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改).2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788202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改).2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改).2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改).2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改).2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改).2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

2、在一个“原始火球” 中。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6.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

3、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7.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1846年法国的

4、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P8。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4.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

5、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5.太阳系家族的诞生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6.恒星的演化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恒星的一生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

6、一个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星际气体原恒星 主序星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暗矮星主序星 中子星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第3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

7、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第4节 生物的进

8、化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20。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9、。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星球,生物也是在变化的。5.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

10、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

11、、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学说祖先进化原因核心思想布丰进化学说相同环境的改变(气候)物种可变拉马克学说不同用进废退物种可变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相同自然选择物种可变(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第5节 遗传与进化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

12、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3.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遗传病与优生。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

13、亲禁止结婚。4.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无机盐等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2. 生物对

14、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2节 种群 1.种群定义: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2.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个

15、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第3节 生物群落1.群落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 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 或 间接 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 食物关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3.植被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

16、赖于植物。4. 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 等。5.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明显,而以温带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层最为典型,热带森林的成层结构则最为复杂。一般按生长型把森林群落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

17、成和外貌随时间(季节和年份)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第4节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1生态系统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 不可直接比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中。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等)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

18、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等)两大类。3.生态系统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可缺少的成分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为生产者提供原料)。4.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 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举例: 草 鼠 蛇 鹰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 能量流通的渠道。功能:生态系统中流通的渠道。变化规律 :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食物网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食物网。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19、 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注意: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5.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

20、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4.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第三章人的健康第1节 健康1.人类的健康人的健康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2.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降低健康水平 提高健

21、康水平很不健康既不生病也不健康 很健康(亚健康)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2. 什么是细菌: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3.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因吸入漂

22、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3.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青霉素(英国微生物学家弗来明在1928年发现)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疾病致病细菌感染途径疾病致病细菌感染途径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粪口传播肺结核结核杆菌飞沫传播破伤风破伤风杆菌接触传播霍乱霍乱杆菌水、食物、苍蝇传播淋病淋病双球菌性接触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飞沫等传播沫等传播冠状病毒状病毒SARS性接触性接触疱疱疹病毒型疹病毒型生殖器疱疹飞沫传播飞沫传播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粪口传播粪口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炎病毒脊髓灰质

23、炎甲:粪口传播乙: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乙: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途径致病细菌疾病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营养琼脂浸有蒸馏水的圆纸片细菌滋生5.右图显示了实验结果,仔细观察,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无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是: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1943年开始投入使用)。6. 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7.活动(见P70):什么时候流感(或当地由病毒引起

24、的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调查)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调查表;实施调查;统计原数据进行分析。8.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传染病的流行的三环节)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预防的方法: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流感等)水传播:(甲肝等)土壤传播:(蛔虫病等)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虫媒传播:(乙型脑炎等)接触传播:(狂犬病等)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

25、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第3节 身体的防卫1.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2.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

26、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第二道防线是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

27、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类型淋巴细胞病原体所在产生免疫物质防御方式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细胞外抗体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细胞内直接作用或释放淋巴因子消灭和清除异物3.人工免疫: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分类: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抗原,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人工被动免疫:注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因子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 来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如: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人体的免疫功能:(1)抗传染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皮肤的屏障作用等 ;(2) 免疫监视的

28、功能:识别清除异常细胞;(3)保持自我稳定的功能 消除衰老死亡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精液传播;母婴传播。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1. 当前,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更是号称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肿瘤是一种细胞性疾病,其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肿瘤细胞特点: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形成肿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相同点:都能不间断的分裂。不同点:前者局限于原发部位,后者能转移并侵犯新组织,从而在病人体内广泛播散。由上皮细胞形成的

29、恶性肿瘤叫做癌。癌症致死的原因:在体内广泛扩散,耗尽患者的营养,使病人消瘦衰弱,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引起癌症的主要因素有(1)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吸烟是致癌的一个因素。(2)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霉变食品中黄曲霉素,熏烤食品中的苯并芘等都是致癌物质。(3)喜食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及偏食,都容易使人患癌。3. 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是由于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类物质在动脉管腔内堆积,动脉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引起管腔狭窄。(1)动脉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得冠心病。轻者:脑闷气喘。心肌暂时性缺血心绞痛;冠状动脉栓塞或痉摩心肌梗塞。(2)发生在脑动脉:凝血块堵塞脑血栓;加高血压脑血管破裂,

30、脑血管痉挛。以上引起各种病变,俗称中风,医学上称脑血管意外。4.实验:血管阻塞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该实验中,大玻璃管模拟血管,水模拟血液,橡皮泥模拟胆固醇等脂类物质。该实验说明:如果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堆积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会减缓。如果血管已经变狭窄了,血流仍要维持原来的速度,就必然要引起血管堵塞或破裂。5.目前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持续大于18.7千帕或舒张压大于12.0千帕。6.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致肾脏无法将经过肾脏血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于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注射胰岛素,控制和调节饮食,适当锻炼等。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

31、健1.人体的骨骼人体的骨骼共206块,根据位置可以划分为头骨(颅骨)、躯干和四肢骨三部分;骨骼坚硬有维持体形、支持体重和保护内部器官等作用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生理弯曲,使得人体能直立状态,并使脊柱富有弹性。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2.骨的结构和成分骨头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例如臂骨是长骨,腕骨是短骨,胸骨和颅骨是扁骨,椎骨是不规则骨3.骨的生长:骨的增长(骨端和骨干间的软骨层细胞不断的分裂、生长)和加粗?(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不断的分裂、生长产生新的骨组织,使得骨表面增厚)4骨的成分:由柔韧的有机物和脆硬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混合构成5.骨连结:骨

32、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骨相连结。三种形式:不动连结、微动连结和活动连结(关节)。6.关节由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构成。关节面:各骨相互接触处的光滑面叫关节面。关节面为一层软骨覆盖称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减少骨之间的摩擦。关节囊:由结缔组织组成,它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滑膜层,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润滑作用。关节腔:就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间所密闭的腔隙。内含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7.骨骼肌包括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人体共有600多块。(小儿麻痹症:支配骨骼肌的神经受损)8.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有搓个骨骼肌肌

33、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第6节 健康生活1.环境毒物:环境中某些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致病的化学物质。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的疾病2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3.安全用药就是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病情、体质、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的成份等做全面情况的检测,准确的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这样就可以

34、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3.毒品的种类:危害最大的是鸦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等。毒品的危害:毒品有成瘾性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损害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毒品使吸毒者倾家荡产,走上犯罪道路吸毒、贩毒破坏国家的安宁和经济发展。6月26日-国际禁毒日4.香烟烟雾主要成分:焦油:致癌物(苯并芘)诱发肺癌。烟碱(尼古丁):(1)影响神经系统,易得胃溃疡等;(2)促使动脉硬化、诱发心脏病。(3)让吸烟者上瘾一氧化碳: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诱发冠心病。5 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5.过量饮酒(酗酒)对人体有危害: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急性脂肪肝、

35、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胃酸过多、胃出血和消化道肿瘤等;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等。酒精中毒:急性中毒:酒醉状态,酒精中毒量70-80克,酒精致死量250-500克;慢性中毒:损害: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6.急救时,第一位的工作是抢救生命,首要的行动是排除致死因素 (1)对溺水者首先要将他救上岸;(2)对触电者首先要切断电源;(3)对气体中毒病人首先要转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4)对误服农药中毒者立即催吐。判别是否死亡的依据:(1)呼吸情况:感知气流或借助棉絮(2)脉搏情况: 摸桡动脉、颈动脉,或听心音(3)瞳孔的改变: (瞳孔左右不对称是大脑异常的重要特征)(4)有无意识:昏厥(晕厥

36、)和昏迷。死亡的标准 日常(习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目前医学界:脑死亡。当呼吸和心跳都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其心肺复苏。在进行人工呼吸前,应确保呼吸道畅通,若有异物,应将异物清除干净。人工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钟,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钟。7.毒蛇咬伤的急救(1)我国的毒蛇种类较多,如眼镜蛇、五步蛇、竹叶青蛇、蝮蛇等都是毒蛇。毒蛇咬伤的急救:被毒蛇咬伤后,应尽可能在伤口的近心端510厘米处,用带、绳、手帕或止血带结扎,防止毒液蔓延。然后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将毒液排出。必要时,应及时送医院。8.脑血管意外时特点和正确处理:体位保持合适

37、:使病人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适当血压。病人心理安慰。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医院检查、抢救。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A抗BB型B抗AAB型A和B无O型无抗A和抗B9.血型特点:人有多种血型系统,临床上常用的是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 ABO血型系统四种血型:(A型、B型、AB型、O型)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本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人的血型是由遗传决定的,且终身保持不变。输血原则:输同型血,异型间输血只在一定血型间可以进行,且在紧急情况下才采用,要输得少输得慢。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1.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

38、与环境,人类的活动则影响和改变生物圈。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要接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即人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地球上的空间、资源、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与环境相适应。2.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

39、,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如何解决及人类所做的工作?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我们的行动(宣传、减少能源消耗搭车或公交车减少大气污染及温室将就;使用无磷洗衣粉;不将化学品废物(如油漆、油漆稀释剂等随意倒入下水道);电池回收等。第2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 能源的种类能否再生获取方式1.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埋藏在地底下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通常被称为化石能源。2.煤,煤的成分(主要是碳)、形成及分布P125。石油,石油的成分(主要是

40、碳)、形成及分布。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及能源结构的变化:消费总费逐年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变。为什么有这些变化?(1)生产技术与消费技术变化(2)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影响(3)环境污染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及不可持续发展(存量有限)3.核能是通过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而释放出能量。1千克铀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4.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不会污染环境。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5.潮汐能(海水涨潮动能转化为势能,落潮势能转化为动能)、风能(空气流动速度越快风能越大)及生物质能(生物体产生的能量)。

41、P1305.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从而体会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能源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中国现阶段的石油危机与应对策略)(1)古代 生物质能和水力、畜力;(2)第一次工业革命 “煤炭时代”;(3)第二次工业革命 “石油时代”、电能大量使用;(4)21世纪 核能的大量使用。面对能源问题,人类该怎么办?(1)开发新能源。(沼气、原子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乙醇等);(2)改进现有能源的使用方式(如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后,煤碳开采、运输和利用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使得煤炭又作为石油的重要能源,重居世界能源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提出“摆脱石油、转向煤炭”;(3)公

42、众层面的能源节约。从我们个体来说,应该如何应对能源危机?多走路或骑自修车;尽量使用公交车;搭车上学及时关灯;不要让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调节空调的温度;回收废品如玻璃瓶、铝罐等。如何保障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寻找新能源替代石油、煤等矿物能源,避免由于使用能源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改变现有能源利用的不合理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探究能源利用新途径,是解决当前人类能源问题的又一重要出路。第3节 低碳生活1.碳排放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必然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而地球生物圈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利用化石能源以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

43、放量,植树造林以增强生物圈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首次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1997.12制定京都议定书目标: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在2005.2生效。2008-2012发达国家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2%;欧盟承诺到2020年要比1990年减少20%;我国2015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减少17%。3.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

44、是从节电(油)、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模式。内容:可持续经济(经济)、可持续生态(必要条件)和可持续社会(最终目的)三方面标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的生态环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的未来。2.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现在科学技术作为支持。人口的控制、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科学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科学可以为解决资源危机提供理论基础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探究自然灾害的成因,从而提高自然灾害预报准确性,为防灾减灾服务科学可以防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科学可以晚上经济结构转型、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