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依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冲突尖锐 B民族冲突尖锐C汉族内部冲突尖锐 D统治阶级内部冲突激化解析通过拓跋贵族“驱夏人为肉篱”可知是民族冲突尖锐。答案B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学问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C政治 D汉族文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解读材料的力量。从材料中的“好读书”“五经”“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和“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
2、造诣颇深,A、B、C三项都不够全面。答案D3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C宋太祖 D明太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力量。题干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峻。为缓解这一问题,抑制兼并,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答案B4(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量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
3、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理解力量。材料反映了孝文帝为迁都洛阳假借南伐之名,说明其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生疏,A项符合题意。答案A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由于()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解析通过材料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可知是整顿吏治。答案C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穿汉服、说汉语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政权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A BC D解析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的内容是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其内容不
4、包括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排解含的选项。答案B7“(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由于均田制()没有转变地主的原有土地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作用的理解。均田令规定,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夫的生产乐观性。均田制使更多的农夫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把握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进展,所以“海
5、内安之”,故选B。答案B8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孝文帝倾慕并乐观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解析留意题干中的要求“本质”。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B项正确。答案B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6、()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进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富强兴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猎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的力量。从材料中可知,其叙述的是洛阳的繁盛局面,包括“衣冠士族”“礼仪”“衣物”,从“晋宋以来”与“昨至”的比较,可以反映出这是北魏迁都洛阳的影响,故选D。A、B仅是片面的重复材料,C存在学问性错误,故排解。答案D10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仿照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题,通过图片鲜卑人乐俑可知鲜卑人在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答案B11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经济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
7、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孝文帝改革的生疏。留意题干中的“开创性”这一关键词。整顿吏治,以前的王朝也较重视,不能称为开创性,A项错误;府兵制是西魏时期实行的制度,B项错误;汉化政策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C项不符合要求;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的创举,D项正确。答案D12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行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照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精确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语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
8、话的官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理解力量。“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是提倡说汉话,罢免官员不是目的,而是提倡说汉话的手段。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
9、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缘由。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实质。(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舞农耕的措施。解析回答第(1)问时结合改革的背景作答;回答第(2)问时要考虑土地兼并的根本缘由是土地私有制;回答第(3)问可从材料中概括。答案(1)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把政府所把握的土地安排给农夫,农夫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不能抑制兼并。由于均田制没有转变封建土地全部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定还会进展起来。(3)均田
10、令使农夫得到了肯定的土地,使劳动者和土地结合起来;鼓舞农夫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夫迁往荒地多的地方。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魏书食货志材料二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
11、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及所学学问,分析该项措施的历史作用。(3)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大事?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实行了什么策略?解析第(1)问,依据时间(485年)及材料内容可推断该措施是推行均田制;然后依据所学学问分析均田制实行的根本前提。第(2)问承接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及所学学问”回答均田制的历史作用。第(3)问,通读材料二,很简洁推断出此历史大事是迁都洛阳,然后分析其目的,“策略”结合所学学问回答(设巧计迁都让群臣在南伐与迁都之间作出选择)。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只对国家把握的土地进行安排。(2)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进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3)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把握。策略:让群臣在连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之间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