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伦理学复习讲义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864681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复习讲义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讲义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讲义教学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讲义教学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伦理学复习讲义教学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伦理学复习讲义精品文档伦 理 学 复 习 讲 义【第一章 导 论】一、 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分析(一)西文在西方,伦理与伦理学是同一个词ethics,源于古希腊文ethos,意思为人的住所或居留之处,用来指称人居住于其中的敞开的场所。后来意义扩大,表示风俗习惯以及所形成的人的品格和气质。道德是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es,也是指风俗、习惯以及品性、品德。伦理与道德在西方的词源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而内化为品性、品德。(二)中文1、道德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必然、原则、规范和方法。伦理学中的“道”主要以“人道”为核心展开,指示的是做人的

2、根本原则与道理。“德”的本义为正见于心,端正心思,在内心确立正直原则。 “德”与“得”相通。德是人道的内化。“道”与“德”的词源涵义都是指人之为人行为应该如何的原则与规范。“道”是外在规范,是尚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道德”一词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集合体的类的人的做人原则与道理,这是关于社会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的;一是作为单个人的做人根本原则与道理,这是指个体的做人美德。前者是社会伦理,后者是个体美德。自春秋之后,“德”就更多地倾向于向内在化方向发展,更侧重于人的内在心性与品德。2、伦理“伦”有类别、辈分、顺序等含义。后来逐渐专指

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引申为“人际关系”,成为“人伦”。“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整治和物的纹理;进而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伦理”即“人伦之理”,指人际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处理调整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或规范。3、伦理与道德的关联趋同:一般说来,“伦理”与“道德”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同义词。在理论上以及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两个概念的趋同是主流。区别:“伦理”与“道德”侧重点略有些不同,这造成它们之间在意义与用法上形成一些差异。“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评价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

4、、德性等),评价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联系:伦理对道德具有指导性,伦理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变为内在操守,即为道德,道德以伦理为内容。综上所述,伦理学是关于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的科学,致力于社会伦理关系与个体道德状况的研究,期望达致社会伦理的和谐有序与个体品行的完善。二、道德现象的感知与辨认要回答什么是道德,区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最重要的标准当然就是是否涉及到“善恶正邪”的内容,而从规范伦理学的眼光来看,可以指出辨认道德现象的两个形式要件:首先,它一般关涉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自我的事。其次,它必须表现为外在的、可见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实际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内心的事。三、伦理学的性质与关

5、联1、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不仅描述道德,更要解释道德,对于诸如道德究竟为何物、它如何生成和发展,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等根本问题必须作出思考和回答。第二,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要探究人际关系和行为类型的价值意义,提出自己的价值概念,构造价值观念系统,并用以评价道德现象,指导现实生活。第三,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科学。依据于价值观念系统的构造,阐发和制定相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之“应当”与“不应当”给以具体的指导。第四,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关注现实人生,对道德现象的把握、道德理论的阐发和价值体系的构造,既是源于生活,更是要回归生活,发挥对现实人生的现实功效。综上所述,

6、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指导人们恰当选择和行动的科学。2、伦理学的内部划分(1)传统与现代传统伦理学涵盖范围广泛,是一种包含了人生哲学乃至宗教学说的广义伦理学。现代伦理学主要考虑人的行为和行为准则,考虑与社会、与他人相关的那部分伦理,“行为优先”是现代伦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它主要是一种探讨社会正义和个人义务的社会伦理学。这种狭义的社会伦理学构成现代伦理学的主干部分。简言之,传统伦理学以人格、德性、至善为中心,而现代伦理学的主流则以行为规则、正当、正义为中心。(2)现代伦理学的划分依照研究取向与学术路径,现代伦理学分为规范伦理学和非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为普通规范伦理

7、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非规范伦理学包括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 目的论 普通伦理学 义务论(道义论) 规范伦理学 德性论(美德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现代伦理学 描述伦理学 非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学(分析、后设、形而上学伦理学) 非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学(meta-ethics)又叫分析伦理学(analytic ethics)或后设伦理学或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元伦理学是20世纪前六十多年在英美伦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就是指以伦理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反思、追问的对象是伦理学自身。认为仅限于研究道德规范和行为善恶等具体问题的规范伦理学没有科学意义,主张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

8、性质和意义,考察道德推理的逻辑和伦理规范的证明,在道德劝诫上持相对中立。 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主要以描述的方法研究伦理学,包括历史的描述,如各种道德史、风俗史;现实的描述,如某些社会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内在的描述,如道德心理学的著作;外在的描述,如道德社会系统的著作。通过这些描述来如实地呈现人们综合的道德状况。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normative-ethics)是以规范和行为为中心的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探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本质和评价标准的理论。规范伦理学包括普通规范伦理学原理和应用伦理学两大类,一般来说,它构成现代伦理学的主体。普通规范伦理学主要

9、有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种基本类型。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目的论(teleology):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在道德正当性问题上,目的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或价值,把对行为结果的非道德意义上的好坏评价作为道德正当性的依据。这样,“好”就是优先于正当的,正当依赖于“好”来确定。也称效果主义,效益主义。一般包括伦理学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义务论或道义论(deontology):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由它自身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

10、理学理论。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德性论或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是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的伦理学,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道德人格的完善为基本价值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具有内在自律性的道德力量和自我完善性价值取向。广义的德性论是在传统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最有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的主导伦理体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两个最为成熟的美德伦理谱系。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兴起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其存在背景在于二十世纪占学术主导地位的元伦理学只注重道德语言的分析及道德推理判断,而忽视实际的、具体的、和现实的道德问题,某种意义

11、上应用伦理学是对元伦理学的反动。应用伦理学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应用于具体的、有争议性的道德应用问题暨特殊的伦理议题,所以又称特殊伦理学。目前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教育伦理、管理伦理等等。20世纪伦理学的研究走向曾发生过两次明显转向:一次是20世纪初,伦理学的研究从以规范伦理学占主导转向以元伦理学研究占主导;另一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复归以及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近十年来,伦理学有一种向诸多应用领域发展的强劲势头。3、伦理学的外部关联在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外部联系方面,伦理学与哲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甚至它就一般被包括

12、在哲学之中,是哲学的一部分。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在整个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以至宗教、神学的关系。它们在历史和逻辑上实际都有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伦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艺术、人类学、心理学等也有较紧密的关系,尤其作为从内外两方面对道德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的道德史、伦理志、道德心理学来说,对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材料是相当依赖的。而文学和史学更始终都是伦理学的宝贵资源。伦理学与社会科学诸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也关系紧密,尤其是在研究社会正义的方面。由于伦理学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关注社会伦理而非个人伦理的内容,所以它必须

13、吸收这些学科的知识,而这些学科碰到的伦理问题也使这些领域的学者不能不关注道德。【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1、神启论:神启论诉诸于人自身之外的某种超验力量,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2、理念论:理念论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柏拉图之理念世界、黑格尔之“绝对精神”、程朱理学之天理。)3、人性论: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是人生而有之的东西。(良知良能。天赋理性。天赋情感。自爱本能。)4、进化论:以生物进化中的生物遗传变化为依据,解释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生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遗传基因决定人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是动物合群性本

14、能的演化;道德生活在适者生存的竞争选择中发源;基因决定论。)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论当我们讨论道德问题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我们将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角度,结合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和研究道德的起源问题。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使人作为道德主体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 (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 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分工与协作,因而需要有一种新的东西来执行维持劳动过程职能的东西,这就是风俗习惯和后来的道德。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劳动不仅产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

15、与人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道德的产生,而且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的发生不仅必须以社会关系为前提,而且还必须以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为依据。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基础。3、人类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4、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们在生

16、产劳动过程中建立起较为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着彼此之间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产生了人们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5、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分工使个体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了,从而增强了自我意识。而社会分工和交换又加强了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并随之出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于是逐步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观念,产生了义务和权利之类的道德意识。6、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使道德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由于生产的发展,使劳动有了剩余产品,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份人有可能靠

17、另一部分人提供的剩余劳动产品维持生活,自己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他们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集中和概括,形成较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第二节 道德的类型和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集体主义道德1、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1)服从和维护氏族部落整体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表现;(2)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是氏族成员竭力推崇的美德。(3)维护氏族部落内部的民主平等,也是原始社会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原始氏族部落内部,由于生产和生活资料共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因而在部落内部与成员之间弥漫着天然的民主与平等的气氛。部落

18、成员彼此之间以“亲爱的伙伴”、“亲爱的朋友”相称呼,和睦友爱。原始氏族内的自由、民主与平等还表现在,即使是部落首领,也和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平等地位。2、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1)由于氏族成员的意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发达,使得原始社会道德无论观点、规范都表现出贫乏、直观、含混的特点,其道德思维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其道德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2)原始社会道德在其作用上具有狭隘性、外在性和权威性。部落始终是原始道德调节的界限。而由于并非出自理性的道德自觉,因此在性质上也未能摆脱宗教神学的蒙昧色彩。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1、内容(1)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所公认

19、的道德要求,也是理解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所在。(2)忠君孝亲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点。(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共有的道德要求。(4)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争取人身自由,反抗压迫剥削。 2.特点 (1)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奴隶主道德和封建道德进步中夹杂着退步,退步中伴随着进步的现象,构成了它的最基本的特征。(2)与原始道德意识混沌朦胧状态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也是奴隶

20、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与核心】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道德本质是道德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第二,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第三,在阶级社会中,处于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其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在经济

21、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观念在道德生活中也处于统治地位。第四,经济关系的变化迟早要引起道德的变化。二、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与法律、政治规范相比较,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是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理想。它不是写在制度、章程、法律条文之中,而是体现在人们的试听言行之上,深藏于人们的品格、意向、价值观念之中。第二,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规范主要是

22、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在为行为主体真心诚意地接受,转化为行为主体的内心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行为主体的自我要求,才能对行为主体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三、深层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道德属于一种实践精神。道德对世界的把握是要认识与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握主体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包含了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这两种要素在其中。道德所追求

23、的是善,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基本矛盾是善恶之间的矛盾。小结:道德是受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与科学、艺术相比,它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实践精神的方式。第二节 道德的核心一、利己主义 “应该蕴含能够”: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必须是我们原则上能够做到的事情。 “不能够蕴含不应该”:人们没有义务去做他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个合理的道德必须考虑我们对人性、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和理解,考虑人类心理的承受限度。1、 分类 利己主义分为两大类型: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心理的描述性的理论。人性的事实是自私自利的,无私利他

24、是不可能的。伦理利己主义则是一种评价性的理论。利己在道德价值上是应该的,无私利他是不应该的。伦理利己主义包括两种理论类型:极端利己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人们应该永远只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合理利己主义:也称理性利己主义。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合乎道德的。“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反对损人以利己。“合理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通过增进他人与社会利益的利他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私恶即公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2、点评心理利己主义的见解冷静深刻,但以偏概全,窄化并矮化了人性,忽略了人的向善之心。极端利己主义作为一种伦理观点在实质上是无法普遍化的,

25、因而既不可行,也不可信。个人理性不能通过市场导致社会福利的最优。合理利己主义无法达到利己与利他、个体与整体的利益和谐。二、利他主义1、利他主义及其表现形式一种形式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所谓“利他主义”是要求个体关心他人或群体的利益,甚至为他人或群体利益牺牲或减少自己的利益。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仁爱的利他主义、利己的利他主义2、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亲缘利他” 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互惠利他” 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纯粹利他” 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先人后

26、己”和利他主义可能会成为一部人在小范围内的实践,但就制度设计而言,它不能成为处理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普遍原则。三、道德的核心是公平 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所谓公平,就是利益和权利的机会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上的公正与合理。通俗的说,公平就是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义务和权利的统一,付出和所得的统一。不仅道德,包括法律以至整个社会制度,它的核心都是公正和平等,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在制度设计中,处理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时,公平是唯一合理可行的道德原则,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既不可取,又不可行。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普遍存在着人和人地位、条件和处境的不对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仍是协

27、调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高尚的并且是必要的道德原则。如人道、博爱,对弱者和弱势群体的同情、关爱和扶助。(反对利他主义,弘扬利他精神。)一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首先和主要的并不依靠于道德教育,而在于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相应道德规则的建立。在缺乏公平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具有内生力的道德社会的,是不可能使道德制度化和自觉化的。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本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应该建立起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社会机制和相应的道德规则。道德的基础在于社会而不是个人。社会的善比个人的善更重要,首先要有社会的道德性,然后才可能有个人的道德性。从道德建设来看,制度的优先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个人的道

28、德改造有赖于社会制度的改造,制度正义优先于个人义务,个人的职责要以制度的正义为前提。【第四章 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伦理】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现代道德一、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生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化和重新整合。这个与“国家”相对应的“社会”指在国家的行政权力直接控制之外,在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下由个人、企业等社会行动的主体自由互动所产生的自组织领域及其所形成的结构,黑格尔和早期马克思称之为“市民社会”。这一意义上的“社会”或者“市民社会”是现代化的产物,其自组织的水平、效率和活力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客观标尺。历史地看,中国的传统社会存在着一个由社会行动的主体自由互动所产生的自组织领

29、域及其所形成的结构,也就是存在着一个在国家行政权力直接控制之外的“社会”。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特征是“社会”的“国家化”,有意识地消灭了一切形式的自由互动和自组织的领域,国家意志无处不在,行政权力主宰一切。在当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为经济生活服务,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不但正在努力建立、发展和完善一个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自觉地促生和服务于由社会主体自由互动的自组织领域,一个由社会主体互动而形成的自组织、自协调、自运行的公共生活领域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完善之中。由此,我们说,中国社会正在现代化。二、现代道德的基本特征由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生成了现代道德的基本特征。相对于传统道德,现

30、代道德的基本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传统道德以“义务”为本位,现代社会则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先于义务。一个人应当首先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然后,才产生了他所应当履行的义务,而且,其义务应当与他所享有的权利相对应和相对称。对“权利”的尊重是现代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二,传统道德主要以“动机”为评价对象,现代道德主要以“效果”为评价对象,从而主要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现代道德主要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不是对行为动机的规范。与此相应,对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社会公共规则的尊重,就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个人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对社会公共规则的尊重是现代道德的核心要求。其三,现代道德以对“公、私”的严格区分

31、为前提。现代道德以承认个人在“私域”中的自由和自主为则,而把自己严格地限制在“公域”人与人发生联系的公共行动的领域,现代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德”。与此相应,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基本身份认同应当是“公民”,公民个人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从根本上来说是“公民道德”。第二节 社会公德一、社会公德的含义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

32、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二、社会公德主要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三、社会公德的践行与建设道德建设要把道德环境建设和自身的伦理信仰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做到这么几点:第一,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塑造导向性的激励机制。设立必要的基金组织,对在

33、社会公共生活中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弘扬正气。这种导向性的激励机制最重要的功能就体现在:表明一个社会希望或倡导其成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向。现代社会应该更偏重于发展一种“实绩型伦理”而不是“评价型伦理”。第二,强化道德制裁的力度,完善长效性的惩罚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其次,要以法促德,也就是说要利用立法等手段促进社会公德的确立与遵守。第三,扩大实名性的监督机制。第四,加强社会救助的功能,设立适当的社会救助机构,解决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突发事故。第三节 职业道德一、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协调职业生活领域中的普遍性的道

34、德规范和原则在根本上是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物,反映着其内在的要求,它是社会性的。职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表现,职业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存在一种剥离社会与时代背景的抽象的职业生活,而只有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具体的职业生活。 在现代社会,职业道德是在职业生活领域中对平等地享有公民身份的人的道德要求,是调整职业生活中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应当”。现代社会的职业是现代化大生产及社会分工的产物,所以,职业道德也是现代化大生产及职业分工的必然要求。社会生活整体的有序运行要求不同的产业、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有效合作,社会分工的日趋深入和复杂要求着更高水平的协调。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协调所依赖的公民个人

35、的道德,首先是社会公德,其次就是职业道德。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必须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去理解,即任何一种职业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其职业行为必须有其规范,所有的职业行为必须遵循原则和符合规范。这些约束职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就是职业道德。二、现代职业生活的基本特征相应于传统社会以及计划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下现代社会中的职业生活有两个基本的变化,一是个人有了选择职业的权利,二是职业生活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现代职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谋生需要与成就事业的矛盾。这也是理解现代职业道德的基本背景。所谓职业道德,便是对这一现状的反映和调适。三、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与作用1、职业道德的含义

36、职业道德就是适应各种职业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要点: 来源:适应职业要求,体现于职业活动 形式:具有本职业特征 内容:总和(观念、情感、技能、良心、作风等)2、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除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范围上的特殊性。首先,职业道德主要是约束职业人员的,对于不具备职业身份的人,或职业人员在职业以外的行为活动,是起不到调节和约束作用的。其

37、次,各种行业的职业道德都只能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而往往不适用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第二,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职业分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各种职业活动在总的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第三,形式上的多样性。各个行业往往从本行业的活动、要求以及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根据本行业的客观环境、职业特点及从业人员的接受能力,采用规章制度、工作守则、服务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来体现职业道德的要求,把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化和条理化。3、职

38、业道德的作用从调节的范围看: 职业道德主要调节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从产生的效果看: 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四、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它是在核心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业者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职业活动和职业行为善恶的准则。五、职业伦理的建设途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39、,可从以下途径入手: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提高对职业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与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将职业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重点抓好领导干部道德和服务行业道德。第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推进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建设。第四节 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一、爱与爱之伦理1、爱情的本质其一,自然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源于人的自然本性,归根结底是一种生理需求,它和动物的性欲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爱情的动力和原因在于此,爱情的全

40、部内容和目的也在于此。其二,超理性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无关性欲的精神生活,强调爱情的纯洁和高尚,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通常称为柏拉图式爱情。其三,神秘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神秘力量的安排,非个人所能驾驭和主宰,姻缘命中注定。其四,现代爱情观。恩格斯在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把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又进一步阐述了“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的“根本不同”,揭示了爱情的社会本质。保加利亚伦理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在其情爱论里指出,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

41、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法律定义:所谓爱情,就是人们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纯真的、专一的感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包括同性恋等)学术定义: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2、爱情的基本特征(1)本能性:性爱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也正是性爱,把爱情同友情、亲情根本区别开来。(2)自主性:“选择”是爱情自主性心理特征的集中表现。(3)互爱性(4)排他性(专一性)(5)持久性(6)奉献性(7)能动性和

42、创造性3、爱情的类型(1)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2)自我中心爱情。(3)依赖爱情。 (4)实用性爱情。(5)结伴爱情。(6)利他爱情。4、爱情的社会实质(1)爱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作为自然本能的爱始终与人类一路同行。而现代意义的爱情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爱情生活是包含丰富社会内容的精神生活其一,作为爱情生理前提的性意识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其二,人们的择偶标准与审美观念具有社会性;其三,爱情生活是一种社会性交际。二、婚姻家庭伦理1、婚姻形态的历史演变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婚姻家庭的形式、结构和性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43、。(1)群婚制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式主要是群婚制。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血亲杂交、血缘群婚、不同血缘家庭的群体通婚(族外婚)三个阶段。血亲杂交(杂婚、乱婚)原始群时期,在两性关系上存在着“一个同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的时期。”男女间的组合不仅是自由的、松散的,而且主要是一种性关系的组合,不体现社会内容或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血缘群婚(兄妹婚、班辈婚)血缘群婚的最大特点是排除了父母和子女的群团杂婚关系,向同辈分之间结合的婚姻关系发展。因而又有人称它是“班辈婚”、“兄妹婚”或“等级婚”。族外婚又称普那路亚婚或伙婚。特点是排除同胞兄弟姊妹,然后排除旁系兄弟姊妹的群婚。普那路亚家庭排

44、除了兄弟姐妹间通婚的结果,群内必然分裂为两个集团,出现外婚制,从而直接引起了氏族的建立。族外婚禁止族内通婚,还发展成了同姓不婚的习俗。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两姓世代为婚的习俗。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次飞跃。(2)对偶制对偶婚制,或称对偶家庭,是指一男一女在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偶居生活的婚姻形式。对偶制婚姻的特点是:男方嫁到女方家中,女方在对偶制的婚姻家庭中起着支配的作用。(3)抢劫婚抢婚,原始社会的一种婚俗。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4)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一夫一妻制是文明时代所特有

45、的家庭形式。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是对偶家庭进一步发展为牢固的一夫一妻制的动力。2、家庭的功能在我国目前,家庭的主要功能有:(1) 生产的功能。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2) 消费的功能。包括物质生活消费和精神文化生活消费;(3) 抚养和赡养的功能。指抚育子女,赡养老人;(4)教育的功能。教育主要是对子女的教育,这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3、婚姻家庭道德的主要规范 (1)婚姻自由,以爱情为基础 (2)不断巩固、更新和发展婚姻中的爱情(3)保持平等独立,面向社会生活 (4)笃于责任,忠于婚姻(5)赡养老人,抚育子女。 (6)友善邻里,和睦相处。【第五章 道德行为与道

46、德品质】第一节 道德行为一、行为的本质第一,行为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并被人所意识到的自觉活动第二,行为是积极能动的自主活动。第三,人的行为是受社会条件机制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的社会性活动。人类的行为是指那些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行为。它既发自人性,同时也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二、道德行为1、涵义在伦理学意义上,所谓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经过自主意志的抉择,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利益,可以对其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2、基本特征 道德行为一定是个体基于自觉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基于个体自觉意识)道德行为的自觉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本身的自觉意识,即行为者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其二,指行为主体对行为的意义价值有所意识,即行为者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可能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影响。 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自愿自主选择的行为。(出于主体自主选择)道德行为必须是出于个人意志的自愿自主,并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作出的自主选择。那些在无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或个人意志无法自由选择的行为,是不应当追究其道德责任的。 道德行为是关涉他人和社会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