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材料一英国交易行使洋钱有五种:大者七钱二分,曰打拉;中者三钱六分,曰哈打喇,又曰花儿晋;小者一钱八分,曰时呤。又小者九分,曰半时呤。其最小者,只重二分半,曰边厘,又出名先士者。亦洋钱之类,每先士一个七厘二毫,每百个合大洋一元。林则徐洋事杂录一材料二庚子八月三日士丹顿供广东在英吉利之东南方,约水程三万馀里。该夷士丹顿来时,在途三个半月。英吉利国王所居之地,名曰蓝伦,在俄罗斯之西,约海程二十日。蓝伦东方去一日,即荷兰国。又走六七日,至士云顿,另有国主。又走一日,至颠没,另有国主。又走十日,至俄罗斯国主所居之地:布鲁臣深秘顿肚邦。回
2、疆,在英吉利之东南,相距一月。缅甸在英吉利之东,相距四五个月。如由陆路,两月可到,须经俄罗斯过。西藏在英吉利之东,相距两月,须走回疆,无路可通。番鬼字典,名曰力神拉里,系已故之马礼逊所著。林则徐洋事杂录六【解读】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抗英期间,为了解西方,探讨御敌之策,格外留意搜集国外的状况资料,在组织翻译西方书报的同时,还向到过国外的中国人,来广州的外国人等询问,留下口述资料。现存洋事杂录,为陈德培手录,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争辩所。林则徐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状况的第一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两则材料是对英国的介绍。【注释】打拉:dollar,元。当时一种面值五先令的硬币。哈打喇:ha
3、lf dollar。半元。时呤:shilling,今译先令。半时呤:half shilling,半先令。先士:cent,分。士丹顿:英国商人。蓝伦:即伦敦。士云顿:在今德国西北部,所指未能确考。颠没:即丹麦。布鲁臣深秘顿肚邦:圣彼得堡。回疆:今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南部地区。力神拉里:英语字典(dictionary)的音译。马礼逊:英国早期来华传教士,汉学家。18151823年出版编著英华字典。2百科全书式的海国图志材料近岁,邵阳魏源字默深得林尚书所译欧罗巴人四洲志,更以旧闻异域之书十余种,遍加考证,作海国图志六十卷,通中外之异言,订地名之沿革,诸国崇奉佛教、回教、天主教之异同源流,大山巨泽之原
4、委分合,五天竺、俄罗斯、英吉利、佛兰西、弥利坚、利未亚各域内区分之部落、贸易,攻战之所长,金银货贝之所出,无不详哉!言之如指诸掌,皆有据依,非凭臆说。余数十年之所欲言、所欲究者,得默深此书,可以释然无矣!姚莹康纪行【解读】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斗期间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典型代表。这是一部关于整个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段资料是姚莹对海国图志的生疏和看法。姚莹是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之一,代表作康纪行。(1)海国图志是在林则徐四洲志以往的记载及外国传来的一些书的考证的基础上形成的。(2)海国图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5、,涉及世界很多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地理位置及地貌的演化。(3)海国图志所载内容有依有据,真实可信。(4)姚莹对此书评价很高,“可以释然无憾矣。”由于魏源所说的和所做的,正是他想说和想做的。3魏源作海国图志的目的材料一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魏源海国图志议战材料二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即款之后,是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议战材料三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魏源海国图志原叙材料四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制,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6、。魏源海国图志原叙【解读】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留意世界形势,起了乐观作用。(1)这四段材料提出了“悉夷情”“攻夷”“款夷”“师夷”这些三个全新的概念。而“攻夷”、“师夷”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制夷”、“以夷攻夷”。(2)魏源撰此书的针对性是很强的。他是想给国人供应一部内容丰富、学问精确的关于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大书,为在以后的战斗中做到“知己知彼”。(3)“款夷”的“款”是和缓、安抚之意。“以夷款夷”就是运用非武力的和平的外交手段,联合一国或数国以达到制止敌对国侵害我国的目的。不能不说“以夷款夷”是具有近代外交意识的新观念。4海国图志中对英国君
7、主立宪制的介绍材料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老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知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承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以闻于王,否则报罢。民间有控讦者,亦赴乡绅房具状,乡绅斟酌拟批,上之爵房核定。乡绅有罪,令众乡绅议治之,不与庶民同囚禁。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由爵房主议;增减课税,筹备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魏源海国图志【注释】爵房:上议院。乡绅房:下议院。帑(tng):古时指保藏钱财的
8、府库和府库里的钱财。【解读】鸦片战斗刚刚结束,战斗失败的创伤刻骨铭心,也记忆犹新。魏源自然认为英国是中国最凶悍的敌人,同时,经过对世界地理历史的争辩,魏源也知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在海国图志中魏源特殊用4卷的篇幅向国人重点介绍英国,这就是他的“欲制夷患,必筹夷情”的思想。(1)议会的组成,议政过程和作用。(2)议会享有立法和组织、监督政府(内阁)等的权力,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这比中国实行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和公正得多了。(3)魏源在19世纪40年月即以赞许的态度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作了具体的介绍,这是极犯难能贵重的。5魏源重视商业材料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
9、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魏源海国图志【解读】这里说明白英国之所以强大,是由于发达的商业,而发达的商业又以武力侵略为其后盾,“兵贾相资”,其结果使英国变成了强大的“岛夷”。这就要学习他们重视商业,才能增加军事实力,这样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6当时人们对海国图志的生疏和评价材料一“从解缆皖江之贲,离绪年年两处分,太华秋高曾念我,扬州日好最思君。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君新撰海国图志)。为问景纯新卜兆,有无白鹤语遥闻(君喜读堪舆,祖考两世皆卜葬金陵)”陈世,转引高虹放眼世界魏源与海国图
10、志【解读】陈世,魏源好友。陈世在得知其新撰成巨著海国图志后,曾赋诗以资庆贺。“万里惊看海外文”一句充分表达了读到海国图志时的慨叹、惊喜的心情。材料二“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谈论之感动如是哉?”“其书排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陈澧,转引高虹放眼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解读】陈澧(1810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人。出名学者,曾任广东学海堂学长27年,创立东熟学派,著有东塾读书记等。1842年,魏源写成海国图志时,陈澧高度评价魏源和海国图志,认为是有志之士,是奇书材料三备兵台湾,有事英夷。钦奉上谕,询英地情事。当时,策据夷囚颠林所言,绘陈图说。
11、而俄罗斯距英地远近,莫能明焉,深以为恨。乃更勤求访问。适友人魏默深贻以所著海国图志,大获我心。故乍雅之役,欣然奉使,就藏人访西事,既得闻所未闻,且于英人近我西藏之地,与夫印度,俄罗斯之详,盖有征焉。康纪行【解读】姚莹早年就留心西事,而此时英国人正想以邻近诸国为跳板,觊觎西藏,而海国图志中关于印度、俄罗斯记载甚详,使姚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他对困难的乍雅之役“欣然奉使”,深感“大获我心”。材料四“魏子别我时,授我书一编。谓是海国图志,幽遐靡弗宣。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始议战与守,继绘其山川,岛屿涉穷发,一一列端。况闻兹书出,市贾纷雕镌。辇下诸要人,争买不计钱。天聪倘易
12、达,无予小臣。特此谢魏子,久要愧前言。”朱琦寄魏默深刺史【解读】朱琦,魏源好友。朱琦把海国图志编撰之艰苦和出版之盛况用一首五言古诗尽情写出。“争买不计钱”是当时盛况的写照。材料五“尤为有用之书,诚尽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林昌彝,转引放眼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解读】林昌彝,魏源好友,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在19世纪40年月,海国图志刚一诞生,便引来了一片赞许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中体西用”思想的起源材料一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桂芬校庐抗议采西学议材料二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薛福成筹详刍议变法
13、材料三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力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宽敞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解读】这三段材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起源“中”是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为主。“西”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辅。“中体西用”是指把中国的伦理纲常与西方的先进
14、科技结合起来,使中国强大。这一主见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来的。1861年冯桂芬的主见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以后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见。2“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一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材料二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之俗,所以郅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方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标点为作者加)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解读】
15、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它集中地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方法,完整地表达了张之洞的理论纲领和施政要略,既是张之洞前几十年事业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他后十年事业的规划和蓝图。(1)在张之洞看来,“旧学”即“中学”指的是四书五经,即以孔孟之道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主要指纲常名教,封建道德。“新学”即“西学”,就是他所提出的西艺与西政。西艺包括算术、绘图、矿治、医学、物理、化学等。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地理、财政、武备、律例、通商、工业等。张之洞认为,旧学为体,即旧学为立国之根本;新学为用,即新学为巩固根本的权宜手段,不得混为一谈。(2)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国情和西方不同。中国治国的根本
16、制度不变,就不会灭亡。可以学习西方的一些机器制造之术转变危弱局面,这就像人生病了需要补养一样。(3)洋务派认为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是:中学为根本,西学是用来挂念中学,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注释】獉狉(zhnp):獉同“榛”。指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丕(p)基:大的根本。这里指中国的制度。3“中体西用”思想的运用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李鸿章全集第三册(1)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之下,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生疏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见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2)这是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运
17、用。“中体西用”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4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材料一各厂之设也,类依洋人成事,而中国所延洋匠。未必通才,往往仅晓粗工,不知精诣,袭迹象而遗神明。光绪政要卷二一,转引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争辩第123页中国制造,机器等局不下八九处,历年耗费不赀,一旦用兵,仍须向外洋选购;平日工作不勤,所制不精,已可概见。光绪朝东华录卷128材料二赢利甚丰的开平煤矿,当此太后万岁寿典之时,当然不能不拿一笔“报效”出来。负责矿务局的四位道台上奏,以董事会和股东名义报效银三万两。孙毓棠编工史资料第一辑下册,589页,转引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争辩,第145页“官督商办”规定“全部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招商
18、局原拟招商股一百万两,到1783年只招到四十七万两,招商局的行政大权完全把握在大官僚的手里。李鸿章先后委派的朱萁昂、唐廷枢、盛宣怀、徐润等完全操纵了招商局局务,他们利用官督商办的制度,任意侵吞和开销款项,结果“公款日亏,私囊日充”,招商局越办越糟,而招商局的官僚们却个个都成了富翁。李有明,沈庆生主编中国近代史讲话,第78页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观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中国人最长于商,若天授焉。但使国家为之制定商法,广通道路,疼惜利权,自能使地无弃财,人无弃力,国之富可立而待也。今每举一商务,辄为之奏请焉,为之派大臣督办焉,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臣戕者,固未有不伤其手矣。况乃奸吏
19、舞文,视为利薮,凭挟狐威,把持局务,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将来者安得不裹足耶?故中国商务之不兴,虽谓李鸿章官督商办主义,为之厉阶可也。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第83页材料三于是学西文,涉重洋,日与彼都人士交接,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凡司其事者,必索精其事:为文官者必出自仕学院;为武官者必出自武学堂。有升迁而无更调,各擅所长,名副其实。与我国取士之法不同。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立国
20、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堂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解读】以上三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1)近代工业在技术上要依靠外国侵略者,侵略者不会把好的尖端的技术传授给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这说明西方列强并不期望中国富强,它们不会让中国把握真正的先进技术。(2)企业行政管理的腐败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又一缘由。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受到封建政府的把握;封建统治者对企业的掠夺;具体办洋务的人利用职务中饱私囊
21、。造成的结果是:官方资本缺乏,商股裹足不前。私人资本投资的唯一目的,是追赶利润,它不仅要按年按月分红,还期望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以获得不断增多的利润。但清政府经营这些企业的目的和管理者的动身点,明显是和私人资本的目的相违反的,结果是私人资本不来,官又无投资之力,原始资本缺乏来源,资本主义积累又难以实现,这些企业的前途可以想见了。(3)洋务运动企图靠单纯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缘由。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见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一泰西各国设议院,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行者不得强
22、。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际邻封,有我薄人,无人薄我。人第见其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颖,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合众志成城,制治固有本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二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三岛,地不足当中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三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力。欲
23、张国力,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己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议院始矣!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解读】中法战斗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连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缘由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注释】蕞(z
24、u)尔:小的样子。2早期维新派工商立国的思想材料一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耕战植其基,工商扩其用也。然论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迩者英人经营国事,上下一心,殚精竭虑,工商之务,蒸蒸日上。其富强早于地球诸国。诸国从而效之,迭起争雄,泰西强盛之势,遂为亘古所未有。薛福成筹洋刍议材料二若夫西洋诸国,恃智力以相竞。我中国与之并峙,商政矿物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薛福成筹洋刍议
25、卷一材料三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于是购铁舰,建炮台,造枪械,制水雷,设海军,操陆阵,讲求战事不遗余力,以为而今而后庶几水粟而山折乎。而彼族哧哧然窃笑其旁也。何则?彼之谋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资财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兵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是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贫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上材料四夫兵之曰短,商战之曰长。兵战之亡速而有形
26、,譬如风吹灯灭。商战之亡,缓而无形。譬如油尽灯灭。有形者易备,而无形者难防。而人反畏兵战而不畏商战。吾知二十世纪因商战之败而亡国者,必较兵战尤为甚。兵战恃船坚炮利,火器巧捷猛烈,为战胜品。商战之制胜品则在扩充实业,振兴商务,推广制造,以维持国货也。我国士大夫于世界之趋势,而不知以此为重,仿效改良,虽日受外人欺侮,照旧泄泄沓沓,苟且偷安。甚至割地求和,恬不为耻。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第七卷【解读】两次鸦片战斗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外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严峻威逼着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郑观应等人提出“欲制西人以西强,莫如振兴商务”,大力呼吁在中国进展工商业。(1)外国人重视商业
27、,富强起来,中国忽视商业,患病外国侵略。(2)兵战而亡简洁观看,商战而亡不简洁观看,所以重视练兵之法不如进展工商业。(3)薛福成以为与西洋诸国相遇,必恃智力相竞争。商必需变,不变则必贫困。工必需变,不变则必愚拙。火车轮船电报必需变,不变则必行动迟缓。【注释】餍(音yn)吃饱,引申为满足。(音n):同“暗”,愚昧,糊涂。3变法的必要性材料一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
28、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材料二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亦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梁启超变法通议第一卷【解读】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斗中的惨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
29、难和奇耻大辱,同时也促使中国人在昏睡、麻木、惊恐和悲愤中惊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要求动身,批判了顽固守旧思想,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梁启超从昼夜、寒暑、人体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论证了“变”这一恒久不变的思想。(2)以日本、埃及、印度等国为例,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可以保国、保种、保教。指出不变法就会亡国。【注释】肇(zho)开头。鼍(tu):爬行动物,是鳄鱼的一种。材料三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况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敝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为
30、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尝有丝毫祖宗之初意哉?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解读】此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这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认为必需变法。理由一,自然事物只有不断变化才能进展、强大、新颖。法制也要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理由二,法律制度是维护祖宗统治的。但今日的法律制度使祖宗统治不能维持,变与不变这是格外清楚的事。4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的主见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
31、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一般武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
32、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谭嗣同仁学下材料四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离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其所窃而永世。严复辟韩【解读
33、】以上四则材料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抑君权、张民权的主见。(1)康有为特殊着重在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和制定资本主义法律上,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2)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变革封建官制。(3)材料三中谭嗣同认为:君主原来也是人;君是由民推举出来的,民也可以把君废掉;被举出来为老百姓办事的君不但不给老百姓办事反而压迫老百姓,百姓可以重新推举君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4)针对韩愈原道里对君主的吹捧,严复揭露君对民的苛求与残暴,严复指出: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窃国大盗。5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材料一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
34、,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叫卖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解读】这两则材料显示出变法失败的根本缘由是维新派脆弱,不敢发动依靠人民,依靠的是一个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材料显示光绪格外惧怕慈禧太后,观看她就像见到老虎和狮子一样。材料二说皇上不敢直接变法,而是凭借大臣们的意见,是由于惧怕西后,而大臣有西后的支持,屡次违反皇上的意思。材料三故今综全
35、国大臣之种类而论之,可分为数种类:其一瞢然不知有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之名,犹不信任,语以外患之危急,则曰此汉奸之危言悚听耳,此一种也。其二则亦知外患之可忧矣,然自顾已七八十之老翁矣,风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以后虽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见矣,此又一种也。其三以为即使吾及身而遇亡国之事,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之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舞弊之凭借。且自顾老朽为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死力以争之,终不以他年之大害,易目前之利也,此又一种也。呜呼!合国握持政柄之人,无一人能出此三种之外者,而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犹孤身入重围之中,四周楚歌,所遇皆故,而欲其无败衄也得
36、乎。梁启超变法通议【解读】这段材料把清朝的大臣分为三类人:一类是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的人,其次类是只顾眼前利益,由于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了,以后哪怕国家亡国,与己无关。第三类是可怕变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朝廷反对派势力远远大于改革者力气,这是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注释】衄(n):鼻子流血。材料四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五于四月二十三日,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皇上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家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解读】材料四和材料五显示出改革触犯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他们痛恨改革,百般阻挠和破坏,这也是改革失败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