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叙事类精品文档一、(2017江苏南京)7.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月食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子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
2、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必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节选自日知录校释,岳麓书社2011年版)注释虚器:空的器皿。前之却之:前前后后地(看)。8.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与地、日为一线( ) 不得借光( ) 以是以无光也( ) 犹夫水然( ) 【答案】成为 能 这(此) 好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本题,要调动积累,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如,第题的“为”有“是”“做”“成为”等意思,这里是“成为”的意思;第
3、题的“得”有“得到”“能够”、通“德”等意思,这里是“能”的意思;第题的“是”在古汉语中有指示代词“这”及判断动词的用法,这里是“这”的意思;第题“犹”有“还”“好像”等意思,这里是“好像”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作出正确判断。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答案】示例: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此题一般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一些关键字词是得分点。如句中“其”“之”都代“篙”,“若”是“好像”的意思。10.根据上文完成题目。(5分) (1)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中选一
4、幅辅助说明。(3分) 我选 图,解说: 。 【答案】选图甲。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做此题要先回到文中,看文章是如何表述的。“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所以选图甲。再找到“月影”形成的原因: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再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2)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2分) . 【答案】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写作方法。题干中已经明示是“问答的方式”。通过“问”,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答”,针对
5、“问”,可以使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参考译文】李鲈学习西洋的学问,讲述他的观点说:“月亮本来没有光亮,借助太阳的照耀反射阳光,以为月亮发光了。到每月十五,月亮与地球、太阳成为一条线,月食发生时,地面上能见到月亮,而见不到太阳,不能借到阳光,所以以为没有光了。”有人说:“不是这样的。曾经有一年,发生月食的时候,应当在日落之后,然而太阳还没有落山,出现在地平线的月亮就已经发生月食了。东方的月亮刚刚升起,西边的太阳还没有落山,人们见到了日月两个星球,那么地球这时本来就不曾遮住日月,凭什么说在地面能见到月亮就看不到太阳呢?”他回答说:“你看到的不是月亮,而是月亮的影子。真的月亮本来就不曾出现在地平线
6、上。凭什么来验证它呢?现在试着拿一文钱放在一个空的器皿中,前前后后地看,是看不到钱的形体的。然而贮满水之后钱就出现了。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钱,而是钱的影子。太阳将要落山时,东方空旷冰凉,海上的雾气升腾,好像器皿中的水一样,它映出上升的也是月亮的影子。如果一定要认为东方的月亮是真的的月亮,那么就认为浮在水面的钱是真钱了,对吗?错吗?再如渔夫看见鱼浮在水面,举叉刺它时,重心要稍微偏向鱼的下面,才能刺中鱼。那个浮在水面的鱼其实是它的影子。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的一样。这都是水能倒影事物(产生折射)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真的)月亮被地球隔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二、(2017江苏苏州)阅读
7、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浮图,僧人。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11.以前苏子
8、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一句中的“昔对重点词语使用双引号标记,其他重点词语同要求”是“从前”的意思,“子美”是“人名”,“之”是“的”意思,“记”是名词“文章”。第二个“记”是动词,”记载”。“之”是“的”。“胜”是“美景”。整句话的意思是“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第二句中“复”是“修复”,“之”是“的”,“构”是“建筑”,“于”是“在”,“荒残灭没”是“荒芜残破”。“之余”是“的废墟”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2分)12记
9、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2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从广陵王。其外戚孙承佑。到淮海王。再到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讲述的是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译文: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
10、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三、(2017山东菏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6分)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选自列子说符) 【注】兰子:以杂耍技艺走江湖的人。干:求见。:宋元:这里指宋元君。属:联接
11、。庸:用。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以技干宋元 何以战B.弄七剑迭而跃之 花之君子者也C.拘而拟戮之 学而不思则罔D.经月乃放 乃不知有汉【答案】A【解析】A项“以”的意思都是“凭借”;B项“之”前者的意思是“补充音节,不译”,后者的意思是“助词,的”;C项“而”前者的意思是“表承接”,后者的意思是“表转折”;D项“乃”前者的意思是“才”,后者的意思是“竟然”。故选A项。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答案】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这里注意“闻”“复”等词
12、的正确理解。“闻”一词多义,这里指“听,听说”。“复”意思是“又”,这里指“也”。11.你是否赞同宋元君的做法?为什么?(2分)【答案】示例一:赞同宋元君的做法。第二个艺人模仿他人,思想守旧,没有创新。只是一味的追求利益,最终会遭到别人的鄙夷走向失败。 示例二:不赞同宋元君的做法。宋元君不看重艺人高超的技艺,只是凭自己当时的心情做出判断。作为一个君主来说不理智,过于武断。【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赞同与不赞同均可,关键是阐述理由。赞同的理由主要从模仿别人,没有改进和创新方面去谈。不赞同的理由主要从作为君主应理智,而不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参考译文】宋国有个会杂耍技艺的
13、人,用杂技求见宋元君。宋元君召见了他。他的技艺是用两根有身长两倍的木杖捆绑在小腿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元君大为惊喜,立即赏赐给他金银布帛。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能够像燕子一样轻捷如飞,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枝艺来求见元君。元君大怒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用价值,恰好碰上我高兴,所以赏赐了金银布帛。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于是把那个人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释放。四、(2017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5分) 养鱼记【北宋】欧阳修来源:学。科。网Z。X。X。K折檐之前
14、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选自居士外集)【注释】折檐: 屋檐下的回廊。非非堂: 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洿(w
15、):地势低洼的地方。甃(zhu):砌池壁。筑:夯底土。锸(ch):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偃息:休息。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罟(g):渔网。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嚚(yn)昏:愚蠢糊涂。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植: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盈: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循:【答案】植:种植 盈:满,充满 循:顺着,沿着【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中的“植”
16、名词作动词,译作:种植,与现代汉语不同;第(2)题中的“盈”字在核舟记学习过“曾不盈寸”,故译作:满,充满,成语“热泪盈眶”中的“盈”字还保留了这个意思;第(3)题中的“循”,译作“顺着,沿着”,成语“因循守旧”中“循”即为此意。1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折檐之前有隙地 因洿以为池 A. B. 怪而问之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任其地形 微风而波 C. D.不能广其容 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折檐之前有隙地”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作“的”,“ 怪而问之” 中的“之”是代词,译作“童子”;B项,“因洿以为池”
17、中的“以”是介词,译作“用,把”,“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的“以”是动词,译作“认为”; D项,“微风而波”中的“而”是连词, 表顺承,译作“就”,“ 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却”;只有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作“鱼池”,故选C。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答案】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窄又浅的水池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18、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尽量采用直译,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此句不是特殊句式,没有词语的特殊文言现象,采用直译即可。其中句子中的“所”译作“的地方”,“游戏”古今异义词,动词,译作“游玩嬉戏”,“ 自足”译作“志得意满的样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这几个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 15.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 )(2分)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A. B. C. D.【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六个句子中,描写鱼池的句子只有第句,“湛乎汪洋,晶乎清明”、第句“微风而波,无波而平”、第句“若星若月,精彩下入”;而第句“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写的是空地四周的环境,不是描写鱼池;第句“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是写疏通水路,如何引水灌池的;第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则是写作者的自足之感的。16.文章结尾, 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3分)【答案】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 感到两者命运不公,感叹像童子一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还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是一篇杂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章来理解。在文中,“大鱼”指的是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鱼”则指的是普通人,作者借大鱼“不得其所”,小鱼却“有若自足”指出社会对待人才的不公平,借指责童子“嚚昏而无识”,强烈抨击了(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命运、人为制造不公平的权贵。同时,作者对自己也暗含了警示,不要满足于现状,自己的才华不能就此被埋没,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去发展。归纳时,可以分条叙述,使条理清晰。 【参考译文】在我的屋檐下回廊前有块空地,方圆有四五丈,正对非非堂。四周绿竹环绕,互相荫蔽映照,不曾种植花草。于是借着低洼的地势用作水池,
21、不是方形也不是圆形,就随着这块地的形状;没用砌池壁,也没有夯池底,保全它本来的样子。用铁锹挖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满水池。池水光亮明朗。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映照在池中。我在池边休息,如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顺着池面的微波沿岸散步,便萌生出处身江湖之辽远的想法。这足以释放我忧愁郁闷的心情,也在困厄孤独中渐渐快乐起来。于是我寻找打鱼的地方,从渔人那里买回几十条鱼,叫小童放在水池中养着。可能小童认为水池的水有限,不能扩大容积,只能先让小鱼活下来,而把大鱼都扔了。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唉!那个小童难道不是愚蠢糊涂又没有见识吗!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
22、,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五、(2017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10分)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翟,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注:黄萑gun;草名。樗ch:树名。赭:赭石,就是现在所说的赤铁矿,即古人使用的一种黄棕色的矿物染料。疥:疥疮,一种皮肤病。驸f:浮肿。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
23、子。豪彘:即豪猪,俗称箭猪。8.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阴多铁 阴风怒号 B.其名曰黄雚 名之者谁C.白华而赤实 其实味不同 D.其状如豚而白毛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前一个“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后一个“阴”,指阴冷。B项,前一个“名”,名称;后一个“名”,命名。C项,两个“实”都指果实。D项,前一个“白”,白色;后一个“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9.下列选项中的“于”,与“北流注于渭”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积于今六十岁矣 B.受地于先王C.万钟于我何加焉 D.
24、告之于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虚词“于”的用法的能力。日常把握虚词“于”的常见用法是解题的关键。例句“北流注于渭”中的“于”,介词,到。A项,“于”,介词,到。B项,“于”,介词,从。C项,“于”,介词,对、对于。D项,“于”,介词,向。10.翻译句子。(2分)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跗。【答案】(用它)洗浴可以治愈济疮,又可以用(它)来治愈浮肿。【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浴之已疥”属于省略句式+状语后置的结构,正确语序为“(以)之浴已疥”。“(以)之”,用它;“已”,止、治愈(取捕蛇者说中的词意)。“又可以已跗”属于省略句式,正确语序为“又可以(之)已跗”。“可”,可以;“(以
25、)之”,用它。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已”“可以”要译对,省略成分要补充翻译出来,倒装句要调整为正确的语序。11.请在括号中,将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2分)(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 )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答案】(竹)山(白)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补充省略成分的能力。先在文中定位这两句话,然后探究这两句话的上下文语境,揣摩大意,明确“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点出竹山,统领下文的内容,从乔木到竹水、丹水,再到兽,由此确定第一个括号填写“(竹)山”。“笄”为古代一种簪子,“黑端”指尖端呈黑色,“豪彘”又指豪猪,因此“大如笄而黑端”指(白)毛。译文:译文:再往西五十二里,是座竹山,山
26、上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山北面盛产铁。山中有一种草,名称是黄雚,形状像樗树,但叶子像麻叶,开白色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果实外表的颜色像赭色,(用它)洗浴可以治愈疥疮,又可以用(它)来治愈浮肿。竹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竹水的北岸有很多的小竹丛,还有许多青色的玉石。丹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南流入洛水,水中多出产水晶石,又有很多人鱼。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却长着白色的毛,毛如簪子粗细而尖端呈黑色,名称是豪彘。六、(2017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
27、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 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髙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 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 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 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 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 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注】
28、揵:遏制、堵塞。渎:沟渠。埭:堵水的土堤。陂、潢:积水的池塘。蹲 鸱:植物名,俗称芋头。(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沱江自岷而别 别:离开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D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别”意为“分开”;B项,“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宽阔”;C项,“峙”意为“耸立”;D项,“胜”用作名词,意为“美景”。(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译文: 。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译文: 。【答案】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
29、(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重点词有:朝(早晨)、夕(傍晚)、置(放)、观(景观)。重点词有:兹(这)、或(或许)、书(写,书写)、盖(大概)、发(感慨)。(3)本文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不相似。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意在规劝朋友滕子京,希望他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吕大防的合江亭记,描写了在合江亭上所见的美丽景象,借合江亭主要官员请其记事之机
30、,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两篇文章写作意图不同。两文尽管都是提到因重修而记之,但选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而岳阳楼记则主要写作者的政治抱负,借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分析议论,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对好朋友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意。【参考译文】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饶。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
31、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旧循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唐人髙骈刚开始开凿新渠,绕出府城的北面,然而好像和原有的沟渠相连接。渚,是合江的旧亭子。唐人宴请送别的地方, 名士常常在这个地方题诗。现在这个地方杂草丛生,没人治理,我开始让人打理,吧它作为船官管理的场所。向下可以看到水情,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看到数里远,东山翠绿的山麓,与烟林篁竹对峙。在它的前面,水流激荡,声音传出很远,鸥鸟在上下翻飞商船、渔船,在水面上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为塘埭以居
32、水,因此陂湖汉漾的美景。比其他地方为少。如果能全部知道潴水之好处,那么蒲鱼菱芡的富饶,一定不少于蹲鸱之助。古人大多因事以为饰,等到他们得到地理上的好处,又会有观赏游玩的乐趣,难道不是一件美事?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七、(2017上海7.10)阅读下文,宪成第8一10题 (9分)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33、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姚鼐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解答此题,靠平时的识记。识记文学常识。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所以A项是正确的。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泰
34、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所以C项是正确的。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服膺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
35、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所以D项是正确的。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蹬几不可登 【答案】 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一般是先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然后连词成句。如遇到特殊句式,还需要补出省略成分,调换语序。在“蹬几不可登 ”中,“蹬”解释为“石级”;“几”解释为“几乎”。此句是正常语序。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4分)【答案】登山过程 所见景色【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写的是登山过程,“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写的是所见景色。八、(2017)九、(2017)十、(2017)十一、(2017)十二、(2017)十三、(2017)十四、(2017)十五、(2017)十六、(2017)十七、(2017)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