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893212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探析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张有恒(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71)摘要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突出地展现着唯物辩证法发展是世界永恒主题的特质,“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的发展观饱含着唯物辩证法物质第一性的特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唯一选择的思想凸显着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特质。邓小平饱含唯物辩证法特质的社会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方法论。关键词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特质中图分类号A849 ()A 1001 - 8999 (2014) 06 - 0070 -

2、05收稿日期 2014 -09 - 05作者简介张有恒(1959 -),男,四川南充人,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管理学。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特质是物质第一性基础上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突出地集中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和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等方面,它深刻地展示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质,对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展现着唯物辩证法发展是永恒主题的特质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发展是事物符合规律地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性质的运动

3、,它是世界多样性、丰富性和无限性的永恒主题,社会运动基本的总体趋势是发展。据此,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在哪里呢?从理论上考察,这一论断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是事物运动的基本趋势,从而是世界永恒主题的特质。从实践上看,它昭示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这首先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一种社会制度要得以巩固,必须在其巨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以其充分的优越性赢得人民群众

4、的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也不例外,必须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切身的真实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衷心拥护。亦即“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这种关系表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其次是史实的诠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耽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政治泥潭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老百

5、姓一比较,在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服上,一些人就开始发生动摇。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大大地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邓小平曾经对此总结道,人民现在之所以拥护我们,就是因为这些年的发展。在这里,历史事实直观地诠释着“发展才是硬道理”。此外,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起更多更大的作用,但名不副实,即我国没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出作为一个爱好世界和平的大国应该发挥的更多更大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太小。发展不够,综合国力不强,力量就有限,在国际事务中大国作用的发挥就很是有限,这一发展

6、观从世界舞台的层次上道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概而言之,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体制尚不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社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都只有靠我们的发展,发展是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社会发展观,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我国应有的大国作用等方面具体地展现着唯物辩证法发展是永恒主题的特质。而发展囊括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千头万绪,社会主义首先应当发展什么呢?一、“讲社

7、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的发展观饱含着唯物辩证法物质第一性的特质唯物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它强调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对于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并开宗明义地揭示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物质生活”的首要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前提。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前提又是什么呢?是人们一定的社会生产力。这首先在于在获取生存资料的途径上,动物是通过从自然界索取现成的自然物谋生,而人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将自然物改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生存资料维生。在这个意义上,获取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开始了把人类从动物界分

8、离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猿相揖别”,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但是,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考察,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首要的基本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最基本的首要前提。再者,人们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时,即在现实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决定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这同时也就使得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必然随之发展着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创造和维系社会生活、并由此构成一切社会历史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这一链条中,生产力成为人类社会历史最基本的前提。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政

9、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的精神生产也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前提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上考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基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推动和实现着社会的发展,其具体过程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变得不再适合而致其发展受到障碍,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人们必然变革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直至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在如此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

10、由其形成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起点和根本推动力量,是促使社会发生变革的最根本因素,从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的仅在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由于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由此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其决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从而在矛盾的基本方面是相适合的,它们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质的矛盾。也就正是这种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是通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变

11、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方面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的,在这同时也就决定着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是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由此便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即“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对此,邓小平在总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葬送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时,明确地把其根本原因归结为经济没有搞上去。经济没有搞上去的实质性根源就是没有发展生产力,可见,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由此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动力。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正方向。经济没有搞上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从体现,从而也就不

12、能巩固。吸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由此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新时期,我国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巨大地增强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这对“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赋予了强有力的当代实践的证明。而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性存在,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基本内容,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

13、力的发展就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发展生产力,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直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观饱含着唯物辩证法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特质。社会主义通过什么途径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呢?三、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唯一选择”的发展观凸显着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特质改革是一个国家在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社会体制的调整。唯物辩证法揭示,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社会亦然。根据这一原理,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社会。而实现社会变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革

14、命,一种是改革。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非对抗性质的矛盾,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发展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社会。邓小平坚持这一原理,主张通过改革发展生产力,并由此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发展观从两个方面凸显着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特质。第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的论断揭示了改革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有着动力性质的直接联系。1985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讲,我们的经验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必须改革,这是唯一的道路。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总结性地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

15、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即我们过去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呢?答案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以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由此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怎样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呢?通过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从而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那么,改革什么呢?改革体制,首先是改革直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邓小平曾经指出,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旧的经济体制在发展生产力上是不成

16、功的。因此,“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具体的经济管理制度,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制度化和体现。因此,在生产力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决定形成一定经济体制的最终根源,而某种经济体制形成后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巨大反作用。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以生产关系为其实质性内容的经济体制构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产生相应的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上层建筑),各种体制又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其中,当旧的体制不再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要求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这时,必须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扫除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

17、的障碍,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才能在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此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也就起到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的这一发展观,从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力、上层建筑(政治体制)与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关系上凸显着唯物辩证法在社会生活中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特质。第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的社会发展观直接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特质。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都处在普遍的广泛联系中,社会更是如此。从人类文明的构成方面看,社会生活普遍联系的基本方面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18、明相互要求、相互支持的联系。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上看,“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多方面的建设任务之间具有相互要求的联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联系,要求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手”都要硬,亦即要全面改革。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决定着实现这些任务的改革必须是全面改革。怎样实现全面改革呢?邓小平提出,在改革的领域上,必须是既包括经济基础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又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包括文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各种体制的全面改革。因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所以,“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

19、行业”。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和教育在范围上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这些领域的改革也就近乎社会的全面改革。如此关系表明,邓小平全面改革的思想突出地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紧密联系的特质。此外,邓小平还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而“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也需要改革,也是改革。这样,我国的“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与世界也是紧密联系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就是使各国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国的改革“影响世界

20、”的联系决定着我国的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通过全面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观凸显着唯物辩证法关于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的特质。四、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特质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方法论的重大意义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饱含唯物辩证法特质的邓小平社会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人均收入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在中国速度上,从198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比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高出七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

21、持续时间和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在经济规模上,我国用8年时间跨上一万亿元台阶,又用5年时间跨上两万亿元台阶,从两万亿元到十万亿元是平均每年跨一个万亿元大台阶,超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我国的经济规模上升到世界第二。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国家水平跃升到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此奇迹从事实上表明,邓小平社会发展观对指导我国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具有方法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一,邓小平社会发展观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是指导我国全面改革的方法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从思想源头上

22、讲,可以说它是对邓小平“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一社会发展观的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如前所述,之所以要全面改革,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处在相互要求和相互支持的联系中。“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社会生活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必然使得社会改革是多领域、多方面、多内容、多层次的联系交织着的系统工程。作为多方面、多要素联系的系统工程的改革要取得最终的完全成功,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

23、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反映事物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就是已经为我国改革实践所证明了的饱含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特质的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第二,邓小平社会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是指导我国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要深化改革的决定。之所以要深化改革,从实践上看,是因为30多年来我国通过改革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证明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唯物辩证法阐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发展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实践的发展推动和构成社会发展,而实践作为人的生命表现方式和本质活动,其发展是没有止

24、境的,由此也就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基于此,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强大动力的改革也就必然应当紧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同时,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邓小平曾经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并不会比发展起来之前要少,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制约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源于改革的不全面和不深入,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而且,我国此前的改革多为单方面、不系统的改革,在改革的程度上也多是表层突破,不够深入。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已进到深水区和攻坚期

25、,要使我国的改革不半途而废只有深化改革。从方法论上讲,要深化改革是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包括社会在内的世间万物得以存在和衍生的根源,是世界无限性的永恒主题,据此方法论,中共十八大再次肯定发展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即“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这决定着深化改革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唯一选择。如此关系显示,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发展观是指导我国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论。第三,邓小平社会发展观“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特质是指导我国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重点的方法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遵循唯物辩证法,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

26、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所以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从宏观的社会架构上看,是因为经济结构是社会大厦的物质基础。狭义的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其实质性的内容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它是决定和建立相应上层建筑的基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广义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失去经济结构这个物质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就成为无本之源的空中楼阁,如此联系决定着全面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从广义经济结构的微观构成看,其中的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建立相应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从而也就是整个社会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由于经济体制仅仅是生产关系的制度化

27、,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上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根源上是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或者说是对邓小平“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一饱含唯物辩证法特质的发展观在新阶段实践中的运用。(参考文献1347911131415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204, 264 -265, 28, 370, 138, 164, 117, 64 -65, 118.25810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8,251,314,150,25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9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9(责任编辑:胡学举)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