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854099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初探 钟正男摘 要:海南岛的干栏式民居最早可追溯到古越族的远祖瓯越和骆越的干栏文化。骆越一支因迁徙的缘故将干栏式建筑带到海南省富饶的土地上,又因生存所需将原本的干栏文化与本地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黎族干栏式民居的雏形。文章着眼于黎族的物质性和观念性文化,对黎族现有的干栏式民居建筑进行田野调查,并对黎族干栏式民居的兴衰进行探讨。关键词:干栏文化;海南黎族;民居建筑;干栏式民居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院“黎学论丛”2017年专项重大课题研究“黎族传统建筑与特色村寨建设研究”HNSK(ZD)17-90;海南省教育厅2018年海南省研

2、究生创新科研课题“黎族干栏式建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运用”(Hys2018-227);海南定安县文化广电体育出版局“海南琼剧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一、海南岛干栏式建筑的起源海南岛的干栏式建筑以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出现,并且从建筑结构到居住习俗都充满着个性,与其他地区遗存的干栏式建筑相比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干栏”一词在建筑学中有明确的释义,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建筑类型。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干栏”二字起源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能指发音为“Kwn ran”,所指建造在木桩上,分为上下两层的居住用建筑,并且这类建筑上层用来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干栏式建筑既然能达到一种语言与实际事物的

3、高度契合,那么它必然有可观的普及程度,这样一来它差异化的产生越发显得耐人寻味。因此,笔者认为干栏式建筑并不仅仅指的是某种建筑形式,而是一个地区居住文化、风俗习惯的系列体现。那么干栏式建筑是否因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而使得不同地方的干栏式建筑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答案是肯定的。据较早的文献记载,百越族中骆越一支在一次大规模迁徙中漂洋过海,作为海南岛最初的开垦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存技巧和制作技术,其中包括住宅建筑的营建方式。1949年,科考队曾在海南保亭县(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通什附近的山岗遗址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十个大小不同的柱洞,因其分布规律及柱洞直径推测为建筑物遗迹,加之大量的史实资料佐证,

4、得出此处在原始时期是有干栏式建筑存在的。晋朝的张华写到:“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诸蕃志海南中也写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这与范成大所描述的黎族民居具有高度相似点,即“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由此可见,海南岛的黎族先民曾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居住在干栏式民居中,并且将其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干栏式建筑搭建技艺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海南高温、潮湿、日照强烈、降雨量充足的极端气候条件。二、干栏式民居的“黎化”海槎余录中提到过黎族的“栏房”,“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栏房)。遇

5、晚,村中幼男女尽驱而上,听其自相谐偶”。从此记载可得出,黎族的干栏式房屋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于其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产力。(一)干栏式船型屋黎族因其久居海岛,宽阔的海平面阻挡了其与外界文明交流的通道,囿于科技落后无法掌握木材的榫卯拼接及炼铁技术,所以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只能就地取材并且用最原始的加工模式进行造型。干栏式船型屋便是最具有地方色彩、体现干栏式建筑广大包容性的典型。船型屋因其如倒扣的船底一般的屋顶而得名,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高脚船型屋形容成架在木桩上的船型屋,但在出现时间上,高脚船型屋远早于船型屋。船型屋圆弧形的顶是用对半劈砍的长竹片加热弯曲后搭建而成,正如前文所说的房屋的搭建不仅仅是技

6、术决定的,还取决于当地气候特征、社会生产力等等因素。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离地在1.5米2米左右,下层用于饲养体型较大的牲畜,架空的部分不仅很好地隔绝了蛇虫的侵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黎族先民的人身安全,在部落冲突及械斗发生时不至于短时间被敌方攻占。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民居不同于其他地区干栏式民居的地方是:第一,将主入口放置在山墙上,房屋呈竖向布局,室内空间狭长,这与骆越后裔壮族的干栏式民居(图1)有着明显不同。第二,黎族干栏式船型屋的屋顶以葵叶覆盖,相较于坡度较缓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屋顶,圆拱形的造型使得雨水更快滑落,在暴雨骤降时可防止雨水积累进而渗透到室内。第三,房屋的横梁及底部的立柱

7、使用的是耐腐性和硬度均理想的木材,有资料记载黎族先民曾使用花梨木做承重结构。墙体是泥土与草根搅拌,粘附在预先排布好的树枝上干燥而成,这不同于壮族干栏式民居用木材做墙板。第四,黎族干栏式船型屋通常是建造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上,目的是为了借助地势的坡度,让雨水冲刷掉积累在房屋底部的生活垃圾及牲畜的排泄物。因为黎族干栏式船型屋的地板使用竹条和木板拼接而成,较多生活垃圾会直接从缝隙掉落至建筑下方,加之底层畜牧的习惯,生活排污只能依靠雨水冲刷干净。(二)低栏建筑随着黎族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掌握逐渐纯熟,牛栏及猪圈的问世使得干栏式船型屋不再需要过高的底层空间。另外,汉族文化的融入及社会文明的推进使得部落形式消

8、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合理的族群形式,冲突及械斗不再频繁发生,高脚船型屋逐渐降低其高度。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干栏式建筑降低其高度之后,有很大一部分空间不再用于人居,而是用于饲养家禽和储放农业生产器具。位于五指山西麓的初保村尚有保留干栏式建筑并且仍在投入使用。图2中的干栏式建筑建筑实际功能是厕所,底部用黄藤编织的围栏进行了简易的围合,里面饲养了家禽。图3所示的是一座已经不再住人的干栏式住宅建筑,但仍能看到当时方便上下而建造的楼梯,笔者推测这间屋子仍作为储物间在使用,底部架空部分用木板封闭,无法看清其木桩的排列。黎族的谷仓作为低栏建筑中最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拥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谷仓的建筑结构

9、分为屋顶、墙壁、底部木桩、石础几个部分。上层葵叶屋顶用于防雨水打湿,中层弧形墙壁用于围合且通风保证粮食不发霉,底层密集的木桩架至石础上,避免鼠类破坏同时保证谷仓的木柱不受潮。黎族谷仓体现了干栏式建筑的可塑性,与同宗的壮族谷仓比对研究则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受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影响,壮族屋顶是双斜坡悬山顶,并且底座由四根柱子支撑。这就足以证明,在功能性统一的情况下黎族先民依据海南岛地方气候以及风俗习惯将本民族的族源文化进行了改进,进而呈现出了当今这种造型新颖、极具特色的黎族干栏式建筑。三、风俗习惯影响正如前文所说,干栏式建筑体现出極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黎族先民依照着自身文化需求和精神信仰,在建筑主

10、体和装饰结构上又做过哪些更改呢?第一,早期的黎族干栏式民居多半是不开设窗户的。因为黎族先民信奉鬼神,敬而远之,认为鬼神会从窗户中闯进屋内。部分干栏式房屋会在屋子的最深处开设天窗,采光之余以便发生械斗时能够逃生。第二,窗户的封闭意味着屋内采光较差,所以黎族同胞无法在屋内自由活动,于是就在干栏式船型屋的山墙门口搭建了平台以供于手工生产或是晾晒谷物。为避免海岛强烈的紫外线,他们将屋顶的茅草加工延伸,出檐达到1米2米,形成大面积阴凉。第三,黎族先民在建房屋之初会选择将位置定于一棵小树旁,将建筑物预留出树干孔,将树包围进建筑。随着树木的生长,起到遮荫避雨的作用,他们将这棵树称之为“柴祝”。第四,黎族先民

11、习惯在室内加工食物,用三块石头架起器皿,底部生火。为了使燃烧产生的烟流通到屋外,黎族先民的做法是在石头边的墙壁底部开小孔。四、结语干栏式建筑的产生使得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躬耕繁衍,克服了蛇虫鼠害、瘴气侵袭、高温湿热、强降雨等极端自然条件,是一种兼具美观及实用价值的建筑类型。尤其是海南岛黎族的干栏式建筑,既继承了族源文化骆越一支干栏文化的实用价值,又衍生出适应地域和人文特征的建筑结构,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但这种建筑文化正濒临灭绝,笔者在海南省进行过多次田野调查,能发现干栏式建筑的古村落已不足三处,如何保护与传承这类建筑文化,将是一个值得思考与践行的问题。注释:出自张华著作博物志,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出自赵汝适著作诸蕃志海南。出自范成大著作桂海虞衡志,记述广南西路风土民俗的著作。出自顾玠著作海槎余录。参考文献:1覃彩銮.骆越干栏文化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5).2刘耀荃.海南岛黎族的住宅建筑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2.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6期美与时代城市版的其它文章“后博物馆”展示理念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体现海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建构和应用老年社区规划中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城市老建筑空间表达城市名片城市形象设计与城市形象表达的探讨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