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命题人: 谌湘蓉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命题范围:必修一 第1一13课)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I、“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晋 B、齐 C、宋 D、燕2、(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
2、成中心集权体制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丢失“共主”地位 B、宗法制度遭到严峻的破坏 C、诸侯间争霸战斗日趋激烈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4、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A、公元前231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315年 D、公元前214年5、
3、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达到了顶峰6、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渐渐重视廉政建设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训练的重视程度加深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心集权的趋势7、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
4、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缘由是 A、性格怯懦 B、清朝祖制 C、君主制度 D、宗法制度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减弱 D、新的权利机构毁灭9、17世纪40年月,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受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
5、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头,世界的天平开头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进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以及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进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气的对比及变化10、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公正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化 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A、 B、 C、 D、11、“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
6、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进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顺应了中国历史进展趋势 C、担当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2、“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旅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斗后所签订不公正条约的批判。该战斗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头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制造了条件 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供应历史契机 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3、“惩办损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全部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
7、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公正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4、上课的时候,争辩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有几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与规律的是 A、袁世凯称帝,君主专制又回来了,民国不再有民主共和,说明失败了 B、民国建立,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说明革命成功了 C、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说明民国与清朝一样专制,革命自然是失败的 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民国由此进入法治轨道,说明革命成功15、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毁
8、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定的因素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16、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脂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由于它排解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生疏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 A、直接民主具有确定的合理性 B、直接民主有着严峻的局限性 C、希腊民主更应强调集体统治 D、希腊民主是
9、人类的黄金时期17、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四血缘部落而代之以十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方法奇异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B、基本动摇了旧的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C、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头掌权预备了条件 D、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18、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全部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
10、全都: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19、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何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转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殊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完全抛弃理性的原则 B、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C、罗马法留意疼惜妇女权益 D、婚姻制度渐渐走向世俗化20、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规律关系最精确的是材料结论A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与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
11、获得了公正的权力B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C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光荣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D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下院)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共和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21、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久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确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宏大历史大事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斗争 C、民主
12、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22、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政府由选举产生对国会负责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23、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当填写 A、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展 B、德意志皇帝把握了巨大的权力 C、德意志帝国中心权力的加强 D、工人运动威逼德意志帝国统治24、如右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打算革除权倾一
13、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大事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B、威廉二世的打算符合帝国宪法精神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颜色照旧深厚D、德意志帝国照旧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第I卷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进展简要进程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4、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其次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其次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其次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5、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由于它制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由于它制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公正。”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面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支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全部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很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度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
16、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进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缘由。(14分)(2)结合所学学问,试评述材料二中对美国革命的生疏。(8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察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察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
17、政巡察体系(中心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察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察),即刺史巡察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心集权的统一性。清朝中心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订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协作。唐朝巡察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察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例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
18、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察。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依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出名法学家担当,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察,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一般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察监察制度之借鉴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历史沿革。(8分) (
19、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察制度和中国古代巡察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10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外务部(1901年)人员组成设总理大臣(以军机大巨兼任)设专职大臣五人下设机构英(兼办奥匈及西洋各国)、法(兼办荷兰等三国)、俄(兼办日、蒙等)、美(兼办德意等八国事务)、海防五股和司务厅、档案房。并设附属机构同文馆和总税务司办理外交事务的四司;掌编译、新闻及储才的机构;掌管文档及内部事务的机构职责通商事务,外交事务,贸易和边界事务及其他对外交涉事务条约的签订和履行,派遣和管理驻外大臣,疼惜外商、外侨和教士,办理各种贸易、关税、国债、铁路、邮政、工矿、海防、边界以及留学、招工等一切对外事务 依据中国历代中心官制史和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整理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学问,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进展趋势的角度比较这两个外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