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演示教学.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83228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演示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演示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演示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演示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演示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文档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组单元解读: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到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学习本组课文,需要指导学生既要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2、不断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课时。其中,5.古诗两首 2课时6.爬山虎的脚 2课时7.蟋蟀的住宅 2课时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语文园地二 4课时5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

3、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

4、、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

5、生哲理的诗句。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生字: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

6、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3.(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4.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

7、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一、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庐山,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背诵一下?(学生背诵。)师:背诵的真

8、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这节课的另外一首古诗,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板书:游山西村)二、初读诗,学习生字1.让学生听朗读,并画出生字。2.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3.个别读。4.教师指导生字。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探究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提示:(1)诗的首联

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2)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什么?客人是谁?(提示: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农家的热情和朴实。诗人;也许还有他

10、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3.师: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提示: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师: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提示: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师:这个村子美不美?提示: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五、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6 爬山虎的脚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

11、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

12、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猜谜语: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13、。”哪个同学猜出来了。(学生回答)(提示:丝瓜)(教师出示丝瓜的图片)师:同学们再猜一个要不要?“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哪位同学猜出来了?(学生回答)(提示:葡萄)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种作物的图片,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呢?(学生回答)(提示: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植物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请同学们自由

14、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学习第1自然段1.默读、思考:(1)这一段讲了什么?(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提问。四、小结五、作业: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1.听写生字词2.教师评价总结二、学习第2自然段段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

15、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自然段。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

16、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四、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

17、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9.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五、学习第5自然段1.轻声朗读。2.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六、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师: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提示: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2.师: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提示:(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七、作业

18、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7 蟋蟀的住宅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

19、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一切都写得那么传神。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

20、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师板书:蟋蟀2.这小家

21、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师板书:住宅3.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教师范读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2.学生自读。3.检查自读情况:(1)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2)请同学起来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部分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哪部分写了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2.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

22、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蟋蟀住宅的特点。第三段(第8至10自然段):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四、作业: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导入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出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主要是以住宅出名。)板书:住宅二、学习第二段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

23、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板书:选址工具洞内外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板书:特点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

24、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板书:柔弱4.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5.“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

25、作用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三、学习第三段1.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板书:住宅建造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板书:时间建造整修“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板书:十月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板书:扒搬踏推铺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整修。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板书

26、:长时间加深加阔3.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怎样修建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2.为什么我们在读作者的这篇文章时会觉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躁呢?(作者在介绍蟋蟀特点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又恰当地运用了比较、列举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所以使课文生动而富儿童情趣。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五、作业:课下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作文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材分析: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

27、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

28、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9、。2.画出不懂的问题。三、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怎样得出来的。(教师提示: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教师提示: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

30、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学习生词,同时更深入的了解课文:(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解释:“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分析: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

31、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

32、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5.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四、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最受感动的内容。练习修改作文。3.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4.积累关于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5.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课前

33、准备: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回忆单元课文内容,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第二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想我们描述了许多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的确,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见的联系,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三幅图画,比比谁的眼力好!二、独立看图,交流发现和感受1.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2.小组内再次观察和交流,努力发现图中的奥秘。三、全班交流,评议“独具慧眼奖”提示:a

34、、可以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b、可以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c、可以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d、还可以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评议标准: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2、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四、总结,引导讨论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五、延伸拓展清楚地把自己看图的发现和感受告诉你的朋友和家人。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1.学生交流观察带给他们的快乐。2.师:是啊!通过这一单元的学

35、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二、学生自荐说,师生共同点评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b、有什么新的发现?c、在观察的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确定题目。(主要让学生说出取某个题目的理由。)四、明确习作要求习作要求:1.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记叙文或观察日记均可。(教师适当提醒学生注意日记的格式。) 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六、修改作文,激励成功1.例文修改(

36、选择不同内容的作文各一篇),明确修改方向:字是否写的正确;标点用的是否恰当;词语搭配是否得当;句子表达是否完整、通顺等。2.学生合作互改,师巡视表扬。七、佳作欣赏,畅想成功1.同学们,刚才大家互帮互助,合作互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体验。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自己的佳作,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2.师总结。3.誊写作文。第四课时一、我的发现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4.读“小林”“小东”的对话。二、日积月累1.导入: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你便

37、会感受到观察和发现带给你的乐趣,是啊!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儿歌。谁能给它和上你熟悉的曲调唱一唱?2.读句正音。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点?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练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三、成语故事1.导入: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b、从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了“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4.说故事。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