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1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中山市龙山中学 林佳教学目标设计通过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主见的了解,理解理学的两大派别及其基本主见;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促进同学理解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是儒学的哲学化,并且学会辨证地评价理学。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 “为天地立心”:天地原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一般民众,这句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家立命服务。“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由于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期望恢
2、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诗,便是出名的横渠四句,继承了先秦儒学以来关注社会现实的“入世”精神,表现出猛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气节凛然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学过程一、理学的毁灭:儒、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李觏集儒佛对比,儒学的不足是什么?佛教为什么能让很多人追随?在同学相互问答的基础上补充与引导,进而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
3、教,陈义甚高,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供应解释与劝慰,缺乏治心的手段。儒学危机佛教却有大量追随者,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流离失守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劝慰,佛教满足了宽敞民众的愿望,犹如饥饿之人遇到食物一般。其实,不仅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宗教深得苦难人民的心。社会危机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一些士大夫痛心疾首,期望重振儒学。儒家的包涵性和唐宋兼容并蓄的文化背景,使儒家学者从佛、道中吸取养分,儒学有了重大突破,一种新的思想理学在宋代毁灭了。 学者探究总结:社会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统治腐败,战斗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化。儒学危机:汉代儒学体系的不足,加上佛、
4、道的传播,儒学毁灭危机。“三教”合一:儒、道、佛相互渗透,儒学从佛、道中吸取了特长。学者探究:富有责任感的儒家学者不断思考、探究,试图改造儒学。二、程朱理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从已有学问动身,可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理学家苦心地探寻“理”,“理”指的是什么?“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是人们必需遵循的道理。有人说,儒学缺乏哲学思想,这种观点在理学诞生后就不再成立了。那么,程朱理学属于什么哲学范畴呢?答: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
5、一件与它理睬过。 朱子语类如何才能猎取“理”?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充、引导“理”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可以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地争辩事物加强对“理”的体验格物致知。“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而“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化细致探究,达到生疏事物本质的目的。那么,这个探究是不是搞科学争辩啊?不是的,细致探究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宋代理学学习争辩者甚多,那么,官方对理学是否重视呢?其实,理学初期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同学被斥为“伪徒”,南宋晚期才成为官方哲学。到元明清科举考试尊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程朱理学渐渐统治整个思想界。其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有句很出名
6、争议性也很大的主见“存天理,灭人欲”。总结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理”的含义:世界本源,伦理道德,人性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历史地位:南宋从民间学问上升到官方哲学,影响深远三、陆王心学心学,顾名思义,强调“理”源于人的内心而非外物。“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这句诗说明白什么呢?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充、引导一个人在孩提时候就知道爱父母,长大晓得钦师尊长说明爱心生而有之。陆九渊认为,伦理道德原本在人的心中。“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诗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这是什么意思?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
7、充、引导学问越是简洁越简洁广为人知,而繁琐支离的学问不易传播。言外之意,他们的学说比朱熹的简洁易懂。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充、引导从朱熹那里,我们知道了博学广识的意义,从二陆那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多思考、用内心感知的启迪。那么,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思想分别属于什么哲学呢?答: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王阳明早年信奉朱熹学说,为了格物致知,一次,他与伴侣先从自家花园的竹子格起,对着竹子想穷尽其中的理,结果伴侣不出三天就病倒了,王阳明坚持了七天,理没有格出来,人却大病一场。始终苦心求理而不得的王阳明,在后来仕途
8、患病重挫、谪居乡野时发觉了理之所在: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之后,发配到偏僻的贵州龙场。从繁华的京城到荒芜的龙场,王阳明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心里布满苦闷与悲戚。在他谪居龙场的三年,那些没有什么学识修养的山野村民,截然不同于京城中勾心斗角的官员,他们为他修房建屋,挂念他渡过难关,不仅给了他生活的士气,而且启发了他,他发觉:“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亭前格竹格不出伦理道德,龙场的经受让王阳明发觉哪里有伦理道德?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充、引导伦理道德在心中而不在外物。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有人卑鄙无耻、有人勾心斗角,他们也有伦理道德吗?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充、
9、引导有的,只是被蒙蔽了,只有去除私心和物欲,愚夫愚妇也可以像圣人一般高洁。这就是王阳明的哲学信念“致良知”。王阳明的思想是对陆九渊思想的继承和光大。“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理学和心学治学方法不同朱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陆九渊:制造本心,六经皆我注脚。王阳明: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小结: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理”之所在:“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制造本心”,内心反省;“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总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10、“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乐观影响。不同点对理的生疏不同理是客观存在的(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 心即是理(理是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方法不同 格物致知制造本心;致良知从道德主见上看主见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见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四、对理学的评价历史叙述:徽州牌坊 贞节牌坊唐宋较少,可见唐宋对妇女的约束较小,而自元代以来,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格外严峻。理学与心学都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11、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学问根底是相同的,是理学的两支。现实生活中的理学家怎样处事呢?朱熹为官时为社稷平稳出谋划策,上书朝廷反对与金和议,力主抗金,体恤百姓疾苦,不畏强兵与权臣;不为官时则招徒授学传承抱负,始终不改其志。陆九渊为官、教学与朱熹相像,为官实干清廉,讲学授徒,重视训练事业。从这些理学家的经受中,我们看到理学的另一面是什么?依据同学回答状况补充、引导重视精神力气,留意道德修养,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理学的消极影响:压抑人性,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乐观影响:重视精神力气,留意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扩展:儒家的阶段特征先秦:孔子的“仁”和“礼”(强调道德和秩序);孟子的“仁政”(强调治国平天下)。 荀子礼法结合。儒家未受重视。汉代:糅合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神学化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念;社会化的三纲五常普遍道德伦理规范。儒家获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宋明:继承:孔孟正宗;三纲五常;兼容并蓄;入世精神; 新进展:吸取佛道思想;力图贯穿宇宙人生命运,哲学化和思辨化。 程朱理学逐步统治思想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同时成为思想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