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水画观念的变迁探析_闫丹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88253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画观念的变迁探析_闫丹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水画观念的变迁探析_闫丹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水画观念的变迁探析_闫丹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术理论研究】在中国艺术史上,艺术风格呈现出了非常丰富多彩的状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的风格细分为“雄浑”“典雅”“劲健”“豪放”“清奇”等二十四种,这些风格后来同样适用于对山水画的评价。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我国发展出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审美意象群,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空灵”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传统思想下山水画的观念儒家思想曾经作为主流文化

2、长期流行,强调在人文道德的不断完善下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引向人性情感的表达,使得中国艺术走向了抒情达意的发展方向,与山水画意境的表达拥有共通之处。儒家思想讲究“养吾浩然之气”,注重“气”的表达,山水画中也非常重视气势、气韵的表现。谢赫曾在古画品录里面写,中国绘画有“六法”,其中一法便是“气韵生动”。山水画创作中非常注重“气”,“气韵生动”指的便是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充满鲜活生命的状态,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山水画通过气韵、意境来激发观者的想象,让他们的心灵在画中可以得到安慰。山水画中追求的气韵与意境也更加贴近大自然,所以山水画本

3、质上是画家内心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美相互融合,这个特征使得山水画具有独立的生命,山水画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文化。道家思想在艺术方面影响深远,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异曲同工,强调自然无为的生命状态。庄子渔父中写“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指感情的表达贵在自然真诚。庄子强调的这一观点与山水画的创作也有相通之处,山水画创作时画家的感情表达在画面中是至关重要的。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而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来看,安静隐逸的生活、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是多数山水画家所追求的,隐于山林也是山水画创作中的关键主题。如王蒙的 青卞

4、隐居图、董源的 溪岸图、卫贤的高士图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山水画都是借助山川景色来表现大自然的山水间藏着的人的心灵世界。道家提倡的无为将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这种思想和当时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画家在受到现实生活的打击后会选择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使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这种思想观念在各朝各代的山水画中得以验证,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审美和鲜明的隐逸特色。禅宗虽不是与艺术相关的文化,但是它的思想观念与绘画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禅宗思想认为“一切万法,皆由心生”,而在山水画中,画家以传达心理感受为创作目的,以达到“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禅宗思想以为“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

5、根本”,绘画本身也是从心出发,展现的也是画家的真心。禅是中国人在了解佛教的教义后结合画家自身感情表现出来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禅宗以空为美,禅意绘画追求的是“空寂”的境界,这一点在山水画的创作表现上也有相似之处。南宋四大家中的马远、夏圭二人被称作“马一角,夏半边”,原因是马远和夏山水画观念的变迁探析闫丹彤摘要:早期的山水画非常简单,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后以青绿山水加速了发展进程。至唐代,出现了以水墨渲染为法的山水画艺术形式。在当代,又出现了城市山水这一类型。这些画风的转变离不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古往今来,山水画

6、创作与人们的审美观念、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历经千年的发展到现代,产生了无数宝贵的作品,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因此,以在传统思想、时代背景影响下人们观念的改变来阐述山水画风格的变迁。关键词:山水画;观念;时代背景;思想24DOI:10.16129/ki.mysdz.2023.05.0042023 05圭二人都喜欢在画面的角落或者画面的一半作画,剩余的画面都是空着。在山水画作品里,“空寂”与禅学息息相关,画面中的景物过多或者太繁杂会难以达到“畅神”的境界。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禅意的理念自然而然融合到画面中,可以说禅学中的“空寂”一直存在于山水画家的思想中并体现在创作里。二、时代背景下

7、山水画的观念在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要数两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山水画不管是理论还是绘画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北宋时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给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北宋的文人画家不喜喧闹的生活,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人生的宁静。在这个时期,范宽尤其出众。范宽初学李成,后来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弃自己的旧习惯,经常居住在终南山和太华山的山林中,感受终南山和太华山的真实山水,把自己交给山川美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对景造境”,所以他的作品峻拔深厚,雄阔伟美,让人看一眼就感

8、到气势磅礴。“师诸物”与“师造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师法前人再到师法造化,范宽在写生中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在写生中感受到的心境相互交融,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在他的画作中,溪山行旅图可以说完美体现了他的绘画风格。我们在观看此作品时,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范宽在其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自己内心中的山水美景。画面中,山高耸入云,体现了画家本人想要远离现实的羁绊,在美景山川中追求自我。范宽正是因为处在一个时局稳定的朝代,才能在山林中与世无争,创作出如此佳作。元代的艺术创作并非与北宋一样拥有有利的条件。元代对文人的轻视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虽然元四家都是隐士,但几乎没有一人是因为真正对山

9、水亲近而隐居在山林中,这些人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贡献,想要通过自己的才华使得国泰民安,但这些愿望却由于时局动荡无法实现。元代山水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王蒙的山水画可以说是元四家中最为丰富的,青卞隐居图是王蒙画风成熟时期的作品,更加能够代表其风格。他在创作青卞隐居图时正处在战乱年间,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所以画面给人的感觉亦是动荡不安。王蒙在创作此作品时,所用的笔墨技法都很松动湿润,给人略有漂浮的感觉,赋予了画面一种气如云动的景象,同时不安定的感受也跃然其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及百姓惶惶不安之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使画家产生观念上的改变,社会背景也会影响画家的审美意识,使其表现

10、出审美体验的不同。在经济繁荣、时局稳定时期,画家的观念是隐居山林,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战乱时期,画家则通过山水画来展现家国情怀,表现社会的动荡不安,以此来体现百姓生活的苦难。观者在观看画作时所产生的感受,自然也是建立在对绘画背景的了解之上的。三、当代山水画的观念当人们不愁温饱时,对艺术的需求就会增加。基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山水画不再仅仅表现真实的山川美景,城市山水画应运而生。城市山水画的生命力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城市的概念是由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指出,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目前,中国努力探

11、索打造的山水城市有苏州、杭州等地。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崛起,使得画家们在城市中也可以写生创作,表现当地的人文美景。古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山水画观念与现代山水城市的发展观念不谋而合,在中国当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传统山水画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参考经验。现代山水城市的构成与建设在传统山水思想的影响下,更加表现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独有的魅力和气质。一个城市的灵魂就是其文化内涵,建设和构造一个理想中的山水城市,必须考虑到当地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或者是历史留下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城市独有的魅力。笔者居住的苏州就是一座有名的山水城市。长久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苏州城市发展格局的建立注重在传统文化发展的基

12、础上塑造城市文化内涵,经济文化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也在时代的变化中始终保持其固有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初,苏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城市开发目标,在积极发展新的工业园区的同时重点保护老城区的韵味,让文化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一个留存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与一片朝气蓬勃的现代新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表现苏州的城市山水画家中,有一位女性画家名叫贾茹,她的作品中透露着现代生活的美学气息,一改25【美术理论研究】传统山水画中的奇山异峰,表现的更多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她也致力于创作富有时代特色、表现新城市山水的作品。城市山水画不同于传统山水画专注表现意境,

13、但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也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这便是人们绘画观念的改变。城市山水的建构不仅丰富了中国画内涵,也更好地宣传了我们生活的美好城市。在近代中国百余年岁月的不断更迭中,中国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经济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眼界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同时也给传统山水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当下,聚集的城市生活似乎成为人们更青睐的选择。矗立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高楼大厦,以及风尘仆仆、疲于奔波的人们,这些都与古人简单纯朴、悠然自得的生活背道而驰,导致当代人很难领略传统山水画所表现出的意境,这种表现将山水画再一次推向了变革。在创作当代山水画时,应在结合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融合现代文化元素和全

14、新的构图方式,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现代人审美意识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所处时代的城市建构无疑汲取了传统山水观念的精华,山水城市的实质则是人文历史、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积淀的实体化与符号化的呈现与表达。从古代人们的山水观念到如今的城市建设,“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是我们自始至终追求的状态,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和审美观,也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断传承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山水城市独具魅力的体现。四、结语传统山水画受儒、释、道思想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当代山水画也受时代的影响,所以当代山水画画家应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致力于创作与时代观念相契合的作品。可以说,从古到今,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绘画观念也一直因受各种因素

15、的影响而变化。在传世的经典作品中,不同时代的山水画具备不同的时代特色,这些山水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改变一直更新。艺术的本体就是美,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人的精神所追求的美的理念,通过人的创造,具体、高度集中地结晶于艺术中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格局别出心裁,建立在传统和文化智慧充分的融合之上。应该说,当代山水画的新形态不能是静态、封闭的,它应该是自信的、动态开放的,它可以对自身做出判断和取舍,吸收迄今为止人们的创作成果,在不断扬弃中融合创新。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支撑,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山水画创作者也应当在保留传统技

16、法的同时保持时代特色,关注社会发展现状,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体现当代风貌的山水画作品。参考文献:1陆青宁.笔墨的时代性:我对当代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认识J.美术观察,2022(10):136-137.2刘仕羽.当代山水画的笔墨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16-17.3杨芳.传统山水画观念对构建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103-105.4胡军.论汉魏六朝“意象”思维之变与山水画观念之变J.艺术教育,2017(4):164-165.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薄松年,张同霞,陈少丰.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

17、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9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卷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8.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岳山岳.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2今道友信.关于美M.鲍显阳,王永丽,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3荆亚宁.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14姜伟.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地域特色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15矫海亮.当代山水画地域性特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16冯凡.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解与运用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1.17于沫.观中国画意境理论之当代发展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作者简介:闫丹彤,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