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同学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22年9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日本国家天文台利用“恒星考古”技术,发觉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存在于一颗叫作S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其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该恒星形成于一个气团,气团是由一颗格外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这一发觉证明白( )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③上帝创世说是荒诞的 ④人类可以穷尽对世界的生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材料表明白恒星的物质性,并且是可以生疏的,①②③均符合题意,④观点不正确,故选C。
2.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进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一观点( )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了“一元论”的泥潭
C.认为意识能够制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
解析:选A。“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说明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础,A项正确。
3.2022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款待会上指出,65年,在人类进展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中国人民在这个时间段内,制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这得益于我国( )
A.敬重社会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B.生疏到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C.依据自己意志选择生产关系
D.生疏到劳动制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解析:选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气,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们既不能任凭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凭选择生产关系。制造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得益于我国敬重了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客观性,故答案选A。B、D两项不合题意。C项违反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生疏正确的有( )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 ③物质是运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④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②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错误。
5.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奇,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奇。这两种传奇都( )
①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 ②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 ③否认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 ④承认了主观意识能够制造物质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造人”,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都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否认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否认世界的物质性,①②③观点正确,④是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
6.唐诗是我国贵重的文化遗产。诵读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才智的启迪。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像的是( )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④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①③均体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符合题意。②体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体现进展的普遍性。
7.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白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A.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的担当者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解析:选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B项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项说法错误。
8.下列观点正确反映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是( )
A.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江河竞注而不流
C.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选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告知我们,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进展都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反映了这种关系。B项体现了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C项是唯心主义运动观,D项是否定相对静止存在的诡辩论,均与题意不符。
9.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行思议的。这说明( )
A.规律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B.世界的本质是具有规律性
C.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解析:选D。材料实际是从反面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运动的,即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故答案选D。A项违反规律客观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项错误。C项干肢不符。
10. 漫画《今日姜太公》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敬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②敬重自然,疼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新的规律
④要改造规律,制造新的钓鱼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漫画《今日姜太公》反映了当前环境污染对鱼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①②是其应有的启示。③④违反规律的客观性,应排解。
11.2022年9月30日《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争辩员陈化榜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探究,在庞杂的基因组序列中找到了把握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并接受回交转育的方法,使糯玉米也拥有这一基因,从而培育出我国首个异交不亲和糯玉米。这表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转变自然进展的规律
B.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生疏利用的
D.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突破客观条件制约
解析:选C。在庞杂的基因组序列中找到了把握异交不亲和现象的基因,并培育出我国首个异交不亲和糯玉米,说明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被生疏利用的,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与题意不符。
12.为深化开展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2022年9月28日13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放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一号07星放射升空,并顺当进入预定轨道。这体现了( )
①高度发达的科技转变了事物运动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生疏和利用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制造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成功将实践十一号07星放射升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生疏和利用的,②符合题意。为深化开展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我国放射实践十一号07星,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符合题意。①违反规律的客观性。④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打算》,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了“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这就需要“变”。“不变”就是坚守原则。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供应了重要阅历,必需长期坚持。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什么应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学问,考查同学调动和运用学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力气。解答本题首先应把握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然后据此审读材料,弄清“变”与“不变”的内涵,再用观点统率材料,具体说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什么应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答案:(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进展面临一系列突出冲突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这就需要“变”。
(2)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确定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事物的根本性质在确定时间内保持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基本纲领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供应的重要阅历,必需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变。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原则。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14.2022年9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今后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担当与自身国情、进展阶段和实际力气相符的国际义务。中国将尽快提出202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碳排放强度要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要显著提高,森林蓄积量要显著增加,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到峰值。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学问,说明中国为什么要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等学问,考查同学调动运用学问分析实际问题的力气。中国提出202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有利于指导我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是敬重自然的客观性、遵循客观规律的体现。据此不难得出问题答案。
答案:(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依据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进展的,我们必需敬重自然、疼惜自然、善待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提出202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是敬重自然、疼惜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敬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反规律。提出202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更大力度和更好效果应对气候变化,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正确选择,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提出202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有利于指导我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