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体验 探究 合作 呈现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其次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测试时间80分钟。
第I卷
一、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
1.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实行了禅让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赐予他们
A.土地和人口 B.封号和耕牛 C.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
4.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毁灭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C.秦国在新制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5.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平安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渐渐增加
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建立法律体系 D.实行科举制
8.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观众领悟了“秦皇汉武”的风采。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①《隋唐英雄传》唐的地方为节度使管辖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高校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汉武大帝》中的侍中、尚书令与三公九卿分割相权,实行推恩令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
C.中心建立三公九卿制 D.开创皇帝制度
10. 2010年7月初在山东老师省级高效课堂培训会上,某历史爱好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中国古代政治进展史进行探究撰写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毁灭失误的是
A.《趣谈周公与分封制》 B.《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1.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分割宰相职权
C.加强中心集权 D.改革科举制度
1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殊留意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力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退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正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1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4.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或许略微差些;但是,今日的状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日的状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
A.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设置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度 D.连续内阁制度
15.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
16.中国古代统治者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被迫实行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作为意识形态,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管理”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心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17.下面两幅政治地图的形成,反映了
秦朝疆域图 古代希腊形势图
A.统治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B.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C.东西方国家不同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D.中国人与希腊人不同的政治抱负及地理环境
18.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觉有出入,允许买主恳求减价或解陈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疼惜奴隶的正常交易 D.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19.《十二铜表法> 规定:凡有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损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要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材料显示该法
A.确保私有财产不行侵害 B.以经济原则量刑
C.严格等级制度 D.提倡人身自由至上
20.英国出名法官G·休厄特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被实现。” 下列《十二铜表法》的条款与材料意思最不符的是
A.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B.审理之日如遇仲裁员或诉讼当事人患重病,则应延期审讯。
C.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D.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殊的法律
21. 所谓“要式买卖” ……是罗马法移转全部权最古老的方式。接受“要式买卖” 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需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全部,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马上取得全部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留意形式规章 B.最早的成文法 C.疼惜私有财产 D.疼惜贵族利益
2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公元前487年,“陶片放逐法”。 《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古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首次实施。按该法规定,被放逐的对象是( )
A.触犯法律的公民 B.对民主造成威逼的公民
C.有盗窃行为的公民 D.损害仆人的奴隶
23.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特地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力气受到了减弱……民主使才智边际化。” 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供应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D.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24.在雅典民主政治的进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大事。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D.城邦政权向全部人开放
25.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分别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和民主法庭上限制发言时间的水时计。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打击民主敌人 B.维护民主程序 C.保障公民权利 D.维护民主制度
26.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情愿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判的是( )
A.人民主权的虚假 B.轮番而治的弊端
C.直接民主的泛滥 D.行政官员的腐败
27.我们雅典人自己打算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争辩,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争辩其后果,就冒失开头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在于( )
①雅典人民的民主 ②有利于实现民主 ③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乐观性 ④有利于实现科学决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 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为保证全部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而实行的措施是( )
A.抽签选举 B.轮番坐庄 C.发放津贴 D.减免债务
29.布鲁图是罗马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10个金币,契约规定一个月内归还,可是,布鲁图月过无力还债。依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 )
①卡西可以任凭处置布鲁图 ②布鲁图有权与卡西协商还债事宜 ③卡西有权拘押布鲁图 ④卡西有权要求布鲁图还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0.依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化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进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进展到万民法,根本缘由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留意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31.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 B.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 D.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32.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判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第II卷(共3题,合计52分)
二、非选择题(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分)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5分)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6分)
34.(23分)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确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化历程(4分)。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这一演化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5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材料二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材料三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材料四 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
——安徽文化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与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实行哪一措施解决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6分)
(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四实行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3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心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2分)
十一高2021年历史期初试题答案
1—5 ACABC 6—10 CBABD 11—15 CADBC 16—20 CCDCD
21—25 ABDAD 26—30 BDCDC 31—32 DC
33.(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分)留意品德、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分)
(2)九品中正制;(2分)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分)
影响:扩大通知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2分)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2分)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政治走向极端。形成学习的社会氛围(2分)
34.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
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
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4分)
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丢失基本人格(2分);
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2分)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三公九卿,丞相帮忙处理朝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把握群臣奏章,形成与丞相在地位和职责上的制约,分化相权(3分);
汉代设中朝等,意在转变相权过重的传统(2分)。
唐宋:设三省六部、二府三司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4分)。
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4分)
君权渐渐强化,相权渐渐减弱。(2分)
35.(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中心集权得到加强。(6分)
(2)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省制开端。(3分)
中心集权不断加强。(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