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地貌学试题精品资料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地貌学(2017.6.26)一、名词解释(20分)1. 地貌过程“地貌过程”是由三维空间构成的地貌体,随时间演化的地貌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2.石笋:由洞底向上生长横剖面具同心圆结构,但无空洞。3.喀斯特作用: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叫喀斯特作用4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的特征:陡峻的山坡上,岩体土体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沿坡向下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锥或岩屑堆。5.顺地形:地形起伏与构造形迹一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二、填空(10分)
2、1.内营力与外营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消长),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二者是(不平衡的)2. 在两列单面山之间的谷地中发育了(垂直)汇入顺向河的(一)级支流-次成河三、简述黄土的特征(10分)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结构松散,空隙比较发育;富含碳酸钙;无沉积层理,垂直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遇水后碳酸钙等可溶盐被淋溶、流失而沉陷)。四、简述分水岭迁移的原因(10分)(分水岭两坡不对称,侵蚀速度不一)分水岭两坡两坡不对称的原因:(1)分水岭两坡岩性、地层、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不同,导致的地表抗侵蚀能力的差异。(2)相邻两个流域的侵蚀基准面的位置高低不同,或分水岭到两侧侵蚀
3、基准面的距离不等,引起分水岭两坡沟床纵比降不同,导致的地表侵蚀的差异。(3)分水岭两坡降水量不同,导致的地表流水侵蚀能力的差异。(4)分水岭两坡植被覆盖度差异,导致的地表抗侵蚀能力的差异等。五、简述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0分)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多年积雪的形成要求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长期保持在 0 度以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度地区雪线位置比较高,高纬度和极地雪线位置比较低。温度:尤其是夏季气温 正相关降水:负相关地形对雪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陡峻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的积累与保存,雪线位置较高;凹地或平
4、缓的地势,有利于冰雪的堆积,雪线位置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强,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分布高。但是,由于地形主要通过气候对雪线分布起作用,因此有时可出现雪线南坡低于北坡的情况如喜马拉雅山阻挡印度洋西南季风,南坡降水丰富六、试述戴维斯的地表侵蚀循环理论(20分)地表侵蚀循环理论幼年期:水系尚未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面平坦壮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老年期:地面由原来的高峰深谷变成低丘宽谷戴维斯的地貌循环理论的局限:地貌的剥蚀不完全发生在地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地面剥蚀导致的地面均衡补偿上升没有考虑;地面稳定的时间不一定会足够的长,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
5、历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所有阶段。戴维斯的地表循环学说假定开始时的原始地貌是一个简单的平原。这个平原因地壳运动而被迅速抬升,当升到一定高度后,地壳转而长期稳定,那么,在水流长期侵蚀作用下,地貌经历有三个发展阶段,其变化过程如下:幼年期:由于地壳迅速上升,河流深切侵蚀剧烈,河谷一般都是狭长的 V 形,谷坡陡峭,与坡顶和分水岭地面有一定的坡折。这时,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网密度较小,地面比较完整,故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分水岭顶部尚保存有大片平坦的原始地面,这是地貌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标志。此后,水系发展,密度加大,地面分割更严重,河谷切割得更深,较大的河流先下切到最大深度,纵剖面逐渐趋于平衡。与此相应的是
6、 ,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的下切速度,河谷不断展宽。由于谷坡不断剥蚀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渐渐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终于变成了锋锐的岭脊。此时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地貌发展到了这个时期,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壮年期的开始。壮年期:从幼年期进入壮年期的时候,主河纵剖面开始达到平衡剖面,随着侵蚀的发展,到了壮年后期,各条支流也相继趋于平衡。河流的侧蚀作用较强,河谷逐渐展宽。浑圆的山脊缓缓降低,地势起伏缓和。地面由原来的峭峰深谷, 演变为低丘宽谷。老年期:壮年期以后河流作用主要为侧蚀和堆积,下蚀作用已很微弱,故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山坡变得更加平缓,坡麓堆积已与谷底连成一片,
7、分水岭缓缓降低,整个地势起伏微缓,只在个别硬岩地段,因抗蚀性强而保留下来,成为低矮的孤立残丘,这种长期侵蚀发展所形成的夷平地面,称为准平原。七试述阶地形成的原因、形成过程、类型(20分)由形成阶地的条件分析成因,一是宽广的谷底,这需要稳定的地壳环境,二是下切,与构造运动、长时间的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有关。构造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 形成阶地。 地壳运动并不总是简单直线上升,而是间歇性的。如果在长期的总的上升过
8、程中,每当向上运动期间,河流则以下切为主,而当相对稳定期间,河流则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由于构造性质不同,阶地的形态表现也有差异。大面积上升地区,河流普遍下切侵蚀,整个河系都将有阶地形成。如果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段构造运动方向不一致,则上升地区将形成阶地,而下降地区则发生堆积,没有阶地形成。气候变化 :气候向寒冷方向发展,引起流域物理风化加强,或气候向干燥方向发展,流域植被覆盖率减少。引起水系上游部分沟谷活动加强,坡面冲刷强度加大,结果使流域补给河水的水量减少,流域供给河流的沙量增加,造成河床中上游普遍淤积。 相反,气候向湿热方向发展,河流中来自流域的泥沙量减少,径
9、流量增加,由于流量增加,引起水流挟沙力加大,加上流域供给量减少,致使河床发生下切侵蚀,而形成阶地,阶地相对高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至中游达最大值,再往上游又逐渐减少,然后逐渐向河源尖灭。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气候交替出现。冰期为河床普遍加积的时候,而间冰期为河流下切,阶地形成的时期。由于这类阶地是流域气候变化的产物,因此,常称为气候阶地。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的增加,比降的增大引起水流下切侵蚀,侵蚀作用从河口段开始,然后不断向上游方向发展,即溯源侵蚀,在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相对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少,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
10、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裂点下游的一级阶地与裂点上游的河漫滩是相应的,即裂点上游的河漫滩与下游一级阶地是同一时期的谷底。 一般认为,第四季间冰期是海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浸而发生淤积的时期,间冰期是海面普遍下降的时期,也是河流下游及河口段河床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内交替出现,因此,因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旋迴阶地。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分侵蚀阶地 :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侵蚀阶地多发育在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流速较大,侵蚀作用较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
11、在河床中坦露基岩,当后期河流进行强烈下切时,河谷底部抬升形成阶地,因而在侵蚀阶地上很少找到冲积物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在河流下游最为常见,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河谷侵蚀成宽广的谷底,然后冲积物加积,最后河流下蚀形成阶地。按河流下蚀深度与多级堆积物阶地间的接触关系,分为內迭与上迭。内迭阶地:是指新的阶地套在新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积物分布的范围和厚度都比前一次的小,这说明各级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各次河流的下切作用所达到的深度基本一致,而后期的堆积过程较短或堆积作用比前期弱。上迭阶地:指组成新阶地的冲积物完全叠置在较老的阶地冲积物之上,河流后期的下蚀都未达到基岩,说明后期下蚀与堆积的规模都在逐次减小、地壳抬升幅度下降。基座阶地:基座阶地的特点是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这主要是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超过了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基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如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就有这种埋藏阶地。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