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84551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123 大小:5.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文化部分中国文化应试宝鉴目录自序体例简说应试策略中国历史断代表图表中国文化应试笔记.历年考试文化真题.解释论述题揽萃.自序吾国之文化,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非文字可概说,岂言辞所尽括?汉教考试之文 化,实浮光掠影耳。奈何考纲凿凿,课本累累,左右互权,多有相侔,以此为器,无异缘 木求鱼,何啻守株待兔?幸有热心同道,上传辅导班笔记,无私之心昭昭乎世人之前,真 传之秘坦坦乎网络之间!其所记者,循大纲纲目连缀一体,不稍遗漏,妙论迭发,实应试 之良方,备考之利器也!兹以其笔记为底,充以要略之要论,间有标点、文字讹误者,悉并删改之,又加以

2、批注,置以表格,增以习题,篇外附真题、应试策略、解释与论述题目,始为完璧。故名 之曰应试宝鉴。体例文中凡原笔记文字内容,皆用五号以上字体;其它文字皆用小五号字体;凡原笔记之批注皆标以【原注】,凡明灯所注,皆标以【明灯注】。原大纲之序号,今依行文安排一一调整。简说应试策略年适逢汉教考试更名,考试大纲也作了全面调整,尤文化试卷,有两点非常突出:第一,科目名称由原来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变为”中国文化“,反映了文化在 整个对外汉教学科理论中地位的提高,相应地,原来卷面分占60%的中国文学迅速萎缩成 大纲中的一小部分,可谓沧桑巨变,有人分析认为,这部分在05年试卷中大约只占12分 左右,这种看法是比

3、较合理的;第二,05年大纲与近年的主要参考书中国文化要略 彼此互不覆盖,大纲中约30%左右的内容在参考书中没有体现,这给备考带来了 定困 难。05年大纲屏蔽要略纲目表具体纲目大纲中序号1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大纲一之(三)之22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大纲一之(三)之33中国历史名人 大纲一之(三)之4 4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 大纲一之(四)之15当代新儒学大纲二之(四)之七6当代中国国情大纲第二部分在这两者关系上,应明确:1)对于大纲里有而要略里没有的,要补之充之,务必求全;2)对于大纲里没有而要略有的内容,要排之除之,无须犹豫,因为谁也不肯冒着超纲 的风险来命题,一句话,一切以大纲为准。关于辅导书

4、,三本指定参考书中,地理概述一书主要讲特别文化和地区文化,因此 不适合大纲要求,文化概论写的非常好,可惜哲学理论味道太强,也不适合考试要 求,只能以要略为主,因为本门考试名为中国文化,其实考的是文化史和文化理论,而要略正是以这两方面为核心。分值与题型方面,明灯预测:1)当代中国国情一定占20分(这样三张卷都是二八制);2)其它十一单元中,以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中国哲学、宗教、科技教育、文学次 焉;3)根据样题判断,可能的题型分值结构是:四种题型,选择填空题50分;解释论述题 50分。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应试策略上应当明确:1、以大纲为基准,制定一份能够拾遗 补缺的系统纲要,在爱心无限的“一定通

5、过“同学上传的辅导班听课笔记基础上编制系统 的笔记,为上上之策。2、以参考书为经,以笔记为纬,这一经一纬断然不可偏废;3、参考书中,以要略为主,考;须知,把笔记和要略都看熟了,的准备指南为辅。4、以题型为中心,进行针对性的备全部掌握了,也只能拿到70分,剩下的要靠有心人了。中国历史断代表(据要略编,附列开国帝王)三皇五帝夏(禹一一桀)禹商(汤纣)汤西周(周武王周平王)东周(周平王BC221)1.春秋时代(周平王BC475三家分晋)2.战国时代(BC475BC221)秦(BC221BC206)赢政西汉(BC206AD8)刘邦东汉(AD8?)刘秀三国(210280)魏曹丕吴孙权蜀刘备西晋(2653

6、16)司马炎东晋(31 7 420)司马睿 南北朝(420581)(东晋之后分南北,南方依次演化为宋齐梁陈四朝,称为南朝,北方先被前秦统一,后 为被魏所代,北魏又分化成东西两魏,各有更代,最后被北周统一)隋(581618)杨 坚 唐(618907)李渊、李世民五代十国(907962)北宋(9601127)赵匡胤 南宋(11271279)赵构 元(11801368)忽必烈明(13681644)朱元璋清(16361911)皇太极民国(19111949)孙中山紫斗明灯 版权所有中国历史的现象与规律:1)朝代冠以东西南北者,皆先西后东,先北后南,晋,西汉、东汉,西周、东周,北 宋、南宋;2)同一时期几

7、个政权并存时,以汉族政权为为史纲;3)中国统一都是北方(国家)兼并南方(国家),明代例外(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 开国不久又从北方攻克南方)图表1.五帝表名称黄帝少昊颛顼帝善尧舜禹别号有熊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一分类皇帝帝帝帝帝王姓赢_姚姚姒注:颛顼音zhuanxu,帝辔音diku 2.佛学宗派表宗派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别称唯识宗法华宗贤首宗南山宗莲宗代表人物玄奘(窥基)智(湛然)法藏 道宣 昙鸾 达摩(慧能)经典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法华经 华严经 四 分律 无量寿经不立文字 主要教 义万法唯识心无外境三谛圆融一念三千随缘生起理事同波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投 生莲花往生净土顿悟成佛

8、我心即佛3.中外文化交流重要人物表序号人物与国籍时期交际国交际事件交际效果后世影响1徐福秦东海求仙不 知所踪最早到达日本的猜测2张骞西汉中国与西域诸国出使西域建立了中国与西域诸国的联系3班超西汉 中国与西域诸国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4郑和明中国到西洋七下西洋到达五十多国,扩大了中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5玄奘唐中国到印度西行求法取经多部,主持翻译大量佛经著大唐西域记6鉴真唐中国到日本东渡传法开创了日本律宗7法显东晋中国到印度西行求法历时15年,取经六部著佛国记4.中国古代 文明起源四大区域比较表文化区域文化代表及其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文化区域1.裴李岗文化:8000年,河南2.仰韶文化:500060

9、00年,河南3.龙山文化:山东,40005000年4.大汶口分 化:山东,5000年5.马家窑文化:甘肃,40005000年6.齐家文化:甘肃,4000年 7.二里头文化:河南长江流域文化区域1.河母渡文化:浙江,7000年2.马家浜文化:浙江,50006000年3.良渚文化:浙江4.屈家岭文化:湖北珠江流域文化区域1.石峡遗址,广东韶关,40005000年2.百越文化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域1.红山文化:内蒙,5000年2.牛梁河遗址:辽宁,5000年5.中国历史名人表帝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他原始社会尧、舜、禹西周周武王周公春秋管仲孔子、老子孙武战国商鞅孟庄荀韩孙膑、吴起秦秦始皇李斯项羽陈

10、胜汉文帝、武帝曹操、诸葛亮董仲舒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司马迁张衡魏晋南北朝陶渊明王羲之唐太宗、玄宗武则天、魏征李杜韩李昱玄奘、鉴真、黄巢宋王安石、文天祥朱熹 岳飞欧苏陆辛司马光元成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楚材关汉卿明张居正王守仁戚继光罗贯中、施耐庵郑和、李自成清康熙、乾隆曾国藩林则徐、龚自珍、康有为郑成功曹雪芹达赖、班禅、洪秀全中华民国孙中山鲁迅6.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次序(阶段)一考二考三考考试类型院试乡试会试县试府试院试会试殿试参考条件童生童生童生秀才举人贡士通过后身份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称号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解元会元状元考试时间每年子午卯酉年辰戌丑未年二月四月一八月二月一7.近代不平等条约表

11、序号 1 2 3 4 5 6 签订时间 1842 1856 1856 1860 1895 1900条约名称南京条约谖库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签约国英俄俄美英法英法日本八国8.古代人名罕见字表谢跳(tiao)皇甫(mi)赵孟,(比)中II文化肇按:本笔记是在“一定通过”女士的辅导班笔记基础上整理而成,是框架主线,须配合 要略的点,始能全面。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可得70分。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论(明灯按:本部分与要略PlP1 0重合,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二者结合,庶无差 误。)一.中国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12、3.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汉族文化为主干,融合各 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对世界文化有广泛影响。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1.16世纪前,高度发展期:影响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辉煌辐射。2.1 620世纪中,迷茫改革期:受制于资本主义并在其影响下改革。3.20世纪中至今,复兴崛起期:政治强大,传统弘扬,经济发展。4.未来展望: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民族资源,面向世界,博取 众长,综合创新。三.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要略】作为中国文化外在特点)1.连续性:源远流长,传承不绝。(古埃及,印度,巴比伦文化都已消亡)。中国文 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

13、一环地连续发展的。2.精湛性:博大精深,科 技(四大发明),精神(文史哲著作丰富),制度(国家体制、科举制度)都有灿烂成果。3.包容性:兼容并蓄,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同化 能力。4.整体统一性: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文同根,书同源。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 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5.多样性:丰富多彩,多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千姿百态。【要略之要 略】1.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意思与“武威”相对,即文治教化。2.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属狭义的精神曾面。3.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

14、、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 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4.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 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 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 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5.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1)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

15、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2)中国 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3)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第二章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文 化(明灯按:本部分与要略P61P70有重叠,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一.方言与地域文 化(-)中国五大语系:汉藏一阿尔泰一闪含一南亚一印欧。(二)中国方言1.概念:共同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一种语言,因地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2.七大方言:北方一吴一湘一粤一闽一赣一客家(其中,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3.方言形成原因:1)人口分

16、布广,交际少,地理条件 限制;2)集体迁移;3)外来语。4.方言与地域文化:1)方言集中体现地域文化;2)方言反映地方民俗习惯:如河南 话的“中”表示“对”,“好”,此因河南自古为中原;广东人不分“冰雪”,称“冰箱”为“雪柜”。5.方言形成地方文学艺术:1)京韵大鼓、京剧、京味儿文学;2)东北二人转、赵本山 的东北味儿小品;3)苏州评弹;4)山东快书。6.提倡普通话【明灯注】这部分参黄伯荣现代汉语1.1 955年,国务院“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上提出:提倡普通话。2.普通话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二.汉字文化(明灯按:本部分详见现代汉语

17、或要略)一.汉字 的产生1.传说:因鸟兽足迹得到启发,仓颉造字。2.怀疑:结绳记事。3起源:陶器符号。(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考证)二.汉字的演变(一)演变的阶段甲骨文一金文一篆文一隶书一楷书一行书与草书(二)各阶段字体概述1.甲骨文:商代记事。字体:多象形字,刀刻,笔画直。安阳小屯首现,出土 10万余片,有文字6000,可辨认3000。2.金文商代一西周,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字体:象形一符号化。出土 4000,可辨认2000内容:祭祀、盟约、赏赐、战争 最大:司母戊鼎。3.篆文秦代通行的全国统一文字。字体:均匀齐整一更加符号化,偏旁部首固定,删减异体字。六国大篆f秦国小

18、篆。代表作:李斯仓颉篇博学篇4.隶书篆书一简化为隶书。(分秦隶、汉隶),汉字演变的转折点。5.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从这时起,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字体:端正匀称。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其中,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草)6.行书东汉末年字体:介于楷草之间:近楷不拘,近草不放。7.草书隶书一快速连笔而成。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书法家代表:张旭、怀素。(三)六书 汉字表意,形体结构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日,月,羊)指事: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上,下,刃,廿,亦)会意:用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从,明,休)形声:用表义的部件和表音的部 件组成新字。(河,攻,基,问)转注:可互为

19、注释的字。(考一老)假借:借同音字表示有音无字。(求本意皮衣,借为请求的求)【明灯注】这部分详参黄伯荣现代汉语三.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要略 缺)(一)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都有很深的体现。(1)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一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2)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一天人合 一;(3)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一三纲五常;(4)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明灯注】本题非常重要,与汉教 息息相关)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 描绘。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

20、注重整体性,模糊性。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 汉字就想到形象。【明灯注】以下部分超出了大纲纲目。(三)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2.反映男尊女卑

21、观念:如“夫”字: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其繁体字)字:手拿扫帚的人为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2.字的本意与后起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人 是通过认识自身来人是万物的,人和自然处于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四)延续传统 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1.反映家庭观念:如“安”字:女人在屋里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字:女人带着儿子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映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五)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1.汉字沟通了语音差异较大的各种方言。书写与语音关系疏远,因此有跨越时空的稳 定性。2.方言使语音不同,

22、汉字使说的不懂得可以看得懂。作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交际工 具,保证了全国的交流,成为政治统一的基础之一。3.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文字相同;从合到分,从分到合,文字不变。4.海峡两岸,文字相同,相通,同宗同源,分裂无理。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1.数量:语言:56个民族,80种语言。(汉、回、满通用汉语,其它民族兼用)文字:57种文字,现用40种,已停用17种。(有的少数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2.语系: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明灯注】与前有矛盾)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1)记录了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状况。2)融合和吸收多民族语言文字,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3)通用汉语普通话,通用汉字的现

23、象,日益普遍【要略之要略】1.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2.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3.甲骨文最早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的。4.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5.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 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6.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 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7.“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说法定名、(班固)的说法定序。8.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写实主义精神;2)人体本位精神;3)原始社会物

24、质条件 和精神生活的反映。第三章中国历史(明灯按:本部分与要略P61P70,P1 69173有重叠,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明灯注】参见表格部分,一目了然)1.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范围内,并非一时一地,而是经长期融合交汇而形成。2.四大区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1)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马家浜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3.我国历史的开端:1965年,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国历史缩微(1)人文始祖黄帝,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走向统一,并有重

25、大发展一父系社会,生力 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一产生战争(2)夏启建立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至春秋末,奴隶社会达2000 年。(3)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关系大变革(奴隶主与奴隶一地主与农民);意识形态里产成了诸子百家。(4)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皇帝制,废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全国多种事物,完善国 家统治机构(5)汉武帝扩大疆土,形成汉文化(汉字/汉人/汉族)。“文景之治”,加强中央集 权。(6)南北朝分裂,形成民族大融合。佛教大发展。(7)唐初百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空前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8)宋代懦弱。面对金元政权,汉族从此

26、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9)元朝统一,奠定了多民族趋势,发展了中国版图。(10)道代强调民族融合,将周边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了中国今日版图!(台湾、西藏、新疆、蒙古)(11)清中叶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明灯注】是补充的材料,原笔记无此内容)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 革。公元前359年一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1)在全国 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2)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 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3)奖励军

27、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4)实行小家庭 制,以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5)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6)统一度量衡;7)制定法 律。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 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 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 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 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 的变革。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

28、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1)创 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 其服务;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4.汉武帝设立太学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 学,立五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5.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 后,

29、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2.推行三长制(邻 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3)创立和实行均田制;4)迁都洛阳,以便 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禁止胡服,改穿汉服。鼓励胡汉通婚。意义: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 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6.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当政时,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王安石主政时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1)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2)在民政方面: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3)在财政方面: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 和税

30、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4)在军事方面: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5)改革科举制度和 学校制度。结果因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 失败。7.张居正变革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内容:政治改革方面:1)推行考成法,对官员 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2)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及其家属占公家的 便宜。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 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

31、大变革。8.戊戌变法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 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1)改革旧的官僚机 构,拆减闲散衙门;2)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3)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4)军队改用新法操练;5)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结果因慈禧太后的顽固 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9.辛亥革命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 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 统。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

32、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意义:结束 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三.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明灯注】要略P41提到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不可不知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共约40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复 兴,民风淳厚,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天下安宁。奖农耕,废苛刑,开言路,重学术,社 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文景之治”。2.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共约50年),出现了百废俱兴,国家安定,经济 繁荣,君臣团结,政治强大的局面。1)贞观之治(名词解释)李世民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23年,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 役,

33、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重视对 人才的网罗,重视科举制度,善于纳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 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 济繁荣,出现“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2)开元之治(名词解释)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厉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3.康乾盛世(名词解释)(【明灯注】“盛”到何种程度?人口从6000万激增到1亿 7千万,故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康熙,乾隆时期(共约120

34、年左右)军事:平定三藩叛乱、平定葛尔丹叛乱、平定回族叛乱、收复台湾农业: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政治贪污(?)、兴修水利文教: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四库全书结果:耕地扩大,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平定叛乱,奠定中国今日的版 图,国势推向高峰四.中国历史名人见图表部分之表5o五.中国史学名著(-)正史正史有三种体裁: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1.纪传体以人物为纲,史记,汉司马迁创。【明灯注】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类文体,班固汉 书断代为史,废掉世家,成纪、表、书、传四体,取其首尾,乃称纪传体。2.编年体以时间为纲,左传左丘明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明灯注】依要略,

35、编年体始于春秋,经查证,笔记的说法正确,左传或 称左氏春秋,是编年体之祖,春秋则不是。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刚,通鉴纪事本,(南宋)袁枢创。(二)专门史1.典章制度史三通:唐杜佑通典(【明灯注】笔记原文作通史,误)南宋郑樵通志(【明灯注】笔记原文作郑焦,误)元马端临文献通考2.会要唐苏冕会要(【明灯注】笔记原文无此,依要略增之)(三)地方志(又称方志)1.全国志:总志、一统志大元大一统志2.省志:(数量最多)湖北通志、顺天府志3.县志、镇志、村志(四)谱牒(又称族谱或家谱)(【明灯注】本部分对应于要略P5556)全国上万种,多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保存最多。清王朝家谱称“玉牒”内容:家世源流,迁

36、移,官职,突出事迹(五)史论、考据刘知兀史通章学成文史通义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乾嘉时期,考据突出。)【明灯注】原笔记漏掉杂史,今补充于下:(六)杂史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唐吴兢贞观政要【要略之要略】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3.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 省港池县仰韶村);4.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 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5.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37、,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6.三皇五帝: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 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五帝:少昊、颛顼、帝善、尧、舜7.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8.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与南方的苗蛮集团。9.(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1 0.(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1 1.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 而也称“卜辞”。1 2.

38、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1 3.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1 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说:齐桓公、晋文 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1 5.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1 6.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17.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 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1 8.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

39、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 些人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史称“洋务运动”。1 9.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20.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21.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22.会要: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苏冕)首作会要。23.(刘向)的(列女传),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第四章中国哲学(明灯按:本部分对应要略的P61P85,以指南整理得最为清晰,原笔记是对指南的整 理和发挥,复习时可三者兼顾)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

40、心是宗教。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 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一.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明灯注】原笔记将张载误作张戴,今更之,张载又称横 渠先生,于易经研究贡献颇大。(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 客观世界。2.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

41、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2)途径格物致知一诚意正心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二.诸子百家(一)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 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 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一道一墨一 法一阴阳一农一名一兵一纵横一杂家。(二)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42、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论语中提出“道德 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明灯注】笔记原文作“事不达”,误,后面还有一段:“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 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所以管理国家

43、 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天命“天命”指天或上帝的命令,“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有时可以作 为有意志的能赏罚的人格神存在,也有自然含义,即不断运行的自然界;“命”是支配社 会生活的盲目的异己力量。孔子尊天,但怀疑鬼神,他认为,因为祭神,所以神存在,对鬼神的最好办法是“敬而 远之”(4)中庸(最高的道德)“中”是“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度量以取中,无过无不及,“庸”指“不 易”。中庸与“和”有联系,容忍种种特殊成分,建立和谐秩序,和谐而不极端。【原注】辅导班教授特别指出:建立和谐社会自四中全会提出,经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 话

44、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升温,已在国人中取得广泛共识。说明新的领导班子已开始 注重传统儒学在当代中国国情的结合。【明灯注】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很重要。什么叫因材施教?佛教已经给出了 答案:教育猪,就要用猪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慧根高的就直接让他在菩提树下站 着,差一点的就让他念经,太差的就让他吃素拜佛。4.孟子的思想【明灯注】指南和原笔记中都遗漏了孟子最重要的观点:义,今一并补 之(1)性善:(孟子的根本观念,一切议论的出发点)人与生俱来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 开端(2)王道:“以德服人”治道的两种方式:王道与霸道。王道通过道德指事和教育

45、来实现,因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霸道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 政治方面,成为“外王”之道。(3)寡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艰难刻苦的修身过程,达到舍身求义。(4)义孟子对儒家思想的一个贡献是提出了“义”。孟子认为,仁是人心,义是人路,在孔子 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还要舍身取义。【明灯注】孔子生前不受重视,常有生不逢时之慨,比起孟子来,他老人家实在幸运,孟子的伯乐是1000年后的朱熹,朱熹将孟子列入四书,孟子才被儒生尊为亚圣,成 为副教主,有谁比这更怀才不遇的呢?5.荀子的思想(1)明于天人之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天,人是人,各不相干

46、。(2)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使人性从恶变为善,必须通过人的修身与教化,兴礼义,制 法度。“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的朴质的自然属性,“伪”是人为,由于后天环境影 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品格。(3)人格培养把礼乐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认为音乐是人情化的调和性艺术,礼乐的交互作用使天下 太平【明灯注】荀子的学说中有法家的因子,有人说他“外法内家”,还有的干脆就把他 老人家直接装在法家的筐里,正因如此,他的弟子才出了两个法家人物,韩非子与李斯,但荀子的思想根本还是儒家(三)道家及其主张1.道家简介道家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宇宙的根本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更是世界的 本原:

4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哲学是一种乱世时期的哲学,战国时代特有的针对乱世而发并能在乱世中行之有效 的学说。是百家中唯一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代 表作道德经,庄子的代表作庄子。2.老子的思想(1)无名之道:(道的基本特征)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2)反者道之动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3)无为而治必要一过度,自然一人为(对立统一)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明灯注】葛洪自号抱朴子,乃源于此)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老

48、子反对周公造作 的礼乐典章制度。3.庄子的思想(1)万物一齐齐物我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是非一是非之争是无谓的争论,因为不存在 是非对错之分。(2)安之若命用完全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师法自然的方式认知世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四)其他八家的思想主张1.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十大主张: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尊天、明鬼与兼爱。(【明 灯注】记忆方法:二尚又二节,三非尊明兼)墨家与儒家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后 期)注重研究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提出名、辞与说的思维的三种形式。对几何和物理也 有研究。墨家自产生起就与儒家唱反调,其十大主张有六个与儒家不同,“兼爱”是墨子学说

49、最 重要的哲学命题,表不分远近亲疏地爱,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非乐即反对礼乐、节制欲 望,非命即不屈服命运,尚同即主张思想统一,尚贤即惟才是举,节用和节葬,即提倡节 俭、节约,尊天与明鬼,则肯定天意和鬼神的存在。【明灯注】要略中还基于意识形态传统,谈到了东汉的王充及其论衡(P74),其实是障眼法,王充是无神论者不错,但王充也是历史上最坚定的宿命论者,他信命而不信神,与墨了正好相反,难道王充也算唯物主义者吗?2.兵家孙武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战争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知人知天。战术:“奇”是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用正兵挡敌,用 奇兵胜仗。【明灯注】孙膑容易与孙武相

50、混,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不妨可以记为:孙膑是 孙子的孙子。3.法家韩非子韩非子诸子百家中最晚的派别,形成中央集权专制理论。韩非子总结慎到、申不害、商鞅 三大派的观点,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势是指 君主的权势地位,术指君主心中的权术。4.名家惠施、公孙龙(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明灯注】惠施,原笔记误作惠师,是庄子的朋友,好辩论,与庄子有著名的“濠梁之 辩”,令后人叹为观止。5.阴阳家 邹衍 周易(后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在“术学”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6.纵横家苏秦、张仪以连横、合纵政策分别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