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复习进程.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88046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 页数:283 大小:1,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复习进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3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复习进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3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复习进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3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复习进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3页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复习进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案课程名称(编码):_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000003_)总学时周学时: 80 / 4 开课时间:20112012学年 第 一学期 第 1周至第20 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10思政_使用教材:_高等教育出版社_授课教师:_杜香芹_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

2、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各章学时分配结论(2节)第一章(2节)第二章(2节)第三章(2节)第四章(2节)第五章(2节)第六章(2节)第七章(2节)第八章(2节)第九章(2节)第十章(2节)第十一章(2节

3、)第十二章(2节)第十三章(2节)第十四章(2节)考核方式:闭卷主要参考教材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年陆续出齐。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 高光晶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教研室主任审查意见: 章节名称绪 论授课类型

4、理论课( )、实践课( )、实习( )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要求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思考题作业题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 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3、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4、中国传统文化是

5、指什么时期的文化?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导论 林启彦 黄嫣梨编著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教学后记1对“文”、“化”字义的解释要讲解充分。2可设计些适合课堂上问答的问题,如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以测试学生对有关文化问题的了解程度。 绪 论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1

6、“文化”的字源学考察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看 “文化”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

7、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这里主要是用“文”来表示动物身上的纹理。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指纹理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

8、为接近。(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近代

9、(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拉丁文culture)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2文化的定义。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一词经历了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1)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西方语言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但此时的文化主要指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2)自中世纪起,文化

10、与今日的文化概念相当,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精神和人文的指向,因此,各国对文化的理解稍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3)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4)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

11、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260多条,教材上基本采用了冯天瑜先生的说法(教材3页)“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 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人,客体是指自然。人是指整个人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并与之相对立的自然,也包括人类本身的各种自然属性与生理属性。比如人脑具有自然属性与生理属性。人类运用发达的头脑,在认识、改造

12、自然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创造了文化,也改善了人类本身。比如说,一块粘土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类烧制,并且绘上图案,成了彩陶,注入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就成为彩陶文化。又如一个山洞,人类钻进去只是为了遮风避雨,繁衍后代,似乎这个山洞算不上有什么文化味。但一座建筑物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建筑人员的精心施工,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追求通过石头,木头和沙子体现出来了,那么这座建筑物就可称作体现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文化的定义: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人化

13、”是文化的哲学概括,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自然的人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其二是人类自身的进步。体质的发展,精神领域的丰富,文化逐步积累导致人类不断进步,文化的积累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逆的。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一)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这一文化领域最简单的分法为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

14、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

15、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它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也属制度文化

16、层。3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宋代至清代的聘礼,男方给女方送茶,用茶不能移植来寓意一女不嫁二夫。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风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掉。如开始于宋朝的妇女缠足的习惯,到了近代被彻底改变了。4心态文化

17、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如要求、愿望、情绪、风尚。如唐代以肥为美,魏晋时期以清瘦为美,古代诗词中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都反映了某种社会心理。 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

18、等,都深刻、持久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也称“小文化”。这是本课的重点,观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有时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我们正在学习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以小文化为主要论述范畴,也就是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主要论述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需要强调的是,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研究精神文化现象时,不能忽略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决定作用。在研究

19、有关心态文化的问题时,不能忽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不能把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不能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割裂开来。三、文化的功能与特征1、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六)调控功能 2、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四、文化与文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指以文德教化天下。伪尚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疏:经纬天

20、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最初用法有文德、光明之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和文明虽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但它们有相同之处:二者皆是针对人类群体生活而言。不同之处:文化侧重人内在的精神层面,是由人类群体内部的精神积累而产生,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文明则侧重于社会的物质层面,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文明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美的工业文明。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并且有一些具体的特征把它们分为先进或落后,比如说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优劣。文化是不能进行比较的,我们无法说那一个文化先进或那一个文化落后,这是特定社会群体内部自发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国度性。比如说印度

21、文化和西方文化,你如何区别它们谁更先进。第二节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是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

22、基本内容: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由六大部分组成。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

23、本内容。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彩陶文化算起到现在,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积累。我们在这里

24、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2)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3)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的予以继承。 (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

25、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而且,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各科知识门类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又相辅相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中国文化需要更新的建设,但决不能消失。这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学文重在独思,更在于独特的眼光与视点,所以才有三只眼看世界。学史更需要这种眼光,举一个例子,比如教科书上

26、常说,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领土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同学们一读,就神经反射般的自豪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自豪,从没听说,一个猪长得肥,它身上的肉就有资格跟着自豪呢。谁让大家自豪呢?说穿了,是长期教育导致的定性思维。其实,大一统,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更多的是一种帝王思维,不知道小民百姓们跟着傻高兴什么。大一统,天下和平,当然对百姓有利,但更对执政者有利,老实讲,苛政下的百姓,其生存状态比战乱时也好不到那里去,如始皇统治时期。59年到61年,中国非正常死亡人口是两千万。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打四年,才打死800万,而我们不用战争,三年人灾,就饿死这么多,比战争厉害多了!集权下的专

27、制,官不得私论,士不得私议,民不得私说,对于不自由勿宁死的知识分子来说,生存于其间,也就行尸走肉罢了。所以,集权下的文化,灵魂是死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一个启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思想史,摆脱不了为时人所利用的命运!在网上,同志们说得豪爽点:历史就是个婊子,人尽可夫!何清涟女士说得文雅多了:历史就是个小姑娘,任由人打扮!当然,还有说得更粗犷的:研究历史,就是老狗刨千年屎!这里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传统就是愚民政策,就是报喜不报忧,就是为尊者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多一只眼,怀疑的眼,清醒的眼。当然,历史的本性决定了我们怀疑非常可怜。学者周宁说:严格说来,历史经常不是记忆

28、的工具而是遗忘的工具,历史与其说是让我们记住过去的事实,不如说是规定哪些事实应该让我们忘掉。周先生说得太对了,比如文革,只让我们知道我们能知道的,却不让我们知道不应该知道的,巴金提出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但是时至如今无人再提,这个愿望,只能随着巴金老人走进坟墓了。学历史,本是鉴往以知来,但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往往不是教训。对着历史叹息,不是我们的选择。三只眼看历史,可能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建国60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所以深刻认

29、识和了解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仍然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才能谈得上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是我们认清国情,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工作。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那么这对我们有一个启示,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否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现在的不发达,是文化的原因?体制的原因?地理的原因?仰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文化与体制,与地理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当前社会学界非常感兴趣的议题。劳伦斯认为,不发达是

30、一种心态,重申殖民者的罪恶,已超过追诉时效了,也就是,现在的不发达,需要寻找新的理由,或者说借口了。这些学者还搞出了一个腐败曲线,认为腐败与文化也有关系,认为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底。儒学社会大都处于中间。吓我一跳,中国好歹没被他们点名,否则我给你们介绍这书,就有点说不清了,呵呵。如果中国也算儒学社会的话,那么我们的腐败尚在中间,新加坡比咱们还儒学,却和丹麦,瑞典,芬兰,新西兰并列为世界上腐败最轻的国家。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腐败有文化因素,也有政体原因。长远看,文化为体制

31、之母,短期看,体制的变更,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这对我们当前的中国,启示不小:长期落后,当然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造就了中央集权。而以改变中国的困境,则不是改造文化,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的改造国民性,而是推行政治民主改革。欲救中国,必救文化;欲救文化,则必改体制;欲改体制,则文化先行革命。问题是,历史上,中国文化革命了四场,效果都不太理想。第一场,始皇的焚书坑儒。第二场,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场,五四运动。前期是倡科学民主,后期,一声炮响,来了个马克思主义,救亡压倒启蒙,文化再次被政治利用。中国有讲政治的传统,文化历来是政治的婢女,儒学在中国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第四场革命,则是毛泽东惊天地

32、泣鬼神的文化大革命,其大手笔,跟第一场革命惊人的相似,几亿人,共用一个脑袋,一张嘴巴,一个主义。主席说,知识分子是附着在资产阶级身上的毛,革命要把他们改造为附着无产阶级身上的毛,结果,资交阶级无产阶级身上都没了毛,都光了。总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你会捎带着发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哭也不是,笑更不是。不过,研究多了,你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3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把握我们的未来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人文教育是什么呢?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

33、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美好未来。因为中国文化概论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的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传统是我们每个人起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是我们的目的。之所以开这么一门科,是想让大家多了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得深,才能看得真。比如中英鸦片战争,它更多的是一场文化战争。中国文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人自扫门前雪,邻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装没听见。基督教文化也是推己及人,

34、却是反着来:己所欲,施于人。谁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不信的话,请看电影刮痧,中西文化冲突尽在其中矣。同理,山姆大叔觉得西方文明是个好东西,就一厢情愿不看咱脸色的使劲的往咱手里塞。双方谁也不理解谁,对方觉得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咱觉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内政也!如果听不明白,再举一个例子,当年的教案,好多也是文化误会闹出来的,基督教徒来中国传教,要办孤儿院,咱国人想,呸,鬼子没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则为什么红头发绿眼睛,特别是那鲜红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没有孤儿愿来,就张榜公布,送个孩子赏几文钱,呸,中国的人贩子就应运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来,送到教堂,

35、就为了赚那几文钱。忽忽,文化无所不在,文化可能是所有冲突的根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中国传统文化,对比西方文化精神,希望每一个同学,看五千年历史,观八万里环球,独仗剑,走天涯,三只眼,看天下,天地之间,人为尊!(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历史梳理就是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时代先后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梳理,对每一门类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轮廓的了解。历史梳理就是纵向梳理,逻辑分析则是横向梳理,要求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比如中国文化的几个棱面:语言文字和典籍,科技,哲学,教育,史学,传统伦理道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中最重要

36、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文学,额对,音韵,诗律,绘画,书法,碑刻,京剧艺术,园林艺术,石窟艺术,古代建筑艺术),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应当是学习的重点。比较生僻的文化门类,如瓷器,青铜器,也应有意识的有所接触。总之,要善于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门类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比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应当研读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研究中国古代史学,你应当阅读流传后世的优秀经典。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出门旅游。因为中国文化中很大的一块是实体文化,

37、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体。比如我们在旅游中国名胜古迹的同时,观赏了古代的宫殿、寺庙、塔刹、亭台、楼阁、牌坊、华表,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熏陶。即使你没有机会和能力出门旅游进行社会考察,也应当注意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的有关知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关注介绍中国文化的有关内容。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因为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精湛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肯定一切,把传统文化当作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开拓创新。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

38、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章节名称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授课类型理论课( )、实践课( )、实习( )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要求通过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收,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

39、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教学重点、难点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多样性有何影响。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重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思考题作业题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2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3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

40、点?4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5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6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导论 林启彦 黄嫣梨编著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教学后记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时,可引导学生对以往学过以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2地

41、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化的影响以及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可展开讨论。3地理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应探讨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一、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1)地形(略)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错,形成了多样的、丰富的资源分布状况。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多种多样

42、。多元的地形必然会形成多元性的文化。(2)地貌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有: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比如有些著名的湖泊改变了形状和面积,或者完全消亡了;一些新的湖泊产生并继续演变。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流经东部平原地区的江河下

43、游一般都发生过变化,其中黄河和海河水系的变迁尤为剧烈。3海陆变迁。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也有些陆地重新沦入大海。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5沙漠的变迁。沙漠面积扩大,吞没了一些绿洲和城市。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

44、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体文化。2、气候(1)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A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B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C大陆气候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差较大。(2)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三是诗词与气候。 问题:谁能举出

45、气候对其他文化方面的影响? 二、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1、疆域、政区(1)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经过

46、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中国古代政区的划分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二级制与三级制交替出现。其二是行省的出现及演变,其中元朝是一个转折点。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春秋时期,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