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沈阳二中2022——2021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一(17届)物理试题
命题人: 沈小冬 审校人: 高一物理组
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48分)
一、选择题(1-8题为单选题,9-12题为多选题,每题4分,多选题错选不得分,漏选得2分)
1.物理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定律就是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有些物理定律或物理关系的建立并不是直接从试验得到的,而是经过了抱负化或合理外推得到的,下列定律的建立属于这种状况的是( )
A.胡克定律 B.牛顿第确定律 C.牛顿其次定律 D.牛顿第三定律
2.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就大
B.当加速度减小时,物体确定做减速运动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则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速度变化量方向都相同
3.一个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升降机的压力小于升降机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与升降机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
C.升降机对人的压力等于人的重力
D.人的重力和升降机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在交警处理某次交通事故时,通过监控仪器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刹车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x=30t-3t2(x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s)。则该汽车在路面上留下的刹车痕迹长度为( )
A.25m B.50m C.75m D.150m
5.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大路同时由静止开头向同一方向运动,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假如动身时甲在乙前方,则确定不能相遇
B.假如动身时乙在甲前方,则确定不能相遇
C.假如甲乙同一地点动身,则0~2t时间内不能相遇
D.0~2t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6.某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状况中(坐标纸中每格边长表示1N的大小的力),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4N B.乙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C.丙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D.丁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7.物体由静止开头运动,所受合力变化如下图所示,则在3 s内物体位移最大的是 ( )
8.如图所示,吊篮A、物体B、物体C的质量相同,B和C分别固定在弹簧两端,弹簧的质量不计.B和C在吊篮的水平底板上处于静止状态.将悬挂吊篮的轻绳剪断的瞬间( )
A.吊篮A的加速度大小为g
B.物体B的加速度大小为g
C.物体C的加速度大小为
D.A、B、C的加速度大小都等于g
9.如图,两个固定的倾角相同的滑杆上分别套A、B两个圆环,两个圆环上分别用细线悬吊着两个物体C、D,当它们都沿滑杆向下滑动时,A的悬线始终与杆垂直,B的悬线始终竖直向下.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环与滑杆无摩擦力 B.B环与滑杆无摩擦力
C.A环做的是匀速运动 D.B环做的是匀速运动
10.如图甲所示,物体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力F拉物体,在F从0开头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先静止后又做变加速运动,最大静摩擦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依据图乙中所标出的数据可计算出( )
A.物体的质量2kg
B.物体的质量0.5kg
C.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3
D.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35
11.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AB、BC、CD连接两个小球,两球质量均为m,A、D端固定,系统在竖直平面内静止,AB和CD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是30°和60°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BC拉力是 B.BC拉力是mg
C.BC与竖直方向夹角是60° D.BC与竖直方向夹角是30°
12.如图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 m 和 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 间的动摩擦因数、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g。现对 B 施加一水平拉力 F,则( )
A.当 F < 3μmg 时,A、B 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 F > 6μmg 时,A 相对B滑动
C.当 F = 9μmg 时,B 的加速度为2μg
D.无论F为何值,A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μg
第Ⅱ卷 (52分)
二、试验题(每空3分,作图题3分,共15分)
13.如图所示重物和物块连接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细线平行于桌面,遮光片的宽度为d,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分别测出遮光片通过光电门A、B所用的时间为tA和tB,用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表示遮光片竖直中线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利用试验中测出的物理量,算出物块运动的加速度a为
14.如右图所示,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试验中,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条细绳必需等长
B.两条细绳的夹角越大越好
C.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必需等大
D.两个弹簧测力计贴在木板表面不会影响弹簧测力计读数
15.用如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图1 图2
(1)图2是试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t. 测出纸带各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为使由试验数据计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计算加速度公式应为
a=
(2)某同学在该试验中得到如下一组试验数据(表中F表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a表示小车的加速度):
0.20
0.30
0.40
0.50
0.60
0.25
0.57
0.89
1.20
1.52
① 如右图所示,请在答题纸相应的图中中作出a-F图象
②依据图表分析,试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
A.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小
B.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C.小车质量太大
D.钩码的质量太大
三、计算题(本题共4道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13分,共37分)
16.物体以30m/s竖直上抛,求到达距离动身点25m处所用时间,g=10m/s2(要有解答过程)
17.如图所示,水平细杆上套一环A,环A与球B间用一不行伸长轻质绳相连,质量分别为mA=0.40kg和mB=0.30kg,由于B球受到水平风力作用,使环A与球B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运动过程中,绳始终保持与竖直方向夹角=30°,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B球受到的水平风力大小;
(2)环A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1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足够长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一端系在小车的前端,另一端被坐在小车上的人拉住。已知人的质量为m1=60kg,小车的质量为m2=10kg,绳及滑轮的质量、滑轮与绳间的摩擦均不计,取g=10m/s2。当人以F=280N的力拉绳时,求:
(1)人与车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人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9.如图,足够长的斜面倾角θ=37°,一个质量为1kg物体由静止开头,在沿斜面对上力F=16N的作用下,从斜面底端向上运动。1.5s后撤去作用力F。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5。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x;
(2)物体从底端动身到再次回到底端的总时间t。
沈阳二中2022——2021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一(17届)物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1-8题为单选题,9-12题为多选题,每题4分,多选题错选不得分,漏选得2分)
1.B 2.D 3.B 4.C 5.D 6.D 7.B
8.C 9.AD 10.AC 11.BC 12.ABD
二、试验题(每空3分,作图题3分,共15分)
13. 14.D
15.
(2)①请在答题纸图4的坐标系中作出a-F图象(图线作成折线或曲线均不能得分)
② A
三、计算题(本题共4道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13分,共37分)
16. 解: (2分)
(2分)
(2分)
(舍去)(2分)
17.解:(1)对B球受力分析,如图,依据平衡条件可得
F=mBgtanθ (2分)
数据代入得 F=1.73N (1分)
(2)选取环、球和轻绳整体为争辩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依据平衡条件得N =(mA+mB)g (1分)
F = f (1分)
且 f =μN (1分)
解得 (1分)
数据代入得 (1分)
18(1)以人和车整体为对象,由牛顿其次定律可知:
(2分)
代入数据得:a=3m/s2 ,方向沿斜面对上。(2分)
(2)以人为争辩对象,设摩擦力向上,由牛顿其次定律,
(2分)
代入数据得:f=200N,沿斜面对上(2分)
19.(1)沿斜面对上运动,由牛顿其次定律得
(2分)
(2分)
(1分)
(1分)
(1分)
(1分)
(2) (2分)
(1分)
(1分)
(1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