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401_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8684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401_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B4401_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DB4401_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DB4401_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DB4401_T 168—2022 绿道建设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40CCSP 534401广州市地方标准DB4401/T 1682022绿道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s for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s2022-08-04 发布2022-09-01 实施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401/T 1682022I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则.35绿道选线.35.1一般规定.35.2游径选线.35.3绿道连接线选线.46建设技术.46.1绿道游径系统.46.2道路绿化.76.3服务设施.86.4标识系统.136.5交界面标识.157档案管理.1

2、57.1建档.157.2管理.15附录 A(资料性)推荐植物名录.16附录 B(资料性)记录表格.33DB4401/T 168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咏梅、阮琳、张乔松、代色平、李智琦、龙嘉翼、乔煜、张丽华、吴毓仪、冯毅敏、齐跃强、潘勇军、林雯。DB4401/T 16820221绿道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道建设的总则、规划选线、建设技术和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绿道建设及其相关项目。2规范性引用文

3、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4833 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 19272 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GB/T 31383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352 民

4、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1192 公园设计规范CJJ 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4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T 1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 4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T 173 风景名胜区游览解说系统标准DB 44/T 581 广东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DB J440100/T 112 绿地草坪建植及养护技术规范DB 440100/T 141 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规范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粤建规函 2010269号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

5、认真做好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启用工作的通知穗府令2012第67号 广州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旅办发2017291号 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穗府规201811号 广州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DB4401/T 16820222建标2018 68号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2018年修编)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绿道Greenways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3.2城镇型绿道Urban greenways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

6、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3.3郊野型绿道Countryside greenways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3.4慢行系统The system of non-motorized vehicle lane方便市民绿色出行,由步行道、自行车道或两者于一体的综合慢行道以及无障碍道、水道等慢速出行方式组成的绿道出行主体的服务系统。3.5绿道连接线 The connecting line of greenways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

7、道短途借道路线。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3.6驿站 Stage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途中休憩、交通换乘和综合服务的场所。3.7服务设施 Service facilities绿道服务设施包括管理服务设施、配套商业设施、游憩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通讯保障设施和停车设施。3.8管理设施 Management facilitiesDB4401/T 16820223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负责绿道的服务系统的管理和调控。3.9绿道新型基础设施 New infrastructure of greenways服务于绿道系统的5G、人工智能、

8、物联网等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3.10交界面 Intercity interface为形成一体化的绿道网络体系,保障绿道的连通而确定的各级绿道跨界之间的衔接面。4总则绿道的规划、涉及、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应遵循下列原则:a)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把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等绿色理念融入绿道建设当中,做到对自然环境干扰最小化和生态效益最优化;b)充分发挥绿道系统生态保障、环境保护和休闲游憩、自然疗愈等服务功能,为游人营造安全方便的基础设施和舒适宜人的健身和游憩环境,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c)注重对原有古树名木、民俗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留和保护。优先选用乡土植物,严禁选用具有

9、生态风险的外来物种。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协调,突出岭南地区景观特色,充分展示和弘扬本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5绿道选线5.1一般规定绿道选线应遵循下列规定:a)合理整合资源。优先选择游憩资源丰富、绿道需求旺盛、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共空间,把山、水、林、田、湖、海等生态要素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海洋边缘等),以及现有人行道、自行车道、废弃铁路边道、古驿道、健康登山步道、缓跑径等作为绿道选线的首要参考;b)科学串联板块。重点突出绿道连接功能,将其融入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连接各个自然保护地,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连接各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自然风景点和历史文化景点,实现还

10、绿于民,构建生态友好、以民为本的慢行系统网络;c)激发区域潜力。充分发挥绿道功能多样性优势,着力挖掘当地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结合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及驿站,大力激发绿道服务活力,在地理空间上实现生态文化内涵的延续性;d)保障生态安全。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自然风貌的破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不得侵占农林种植区等农业生产用地;e)保障人身安全。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避开河道蓄洪区、泄洪区和城市积水区;避免与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铁路、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平面相交。5.2游径选线DB4401/T 16820224绿道游径选线宜参考表1要求。表 1游径选线表绿道

11、类别依托资源游径选线城镇型绿道道路: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边道等通行道路。依托通行道路及附属绿带铺设慢行道,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升绿量或林荫率、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水系:城镇河流、河涌、湖泊、湿地、堤坝等。依托驳岸、边坡、护坡、巡查道铺设慢行道,宜结合广州碧道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对驳岸、边坡、护坡、巡查道进行适度绿化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可供休闲游憩的亲水空间。绿地: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的防护绿地,以及城镇用地包围的其他绿地等。建设绿道,串联城镇内各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形成连通城镇公园绿地、广场,适宜游人进入的防护绿地,以及城镇用地包围的其他绿地的绿道交通网。郊野型绿道道路

12、: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废弃铁路边道、古驿道、机耕道、田间小径等以游憩和耕作功能为主的交通线路。依托路旁绿化带、农田、园地等附属用地铺设慢行道,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升绿量、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营造当地特色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严禁占用农业生产用地等。水系:自然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堤坝等。依托驳岸、边坡、护坡、巡查道铺设慢行道,宜结合广州碧道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对驳岸、边坡、护坡、巡查道,进行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可供休闲游憩的亲水空间,打造特色乡村、自然景观。农业用地:耕地、园地、田坎、养殖场、养殖水面等。建设绿道,串联农田、园地、养殖场或养殖塘等可提供农家乐服务的游憩点。林地:

13、分布在山地、丘陵、平原的森林。绿道选线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有健康登山步道、森林防火道等,减少新建绿道对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的破坏,严禁占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5.3绿道连接线选线绿道连接线选线应遵循下列要求:a)城市道路中的连接线宜以慢行系统的宽度作为依据,具体宽度参考“6.1.3 宽度要求”;b)宜根据实际地形和现有资源设置,可采用道路、桥梁、地下通道等多种连接形式,推荐采用坡道或无障碍通道方式;c)不宜设置障碍强迫游人改变原有交通方式。6建设技术6.1绿道游径系统DB4401/T 168202256.1.1一般规定绿道游径系统建设应遵循下列规定:a)分为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

14、合道;b)应采用优质耐用的环保、节能、低碳的建设材料;c)应与建设要求相符合,不得超出河道行洪控制线布设;d)道路铺装和配套基础设施宜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建设。6.1.2铺装材料要求不同类型绿道游径铺装应根据绿道承载的服务项目和当地特色进行设计和建设。铺装材料宜根据表2选取。表 2绿道游径铺装材料建议表游径类型铺装类型人行道步行道石材、荷兰砖、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缓跑径参考GB/T 14833登山步道仿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板等自行车道透水透气环保材料、沥青等古驿道原材料、原工艺、原形质、原结构6.1.3宽度要求不同类型绿道游径宽度应根据绿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灵活

15、控制,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合道的最小宽度应符合表3要求。参考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2018年修编)相关内容,古驿道游径宽度宜符合表4要求。表 3绿道游径宽度要求游径类型宽度要求城镇型(m)郊野型(m)绿道连接线(m)人行道2.01.21.2自行车道单向1.52.03.01.5双向3.53.0步行骑行综合道不建议设置3.03.0表 4古驿道游径宽度建议古驿道类型宽度要求山地平缓型0.6 m4 m(两侧外延0.5 m0.8 m)山地盘山型0.6 m1.5 m(远离山谷侧外延 0.5 m0.8 m,山谷侧设1 m排水沟)平原型1 m滨水型0.7 m1 m(靠水侧外延0.2 m0.5 m,另

16、一侧0.3 m1.5 m)村镇型3.0 m4.0 m(两侧设0.3 m明沟)6.1.4自行车道转弯最小半径DB4401/T 16820226自行车道转弯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10 m,极限情况不应小于5 m,其中半径小于10 m弯道内侧需加宽0.5 m1.0 m。6.1.5排水要求慢行道宜略高于两侧地面或一侧地面,利用自然排水为主,如因地形限制令慢行道两侧地面均高于慢行道时,需设置路侧排水沟。城镇型绿道路侧排水沟应与市政排水管网、乡村排水系统相通。6.1.6路基和路面设计路基和路面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a)宜采用透水透气、不污染土壤的环保铺装材料和工艺;个别敏感或不宜铺装的路段可采用沙土路面、悬

17、空栈道等方式;b)路面材料工艺应符合安全要求,避免使用者因路面的设计、质量、缺陷或管理不善而受到伤害。不应使用边角锋利的材料和突出材料表面的固定螺钉等会对人或车胎产生损害的材料和固定方式;c)城镇型绿道的路面色彩宜结合周围环境进行彩色化铺设,郊野型绿道的路面色彩可采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色彩;d)在借道路段、交叉路口、出入口、重要路段等部分路面可采用明亮的色彩,达到醒目、突出的目的;e)缓跑径路面宜采用特殊色彩进行标识,公园内缓跑径可采用暗红色,滨湖滨海类缓跑径可采用湖蓝色等。地面需设置标识表明只准缓步跑。6.1.7坡度绿道游径纵坡宜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横坡宜坡向绿化带。绿道游径坡度应遵循表

18、5规定。表 5绿道游径坡度规划设计要求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横坡坡度步行道、缓跑径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设置护栏(铁链、绳索)等安全措施2%为宜,不超过4%自行车道小于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2.5%的纵坡处宜设置“建议推行”的警示牌2%为宜,不超过4%步行骑行综合道小于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2%为宜,不超过4%6.1.8坡长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道纵坡大于等于2.5%时,应遵循表6规定限制坡长。表 6绿道游径坡长规划设计要求一览表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i)限制坡长(m)自行车道、步行骑行综合道2.5%i3%3003%i3.5%200I3.5%1506.1.9安全

19、隔离与标志DB4401/T 16820227安全隔离与标志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要求:a)在绿道连接线路段的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安全隔离,设置的优先次序为绿化隔离带、隔离墩、护栏、交通标线;安全隔离高度设置以不遮挡游人视线为宜;b)隔离绿带宽度不宜小于 1 m。当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隔离宽度小于 1 m 时,应设隔离墩或护栏作安全隔离,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c)与水体或陡坡相邻的绿道游径可设置安全护栏。凡慢行道边缘临空高差1.0 m 或水体边缘 2m 范围内水深超过 0.7 m 的,慢行道外缘应设护拦设施。安全护拦设施的高度宜1.05 m,在竖向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高于 1.2

20、m。护拦设施必须坚固耐用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d)在无法设置硬质隔离的路段,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置交通标线,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白色实线分隔,在人流和车流量较大的区域,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可采用黄色实线分隔。禁止机动车压行绿道游径;e)当运行车速为 50 km/h 的机动车道路不具备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等隔离设施的设置条件时,绿道游径不得共板设置。6.1.10交通衔接系统交通衔接系统应遵循下列要求:a)绿道游径出入口宜邻近已有道路、公路与公交站点,方便交通换乘。绿道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共享单车停车区、驿站等根据人流集散布局,远离生态敏感区。不同交通换乘应留出必要的安全

21、集散空间,配套设置减速带及标识等;b)绿道慢行道经过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道附近时,可开辟绿道慢行道出入口,配套标识;c)绿道应尽量避免与高等级交通线路相交。绿道慢行道与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县道、乡镇道路相交时,宜采用较经济的平交方式,设置斑马线、过街信号灯、限速设施、安全护栏、安全岛等设施;d)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空中步道、空中自行车道等连廊的形式,实现不同地形地区的无间隙连接、不落地环线游览。与轨道、高等级道路交叉时,也宜采取立交方式,如涵洞、高架天桥等方式,建设应符合 CJJ 11 的规定;e)人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 CJJ 37。6.2道路绿化6.2.1一般规定绿道绿化应遵循下列规定:a

22、)绿化带设计应保护绿化带内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基底,不得随意改变、破坏绿化带内水体的自然形态,不得随意改变水体自然流向;b)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及人工植被,保护古树名木、珍稀植物等。6.2.2植物选择植物选择应遵循下列要求:a)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采用乡土植物,突出地域特色,并与原有植被相协调;b)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不宜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种类;不应为追求景观效果而盲目使用有胸径、没冠幅的砍头树、残废树;c)宜根据绿道植物推荐名录选择植物,详见附录 A。DB4401/T 168202286.2.3植物景观配置植物景观配置应遵循下列要求:a)景

23、观较好的区域,应采取通透式种植,确保良好的视域,便于观赏绿道周边的重点人文及自然景观;b)绿道出入口、游径转弯处和市政交通接驳处两侧 15 m 范围内应采取通透式种植;视线通透区内的乔木枝条不应低于 2.2 m,灌木高度不应高于 0.6 m;c)需保障游径有适宜的遮荫,遮荫乔木枝下净空应大于 2.5 m。6.2.4种植技术应符合DB44/T 581和DBJ440100/T 112要求。6.2.5养护技术应符合DBJ440100/T 14和DBJ440100/T 112要求。6.2.6古树名木保护应符合DB440100/T 141要求。6.3服务设施6.3.1一般规定服务设施应遵循下列规定:a)

24、服务设施的经营宜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注重多部门联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由市场作为经营主体;b)服务设施的建设风格宜充分地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特色,选择生态友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c)建(构)筑物的技术规范性要求可参照 GB 50352;滨水绿道建设中应遵循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建设房屋等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6.3.2驿站驿站布局宜参考表7,驿站建设规模宜参考表8,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应遵循表9要求。表 7驿站推荐布局一览表驿站类型设置地点参考间距(km)城镇型绿道一级交通便利,位于人流密集区域,具备较大游客承载力,并

25、且有较高游憩价值的公园、历史文化景点和体育活动场地等公共区域。二级交通便利,位于人流较密集的区域,具备一定的游客承载力的公共区域,且该区域宜具有一定的游憩价值。35三级具有一定量的人流,宜能较好地增加绿道网络驿站连接性的公共区域。12郊野型绿道一级具有较大游客承载力和较高游憩价值的公园、历史文化景点、自然风景区、农庄等休闲娱乐区域。二级具有一定的游客承载力,且一定游憩价值或游憩开发潜力较大的公园、历史文化景点、自然风景区、农庄等区域。510DB4401/T 16820229表 8驿站建设规模控制类型城镇型郊野型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建筑面积(m2)5010040703050100200100

26、15030100表 9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类别项目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管理设施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停车设施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商业服务设施售卖点住宿餐饮点游憩设施文体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科普教育设施科普宣教设施解说设施展示设施三级宜能较好地增加绿道网驿站连接性的,或是便民公共设施提升潜力较大的公共区域。35DB4401/T 168202210类别项目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安全保障设施治安消防点表9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续)类别项目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安全保障设施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公厕垃

27、圾箱污水收集设施通讯保障设施移动通信基站注:“”表示必需设置,“”表示可设置,“”表示无需设置。6.3.3管理设施管理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可单独设立也可合并设置;b)宜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经营模式,参考 GB/T 31383 实施,根据不同的驿站级别和需要设置行政管理部、治安管理点、医疗急救点等等;c)宜增加新型服务设施建设。6.3.4停车设施停车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宜设置在绿道慢行道出入口,或结合各级驿站和重要节点设置;有条件的停车场宜在出入口设置匝道、天桥和涵洞等自行车道衔接设施,实现机动车和自行车分流行驶;b)停车场宜根据停放车辆类型分别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机动

28、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及停车场内交通标志和标线应符合 GB 5768 的规定;非机动车停车位宜设置非机动车停放架;c)公共停车场应种植低矮植物对停车场和其他性质用地进行空间隔离。停车场内宜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树阵,创造庇荫环境。停车场地面宜采用环保透水铺装;d)公共停车场应结合实际需求和可利用空间设置必要数量的停车位,单位机动车停放面积宜为25 m230 m2,单位非机动车停放面宜为积 1.5 m21.8 m2;DB4401/T 168202211e)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绿道,可根据需要设置临时停车位或划定短时停车区;f)停车场宜采用智慧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游客提供空闲车位数量实时播报、线上自助支

29、付等服务;g)公交站点建设应符合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 CJJ/T 15;h)出租车停靠点应划线标明,在繁华地段应设置出租车即停即走标志;i)鼓励有条件的绿道设置机动车充电桩。6.3.5商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商业服务设施的外观可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特色设计;b)售卖点宜结合实际需要,设置商店、贩卖亭和自动贩卖机等多种售卖模式。鼓励配备充电宝自助租用设备、照片自助打印等智能化服务设施;c)餐饮店可设置小吃、快餐、水吧等多种经营内容,鼓励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进驻,宜营造干净整洁、不喧嚣的用餐氛围;d)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结合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景点,提供客

30、房、茶室、餐饮等服务,方便游人休息、补给、留宿。6.3.6游憩设施游憩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游憩设施的外观宜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特色设计;b)文体活动场地宜设置休闲娱乐设施和公共健身器材,建设标准应参照 GB 19272 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c)休憩点宜设置休息座椅等休憩设施,设施材料应采用环保材料。休息座椅数量宜根据游客承载量最大理论值的 20%30%设置。休息座椅旁应设置轮椅停留位置,数量不小于休息座椅的 10%;缓跑径的起止点宜设置休息座椅;d)宜根据动植物分布情况,设置植物观赏点、观鸟点、观景点等游憩点,并建立相关的科普设施。6.3.7科普教育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应遵

31、循下列要求:a)应参考 CJJT 173;b)可根据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的特色来制定科普内容、设计科普设施;c)科普教育设施的建设材料宜采用低碳环保型材料;d)宜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景观节点设置科普展示区,在驿站和重要的景观节点设置解说服务;展示设施可包括科普宣传栏、宣传铭牌、植物介绍铭牌、科普宣传手册、电子触摸屏、电子大屏幕、展示厅等;说服务可包括人工解说服务、电子解说服务;鼓励增加解说设备自助租赁设施,推动建立智能化科普教育;e)科普内容要求具备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6.3.8安全保障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DB4401/T 168202212

32、a)宜按实际需求设置警务站、保安岗亭、流动治安执勤点、安全报警电话等治安保障设施,并相应配备安保人员;鼓励配备“一键报警”、“安全屋”等设施,建立智能化安全保障体系;b)结合当地火灾隐患程度及现有消防设施条件设置。城镇型绿道的防火宜与市、区消防系统衔接,郊野型宜与镇街森林防火系统衔接;c)宜依托现有治安监控、交通监控系统,建立绿道监控网络;d)驿站应配备灭火器、消防水带和医疗急救箱等,并定期检查、更换消防设施,及时补给医疗急救箱。e)滨水绿道应设有救生圈、救生杆,并在醒目位置设置“禁止游泳”、原有水系的常水位和最高洪水位等标识牌;f)宜符合 GB 51192 有关规定,靠水边、崖边等危险区域的

33、绿道应设安全护栏,从可踩踏面起计算高度,护栏高度要求不低于 1.05 m,如果高度落差在 24 m 以上的,护栏高度应不低于1.10 m;g)无障碍设施应符合 GB 50763 的规定。6.3.9环境卫生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公厕的建设和设计应符合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 14;b)宜响应旅办发2017291 号相关政策,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不宜小于 2:3,鼓励和倡导建设第三卫生间、亲子卫生间,且应设置无障碍厕位,设计应符合 GB 50763 的相关规定;c)参考广州市公园/景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在绿道沿线设置垃圾桶;d)绿道系统的污水处理设施宜结合已有污水处理系统设置;对于无法纳入

34、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绿道区域也应采用环保的无害化污水处理方式。6.3.10照明设施照明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绿道系统照明宜结合现有市政照明设施,参照 CJJ 45 执行;b)绿道系统照明设施的宜使用散射光源,避免眩光。绿地照度标准值3 Lx,广场照度标准值5 Lx10 Lx,出入口的照明标准值为 20 Lx30 Lx;c)可采用较低矮的路灯和草坪灯避免由于高大乔木遮蔽路灯的情况;d)鼓励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等节能型照明设施。6.3.11通讯设施通讯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绿道通讯设施管线应结合三线入地工程。城镇型绿道应确保通信网络全覆盖;城镇型和郊野型绿道的通信线路宜埋地敷设;b)驿站应设置

35、信息网络系统。一级驿站可设置宽带接入点,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增设 WIFI 信号、5G 信号网络等;c)移动通信基站的设置不得影响绿道的景观要求;d)提供必要的移动通信信号,消除手机信号盲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沿线配备应急呼叫系统。6.3.12给水设施给水设施应遵循下列要求:a)城镇型给水设施宜接连城市给水管网,郊野型绿道的可依据自身条件设置给水点;DB4401/T 168202213b)绿道用水应优先选择市政给水系统,自备水应优先选择优质的自然水体或地下水,用水水质符合 GB 5749;c)绿道设施用水量应根据游客人数、服务设施的性质和用水指标进行计算,其中游客用水量指标为 10 L/人d30 L/

36、人d,服务设施、道路、绿地、广场的用水指标参照 GB 50015。6.3.13排水设施绿道系统排水设施宜结合实地情况参照GB 51192和JTG/T D33的要求建设。a)绿道排水应采用雨、污分流制;b)污水量按日平均用水量的 85%90%计算;c)绿道的污水就近排入城乡污水管网;d)当绿道的污水系统无法接入城乡污水管网或接入不经济时,应独立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6.4标识系统6.4.1一般规定标识系统应遵循下列要求:a)绿道标志设计应遵循粤建规函2010269 号、GB/T10001.1 和穗府令2012第 67 号的要求;b)绿道标识系统具有引导、解说、指示、命名

37、、禁止和警示等功能,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旅游标识、规章标识和警示标识等;c)绿道标识的设置应满足使用要求,重要节点5 个,一般节点3 个和绿道沿线每公里1 个;距离绿道入口的 500 m、200 m、100 m 和 50 m 范围内宜设置引导标识,标明绿道方向和距离;d)绿道标识宜进行智能化升级,采用手机 APP 及二维码等形式,借助 5G 等技术提供绿道导航,提升绿道使用体验;e)绿道标识可结合其他标志系统进行建设,滨水绿道标识可结合广州碧道标识建设指引设置。6.4.2标识分类6.4.2.1信息标志用于标明游客在绿道中的位置,并提供绿道服务设施、项目、活动,以及游览路线及时间等信息。6.

38、4.2.2指示标志用于标明游览方向和线路的信息。指路标志用图形并配以简单文字进行说明。6.4.2.3规章标志用于标明绿道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以及政府有关绿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6.4.2.4警示标志包括危险和禁止标志,用于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程度,且至少要在危险(或禁入)路段前80m150 m处设置。6.4.2.5安全标志DB4401/T 168202214用于明确标注游客所处位置以便应急救助提供指导。6.4.2.6教育标志用于展示宣传绿道所在地的独特品质或特色,或其他的科学文化、政策法规等宣传内容。6.4.2.7界桩标志用于绿道的边界标识(水面及其他无法树立界桩的位置除外),界桩上刻有绿道名

39、称和界桩编号,每公里边界应设立2个界桩。材料应选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并考虑长期使用要求。界桩登载信息高度以离地面60 cm 120 cm为宜。6.4.3标识系统建设要求6.4.3.1标识编号标识编号信息有所属绿道线、绿道类型、所在地市域名和具体地方名。6.4.3.2标识牌颜色选取绿色、深灰色为主色,黑、红、橙、黄、蓝和咖啡色为辅色。其中,省立1至6号绿道的信息标志和指路标志的标识牌颜色分别采用红、橙、黄、绿、蓝、紫作为基底,其它类标志的标识牌底色相同。6.4.3.3文字文字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中英文字体采用微软黑体。6.4.3.4图形图形应直观、形象。禁止标志和警告标志参见GB 5768。

40、公共交通信息图形符号、公共服务信息图形符号、旅游设施与服务图形符号参见GB/T 10001.1。6.4.3.5引导图包括广域引导图和区域引导图,广域引导图为行人提供较大区域的地块构成、交通结构、地理信息、邻近资源点、公共设施等整体图示信息;区域引导图以标识所在地为中心,提供半径约1 km的区域信息。6.4.3.6建设材料应采用具有坚固耐用、低造价和易维护特点的环保材料。6.4.4标识系统设置要求6.4.4.1放置位置标识牌一般应设置在使用者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分隔带上。6.4.4.2离地要求标识牌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应为1.8 m 2.5 m。6.4.4.3标识信息数量一根标志柱上的标识信息4种。

41、DB4401/T 1682022156.4.4.4绿道和驿站指示标识指示绿道出入口和驿站的方向、位置及距离,靠近绿道出入口/驿站1 km范围内,以500 m为间距提前设置。如两条绿道交叉口应设置两个绿道指示标识。以高3.5 m的、带有文字和箭头的信息条来登载。6.4.4.5绿道和驿站标识标志绿道出入口和驿站,在绿道出入口和驿站设置,以高3.5 m的信息条来登载。6.4.4.6信息墙提供区域信息服务,可作为引导、解说和指示功能的载体。其中,导向性标识在需要重点指示的信息源1 km范围内,一般以200 m 500 m的间距设置。6.4.4.7信息条提供解说、指示、命名、禁止、警示功能的载体。可直立

42、或侧立设置,高度统一为2.5 m。6.4.4.8信息块提供解说、警示、禁止、命名等功能的标识载体。绿道信息块的体量较小,适于近距离的信息提示。6.5交界面标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与相邻各市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城市交界面绿道的走向和建设标准,将各市孤立的绿道通过灵活的接驳方式有机贯通,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绿道网络。交界面可通过桥梁或结合绿地系统进行衔接。7档案管理7.1建档绿道建设管理部门应建立所管辖绿道的建设管理档案库,包括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库两个部分。文本档案应包括绿道建设资料以及绿道改建资料,见附录B.1和B.2;电子档案库应在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翌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更新。7.2管理绿道建设管理

43、部门应按穗府规201811号相关规定对文本档案进行管理,电子档案库应由绿道建设管理部门派专人负责数据录入或更新。DB4401/T 168202216A附录A(资料性)推荐植物名录表 A.1 绿道乔木树种推荐名录植物学名科名生活型观赏特性生态习性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杉科乔木观形阳生、湿生落羽杉Taxodium disechum杉科乔木观形阳生、湿生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柏科乔木观形阳生龙柏Juniperus chinensisKaizuka柏科乔木观形阳生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罗汉松科乔木观形耐阴竹柏Nageia nagi罗汉

44、松科乔木观形耐阴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var.mairei红豆杉科乔木观形耐阴秦氏木莲Manglietia chingii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玉堂春Magnolia denudate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木兰科乔木观花半阳生广东木莲Manglietia kwangtungensis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辛夷Magnolia liliflora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毛桃木莲Manglietia moto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二乔玉兰Magnolia soulangeana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白

45、兰Michelia alba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黄兰Michelia champaca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白花含笑Michelia mediocris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野含笑Michelia skinneriana木兰科乔木观花阳生斜脉暗罗Polyalthia plagioneura番荔枝科乔木观花阳生紫玉盘Uvaria microcarpa番荔枝科乔木观花阳生网脉琼楠Beilschmiedia tsangii樟科乔木观

46、叶阳生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樟科乔木观形阳生DB4401/T 168202217表A.1绿道乔木树种推荐名录(续)植物学名科名生活型观赏特性生态习性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樟科乔木观形阳生厚壳桂Cinnamomum chinensis樟科乔木观叶半阴生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樟科乔木观形耐阴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樟科乔木观形阳生红楠刨Litsea kwangsiensis樟科乔木观叶阳生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樟科乔木观形阳生短序楠Machilus breviflora樟科乔木观叶半阴生浙江润楠

47、Machilus chekiangensis樟科乔木观形半阳生中华楠Machilus chinensis樟科乔木观叶阳生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樟科乔木观叶阳生绒楠Machilus velutina樟科乔木观叶阳生鱼木Crateva religiosa白花菜科乔木观花半阳生黄叶树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远志科乔木观果阳生苏里南蓼树Triplaris surinamensis蓼科乔木观花阳生杨桃Averrhoa carambola酢浆草科乔木观果阳生劳氏紫薇Lagerstroemia siamica千屈菜科乔木观花、观叶、观形阳生大叶紫薇Lagerst

48、roemia speciosa千屈菜科乔木观花阳生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桑科乔木观形耐盐碱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海桑科乔木观花耐盐碱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瑞香科乔木观果半阳生大花第伦桃Dillenia turbinata五桠果科乔木观花、观果阳生毛叶嘉赐树Casearia villilimba大风子科乔木观叶、观花半阳生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is大风子科乔木观花阳生刺苳Scolopia chinensis大风子科乔木观形、观花半阴生广东刺苳Scolopia saeva大风子科乔木观形半阴生南岭柞木X

49、ylosma controversum大风子科乔木观花半阴生木荷Schima superba山茶科乔木观形阳生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i山茶科乔木观花、观果喜湿润小果石笔木Tutcheria microcarpa山茶科乔木观花阳生DB4401/T 168202218表A.1绿道乔木树种推荐名录(续)植物学名科名生活型观赏特性生态习性金莲木Ochna integerrima金莲木科乔木观花阳生肖蒲桃Acmena acuminatissima桃金娘科乔木观叶阳生串钱柳Callistemon viminalis桃金娘科乔木观花阳生多花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

50、sHannah ray桃金娘科乔木观花阳生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桃金娘科乔木观花喜湿润黄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 RevolutionGold桃金娘科乔木观形阳生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on桃金娘科乔木观花阳生红花白千层Melaleuca viridifloraRed-flowering Paperbark桃金娘科乔木观花阳生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桃金娘科乔木观花阳生、喜湿润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桃金娘科乔木观叶半阳生蒲桃Syzygium jambos桃金娘科乔木观花阳生香蒲桃Syzygi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施工管理/施工技术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