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学习好资料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摘 要: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的主体 译者身份 “隐身说” “透明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2、编号:1672-3791(2014)12(c)-0228-01 1 译者在翻译主体中的重要作用 1.1 翻译的主体 提到谁在翻译就是在问翻译的主体是谁。目前有两种观点:翻译的单一主体,翻译的多主体论。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论述它或它们是决定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单一主体体现了译者的绝对地位,诸如读者、原作者、原文、历史背景都成为了译者这一唯一主体的迎合者。而在翻译的多主体论中,尽管提升了,读者和原作者的翻译地位,但没有译者这一核心桥梁,将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因此虽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作者的主体作用,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1.2 译者的主体性 无论是单一的主体论还是多主体的翻译
3、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的译者的主体性。对于译者主体性界定:它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对此,贝尔曼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置,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言”。(许均,2010,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和神韵。而译者自身的水平,
4、也决定了译本的质量。对此,袁莉提出了以译者为基点(中介)、直接与另外三极,即原作、译作和世界(包括译入语读者)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新的诠释循环图式,进而明确指出“译者是这个阐释循环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因此无论从翻译译者主体的地位上,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上,都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2 译者的“隐身”和译作的“透明” 正是由于“仆人说”被广泛的传播与认同,“隐身说”与“透明说”便水到渠成般进入了翻译者的视角,和仆人说一样,在“隐身说”中译者也是没有太高的地位,其实译者的隐身便是出于地位的底下。 美国现代翻译家温伯格(Weinberger)抱怨说,自己的翻译作品虽拥有数以
5、百万计的读者,但译本的封皮上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因而不过是个无名英雄。对此钱钟书先生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向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因为一方面他指的是要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而另一方面用要让译文向原语靠拢。在译者“隐身”的情况下对于译作透明的理解,翻译家们各执一词。 2.1 译文的透明与归化和异化 有的翻译家对透明说的理解为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主观色彩,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德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在理论上便有了“异化
6、”说和“克己论”。而对另一些翻译家他们理解的“透明”,着重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译文,换句话说就如傅雷一直强调的“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而要做到译文仿佛是原作的写作,译者则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于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的“创造”性在翻译实践上,将原文“化为我有”以译文的“归化”为最终目的。(许均,2010,7) 更多的翻译家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下的隐身或透明的说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更为普遍。这就像是拿一透明的玻璃,你更希望看到的是玻璃后面的世界。归化法的采用便是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归化的透明说体现在两方面
7、: (1)通顺。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无生词,易懂。这也体现出以目的语为导向,让读者能够读懂疑译文的目的而体现的隐身的一种翻译策略。 (2)强势文化的植入。用目的语的语言来看待原文,为了贴合目的语硬要再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曲原语言文化,他凸显了一种强势文化的植入。例如:给英国人译“您吃了吗?”仅仅用一句“Hello”来代替又怎么能体现在汉语中人与人的一种亲近的感情呢?但为了遵从目的语为导向的原则,我们也只能用“Hello”来译“你吃了吗?”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 ?(海明威雨中猫) 如果
8、翻译成“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那么它就保留了英语中即原语特有的否定前移。尽管读者能读的懂但内心不免有些感觉很奇怪,因为在汉语中平时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否定前移的句子。而归化翻译则译为“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好不好?”就使得读者更加觉得亲近自然。如同一篇汉语的文章,没有生涩的感觉产生。而译者主动的选择归化的翻译方法减少译文的陌生感,使译文表达更贴近原文,是基于译者的经验,水平和思考后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2.2 “隐身说”与“透明说”的深层原因 产生“隐身说”与“透明说”的深层原因是基于不希望读者认为是译文的心态。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办法,其实都是译者不希望读者感到是翻
9、译作品的表现。(石永浩,2009),就像一部电影的拍摄,没有哪个导演希望观众觉得拍的不是真实的,都尽量用各种技巧是观众相信影片的真实性,让观众与影片产生共鸣。同样的,隐身的身份,是译者主观上的一种做法,换句话说并不像曾经的“仆人”身份那样,译者不得不忠实于读者和作者两个主人。原来的退居幕后是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现在的退居幕后或隐身更像是翻译这场戏的导演,虽然自己并没有露脸的机会,但翻译作品本身便体现了译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是译者主动的选择,译者的主体性确定了译者隐身的这一身份。 3 结语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作用,阐明译者的身份由“仆人说”转向“隐身说”过度,要想做到译文的透明,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阐明隐身说是基于译者不希望读者认为是译文的心态。进而帮助译者理解自己的身份及作用,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12-18. 2 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