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读《道德经》有感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818793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道德经》有感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道德经》有感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道德经》有感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道德经》有感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道德经》有感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道德经有感精品文档 读道德经有感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纱;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

2、,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读了道德经及其白话译文,查阅相关资料,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3、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出来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神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 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哪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

4、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啊!二、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老子坚持自然的辩证法则,反对片面的思想,不懂老子的辩证法就读不懂老子。很多人认为,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冲突和矛盾,缺乏斗争进取精神,体现了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这是没有领悟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以弱胜强以及以退为进的辩证思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67章)意思是,我一直有三件宝物并坚持保持它。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贵柔守雌(慈悲为怀)就

5、能勇往直前;俭约惜物就能丰而广;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老子的这段话集中体现出他以退为进的精神。当然,老子也绝不是一成不变地贵柔守雌,对于个别违抗者,他也绝不会手软:“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74章)老子的三宝是统治者巩固权力之道。而当处于弱势的时候,老子又主张以弱胜强的道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故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凡是能攻克坚强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因此水是不可替代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没有哪个能做到。老子讲得很清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6、”(67章)他的贵柔守雌,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的真正威力所在,老子是积极人生、斗争进取的。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辩证思想的哲学家、思想家。然而,他的辩证法并非完美无缺,历史的局限使他只看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但没有看到事物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即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7、”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大指导意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三、抱怨以德,追求至善道德经强调圣人应“报怨以德”,即应以德来把怨相报。在79章中,道德经又对“报怨以德”这一主张作了具体论述,即“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意是说,调和巨大的怨恨,必定有余留的怨恨,怎么可以说是做了好事呢?因此,圣人拿着债权合同的回执,而不向欠债者讨债。所以说,有德的人就主管合同,无德的人就主管税收。自然规律是没有私亲的,它永远帮助有德的至善之人。与此同时,道德经又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形象地解释至真至善。例如,道德经第8章以水作比喻,来形容至

8、真至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所以和大道极为相似。水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而宁静,交接善良的人们,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良机。正因为不去刻意争夺,所以就不会有过失。这段话,通过对水之“上德”的论述,把“上德”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又如,道德经第41章以谷等作比喻,来进一步阐述至真至善之德。“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其意是说,崇高的德好像低谷,广

9、博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苟且,质朴纯真则好像污秽。上述这些比喻,使人们更能深入领会道德经所言的至真至善之德。道德经将至真至善作为道德追求的理想目标,提出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49章)“报怨以德”、“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等主张,这对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个人修养有重要启示。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总体上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怎样推进上述四个方面的和谐,而道德经所主张的德育理想目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思路。那就是,必须塑造“上善

10、若水”的崇高品格,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善,让整个社会互帮互助,让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以心交心,坦诚相见。同时,也应该具有“德若谷”的博大胸怀,有容人之量,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让“以德报怨”这一道家哲学的思想精华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四、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无为而无不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道德经所主张的修身养性之道。适度地追逐名利,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名利绝不能过分苛求,更不能为名利所困,让名利成为人生的惟一追求。为物所累,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异化做法,太多的现代人把追逐名利看成人生的全部意义,进而导致了很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的确,一些苛求名利的人为了一个空虚的荣誉,

11、经常会费尽心机,甚至会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即使如愿以偿,得到的也往往是被异化的荣誉而非真正的荣誉。如何引导人们在新时期正确对待名利,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在这方面,道德经所主张的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修身养性之道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发。淡泊名利,并不是放弃名利,而是启发人们不要刻意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利。实际上,一个人该得的名利往往会很自然地得到,不该得到的名利刻意追求了也不一定如愿,即使勉强如愿也会欠下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心债。因此,只有淡泊名利,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名利,才会得的坦然,舍得洒脱,才不会被名利所困扰。其实,淡泊名利也不一定会丢掉本属于自己的名利,有时候得到的反

12、而会更多。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淡泊名利,才会知足常乐,才能经常保持一种幸福的心态,才能笑对人生。因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无节制地放纵欲望,贪得无厌,最终将会一无所有,甚至酿成大祸。道德经里讲“无为而无不为”, 即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可是到了后来,什么都会了,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学习时,刚开始什么都不知,大脑应一点主观的东西都没有,反而更容易守静,更容易做到顺其自然。我们做什么事,不能由大脑预先决定,应该根据个人心性具体情况和“天时、地利、人和”来决定。佛家的“随缘”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第32章,道德经提出了“天地

13、相合”(即天地阴阳相交合)的思想,其中内在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因素。在其他章中,道德经又讲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例如,第25章中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论述,不但指明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而且也对大自然的至关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又如,在第42章讲述了世间万物皆生于道的自然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再次指明了世间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道德经一方面认为万物自道生,另一方面又认为万物生而有道。 “道”是万物的总根源。从中可以发现,人和世间万物一样,均来源于“道”,因此,人们应像爱护自身一样来保护包括自然界在内

14、的世间万物。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步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们享受到了工业社会带来的极大便利。但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世界各国在很长时间内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工业的发展能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问题。在工业化初期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那么,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道德经的天人合

15、一以及道法自然的理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天地相合”的理念,而天地相合就意味着天人合一。既然天人合一,人类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够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到头来定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今天的臭氧层遭破坏,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均是这方面的例证。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对大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必须走既要发展工业化,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做,人与自然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综上所述,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给我们带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真的有必要读一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