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al):是从医学中分支出来的独立学科,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制定预防措施和决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 健康:身体、心理以社会适应都处于完好状态3.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以其中的各种因素。4.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环境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生物学种群与数量,各生物群落之间的数量比例之间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5.
2、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可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但金属及某些难分解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不断浓集,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外界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称为生物富集作用6.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s):环境污染物可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传播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加,使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浓度远高于低位营养级体内浓度,称为生物富集作用。7.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结构的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平衡破坏,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8. 公害(public nuisance):人为造成的广泛的严重环境污染,
3、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9.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环境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后,在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的总量或浓度下降的过程10. 毒物(toxicant):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很少剂量进入人体即能产生病理损害作用的物质11. 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对整个机体及其后代,甚至整个群体的健康产生有害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又称环境雌激素12.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含有大量磷、钙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体,使藻类及其他水生浮游生物大量迅
4、速繁殖,使水中的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及其他水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3. 生物地球性化学疾病(bi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使当地土壤、水、植物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或过低,是当地人或其他动物从环境中对该元素的总摄取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需要而引起的疾病。14.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在较严重的确定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病症,患者生后即出现智力低下、身材矮瘦、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15.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每日必需靠膳食供给的氨基酸。16. 营养(nutrition):人体摄入、
5、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用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或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17. 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cid amino):人体合成蛋白质时,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合适,当某一氨基酸大量缺乏时能够使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率下降,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18.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食物中各种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将富含富含某种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氨基酸的食物共同使用或混合,能够使混合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向适合比例靠近,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提高食物的生物学价值,促进健康。19.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
6、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糖类和木质素。20. 基础代谢:维持最基本的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须的能量消耗21. 食物特殊动力学效应:又称食物的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是由于摄食活动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22. 营养缺乏:由于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引起的严重营养低下,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和病征。23.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由摄取食物而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和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24. 食物中毒:由于摄入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出想的非感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25. 职业紧张:在某种职业条件下
7、,工作需要超出个人的应对能力而导致的生理或心理压力26. 工效学:以恩为研究,研究人、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实现人在生产过程或其他活动中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并提高生产效率27.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劳动者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接触到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导致的特定疾病。28. 工作相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或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发病的发病率升高,潜伏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加重等,这些疾病都成为工作相关疾病。29. 职业特征(occupational stigma):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轻微,并不足以引起病
8、理损害,但可引起体表的变化,如胼胝、色素沉着等,这些变化在生理范围内,可以认为是机体对有害因素的代偿性适应或适应反应,称为职业特征30. 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物质31. 肺尘埃沉着病:又称尘肺(pneumoniosis)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32. 矽肺:是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而导致的以肺组织弥漫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33. 高温作业:生产环境中有生产性热源,以该地区夏季通风外界的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环境温度高于室外温度2度或2度以上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34. 中暑
9、:在高温环境下由由于机体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相关疾病35. 局部震动:又称手传震动,为手接触振动源,震动通过手传至全身2. 医学模式的转变: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 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被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不易被生物体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的积累不会对生物体造成致命性损伤(4)生物放大作用沿食物链传递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紧密联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人类对环境的适
10、应性: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体形成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但这种适应具有一定局限性。当环境变化轻度过大,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破坏人体的适应机制,就将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效应。(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地球社会环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类并不是只被动的依赖环境、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避免有害因素,主动地依赖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条件,促进人类更好的发展。5.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策略:(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无病期或疾病前期,是针对病因和致病因素,采取有效地综合预防措施,防止和减少疾病的发生。(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或三早预防,是在疾病早期或临床
11、前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止或减缓疾病的进展。(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是在疾病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地治疗或康复措施,目的是防止伤残,促进及早康复,促进健康,延长寿命。6.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1)有益效应:色素沉着,杀毒,预防佝偻病,增强免疫功能(2)有害效应:红斑效应,对眼的有害作用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环境污染影响范围大,人群广(2)多样性: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来的毒害作用形式多种多样(3)复杂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多属多因多果,机制非常复杂(4)长期性:很多环境污染物可长期存在,并长时间影响人类健康8.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直接作用
12、(1)急性中毒:大气污染物急剧增高,使人体吸入大量污染物,引起急性中毒,主要由光化学烟雾和生产事件引起。(2)慢性炎症:长期吸入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慢性炎症反应。引起呼吸道和眼部炎症反应。(3)变态反应:大气污染中的很多成分为致敏原,能够引发变态反应,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4)致癌作用:研究发现,肺癌的发生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5)机体免疫力下降间接作用:(1)温室效应(2)酸雨(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9.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硫:(2)氮氧化物(3)颗粒物(4)光化学烟雾10.常用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1)空气清洁程度指标:二氧化碳,菌落数量,新风量(2
13、)室内致病微生物污染:溶血性链球菌(3)室内空气化学物污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4)室内空气放射性核素污染:氡1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1)烹饪及燃料燃烧(2)建筑与装饰材料(3)家用化学品(4)室外污染进入12.生活饮用水质卫生要求:(1)水中不含病原菌及寄生虫虫卵,防止发生和传播水介传染病(2)水中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核素的含量对人体物损害作用(3)水质感性状良好(4)饮用水需经过消毒,且复合出厂水消毒剂含量13.氯的杀毒机制:次氯酸为小分子,电中性,可穿过细胞壁,而且为强氧化剂,可破坏细胞膜,增加其通透性,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DNA、RNA等漏出,次氯酸还能干扰酶系统,如使磷酸
14、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氧化,使其死亡。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其对核酸的致命性损害。14.影响氯消毒效果的因素:(1)氯含量和接触时间:要保证充足的释氯量和充足的接触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2)水的PH:氯化消毒,水的PH不宜过高(3)水的温度:水温低消毒效果差,水温高消毒效果好(4)水的浑浊度:水内的颗粒物能够使微生物凝固成团,影响杀毒效果(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除腺病毒外,肠道细菌比肠道病毒对氯化消毒的敏感性高1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地区性(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水平具有明显相关(3)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的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摄入量-反应关系1
15、6.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17.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1)储能和供能(2)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吸收(3)提供人体必须脂肪酸(4)胆固醇和磷脂是细胞膜和脂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5)增加食物美味,促进食欲,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18.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功能:(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4)吸附化学物质19.促进和抑制钙吸收的因素20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伦敦烟雾事件(2)慢性危害;四日市哮喘(3)致癌作用云南省宣威市的肺癌(4)遗传毒性21.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痛痛病事件、水俣病事件22.环境
16、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2)剂量或强度(3)接触时间(4)环境因素(5)个体易感性23.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1)食物应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素(2)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适宜()经过合理烹饪加工等()对人体物毒害作用.25.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特征:(1)引起疾病致病菌是存在于食物中的致病因子(2)食用某种食物能够引起感染和中毒性质的疾病(3)食物是食源性疾病流行和爆发过程中传播病原体的媒介26.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1)疾病潜伏期短,发病快,呈暴发性(2)中毒者均呈现相似的症状,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胃炎症为主(3)中毒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
17、中毒者对正常人群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物,发病停止(5)从有毒食物及中毒者的生物检材中均能检出与中毒症状相一致的病原27.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多可定量检测(3)接触相同的有害性职业因素的人群,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例(4)如能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5)大多数职业病无特异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28.职业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指消除或减弱有害性职业因素,使劳动者不能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卫生标准(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是在一级预防没有达到预防效果,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害职业者的健康时,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
18、治疗,防止职业病的进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疗效(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是使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止病残,促进健康,延长寿命29.铅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1)中枢神经症状:是铅中毒的早期常见症状,表现为头痛、乏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失眠和食欲不振,继续发展可出现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出现铅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疾病:口内有金属味,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隐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3)血液和造血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为轻度,外周血中出现嗜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碱粒红细胞增多(4)肾脏损害:早期主要累及远端肾小管,出现氨基酸尿、葡萄糖尿、
19、磷酸盐尿,后期可出现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萎缩,导致肾功能不全。30.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1)脑衰弱综合症:大脑皮层抑制减弱,兴奋相对增强,患者睡眠障碍,表现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全身不适(2)震颤:早期主要发生于手指、舌、眼(3)口腔-牙龈炎:表现为流涎,牙龈红肿、出血、流脓、压痛(4)其他:如胃肠功能紊乱,肾功能损害等。31.苯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1)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中毒症状: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2)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是汞中毒的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中性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空泡及碎裂细胞。血小板减少。早期红细胞由于代偿作用
20、及寿命较长,数量并无明显减少。后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32.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局部作用:尘粒对局部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2)呼吸系统疾病:肺尘埃沉着病,粉尘沉着病,有机粉尘引起的肺疾患如棉尘肺(3)急慢性中毒:吸入铅、锰、砷等粉尘等可引起中毒(4)呼吸系统肿瘤:吸入二氧化硅、石棉等粉尘可引起肺肿瘤或呼吸系统其他部位肿瘤(5)粉尘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33.矽肺的发病机制:(1)巨噬细胞损伤崩解:巨噬细胞吞噬石棉尘粒后崩解死亡,释放出的尘粒再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反复发生的巨噬细胞吞噬崩解死亡是矽肺发生前提条件。(2)胶原纤维增生和矽结节形成:胶原纤维增生为矽结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多种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协助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或网织纤维或胶原纤维的合成、免疫系统被激活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于胶原纤维上,使其发生透明样变。34.矽肺结节的改变(1)结节型(2)弥漫间质纤维化型(3)矽性蛋白型(4)团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