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氧树脂(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环氧树脂化学品英文名:epoxy resin(2)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环氧基烃类聚合物CAS No:24969-060(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含易燃溶剂的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制备和使用环氧树脂的工人,可有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眼灼痛、眼睑水肿、上呼吸道刺激、皮肤病症等。本品的主要危害为引起过敏性皮肤病,其表现形式为瘙痒性红斑、丘疹、疱疹、湿疹性皮炎等。环境危害:对环境可能有害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
2、,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撤离。(6)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汽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
3、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露源,防止进入下水道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类似物质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废弃处置。若是固体泄露,用塑料布覆盖泄漏物,减少飞散.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露区。(7)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远离火种、热源
4、,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8)接触控制/个体防护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
5、体防护:穿一般作业防护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9)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根据分子结构和分子量大小的不同, 其物态可从无臭、无味的黄色透明液体至固体。熔点():145155溶解性:溶于丙酮、乙二醇、甲苯等。主要用途:用作金属涂料、金属粘合剂、玻璃纤维增强结构材料、防腐材料、金属加工用模具等, 在电器工业中用作绝缘材料.(10)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稳定禁配物:强氧化剂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11)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LD50:11400 mg/kg(大鼠经口)刺激性:无资料(12)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非生物降解性:无
6、资料(13)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废弃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14)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32197UN编号:1866包装类别:II类包装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薄钢板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花格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15)法规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