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程设计】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必修2--第13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823538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程设计】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必修2--第13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程设计】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必修2--第13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程设计】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必修2--第13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1(2021福州质检)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由于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A优胜劣汰 B过度繁殖C生殖隔离 D性状分别解析:选C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很明显不能杂交,说明两种花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转变C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在生物进化过

2、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断转变,形成生殖隔离时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转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定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选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愿定会导致生殖隔离。4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昆虫抗药性形成的缘由是农药引起了

3、昆虫的变异B生活在地窖中的盲螈由于长期不用眼睛而退化C长颈鹿的祖先中的颈短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D猎豹和斑马通过单向选择而进化解析:选C昆虫本身具有抗药性变异,农药对其起了选择作用,无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B选项体现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猎豹和斑马通过双向选择而向擅长奔跑这一方向进化。5(2021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

4、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选B长舌蝠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确定是否有适应的生物,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6(2022厦门质检)争辩发觉,黔东南小香羊GDF9基因发生碱基对转变,导致所编码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替换,下列各项中会转变的是()AGDF9的基因频率BGDF9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所编码蛋白质的肽键数目DrRNA的碱基排列挨次解析:选A基因发生碱基对转变属于基因突变,所以会转变GDF9的基因频率。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

5、上进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进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转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C D解析:选C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8(2022厦门质检)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争辩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

6、的是()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转变C花期不同阻挡了基因沟通,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解析:选C变异是不定向的,本身存在的,并不是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转变,并不是定向的;由题意知,该植物已经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9(2022泉州质检)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把握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转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一个种群中,把握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

7、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解析:选B在一个种群中,把握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转变。10(2022龙岩质检)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确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转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 BC

8、D解析:选D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变化,但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故没有发生生物的进化。11(2021江苏高考)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像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进展的打算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受了约99 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解析:选C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渐渐形成的;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进展是由自

9、然选择打算的;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受了约99万年的累积;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12(202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争辩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转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选D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淘汰,故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化石是争辩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峻影响与当地有

10、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转变,故能转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二、非选择题132010年8月有关“超级细菌”的报道引发全球恐慌。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它的毁灭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必定结果,细菌毁灭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1)细菌抗病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自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缘由在于菌群中_。(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有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

11、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缘由是_。解析:细菌中由于突变形成抗药性变异,使用抗生素对抗药变异进行了选择,抗药变异菌生存繁殖,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细菌表现出抗药性。有性生殖的生物杂合子中存在隐性基因,因而不易淘汰。答案:(1)基因突变(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很低)(3)定向选择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14(2010天津高考)某地区从1964年开头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

12、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毁灭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逝,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力气_。(4)该地区从今不再使用杀虫剂,猜想将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缘由是_。解析:(1)新基因的毁灭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297%。(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下降,S

13、S基因型频率上升,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力气低。(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SS基因型幼虫更能适应环境,RR基因型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上升,R基因频率下降,这样的持续选择作用导致SS基因型频率最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5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留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像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明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

14、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2)试验步骤: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地区B;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与浅色蛾若干;_;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试验结果:如下表。依据表内数据在下面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表地区项目浅色蛾黑色蛾工业污染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_。(5)分析与争辩:人们观看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试验结果。_。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把握。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

15、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a试验步骤:_。b结果与分析:_。解析:依据试验题目可知,单一变量为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要做到随机分组和平均支配;树皮的颜色与蛾颜色全都时,就是一种疼惜性适应;探究显隐性时,要留意试验结果的全面性,黑色雌雄个体相交,后代可能全部为黑色,也可能全部为浅色,也可能黑色、浅色都有。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2)非工业污染区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3)见下图(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留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a.选择F1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看、记录后代的体色b若后代毁灭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