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LT 5118-201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pdf

上传人:qu****i 文档编号:37878 上传时间:2021-05-17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66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 5118-201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DLT 5118-201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DLT 5118-201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DLT 5118-201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DLT 5118-201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 C S2 9 2 4 0 F 2 1 备案号:J 1 1 8 0 2 0 1 1口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D L T5 1 1 8 2 0 1 0 代替D L T5 1 1 8 2 0 0 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P l a nd e s i g ng u i d ef o rt h er u r a le l e c t r i cp o w e rn e t w o r k 2 0 11 0 1 0 9 发布2 0 11 0 5 一0 1 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目次 D L ,T 5 1 1 8 2 0 1 0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3 术语和定义

2、一3 4 规划的编制4 5 负荷预测9 6 电力( 电量) 平衡l O 7 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 l l 8 供电设旋2 l 9 农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2 4 l O 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2 6 1 l 环境影响一2 7 条文说明”2 9 D L ,T5 1 1 8 2 0 1 0 前言 本标准是对D L ,r5 1 1 8 - - 2 0 的修订。 本标准与D L T 5 1 1 8 - - 2 0 0 0 比较有以下主要变化: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对农村电力网、县城电力网及乡 村电力网给出明确定义; 对规划编制原则进行了修改; 对负荷预测提出了进行总体负荷预测、负荷分布预测及 分电压级负

3、荷预测的要求,提出了综合选用两种以上方 法进行预测的要求; , 对于电网规划的技术原则、供电设施等内容,分别对县 城电力网和乡村电力网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的、有一定 前瞻性的要求; 对于农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提出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的明确要求: 取消“电源规划”一章; 增加“电力( 电量) 平衡”一章; 增加“环境影响”一章。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电力 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喜庆、盛万兴、张莲瑛、刘福义、陈 俊章、解芳、陈志强。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 L T 5 1 1 8

4、2 0 0 0 。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 会标准化管理中心( 北京市自广路二条一号,1 0 0 7 6 1 ) 。 1 范围 D L ,T5 1 1 8 2 0 1 0 本标准规定了农村电力网规划的编制要求、技术要求及相关 事宜。 本标准适用于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 n L 7 T5 1 1 8 2 0 1 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 B 厂r 1 5 6 标准电压 G B3 0 9 6

5、- _ 2 0 0 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 B f I 1 2 3 2 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 B1 5 7 0 7 - - 1 9 9 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 B1 6 2 0 3 - - 1 9 9 6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 G B5 0 0 5 3 - - 1 9 9 41 0 k 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 B5 0 2 6 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D L T6 3 5 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规范 D L ,r8 1 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建设部能源电 1 9 9 3 2 2 8 号城市 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6、令 1 9 8 9 2 2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 2 3 术语和定义 D L ,T 5 1 1 8 2 0 1 0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农村电力网r u r a le l e c t r i cp o w e rn e t w o r k 主要向县( 包括县级市、区、旗,简称县) 级行政区域内的 县城、乡( 镇) 村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等各类用户供电的1 l O k V ( 2 2 0 k V ) 及以下各级配电网,简称农网。 3 2 县城电力网c o u n t y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n e t w o r k 主要为县级政府所在建制

7、镇行政区域内各类用户供电的 l l O k V ( 2 2 0 k V ) 及以下各级配电网。 3 3 乡村电力网v i l l a g e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n e t w o r k 主要为除县级政府新在建制镇以外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乡 ( 镇) 村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的各类用户供电的l l O k V ( 2 2 0 k V ) 及以下各级配电网。 3 4 、 农村高压配电网r u r a lh i g hv o l t a g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m k 农网内标称电压为3 5 k V 、6 6 k V 及l

8、l O k V ( 2 2 0 k V ) 的配电 网,简称高压配电网。 3 5 农村中压配电网r u r a lm e d i u mv o l t a g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 农网内标称电压为6 k V 、l O k V 2 0 k V 的配电网,简称中压 配电网。 3 6 农村低压配电网r u r a ll o wv o l t a g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n e t w o r k 农网内标称电压为3 8 0 V 2 2 0 V 、4 4 0 V 2 2 0 V 的配电网。简称 低压配电网。 3 D L

9、 ,T 5 1 1 8 2 0 1 0 4 规划的编制 4 1 编制原则 4 1 1 农网应满足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适度超前。 4 1 2 应不断改善农网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电 能损耗。 4 1 3 县城与乡村电力网、高压与中低压配电网、一次设备与二 次设备、有功电源与无功电源应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并应使农 网新建和改造相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 4 1 4 农网发展应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装备水平 和智能化水平,并考虑新能源发电分散接入的可能。 4 1 5 应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电力设施应符合环保要求,并与 周围环境相协调。 4 2 基本要求 4 2 1

10、 应以县、乡( 镇) 、村总体规划为依据并纳入其经济和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 4 2 2 应与上级电网规划相协调并纳入上级电网规划。 4 2 3 应强化网架,优化布局,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并适当简化 电压等级。 4 2 4 适当增强互供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对县城、重要供电 地区及重要用户应满足供电安全的 卜1 准则。 4 2 5 变电站、线路与配变台区应采用标准化设计;在自然灾害 易发地区,应适当提高变电站和线路设计标准,提高农网抗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 , 4 D L ,T 5 1 1 8 2 0 1 0 4 3 规划年限分期及对各期规划的要求 4 3 1农网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发

11、展规划的 年限一致,一般分为近期( 5 年) 、中期( 5 年1 5 年) 和远期( 1 5 年以上) 三种。 4 3 2 近期规划应根据县、乡( 镇) 、村国民经济和社会近期发 展规划,分析农网现状,解决当前农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5 年内农网结构调整和建设原则,确定逐年建设项目、时序及投资 估算。 4 3 3 远期规划应根据县、乡( 镇) 、村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 展规划、能源分布与开发状况,对农村电力市场、电源、负荷和 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网建设基本原则和方 向,确定农网电源布局、主网架等。 4 3 4 中期规划应根据县、乡( 镇) 、村国民经济和社会中期发 展规划,以

12、近期规划为基础、远期规划为指导,提出规划水平年 农网布局、结构和建设项目。 4 4 规划的主要内容 4 4 1 农网现状分析 在了解县、乡( 镇) 、村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情况的前提下,主 要分析农网能否适应县、乡( 镇) 、村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的需要, 找出存在问题,包括: I 供电能力能否满足当前负荷发展的需求,各级电网供电能 力是否匹配,有无瓶颈现象。 2 电网网架、布局及主要供电设各状况。 3 供电可靠性能否满足用户要求。 4 各级电网正常运行时电压水平及干线线路电压损耗。 5 电网线损率状况。 6 电网自动化及通信状况。 5 D L ,T5 1 1 8 2 0 t 0 4 4 2 负荷

13、预测 应进行总量负荷预测和分区负荷预测,包括年最大负荷预测 和电量预测。有条件的应进行负荷分布预测。 4 4 :3 规划目标及技术原则 确定各规划期的目标、变电站布局、网架结构及技术原则。 技术原则应有一定的前瞻性。 4 4 4 电力电量平衡 主要进行有功电力负荷平衡,必要时进行电量平衡,提出供 电电源的建设要求。 4 4 5 农村高压配电网规划 4 4 5 1 近期规划 根据近期预测负荷和电网现状分析,按照近期规划目标,确 定近期高压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包括: 1 变电站布点、容量构成和供电范围。 2 网架结构。 3 无功配置。 4 校验计算( 潮流、短路、 - 1 ) 。 4 4 5 2 远

14、期规划 根据预测的远期负荷水平和已确定的技术原则,按照远期规 划目标,确定远期高压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包括: l 变电站布点、容量构成和供电范围。 2 网架结构。 3 线路走廊和变电站站址。 4 所需电源容量和布局,对上级电网提出要求。 4 4 5 3 中期规划 根据中期预测负荷,以近期规划为基础、远期规划为指导, 确定中期高压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包括: 1 变电站布点、容量构成和供电范围。 6 D L ,T 5 1 1 8 2 0 1 0 2 网架结构。 4 4 6 农村中压配电网规划 中压配电网一般只做近期规划。在变电站布局、负荷分布确 定的基础上,确定中压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包括: l 电网结

15、构。 2 主干线路路径和供电范围。 3 线路容量、导线型号。 4 无功配置。 5 校验计算( 电能损耗、电压损耗、可靠率) 。 4 4 7 农村低压配电网规划 低压配电网一般只做近期规划。在负荷分布确定的基础上, 确定低压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包括: l 配电方式( 三相、单相) 。 2 配电变压器的布局、供电范围和容量。 3 线路容量、导线型号( 架空裸线、绝缘线、集束导线、电 缆线等) 。 4 校验计算( 电能损耗、电压损耗) 。 4 4 8 建设规模 l 近期各年度高、中压配电网建设项目及规模:自动化及通 信系统规模;低压配电网发展规模。 2 中期期末高压配电网建设项目及规模。 3 远期期末

16、高压配电网建设项目及规模。 4 4 9 投资规模 根据建设规模估算各规划水平年的静态投资规模和总投资。 4 4 1 0 经济评估 进行财务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 4 4 ”规划文本 编写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7 D L ,T 5 1 1 8 2 0 1 0 4 5 规划的修编 4 5 1 滚动修编 近期规划应逐年滚动修编,中期规划应三年修编一次,远期 规划应五年修编一次。 4 5 2 不定期修编 当预测负荷有较大变动时,或县、乡( 镇) 总体规划、电力 系统规划变动调整时,或电网技术有较大发展时,应对农网规划 进行全面修编。 4 6 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 4 6 1 农网规划由供电企业负责编制,

17、编制工作宜采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手段。 4 6 2 农网规划报上级电网企业审核,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纳 入县、乡( 镇) 总体规划。 4 6 3 县、乡( 镇) 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 廊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严禁擅自改 变用途。 4 6 4 农网规划由供电企业具体负责实旃。 4 6 5 农网规划的实施应由县、乡( 镇) 、村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协调。 5 负荷预测 5 1 一般要求 D L ,T 5 1 1 8 2 0 1 0 5 1 1 负荷预测应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包括: 1 社会、经济资料,包括县、乡( 镇)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规划、路网规划及相关历

18、史资料( 文档、图) 。 2 综合资料,包括人口、土地与自然资源、区域划分、居民 收入、环境与气象条件等。 3 负荷资料,包括全县、分供电区、分电压等级、分行业的 历年用电量和负荷、负荷曲线和功率因数等历史资料。 4 电源状况,包括上级电网为本县供电的变电站布局、电力 电量平衡及其他电源状况。 5 大用户状况,包括合同需求负荷及电量、主要产品产量和 用电单耗及大用户的用电发展规划等。 5 1 2 负荷预测结果应给出电量、负荷的总预测值及分区、分电 压等级与分行业的预测值。 5 1 3 负荷预测的年限应与相应的规划年限一致。近期预测应分 年度进行,中、远期预测可只预测期末负荷。 5 2 预测方法

19、 5 2 1 一般采用自然增长率法、用电单耗法、外推法、相关法及 智能预测方法等进行预测。可根据负荷预测的条件和所搜集的数 据综合选用两种及以上适宜的方法进行预测并相互校核。 5 2 2 预测工作宜先进行用电量预测,再进行负荷需求预测。一 般先进行各目标年的电量需求预测,再根据年综合最大负荷利用 小时数求得最大负荷需求的预测值。 9 D L ,T5 ”8 2 0 1 0 6 电力( 电量) 平衡 G 1 有功电力平衡 农网规划以电力平衡为主,电力平衡按规划目标年份,分阶 段、分电压等级、分供电区进行,主要包括: l 确定目标年度由上级电网供电韵容量和备用容量,由地方 电厂( 包括单位自各电厂)

20、 和新能源发电装备供电的容量及电量。 2 确定由上级电网供电的各电源变电站的站址、容量。 3 确定电源点( 含电源变电站及其他电源) 及其配套工程的 建设年限、规模及进度。 4 确定其他电厂( 含新能源发电装置) 接入农网的电压等级、 接入方式及供电范围。 6 2 无功电力平衡 无功电力平衡应根据就地平衡的原则,分电压等级、分供电 区进行。 6 3 电量平衡 对于水电电源比例较高的县( 其供电电量大于3 0 ) ,应分丰 水期、枯水期进行电量平衡。对于新能源比侧较高的县也应进行 电量平衡。其他主要由大电网供电的县,一般可不进行电量平衡。 1 0 D L ,T5 1 1 8 2 0 1 0 7

21、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 7 1 电压等级 7 1 1 农网电压等级应符合G B T1 5 6 的规定。 7 1 2 经济发达地区,宜引入2 2 0 k V :电压级。 7 1 3 对于采用1 1 0 k v 乃5 k v ,l o k v 电压等级的地区,在新建或改 造时,宜优先采用l l O k V l O k V 电压级。 7 2 合理供电半径 7 2 1 高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 1i 1 0 k V 、6 6 k V 高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分别不宜大于 1 2 0 k m 、8 0 k m 。 2 3 5 k V 高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见表1 。 表13 $ k V 高压配电同合理供电半径

22、推荐值 I负荷密摩 1 0 3 0 5 0l 2 5 05 0 0 1 0 0 0 厦以上 I k W I m a z l供电半径 2 82 01 61 28 575 l k m 7 2 2 中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 中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见表2 。 表2 中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位 l变电层次 下列负荷密度( k W b a 2 ) 时合理供电半径( k m ) l 1 03 05 0 l 3 0 0 5 0 0 1 0 G O 及以上 l 1 1 0 k V 1 0 k V 1 61 21 08 9654 0 I 6 6 k V 1 0 k V D L ,T 5 1 1 8 2 0 1

23、 0 裹2 ( 续) 下列负稽密度( k W b m 2 ) 时合理供电半径( I o n ) 变电层次 1 03 05 0l 3 0 05 1 0 0 0 及以上 l l m | v j 5 k W l o k v l l 8 ,S4 325 1 1 仳V n 洲 碰N 仡哺一 2 31 61 4l l75 545 7 2 3 低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 低压配电网的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见表3 和表4 。 寰33 N V 三相低压配电罔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 村、镇曩:i :等薛量密度 l O ! 罂X 三塑鲤黑色I 平地村落 O7 1 0 07 0 5 0 4 t :J 山区村落 0 8 1 5 0

24、7 05 注:用电设备容量密度等于供电区用电设备额定容量总和与供电范围之比 表44 4 9 V 2 2 0 V 单相低压配电同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 J 村、镇鼍:j :霎菩量密度 5 02 3 5 l 0 4 4 0 V 2 2 0 V 单相低压配平地村落 0 90 6O 50 0 4 电嘲合理供屯半径 m 山区村落 0 8 l j O7 1 1 l电容器量言运行小时 3 0 0 0 1 5 1 5 l 01 0 6 6 0 0 7 9 短路容量 农网短路容量的控制值为: 2 2 0 l ( V 1 1 0 I 【V 6 6 k V 3 5 k V 1 0 l 【V ( 2 0 k V ) 4

25、0 k A 、5 0 k A 3 1 5 k A 、4 0 k A 3 1 5 k A 2 5 k A 1 6 k A 、2 0 k A 对于农网l l O k V 及以下变电站低压侧宜取较低的数值。 7 1 0 通信千扰 农网对通信设施的干扰及保护措施,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 能源部、建设部能源电 1 9 9 3 2 2 8 号文中4 9 的规定。 D L ,T 5 1 1 8 2 们O 8 供电设施 8 13 5 k V l l O k V 变电站 8 1 1 站址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l 接近负荷中心; 2 便于进、出线的布置,交通方便; 3 少占农田,利用自然地形可有效捧水; 4 避开易

26、燃、易爆及严重污染地区; 5 根据发展规:射预留扩建的位置,占地面积应满足最终规模 的要求; 6 注意对公用通信设旋豹干扰问题; 7 土壤电阻率不要过大,使接地易于实现。 8 1 2 县城电力网变电站建筑物应与环境协调。县城中心区在选 址困难时,可考虑采用户内型、紧凑型,并考虑与其他建筑物混 合建设。 8 1 3 乡村电力网变电站及县城非中心区变电站宜采用全户外 或半户外布置,宜按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 8 t 4 变电站主变压器的台数宜为2 台或l 台,最多不超过4 台。 二次侧为l O k V 的三相变压器单台容量宜在下列范围: 1 l O l 【Vl o n ,A 6 3 M 、硝 6 6

27、 k V1 M 、,A 3 I 5 M V r A 3 5 k vI _ F | = 1 6 _ 秆骗 8 1 5 变电站设备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 1 主变压器应为有载调压、低损耗节能型。 2 断路器及其他配电设备应为无油型,宜选择性能好、质量 好、可靠性高、免维护或少维护的产品。 2 1 D L ,T5 ”8 2 0 1 0 3 继电保护装置应采用微机保护装置。 4 装设必要的自动化装置。 5 无人值守变电站应配置防盗系统、防火报警系统和遥视系 统。 8 1 6 县城电力网变电站建筑物及配电装置应具有与所在地区 地震烈度相匹配的抗震能力,电气设备应满足G B5 0 2 6 0 的抗震要 求。

28、 8 2 架空高压配电线路 8 2 1 高压配电线路应采用架空线路。 8 2 2 高压架空配电线路宜选用钢芯铝导线,l l o k v 架空线路也 可选用铝台金导线。导线截面积应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并进行 电压损耗与发热等项校验。主干线的截面积应根据规划最终负荷 值一次选定。1 1 0 k V 主干线导线标称截面积宜不小于1 6 0 r a m 2 , 6 6 k v 主干线导线标称截面积宜不小于1 2 5 m m 2 ,3 5 k V 主干线导 线标称截面积宜不小于1 0 0 1 r m a 2 。 8 2 3 架空高压配电线路的杆塔,3 5 k V 线路宜采用钢筋混凝土 电杆,6 6 k

29、V 、1 1 0 k v 线路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窄基铁塔或钢 管杆。 8 2 4 通过县城区的高压配电线路,应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同杆 架设,导线、金具与绝缘子、杆塔及基础的安全系数应适当提高。 8 2 5 高压配电线路的防雷、防污染等应达到相关规程、标准规 定的要求。 8 3 配电变压器台( 室) 及中、低压配电线路 8 3 1 配电变压器应采用节能型电力变压器。 8 3 2 配电变压器台( 室) 的布置按下列规定确定: 1 配电变压器台( 室) 应设在负荷中心附近。 23 1 5 k V A 以下配电变压器宜采用架空变压器台。 2 2 D L ,T5 1 1 8 2 们0 33 1 5

30、k V A 及以上配电变压器宜采用低式布置,布置方式应 符合G B5 0 0 5 3 - - - 1 9 9 4 中4 2 2 的规定。 4 当有严重污染及其他危及安全运行的场所,不适合露天布 置时,宜采用户内布置或箱式变电站。 8 3 3 中压开关站接线应简化,一般采用单母线分段,两回进线。 8 3 4 架空中压( 或低压) 配电线路同杆架设时,同杆并架的线 路应为同一电源。 8 3 5 架空中压配电线路宜选用钢芯铝绞线或铝绞线,县城城区 及乡镇所在地等人口密集区域的线路宣选用绝缘导线。架空中压 配电线路主干线截面积应根据规划负荷按经济电流密度一次选 定,并校验电压损耗。中压主干线导线截面积

31、宜不小于; 县城电力网1 0 0 m m 2 。 乡村电力网6 3 E I I I D 2 。 8 3 6 架空低压配电线路可采用钢芯铝绞线、铝绞线、铝芯绝缘 线、铝芯集束绝缘导线。主干线导线截面积应根据规划负荷按经 济电漭e 密度选定,并校验电压损耗。主干线截面积宜不小于4 0 m i l l 2 。 2 3 D L ,T5 ”8 一2 0 1 0 9 农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 9 1 规划原则 9 1 1 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在实用、兼顾发展的原则。 9 1 2 新建或改建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宜采用与调度自动化系 统统一建设的模式。 9 2 调度自动化 9 2 1县级电网调度是电力系统五

32、级调度的组成部分( 简称县 调) 。在农网规划设计时,应按农网规模规划县调的技术装备,并 应考虑与上级调度相协调。 9 2 2 县调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应符合D I T6 3 5 的规定。 9 2 3 县调自动化系统应按照电力行业有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 防护的要求,建立安全防护体系。 9 2 4 县调自动化系统应采用标准的通信规约,其接口应能与管 理信息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及远动抄表系统等智能化设备的 接口相配合。 9 3 变电站自动化 9 3 1 对于常规变电站,其保护设备仍能满足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的前提下,可采用R 1 U 方式;其保护设备不能满足安全可靠运行 要求的,应采用分层分散式或

33、集中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9 3 2 新建变电站应采用分层分散式或集中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9 4 配电网自动化 9 4 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应符合D E r8 1 4 的规定。 2 4 D L ,T5 1 1 8 2 0 1 0 9 4 2 新建或改建的配电线路的配电终端宜选用多功能的一体 化装置。 9 5 通信 9 5 1 农网通信包括调度通信、数据传输、图形传输和业务管理 通信。 9 5 2 农网通信系统宜采用光纤、电力载波、公用网等多种通信 方式,满足信息传输的需要。 9 5 3 县调自动化系统至变电站之问的通信通道应建立专用通 道;至枢纽变电站和无人值班站之间宜采用有备用

34、通道。 9 6 电源 县级调度、通信设备及自动化装置均应有稳定可靠的电源。 D L ,T5 1 1 8 2 0 1 0 1 0 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 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建设 部能源电 1 9 9 3 2 2 8 号文中7 1 7 5 的规定执行。 D L ,T 5 1 1 8 2 0 1 0 1 1 环境影响 1 1 1 噪声 1 1 1 1 噪声标准 县城电力网各类变电站、配电室和箱式变电站运行对的厂界 噪声应符合G B3 0 9 6 _ _ 2 0 0 8 中5 1 的要求。县城电力网杆上变压 器运行的噪声也应符合G B3 0 9 6 2 0 0 8 中5

35、1 的要求。 1 1 1 2 县城电力网变压器( 电抗器) 的噪声 1户内变电站主变压器( 电抗器) 的外形结构和冷却方式, 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散热措施,根据需要确定散热器的安装位置。 2l l O k v 、3 5 l 【V 户内变电站应控制在6 0 d B ( A ) 6 5 d B ( A ) 以下。 1 1 2 工频电场 按照G B1 6 2 0 3 - - 1 9 9 6 中的有关规定,输、变、配电设备运 行时产生的工频电场8 h 最高容许值为5 k V m 。 1 1 3 无线电干扰限值 根据G B1 5 7 0 7 - - 1 9 9 5 的有关规定,距边导线投影2 0 m 处的

36、 1 1 0 k V 线路干扰限值不超过4 6 p V m ;2 2 0 k V 线路干扰限值不超过 5 3 “V m 。 ”4 环境影响的评价 1 1 4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县城 电力网重要电网建设项目在必要时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 1 4 2 县城电力网供电设施的建设应与城市的建设特点相适 2 7 D L ,T5 1 1 8 2 0 O 应,与市容环境相协调,并注意水土保持。 1 在保护地区、重点景观环境周围,所建变电站和线路应与 周围环境相协调。 2 在新建供电设施时,应注意采用新技术,以减少对自然保 护区、绿化带、植被及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应对电力

37、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油、废气等捧放物进 行有效的处理。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条文说明 D L ,T5 1 1 8 2 0 1 0 目次 范围”3 1 规范性引用文件3 2 术语和定义”3 3 规划的编制3 4 负荷预测3 7 电力( 电量) 平衡3 8 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3 9 供电设施4 3 农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4 5 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4 6 环境影响- ,4 7 2 3 4 5 6 7 8 9 m 1 范围 D L ,T 5 1 1 8 2 0 1 0 本章明确提出了:“本标准规定了农村电力网规划的编制要 求,技术要求及相关事宜。本标准适用于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 的规划设计

38、。”其中“编制要求”一词是新增加的,这更符合本标 准的实际内容。将D I J T 5 1 1 8 - - 2 0 0 0 ( 简称2 0 0 0 版) 中的“新建、 扩建”改为“建设”,文字上更简洁。 3 1 D L ,T5 1 1 8 2 0 1 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相对于2 0 0 0 版的“引用标准”一章,对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 文件作了调整和增补。 3 术语和定义 D L ,T 5 1 1 8 2 0 1 0 本章为新增加的内容。 3 1 “农村电力网”是把2 0 0 0 版前言中农村电力网的定义在文字 和电压等级上略加修改而成。明确农网的服务对象 要是县( 包 括县级市、区、旗,简

39、称县) 级行政区域内的县城、乡( 镇) 村 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等各类用户。考虑到农网的发展,把农网 电压等级改为l l o k v ( 2 2 0 k v ) 及以下。 3 2 、3 3 农网发展至今,县城和乡村的用电负荷、用户有一定 差别,供电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电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也应 区别对待,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考虑到上述因素,第3 2 节和第3 3 节分别定义了县城电力网和乡村电力网。两者的区别 是供电服务的行政区域有所不同。前者服务于县级政府所在建制 镇( 县城) 的行政区域,后者服务于除县城以外的县辖行政区或 农场及林、牧、渔场。这样定义后,农村电力网就由县城电力网 和

40、乡村电力网两部分组成。 3 4 3 6 考虑到相关标准中的名词术语,为了与之相协调,并 使本标准的用语更明确,第3 4 节第3 6 节定义了农村高压配电 网、农村中压配电网和农村低压配电网。 D L ,T5 1 1 8 2 0 1 0 4 规划的编制 本章是由2 0 0 0 版第3 章的内容修订而成的。2 0 0 0 版第3 章 分5 节,修订中删除了其中的第3 3 节“经济技术评估”,增补“基 本要求”和“规划的修编”2 节。现本章共6 节。 4 1 编制原则 认真考虑国家改革开放形势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相 关政策,结合农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吸取和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 本章明确提出农网发

41、展适度超前的原则、科技创新提高农网科技 含量和装备水平的原则,以及农网协调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4 2 基本要求 本节根据2 0 0 0 版第3 1 4 条与第3 1 5 条修订而成,共提出5 条要求。修改的内容主要有: 1 ) 明确提出强化网架、优化布局、提高供电能力和适当简 化电压等级的要求。强化网架和优化布局是为了适应农 网用户和负荷发展的需要,简化电压等级是电网发展的 趋势,我国近期研究成果也证明农网简化电压等级在技 术经济上是适宜的。 2 ) 提出了增强互供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对于县城、 重要供电地区及重要用户应满足供电安全的 卜l 准则。 3 ) 对于自然灾害易发地区,提

42、出应适当提高变电站和线路 的设计标准,提高农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 3 规划年限分期及对各期规划的要求 本节由2 0 0 0 版的第3 4 1 条和第3 4 2 条修订而成,内容未作 大的改变。 D L ,T 5 1 1 8 2 0 1 0 4 4 规划的主要内容 本节由2 0 0 0 版的第3 2 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及第3 4 节 的第3 4 3 条、第3 4 4 条修订而成。将2 0 0 0 版第3 2 节的9 条内 容增补为l l 条。将农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编制流程归入本节内。 本节主要修改之处如下: 1 ) 将2 0 0 0 版第3 2 1 条搜集资料的内容移至本版本中第5 章

43、“负荷预测”的第5 1 节中。 2 ) 增加了“4 4 1 农网现状分析”一条。因为现状分析是 农网规划工作的基础,是规划编制不可缺少的内容。 3 ) 第4 4 2 条中明确提出进行总量负荷预测和分区负荷预 测。并提出有条件的应进行负荷分布预测,比2 0 0 0 版有 了较明确和较高的要求,以适应农网发展的新要求。 4 ) 第4 4 5 条中明确提出农村高压配电网进行近期规划、远 期规划和中期规划。规定了各期规划的内容,指出在高 压配电网远期规划中应就所需电源容量和稚局对上级电 网提出相应要求。 5 ) 第4 4 6 条中规定农村中压配电网仅进行近期规划,而不 必进行中、远期规划。这更符合目前

44、规划工作的实际情 况,同时没有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4 5 规划的修编 本节是由2 0 0 0 版第3 4 5 条修订而成的。规定了滚动修编和 不定期修编的年限。滚动修编的年限在2 0 0 0 版中未作规定。考虑 到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本版本的规定更为严格、明确。 4 6 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 本节是由2 0 0 0 版的第3 5 节修订而成的。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3 5 D L ,T5 ”8 2 0 1 0 1 ) 提出了宜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进行农网的规划设 计。这有利于提高农网规划工作水平,使规划工作科学 化更有意义,并使农网科学规划工作进入农网建设与改 造、农网管理工作的正常程序。

45、2 ) 明确了规划编制完成后的审核、批准的程序。由上级电 网企业审核,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县、乡( 镇) 总体规划。 5 负荷预测 D L ,T 5 8 2 0 1 0 主要修订内容有: 1 ) 将2 0 0 0 版第3 2 1 条搜集资料的内容移至本章第5 1 1 条,并作了修改、增补。 2 ) 对于预测方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了“综合选用两种及以 上适宜的方法进行预测并相互校核。” 3 ) 将2 0 0 0 版第4 3 节“电力电量平衡”不作为本章内容, 而单列为第6 章。 D L ,T5 1 1 8 2 0 1 = o 6 电力( 电量) 平衡 本章由2 0 0 0 版第4 3 节单列修

46、改而成,主要修订内容有: 1 ) 规定了农网规划以电力平衡为主,对于新能源或小水电 供电电源比例较高的县应进行电量平衡。 2 ) 规定了进行无功电力平衡的要求。这是农网规划不可忽 视的内容。 D L ,T5 1 1 8 2 0 1 0 7 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 本章由2 0 0 0 版的第6 章修订而成。将原来的9 节改为l O 节。 7 1 电压等级 本节为新增的节,是由2 0 0 0 版第6 1 1 条和第6 1 2 条修订而 成的。修改的内容主要有: 1 ) 在经济发达的县宜引入2 2 0 k V 电网。这是农网发展提出 的新要求,有的地区已经这样做了。 2 ) 在采用1 l O k V 3 5 k V l O k V 电压级的地区,在新建或改造电 网时,宜优先采用l l O k V l O k V 电压级。经过论证,l l O k V l O k V 电网在技术经济上优于1 1 0 k v _ 1 3 5 k v l o k v 电网。此 外,这种电压级比较容易实现,有的地区已经进行了改造。 7 2 合理供电半径 本节为新增的节,是由2 0 0 0 版的第6 1 3 条和第6 1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电力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