染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当地CD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隔离治疗病人;监控无症状HIV感染者;加强国境检疫。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预防手段):广泛宣传教育;静脉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严禁性乱,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规范性病治疗;控制HIV的医源性传播;预防母婴传播。保护易感人群:暂无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1.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

27、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7,8,9月),儿童多见。 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2.病原学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3.流行病学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 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 染源(病毒血症期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2)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 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型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3)惊厥或抽搐 发生率40-60%,

28、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型者可发生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甚至呼吸暂停。(4) 呼吸衰竭 -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中枢性为主)(5)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6)循环衰竭(少见)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3、恢复期 多于2周内完全恢复,重者(5%20%)1-6个月才能逐渐恢复表现:持续性低热、失眠、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

29、瘫痪等,积极治疗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4 、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癫痫有时持续终身。乙脑的临床类型 类型体温神志脑膜刺激征抽搐呼衰病程后遗症 轻型39清不明显1周 普通40昏迷明显反复3周常有 极重40深昏明显持续3周存活者严重5.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 发生于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2、临床特点 临床出现脑炎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3 、实验室资料血象:WBC(1020109/L), N升高脑脊液(CSF): 非化脓性改变,

30、透明、压力增高、WBC 50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 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 6.治疗一般治疗 病人住院隔离,防蚊,降温;昏迷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昏迷、抽搐:防护栏防坠床;水(成人:1500-2000ml/d)、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对症治疗 高热的治疗: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30-50%乙醇擦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或肛内给消炎痛等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次) 肌注,q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持续35天,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与抽搐的治疗 脑水肿: 脱水:20%甘露醇1-2g/kg,激素 呼吸道阻塞: 吸痰、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热: 降温 脑实质损害: 镇静剂,安定10-20mg每次,肌注或静脉缓推 亚冬眠疗法 苯巴比妥预防0.1-0.2g每次 呼吸衰竭的治疗 脑水肿: 脱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