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史华科手抄版中国古代建筑特性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3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穹窿顶。4 黄河中上游运用黄土断层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为窑洞。5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运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6 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架建筑的内在优势1 取材方便,加之木材易于加工。2 适应性强,“墙倒屋不塌”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榫卯结合4 施工速度快,建筑模数制方法(宋“材”,清“斗口”)5 便于修葺,搬迁,榫卯结合点有可
2、御性。三:木架建筑的主线性缺陷1 木材越来越稀少2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白蚁对木架建筑严重威胁,木材受潮易损坏3 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上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规定,木材消耗也大四:单体建筑的组成1 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2 单体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3 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最具魅力五:建筑群的组合1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长用院落的结合手法来达成各种建筑的不同使用规定和精神目的,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灵魂2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的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
3、落和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成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特有的艺术手法3 在中国古代,当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其基本单元仍是庭院4 另一种门堂之制庭院是中国群体布局的灵魂,中国院落制度有“堂”(重要建筑)、门、廊等元素,这三部分组成基本院落空间单元。l 门堂之制最基本的空间单元为间(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l 门(不一定指门自身,还涉及若干间所构成的建筑空间)和堂之间用廊或厢房相围合形成四合院或廊院。门和堂分立而并存。EG:明清故宫中假如把午门和太和殿的围合看作一个院落,就
4、可认为太和殿是堂。 北京的四合院也可看作是门堂之制的例证,南方的天井式也是。中国古代门和堂同样受到重视,由于门是脸面,要重视解决。EG:北京故宫建筑群中,照壁和牌坊都可看作门的范畴,它们都是重点解决的对象和对门重视的产物。l 堂是整个单元中最重要的场合,人住堂边耳房,下辈住厢房。l 庭院布局分两种:四合院式和廊院 三合院院落 组群 聚落的格局 城市(不是线性的过程)六:庭院的优点1 庭院是有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适合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2 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
5、,也是进行室外活动,种植花木一美化生活的抱负解决办法,由于气候、地形条件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各有差异:A:北方的住宅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B: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暴晒之苦,庭院常做的很小,形象地称之为“天井”C:山地的建筑,限于基地狭窄,往往不能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D:公共性的建筑,则因大规模的活动场面而规定宽宏的院落七: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形成:自然环境: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气候温润,盛产木材,为木构建筑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1:在儒家“尚俭”的思想主张下,对于地面之建筑表现得较为节制,选用了便于施工的木材,陵墓等建筑则由于“崇孝”及循右等诸因素才少有的选
6、用了石材。2: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的观念也加深了中国建筑注重今世,适可而止,中庸合度的风格,不同于西方建筑,进而影响了中国建筑材料的选择。3:选择木材作为材料,也一定限度上合于阴阳五行之观点:即木盛于春,隐喻繁荣昌盛的愿望。4:由于“述而不作”而缺少创新精神,对于古制过于迷恋美学思想:木结构所产生的自然玲珑,通透开敞的建筑外观形象与空间构成成为中国人含蓄、以不尽处为美的审美取向的最佳表现。八:中国古代木结构几种类型:1 叠梁式:屋基式方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 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优点:室内无柱少柱,可获得较大空间。 特点:柱梁等
7、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2 穿斗式:由柱距较密,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相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有时与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穿斗用于山面,叠梁用于中跨)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陷: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3 井干式:圆木,半圆木二端干榫,组成举行方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即木承重结构墙。缺陷:耗材大,建筑面阔,进深受木材长度的限制,仅见于产料丰盛的林区。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天然岩洞,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2.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迹有两种长江流域
8、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3. 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发掘出23*8M的木构架遗址,推测为一长形体量大的干阑式建筑.4. 居住: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渐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西安半坡村遗址F225.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6. 龙山文化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已出现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山境内7.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城市逐步孕育萌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奴隶社会
9、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1.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的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夏)2. 在夏代至商代初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化-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夏)商宫室陵墓1. 郑州商城2. 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殿长达90M,位于二里头以东五六公里处尸沟乡某宫殿3. 黄陂盘龙城4.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5. 商都安阳殷墟墓葬代表-武官村大墓妇好墓西周1. 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陕西歧山凤雏山遗址,推测此处为一宗庙(西周)2. 湖北蕲春西周木构架建筑遗址-干阑木构架建筑也许是西周长江中下游常见居
10、住类型3. 瓦的发明4. 凤雏遗址中发现在夯土墙或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春秋(东周)?1. 建筑工匠的祖师-公输般(鲁班)2. 砖的运用3. 秦都雍城宗庙遗址(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4. 泰东陵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1. 手工业发展,出现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城燕国下都赵都邯郸城秦都咸阳城2. 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高台建筑遗址,具有取暖排水冷藏浴洗设施3. 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成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4. 始建长城秦1. 秦渡咸阳-摈弃了传统城郭制度2. 中国古
11、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秦始皇陵3. 秦长城,为将北部长城连成一整体,长3000余公里汉1. 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时期,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拱券有大的发展2. 陕西西安市汉长安 城遗址3. 坛庙-汉长安南郊明堂辟雍(复原想象图)4. 石墓石拱券石建筑-高颐墓石阙5. 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汉文帝灞陵6. 汉武帝茂陵(马踏匈奴)汉宣帝杜陵7. 汉长城 8. 住宅9.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史迹及佛教造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东汉)三国1. 曹魏邺城(平面推想图)-开创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两晋南北朝1.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2. 北魏最大最
12、宏伟的一座木塔-永宁寺塔3.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乐寺砖塔,为密檐式塔,唯一十二边形平面4. 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昙曜五窟(1620)5. 我国最为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奉先寺6. 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7. 自然山水风景式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8.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9.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10. 南朝都城建康(战国吴都建业)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年1279年)隋1.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熟时期2.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大兴城(后唐长安)位于汉长安城的
13、东南3. 东都洛阳(唐继续兴建,末期迁都于此)4.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5.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单层塔)唐1.我国古代都城规划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原大兴城)2.唐长安大明宫3.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4.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复原想象图)5.陕西乾县唐乾陵6.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7.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8.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塔-单层塔,多为僧人木塔宋1. 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彻底废除里坊制-北宋东京城(平面推想图)2.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将作监李诫)3. 河北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
14、原名龙藏寺,宋初改建时更名)4. 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最大一件遗物-千手千眼铜观音(高24米,于隆兴寺中最高大建筑佛香阁内)5. 山西太原晋祠(一组带有风景园林味的祠庙建筑)6. 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圣母殿(于太原晋祠内主殿)7. 我国仿木的楼阁式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的最早实例-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8. 宋代最高的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 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河北开封(衣)(右) 国寺塔10. 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11. 河北赵县陀罗经幢12. 宋永昭陵13. 宋代,家具基本废弃了唐以前席坐时代的低矮尺度,普通采用高桌椅垂足而坐,室
15、内空间相应提高14. 园林兴盛辽金西夏1. 我国唯一的木塔,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2.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3. 山西大同善化寺4. 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丘党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1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特别是藏传佛教。2 元大都3 北京妙应寺白塔4 山西洪赵县广胜下寺正殿5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6 西藏后藏萨迦南寺,为西藏佛教萨迦派之祖寺明1 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2 明请北京城3 明请南京以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南京明孝寺,北京昌平明十二陵5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此塔在当时被誉为世界建筑
16、七大奇迹之一。6 鲁班营造正式明间一部大木作匠师职业用书(刊于明)7 天坛8 明,清北京故宫清1 清沈阳故宫2 清昌陵3 统治阶级的享乐园林达成了极盛4 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5 河北承德外八庙6 住宅建筑白花齐放,丰富多彩7 工程做法清代官式JZ设计规范城市建设一:沿革1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称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提高社会贪腐分化加剧,阶段对立开始出现,氏族之间的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城市各种要素的分布处在散漫无序的状态,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2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称于春秋到汉,铁器时代的带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勢
17、力的崛起,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城市發展高潮,城市總體佈局還比較自由,形式較爲多樣。3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时期,相称于三国至唐,全城作棋盘式分割,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并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堪称典范)4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二: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三:城郭之制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齐临淄、赵邯郸、韩故都,郭附于城一边;易县燕下都故都,两城东西并列;吴阂闾城、曲阜鲁城郭包于城外,汉后只行此法。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
18、(郭),明代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筑城之法,夏商时出现版筑夯土墙,唐后,渐有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长,这种方法才得以普及。四: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中国最早一种城市规划学说意思是:“匠人营建国都,城市布局要有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城市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能并行九量马车,既七十二尺宽,城市要以宫城为中心,按照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外朝办事之所,后边是市场交易之处的规划规定布置,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之地,即百步见方的这样一块面积。”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地区选择
19、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展),其因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由于长年战争破坏,森林砍伐,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衰退,日益依赖江淮地区供应,到北宋,此势已不可逆转,元、明两朝则最后完毕了整个东移的过程二:汉长安的建设1 由于长安是运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并且北靠渭水,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重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2 由于五座宫殿是陆续建造的,因此比较分散,每座宫殿都有宫城围绕,宫城内又是一组组的殿宇,是在大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沼的布局方式。3 长安城每面有3座门,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郡洛阳的必经之口
20、,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街市特别热闹。4 汉长安另一特点,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立3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家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5 长安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三:北魏洛阳的建设1 北魏洛阳是在西晋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从内城已探明的道路布置来看,是不规则的方格网,也许是北魏重建洛阳时沿用旧城原状较多的缘故。2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道向下,宫城偏于京城之北,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重要依靠谷水3
21、 洛阳城市树木很多,登高而望,可以看到“宫阙壮丽,列树成行”谷水所经,两岸多植柳树。四:南朝建康的建设1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盘虎踞”之称,城周边20里,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2 由于东晋营建康匆促草创,故用竹篱围成,后筑城墙,而外郭始终为竹篱,称为“篱门”3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而中间的防御抵制向南,可直望五:隋大兴1 由高颖、宇文恺二人负责建设,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革新)2 规划大体仿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成,坊市布
22、置和洛阳相似,但比洛阳更为规模、更抱负化。3 全城成规模的棋盘式布局,划分109坊和2市(除中轴线北埠皇城与宫城外),城市佛寺很多,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不便居住里坊,改作芙蓉园,引入城内。六:唐长安1 隋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虽基本沿用了隋时城市布局,但由于重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所以,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2 长安城的市集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由于市场集中在两处,对市民生活不便,所以各坊中仍散步许多商店。3 长安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4
23、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所作壁画也很多,但戏场很少,市民的娱乐生活极为有限。5 长安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惟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铺沙子,称为“沙堤”。6 街景单调,里坊制束缚市民经济生活发展,城市排水、运送很不抱负,由于漕运不通,粮食缺少,米价飞涨,终于导致放弃长安城和都城东迁。七:隋唐东都洛阳1 由杨素、宇文恺等人负责营建的,隋洛阳在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布局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宫城、里坊、街道相应缩小,宫城不居中而偏于西北隅,以别于首都规制。2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上,占有最有利位置,宫
24、城轴线向南正对龙门伊阙,全城共区划103坊3市(除宫城皇城外)3 城市有洛水、谷水、伊水入住,水源充沛,漕运比长安畅通,从防御上说,也比长安作了更多考虑。八:宋东京的建设1 宋东京,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为都城,又外包一圈罗成,因此,宋初虽拓宽了宫城东北隅,但宫城规模仍很小,很明显,要以一个州城的规模容纳国家政权机构和庞大的军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手工业商业的兴起,确已无法办到。2 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运用率很高,防火问题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了望台,街道也不如长安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3 传统的里坊制
25、在这里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充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4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市,一部分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长安城集中,水路比洛阳更为通畅。九:元大都1 元弃金旧城而将都城北移,迁官员及富户于新城,旧城成了一般平民的居住区,这种南北两城并存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元末。2 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由于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台(今北京鼓楼西侧,积水潭东岸)。3 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26、,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解决方式。4 皇城偏于城南,围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法迥异,是元代一种创新,也许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5 皇城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门外又加瓮城,城门门洞用砖砌筑,以防火攻。十:明清北京的建设1 明代北京是运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将城墙向南移了1里余,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墙没有继续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墙平面成了吕字形。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重要是营建苑囿和新建宫殿。2 北京城的布局
27、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正门就是天安门。3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心部位,四周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明代紫禁城是在元代宫城(大内)上重建的(稍向南移),但布局方式是仿照南京宫殿,只是规模更为严整宏伟。4 北京全城有一条长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北京的市肆共132行,相对集中在皇城的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其中很多纯为统治阶级生活服务。十一:明南京的建设1 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朱元璋在它(旧城)的东侧富贵山以南一方空旷地上建
28、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军队驻扎,自然形成了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为皇城区;城南为居民和商业区;城西为军事区。2 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为标准的“左祖右社”,又设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先农坛的礼制建筑,明清都城布局规范于此形成。3 南京城墙是一场伟大工程,所有用石条与大块城砖砌成,城墙沿三大区周边曲折围绕,围合及其自然,从实际情况出发,充足考虑对旧城的运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其形成特色的主线因素。4 砖城外,另筑一道土城,即外郭,使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园林一, 沿革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畋猎苑囿为
29、主体2魏晋南北朝乃中国园林发展转折阶段,为山水园的奠基时期中国山水风景园林作为艺术,在南北朝时已形成稳定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多向,普遍,小型,精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成为发展趋势。3唐代乃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A城市和近郊景点发展;B各地私家园林兴建日起频繁,尤以东西两部;C山居郊野发展;D帝室园囿和离宫兴作极盛4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已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卒。风景园林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A理景的普及化,B园林功能生活化,C造园要素密集化,D造园手法精致化5明,清乃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期,园冶二, 清帝苑特点1内涵有二,一为居住和朝见的宫室;二为供游乐的园林,宫室前置,园林处
30、后侧,如同后园。2其理景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胜于园中根据地形特性,将全国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各设不同风景点,每景有点景的题名。3皇家园林堂皇而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基本官式做法,常有庙宇置于苑中,成为重要风景点或构图中心。4园林面积大,大苑围内,主依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与真山相结合。5花木配制因其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成成林布置。6各园巧于运用地形,因地制宜,各形特色。三, 宫廷建筑与帝王苑囿建筑之别1宫廷建筑极其严厉隆重,轴成对称,崇台峻宇,疏离彩画,高脊重吻。2苑囿建筑除朝会用之外,其他多较活泼,随意布置,使人亲切轻松,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和山石,花木,池水打成一片,建筑体量
31、较小巧,屋面多以卷棚顶,常不用斗X,装修简洁轻巧,不用彩瓦,即用较素雅四, 明请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月方法五, 1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无抑,曲折荣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2水面解决:有聚有分,曲直相济,有主有从,曲桥低栏3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塑造丘壑(峰峦起伏,洞壑开合,虚实相抱,意境丰富)体块,缝隙,纹理解决,用石得当4建筑营构:活泼则不刻板,玲珑则不笨拙,空透则不壅塞,典雅则不流于华丽庸俗。六, 皇家园林与江南园林之别(因素:服务对象,外部环境,规模,气候)平面1由于规模,环境不同,平面布局上,江南园林常取内向形式,JZW布局顺应自然,不拘一格,皇家园林
32、则取外向或内外向结合的布局形式,JZW布局未能摆脱轴线对称和回合院影响,比江南园林多点严厉,呆板。外观2JZW外观解决:江南园林较皇家园林更轻巧纤细,通透,皇家园林则较严谨,粗壮,朴拙。空间3空间解决:江南园林比较开敞,通透,层次变化丰富,皇家园林则较封闭,内外分明。尺度4尺度方面:皇家园林较江南园林尺度更大。色彩5色彩解决方面:皇家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其他诸如堆山叠石,花木配置也各有别。六中外园林之别: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连花草,树木也修剪整齐,讲求理性。东方: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着眼于自然美,本于自然
33、,高于自然,把人工和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艺术为诗,画等艺术共生共浴。园林设计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越。把人和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美好的景色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形成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背道而驰,中国以神州大地谴责不同山体为本原,形成以山水为景观的造园风格,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野趣为目的,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与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的力量的欧洲
34、园林大相径庭。造园手法:(山水画,诗,散文与中国古典园林相辅相成)一,因地制宜:选址 eg圆明园 拓扑关系 (阴阳图) 主题化的明显 eg 颐和园以山水见长,避暑山庄自然园林湖面,狮子林石头二,划分景区,主次分明:运用墙,树林廊,类道分割 以一区为主,另一区为辅,强调重点所在 eg园中之园,北海 戒心斋。三,巧于因借:对景与借景的解决方式 对景:有一个框景,框图,视线范围内 借景:借它处景观为本园所用,按景观的位置设立观景点,借园内或园外之景eg,拙政园中塔。四,空间的渗透与对比:窗,漏窗,通透,景色变化,看见渗透,创视觉联系。 适廊,矮墙。 对比:大小,虚实,疏密五,空间序列的解决:游览路线
35、的组织,开始-引导-高潮-尾声,成环形。 步移景异,发明出连续的画面 空间上有引导与暗示,串联(一条线串所有景点,或用一条曲廊串所有景点)层层递进;辐射(以某个空间为中心);欲扬先抑的手法。 曲径通幽(通过很小的途径,看不到末端,看不到尽头,不能一览无余,显得园林很大。六,叠山理水:山皇家园林真山多,江南园林靠人工砌筑假山,堆土载石头 叠石:选择石头,排布如画 理水:非常讲究,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强调不规则的轮廓,用桥分割 水口解决:大的水面做些小的水弯,如:林木,水伸进去看不到对岸。明请皇家苑囿实例一:北京明、清三海位于紫禁城与西宫之间,三处水面曲折有致,各具姿态,北海面积最大,中海南海水面
36、稍小,景物不及北海丰富。1, 布局以池岛为中心,池周环以若干建筑群,四周隔池相望,组成丰富的轮廓线2, 琼华岛乃金、元遗迹,以土堆成,北坡叠石成洞,多处出口可通至各个亭阁3, 山顶元、明时为广寒宫,清初改喇嘛塔(白塔),为全园构图中心4, 琼华岛隔水为团城,上承光殿建筑群可登高远眺5, 琼华岛与团城之间有一曲折石拱桥,将两建筑群轴线巧妙结合联系6, 北海北岸布置几组宗教建筑7, 北海北岸、东岸有几组幽曲封闭小景区,与开阔北海形成对比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 位于承德北郊热河泉源头,周边20多里,山岭占4/5,平原仅1/5。2, 居住朝会之行宫位于园南,由几组四合院组成,宫室殿宇卷棚,素瓦,较淡
37、雅。3, 平原区泉流汇集,水面森?,堤岛布列其间,脊水面分区,景色多仿江南名胜。4, 池沼北面-较大平地,布置几组JZ,乃清帝习射,竞技,宴会之所。5, 山区造景依地形特点布置曲折起伏,错落有致之此景点,形成自身特点。6, 远借园外东北两面外八庙之风景。三,清漪园(颐和园)1,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JZQ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封闭的院落组合,装修富丽,仅屋顶多灰瓦卷棚,有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2, 万寿山前山部分,排云殿,佛香阁乃全国主体JZ,附近若干庭院,沿湖设长廊,将前山各组JZ联系起来(728m),为前山重要交通线。3,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独长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
38、邃,与前山的旷郎开阔形成鲜明对比。4, 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水面占全国总面积(4000余亩)3/4。湖面解决欲仿西湖,但周边无层叠山岭,故缺少层次而显空旷平淡。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寄畅园(凤谷行窝)1, 选址成功,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幽美,以利借景,引惠山泉水。2, Jzw在总体布局所占比例少,以山水为主,树木茂盛,布置得宜,园内自然风光浓郁开朗有致。3, 水池自成-环境,显得幽静,南北狭长呈不规则形,曲折而层次多。4, 假山南北纵隔园内,轮廓欺负,有主次,中部该以土为主,两侧低,石为主,山不高,但其上大树增其气势,绵延至西北部又复起,与惠山连成一片。5, 在池的西,
39、南,北三面临水的庭廓彩倒水中,相映成趣与假山对比。6, 入园经厅堂,山间曲折小路,谷道,涧道,方入开阔水池处,此种分割空间,变换景色之对比使人觉园内景色生动丰富多彩。二,留园(寒碧山庄)三,拙政园(苏州)1, 因地制宜,山水见长,A,运用多面积水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漾渺弥的个性特色。B,中部现有水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1/3。C,用大面积水面导致园林空间的开朗气象,基本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之特点。2, 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池中景域东西二山,山中隔似小溪,山巅各建亭,山多土而石少,向阳面青石池岸欺负自然,脊阳则土坡苇丛,景色有变化。3,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廊桥小飞虹与阁沧浪横跨水上,
40、与两侧亭廊组成水院又可遥见荷风四周寺,以见山楼作远景,空间层次深远;半部主体JZ远者堂四周挺做法,回四周长窗透气,可环视四周开阔之景;东与听雨轩及海棠春屿二小院相邻,且短廊连接诸多JZ,空间似扁非隔,增长景面层次。4, 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林木绝胜”著称:满山遍植林木,以落叶为主,间植常绿树种,四季景色,因时而异,山间曲径,丛林乔木相掩,浓荫蔽日;岸边散植紫藤等灌木,低枝拂水,更增水乡弥漫之意。5, 入园曲折,以大小空间对比;园位于宅北侧,原园门乃住宅间夹弄之巷门,经曲折小巷而入腰门,内有黄石假山为屏,山后为池,循廊转入远香堂前,顿觉开朗。四,个园(扬州)以四季假山而闻名,面积16亩1, 园
41、门向南,门旁以花坛栽竹,并植石笋数枚,象征春山。2, 入园花厅“彝雨轩”,厅西北方隔池有一湖石假山,湖石形如夏云,象征夏山。3, 厅东北方叠黄石大假山一座,夕阳映望下如同秋色满山,象征秧山。4, 厅东侧有屋3间,名“透风漏月轩”,屋南依高墙以宣石色白如雪,阳光下闪闪如雪后初晴。墙上圆孔24个,风起有声如寒风咆哮,肃杀逼人,象征东山。风景建设一, 性质与规模1, 邑郊风景名胜;2,村头景点;3,沿江景点;4名山风景区特点:1公共性;2综合性;3持久性二, 风景建筑广泛发展的成因1, 礼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2, 宗教:“天下名山僧占多”3, 风俗:汉以前,我过已有在春
42、天去水池灌()祭奠以求去灾降福的习俗,称修(),晋后三月上巳日行()事,又演绎为春游,九月九重阳登高,乃秋天郊游聚会之日。4, 标榜政绩:风景建设乃政通人和,治绩斐然,“智”“仁”之德。5, 开山采石。6, 崇饰乡里:“衣锦还乡”热忠于家乡公共设施建设。三, 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方法1,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因”不仅因地,因其材,并且因之于整个环境,“借”即借景。“全天”即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起画龙点睛之用,为山水林泉增色“逸人”即减省人力物力。2, 旷奥兼用:“旷”给人以豪迈奔放,悠然遐想的感触(登高,开敞)“奥”给人以深邃奥秘,变化莫测的感觉;(围合,阻挡,曲折)3, 塑造意境:
43、A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标;标志出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藏;“深山藏古寺”,隔“隔红尘”,B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展开阔,辽远的场面。C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深化主题点景之用。礼制建筑的思想渊源一:尊天法组:是对天地的崇敬,对祖先的崇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1) 尊天,从原始自然观理解,由于远古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难以理解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受制于强大的自然力量,使人们引发了天地、自然的崇敬与敬畏,人们运用各种方式来拜祀,希望得到天地神灵的保佑,因此原始自然观以万物有灵来解释世界万物有灵论。(2) 西方人与神对立,中国人是与神对话的关系,希望求得和谐。如很早以前有
44、女生从事宗教活动女巫,后来男士专门从事这种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对天地祖先的敬仰,以反对人性的崇敬)。由于宗教活动的进行带来了一些礼仪。如孔父是乐手,孔子很小观看这种典礼,所以,特别崇尚一种制度的建立,作周记出现一系列社稷活动。EG:一代帝王登基,一定要登泰山上祭天地。(3) 祖先崇敬产生后,有了一系列祭祀祖先的行为有了祭祀祖先的场合礼制建筑产生。EG:宗庙,太庙,宗祠,家庙等地方祭祀祖先佛家思想的产生也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孔子“交社之礼”每个朝代都特别重视礼制建筑,如考工记左租右社二:象征主义构想: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上表现为人们相信除自己所产生的世界(凡界)外,
45、尚有另一个上天世界的存在,这种上天世界人们并不能直接看见或触摸,只能通过一种象征的手法和现代世界中指呆而反映。如皇帝被尊为天子,替天行道,建筑的营造也常用象征手法。EG:圜丘、皇穹宇、祈年殿平面都为圆形,内外围墙和祈年殿、圜丘间的隔墙作弧形,附会了古代“天圆的宇宙观,圆丘的石块与拦板数目也附会天为”阳“的奇数或其倍数,并符合“周天”360度。祈年殿三重檐用三种颜色琉璃瓦也是观念象征出发:上为蓝色象征天,中为黄色象征地,下为绿色象征万物。大地以12根檐柱支托下檐,表达12个时辰,十二根外金柱支撑上层圆顶表达一年四季。所有这些象征主义的构想组成了礼制建筑从总体构思到结构构思到结构、细部解决的思想渊源和尊天法祖的儒家思想。典型礼制建筑坛:中国古代用于祭祀、朝会、拜相、封禅以及盟誓等大型台形构筑物。一般用土夯筑或砖石磊砌而成,台上无屋,体型随祭祀对象的不同有圆方等,四周多围以矮墙,EG:北京天坛、地坛、先农坛。没有房屋的台基舞台化的多功能建筑象征天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