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嘉峪关市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分散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宽广,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潮湿,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进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进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相互连结交叉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供应了自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打算,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进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猎取生活上不行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靠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经常经济富庶、文化富强,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斗,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进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照旧不断地靠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赐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始终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进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简洁,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斗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靠,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分散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亲热,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气,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分散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潮湿、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富强。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相互连结与交叉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进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供应了自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亲热,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民族分散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靠,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进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靠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进展。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疆土宽广,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斗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分散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气,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缺,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家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真。”项王闻之,烹说者。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周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行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独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居:居住
B.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壁:修筑营垒
C. 及羽背关怀楚 背:背靠
D. 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过:过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项羽性格中有残暴的一面。有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B.项羽兵败垓下关键是楚人背叛了他。深夜,他听到军营四周唱着楚地的歌,大为吃惊,知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
C.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一代英雄。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灭掉了秦朝,这样的人在当时历史上还不曾有过。
D. 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是刚愎自用。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慧,却不愿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鸿门宴》中摘录的句子(2)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格外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宠爱琅琊幽谷的山川秀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8.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试具体分析。(5分)
9. 欧阳修《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表现的情怀应如何理解?(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苏轼词《醉翁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亲热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2)戴望舒《雨巷》写“丁香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 , ”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 。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又前而为歌曰:“ , ”
(5)真的猛士, , 。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留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假如多做,则按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宿 ·店
师陀
①客人投进店里,已是迟暮。
②说是店,其实只是沿路而筑的一间小小的石屋。屋后便是岭,石隙里蓬蓬勃勃生着荆棘和野草,左边植着三五株什么树木,直立的身干高高插入夜空。树下有一座羊舍,用红石片砌的,倒也整齐。越过路,正临着门的是那溪涧;至此水势好像大了些,只听见汩汩的响。
③店家叼了烟袋,立在路旁,等候着客人。“路上好运气啊!”这样招呼着,他堆起笑脸,并没有什么手势。
④店家是一个六十余岁的老人,五短身材,倒有一副粗大的骨架,走路时两脚分开,鸭子似的,足见当年挑过重担,出过大的力气。那装束,使见了的人也分不出是他像熊,或者是熊像他,总觉得可笑。
⑤“好了啊。”牧羊女在灶下招呼了一声。老人蹒跚地走了进去,不久就端出半钵热汤,打发客人洗脚,自己也在旁边坐下,一面嘱咐那姑娘烧饭,一面渐渐装上烟袋。小狗卧在老人脚边,呼呼地打着鼾。不知从何处来的雄鸡,在路上拍着翅,咳嗽着昂然踱了进来。
⑥天色渐渐黑下来了。光辉的星星在窥着人间。悄寂的夜,沉沉地掩盖着群山,对面那岭在朦胧中露出它的尖顶。矮树同荆棘时时发出呓语的骚嚷。那在暗中发光的路,则寂然伸向远处,是纵然贪路的客人也已落店的时分。只有溪涧里的水潺潺流着,一点也不显出疲乏。灶下熊熊的火光在门外的路上、在对岸的崖上跳动着。老人突然从缄默中抬起头来,手插进毡笠下面搔着头,大声嚷道:“要把锅烧红了啊!”“知道了!”那女孩愤愤地这样应着。虽然观看火光已经低微下去,老人照旧咕噜着说:“知道了,不要把自己也塞进灶里去才好呢!”
⑦却说那客人将脚浸在钵里,痒痒的刚要入睡,吵声突然把他惊醒,这就想起那牧羊女。他打着哈欠,问是店家的什么人,说是倘不遇见那位大姐,保不定要在溪谷里过夜了。
⑧老人听了这话,也不作声,一面磕着烟袋,径去招呼灶下的姑娘。“喂,喂,丫头,这客官说是你的熟人哩。”“熟人便怎祥?一个鼻子加两只耳朵!”“呵,你看这嘴!”老人笑着说,“你要知道,哥哥不回来,须怪不得爷爷啊。”
⑨现在我们不妨假想,这家人原来或许并不这样冷清,只因别的人都先后死去,所以剩下了祖父、哥哥、妹妹三口,却是照旧清苦地活着。或者是下山去置办东西时曾答应给她买头巾的哥哥还没有回来,或者是她洗手的时候把戒指落到溪里了,或者是昨天夜里黄鼠狼拖去了她养的小鸡,因此发起脾气来了。
⑩这时那小狗跳到路旁,汪汪大嗥。老人站起来,咳嗽着沿了溪涧走去,过了一刻,又渐渐地转回。那女孩直迎了出来,急迫地问道:“爷爷,回来了吗?”老人眨着眼,打趣说:“爷爷是回来了,哥哥可没有。他说,一生也不回来,连爷爷也不要了,丫头太顽皮!”这样打着哈哈,惹得那狗好像也笑起来,左跳右跳只想和他亲嘴。几乎始终都缄默着的那客人,这时已经洗完脚,在懒散地吸着烟。
⑪在群山上面,密布着和气而渊深的夜,游过淡描的云,溪涧则在荒寂中发出模糊的谵语。就在这与世隔离的山谷里,这终年喃喃的溪边,人们上山打柴或牧羊,一年一年地活着,在石头上生根。这是自然的结果,连嘴都显得笨拙起来了。当吃过饭之后,在挂在墙上的灯下,客人坐在炕上,靠着几案,问起店仆人的家境。店仆人则慨叹一下,慢吞吞向客人诉苦道:山货贱,洋货贵,卖点山货也得上税,祖孙三口欢快不下去了。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作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
⑫最终我们要讲那牧羊女了。她检查过羊舍。独独立在路上。月亮突然从远远的溪涧的彼端升起,树木的影,小屋的影,倒映在崖上、路上,闪闪发光的水上。她遥望着隐入月色中的小径,那通着很多山岭的小径,静静地站了许久,然后无望地叹了一声气,懒懒地走进小屋。
⑬“你讲什么呀,爷爷?”“山魈!”这样说了之后,三个人便都睡了。老人还咕噜着:“明天哥哥会回来的,我派老苍龙把他抓回来。”
⑭不久就只剩下浓浓的鼾声。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选自《师陀散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文章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仆人公宿店的经受,故事虽然简洁,但情节曲折、紧急,极富戏剧性。
B.文章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如爷爷“眨着眼,打趣说”等就表现了爷孙之间的深情。
C.“熟人便怎样?一个鼻子加两只耳朵!”这一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牧羊女在爷爷面前的娇嗔和盼哥哥回来的焦急心情。
D.牧羊女最终无望地叹气,懒懒地走进屋去,是由于她担忧哥哥的下落,更担忧自己将来的命运。
E.文章中所描写的小店是旧中国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当时社会贫困落后,民不聊生,人民对政府有着猛烈的不满。
(2)请简要分析店仆人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第⑫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至于客人,我们权且把他当作调查民间的‘调查家’吧”,假如你是那位“调查家”,你能调查到些什么呢?试联系小说内容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粱漱溟:仁者不忧,乐天知命
张昌华
梁漱溟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之说,因此他“乐天知命”。
抗战期间,袁鸿寿先生在桂林七星岩宴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谈天,恰敌机在头上回旋下“蛋”,袁鸿寿夫惊失色,要避,“万一‘中头赏’何以对天下人!”而梁漱溟则冷静自若,谈天如常。
梁漱溟面冷,似不苟言笑,但也不乏幽默。1944年在桂林梁漱溟的续弦婚礼上,吵闹非凡,仪式无法结束,让大家扫兴也不好,梁站起来说,自己宠爱听京剧《盗御马》,借剧中人台词并做起身告辞状,说“告辞了——”(拖长声),他就借机扬长而去,众人随之退场。
40年月,在重庆、桂林办勉仁国专期间,他以“得天下英才而训练之”之宗旨,接纳不少穷困的同学;他明知有些师生是从事民主和同学运动的,也乐于疼惜。当同学被捕时,他多方奔跑、呼吁,亲笔书函甚而挺身交涉,保释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同学。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的勉仁国专一度成为民主运动的“疼惜伞”“避难所”。
“文革”中,他以格外幽默而带有不屑的意味向批判者说:“给我贴大字报,自是应有之举;……责斥我驳斥我,全是理所当然。这种驳斥、责斥与其少不如多,与其轻不如重,假如平淡轻松,则不带劲,那倒不好。”
他的平易近人是有口皆碑的。每遇有人相求,只要他认为在理,从不厌烦劳;复信不假他人之手,即在垂暮之年,一时无力作复,他都要在未复的函件上注明“待复”。对八方的不速之客,无论对方年长年幼,位尊位卑,他都竭诚相迎、让座,客人告辞,送至门外,还鞠躬揖别。梁漱溟国际学术争辩会开幕式上,他已九十一高龄。发言者大多坐在主席台上讲话,他发言十五分钟始终站立,主持者三次请他坐下,他谢绝。敬人者人恒敬之。
梁漱溟晚年回忆一生说:“我曾哭过两次,一次在曹州,系由同学不听话所致;另一次是陈铭枢出卖了李济深,使李被蒋介石软禁汤山温泉一段时间,我觉得太不应当,曾大哭一场。”
对于死,他早已参悟透。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他于1988年4月底因病入院,儿孙昼夜轮番陪床侍侯左右。5月他还接受一台湾记者的采访,只说:“留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此可视为他的遗言。5月11日他把长子培宽呼之床侧,示意有话要说。培宽备好纸笔,他说:“人的寿命有限度。大夫说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有时候吃点药,吃点合口味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必延长寿命。”培宽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地说:“火化。”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享年九十有五,在近百年人生舞台上,他饰过主角,演过配角,跑过龙套。辉煌也罢,暗淡也罢,与世人一样,都是历史中匆忙过客。所幸者他以长寿之资,在朋辈友人中最终一个把笑声留给观众。他弥留之际说的最终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摘自2022年6月8日《文汇读书周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梁漱溟先生以“得天下英才而训练之”之宗旨接纳和疼惜穷困的、从事民主和同学运动的同学,体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者”胸襟。
B.“给我贴大字报,自是应有之举;……责斥我驳斥我,全是理所当然”,表现出梁漱溟先生对“文革”中的批判者的不满和愤慨。
C.九十一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在学术争辩会开幕式上谢绝坐下,始终站立发言,由于他认真对待这次发言,敬重每一个听众。
D.1988年5月梁漱溟先生在住院期间接受采访时,只说:“留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从中可以看出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展前景的担忧。
E.梁漱溟先生对长子培宽说的话,表现出他面对死亡的一种坦然、顺其自然的心态,说明他对于死早已参悟透了。
(2)“乐天知命”是“安于自己的境况,由命运支配”的意思,文中哪些大事表现梁漱溟这一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先生有“中国最终一位儒家”之称,作为“仁者”,他的“仁心”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梁漱溟说:“他饰过主角,演过配角,跑过龙套。辉煌也罢,暗淡也罢,与世人一样,都是历史中匆忙过客。”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可以完成的,必需让区域联动起来,建立治理环境的联系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________,才有可能治好整体性环境污染问题。
②在巴基斯坦军队杀死最终一名躲在红色清真寺的伊斯兰武装人员之后,军队周四在毁坏烧焦的废墟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他们对有多少平民死亡这个问题______。
③领导干部以实名身份开“微博”,就应当从群众的角度动身,深化思考怎样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吸引群众,与群众________,争辩各类难点热点问题,争辩政府有关工作。
A.齐心协力 闪烁其辞 开诚布公 B.齐心协力 模糊其辞 开诚布公
C.和衷共济 模糊其辞 推心置腹 D.和衷共济 闪烁其辞 推心置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受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进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两千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英勇的人民,探究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简洁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呈现的团结互信、公正互利、包涵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更显得重要和贵重。
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有大有小
②但驼铃声声,舟楫相望,丝绸之路从未完全中断
③尽管古代交通和技术条件远逊于今
④但都因丝绸之路受益匪浅
⑤尽管多次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⑥但商人、学子、使节排解困难险阻,以极大的毅力和士气开拓和经营丝绸之路
A.①⑥③④⑤② B.③②①④⑤⑥
C.⑤②③⑥①④ D.⑤④③②①⑥
16.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生疏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优秀启蒙读物。《笠翁对韵》的内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使学习者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下面文段节选自《笠翁对韵》,但缺失两句,试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完整。(5分)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 。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理解下面一组句子,然后用一个单句概括狭义的新闻相关学问。(6分)
(1)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
(3)新闻语言:具体、精确、简练。
新闻就是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天早上,一同学在早餐店喝豆浆,由于赶时间,很快就喝完了。其次天,他还是在这家早餐店喝豆浆,他一一勺渐渐地喝,觉得味道真好。他问店主,这两天豆浆的味道怎么不一样。店主说:“我这里豆浆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味道呀。”
请依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C.解析:C项表述与原文不全都,原文说“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进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相互连结与交叉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
2. D.解析:“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进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
3.C.解析:A项,“有相当大的困难”不合文意。B项,“委屈”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民族是主动情愿的靠拢甚至合聚。D项,无中生有,“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
4.B.(A.停止;休息;止息;过了C.离开,舍弃D.错误)
5.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6.B(结合译文即可理解。)
7.
(1)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缘由,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翻译】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缺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家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周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莫非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始终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始终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气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支配你呀才妥当?”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期,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独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慧,却不愿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最终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莫非不荒谬吗?
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奇怪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秀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制造了一个奇怪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奇怪:此明月之夜,人们由于受此奇怪乐曲所沉醉,迟迟未能入眠。(评分标准:结合诗歌解析内容,能否具体分析,酌情给分,不必拘泥)
9.这首词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奇怪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照旧留人间。
【诗歌解析】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制造出一个奇怪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崠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格外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自然妙趣。此句照旧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奇怪。“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奇怪:在此明月之夜,人们由于受此奇怪乐曲所沉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自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心情。“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间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久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久朝着一个方憧憬前流淌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行能完善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奇怪,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奇怪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照旧留在人间。词作最终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格外惊异。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支配,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支配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10.(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其余略
11.
(1)B.3分,C.2分,D.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力气。A项,“情节曲折、紧急,极富戏剧性”不恰当。D项,“更担忧自己将来的命运”于文无据。E项,“民不聊生,人民对政府有着猛烈的不满”在文中无体现。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力气。分析店仆人的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把店仆人这一形象放在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其形象;②抓住店仆人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分析其性格;③分析其性格形成缘由时要考虑他那个年月特殊的生活背景。
答案:店仆人是旧中国贫困山区的一个患病不幸(或生活贫困)、性格幽默开朗、疼爱亲人的老人。①他的亲人相继离世,只有孙子孙女相伴,孙子又外出未归。②虽然世事困难,生活穷困,但他诙谐好玩,乐观开朗。③尽力劝慰“发了脾气”的孙女,牵挂外出未归的孙子。(只要答出两个方面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力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渲染故事气氛,增加故事真实性;烘托人物形象;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进展;衬托人物心理。答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①环境幽静、朦胧,营造了一种冷寂的氛围;②烘托牧羊女未盼到哥哥回来的无望之情。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共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力气。此题虽为探究题,但答案必需依据原文内容。小说的仆人公宿店,接触到了店里的人,感受到当地的民风。从仆人公接触的人看,他们虽生活困难,却乐观开朗;祖孙之间、他们和住宿的旅客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关爱;小店所处环境清静,富有生活情趣。抓住这些即不难作答。
答案:人们生活贫困,度日困难,但乐观乐观地面对生活;乡村清静,富有生活情趣;人们相互关照关爱。
12. (1)A.3分,E.2分。解析:B.选项中的“不满”“愤慨”,文中无依据。D.说“留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并没有表现出对其进展前景的担忧。C.选项“学术争辩会开幕式上”漏掉了定语“梁漱溟国际”。
(2)①面对敌机轰炸,自若如常;②面对“文革”批斗,幽默不屑;③面对生死考验,顺其自然。
(3)①创办勉仁国专,奔跑营救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民主运动供应疼惜,体现出梁漱溟先生以救天下疾苦为己任的爱国情怀;②对待相求之人,只要有理,从不厌烦,以诚相待,体现出梁漱溟先生留意诚信的贵重品质;③先生曾由于同学的不听话和陈铭枢出卖李济深而哭过两次,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对同学和友人的担忧和关怀,体现出对是非的推断,对善恶的理解。
(4)类似小写作题。开放性题目。符合要求,书写整齐,字数在200字,方可得满分。
13. A.解析 齐心协力:犹言“同心合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强调合力;和衷共济:比方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侧重齐心。从语境意义上看,第一空应选“齐心协力”。闪烁其辞:指说话吞吞吐吐,不愿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模糊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从语境意义上看,其次空应选“闪烁其辞”。开诚布公:指诚意待人,坦白无私;推心置腹:比方真心待人,从语境意义上看,第三空应选“开诚布公”。
14.D【解析】A“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B中途易辙,去掉“是”。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15. C..解析 分析文段可知,所选语句的核心是介绍“丝绸之路”的相关状况。⑤句承前讲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变故;②句写现今的状况;③⑥句是从技术与现实层面写“丝绸之路”开拓的不易及古人对其经营的状况;①④句写“丝绸之路”上各国家的相关状况,与下文相呼应。
16.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2分)。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3分)。
17. 新闻就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确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快速、真实、精确、简要的报道。
或者: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确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真实、简要、快速的报道。
相关资料;
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真、实、强、短、快、活。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快速准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行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新闻必需具备五要素: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大事(What)、缘由(Why)(包括经过、结果)等五个要素。
18. 审题:品位(味);时间、心境与感受;快与慢;功利追求与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