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SLT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77932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95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LT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SLT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SLT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SLT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SLT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5 5 1 7 0.7 4 9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咨询服务中心微信二维码,扫一扫信息更多、服务更快销售分类:农村水利/通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 L/T5 3 32 0 2 1*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号D座 1 0 0 0 3 8)网址:w w w.w a t e r p u b.c o m.c nEm a i l:s a l e s w a t e r p u b.c o m.c n电话:(0 1 0)6 8 3 6 7 6 5 8(营销中心)北京科水图书销售中心(零售)电话:(0 1 0)8 8 3 8 3 9 9 4

2、、6 3 2 0 2 6 4 3、6 8 5 4 5 8 7 4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相关出版物销售网点经售清淞永业(天津)印刷有限公司印刷*1 4 0 mm2 0 3 mm 3 2开本 3印张 8 1千字2 0 2 1年1 0月第1版2 0 2 1年1 0月第1次印刷*书号1 5 5 1 7 07 4 9定价4 0.0 0元凡购买我社规程,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的,本社营销中心负责调换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I C S9 3.1 6 0P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 L/T5 3 32 0 2 1替代S L5 3 32 0 1 1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

3、程C o d e f o rp r e p a r i n gp r e l i m i n a r yd e s i g nr e p o r t s f o ri r r i g a t i o na n dd r a i n a g ep r o j e c t2 0 2 1 0 8 0 6发布2 0 2 1 1 1 0 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等6项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 0 2 1年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 L/T5 3 32 0 2 1)等6项为水利行业标准,

4、现予以公布。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灌 溉 排 水 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 L/T5 3 32 0 2 1S L5 3 32 0 1 12 0 2 1.8.62 0 2 1.1 1.62水 利 水 电 工程项 目 建 议 书编制规程S L/T6 1 72 0 2 1S L6 1 72 0 1 32 0 2 1.8.62 0 2 1.1 1.63水 利 水 电 工程可 行 性 研 究报告编制规程S L/T6 1 82 0 2 1S L6 1 82 0 1 32 0 2 1.8.62 0 2 1.1 1.64水 利 水 电 工程初 步 设 计 报告编制规程S L/T

5、6 1 92 0 2 1S L6 1 92 0 1 32 0 2 1.8.62 0 2 1.1 1.65河 道 管 理 范围内 建 设 项 目防洪 评 价 报 告编制导则S L/T8 0 82 0 2 12 0 2 1.8.62 0 2 1.1 1.66水 利 对 象 基础数 据 库 表 结构及标识符S L/T8 0 92 0 2 12 0 2 1.8.62 0 2 1.1 1.6水 利 部2 0 2 1年8月6日前 言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 L12 0 1 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 L5 3 32 0 1 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进行修订。本标准共

6、1 6章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综合说明、水文、工程地质、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工程布置及建筑物、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水土保持设计、环境保护设计、工程管理设计、节能设计、设计概算、工程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结论与建议。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水文、工程地质章节的工作深度要求;增加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及工程信息化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补充装配式渠道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补充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中的耐久性、合理使用年限、生态要求。本标准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 L5 3 32 0 1 1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

7、构: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峡大学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绍强 杜秀文 杨海宁 王洪彬李 霞 温立平 龚时宏 张贵民张爱军 张 滨 郭慧滨 赵树君郑建行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李远华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章思洁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

8、条2号;邮政编码:1 0 0 0 5 3;电话:0 1 0 6 3 2 0 4 5 3 3;电子邮箱:b z hmw r.g o v.c n),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目 次1 总则12 综合说明33 水文5 3.1 区域概况5 3.2 水文气象5 3.3 水资源5 3.4 洪水5 3.5 排水(涝)模数及流量6 3.6 泥沙、冰情及水质64 工程地质7 4.1 概述7 4.2 区域构造和地震动参数7 4.3 工程地质7 4.4 水文地质7 4.5 天然建筑材料85 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9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 2 6.1 设计依据1 2 6.2 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1 2 6.3 工程布置1 3 6

9、.4 水源工程1 4 6.5 输配水工程1 5 6.6 田间工程1 6 6.7 排水工程1 7 6.8 监测工程1 8 6.9 信息化工程1 8 6.1 0 灌溉排水试验站1 9 6.1 1 工程管理设施1 9 6.1 2 图表与附件2 07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2 2 7.1 水力机械2 2 7.2 电气2 2 7.3 金属结构2 3 7.4 采暖通风2 4 7.5 消防2 4 7.6 喷微灌设备2 4 7.7 图表与附件2 58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 6 8.1 施工条件2 6 8.2 料场的选择与开采2 6 8.3 施工导流2 6 8.4 工程施工2 7 8.5 交通运输2 8 8.6 施工

10、总布置2 8 8.7 施工总进度2 8 8.8 主要技术供应2 8 8.9 图表与附件2 99 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3 0 9.1 编制依据3 0 9.2 征地范围及实物调查3 0 9.3 移民安置与专项处理3 0 9.4 图表与附件3 11 0 水土保持设计3 2 1 0.1 设计依据3 2 1 0.2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3 2 1 0.3 水土保持监测及管理3 2 1 0.4 图表与附件3 31 1 环境保护设计3 4 1 1.1 设计依据3 4 1 1.2 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方案3 4 1 1.3 环境管理及监测设计3 4 1 1.4 图表与附件3 41 2 工程管理设计3 5 1 2.1

11、 工程建设期管理3 5 1 2.2 工程运行期管理3 5 1 2.3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3 5 1 2.4 设施管理3 5 1 2.5 科研与试验3 6 1 2.6 劳动安全与卫生3 6 1 2.7 图表与附件3 61 3 节能设计3 7 1 3.1 设计依据3 7 1 3.2 工程能耗分析3 7 1 3.3 工程节能设计3 7 1 3.4 节能效果综合评价3 71 4 设计概算3 8 1 4.1 概述3 8 1 4.2 编制依据及内容3 8 1 4.3 设计概算成果3 9 1 4.4 资金筹措方案4 21 5 工程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4 3 1 5.1 概述4 3 1 5.2 投资及运行费用4

12、 3 1 5.3 效益分析4 3 1 5.4 综合评价4 41 6 结论与建议4 6附录A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格式4 7附录B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特性表格式4 8标准用词说明5 6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5 7条文说明5 91 总 则1.0.1 为规范灌溉排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原则、工作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改建、扩建的大中型灌溉排水工程和新建的小型灌溉排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1.0.3 初步设计应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所需资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调查、勘测、观测、试验和研究。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

13、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方便管理。初步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选,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整准确。1.0.4 骨干灌溉排水工程除险加固或拆除重建应根据安全鉴定主要结论,确定改造设计方案。1.0.5 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包括下列内容:1 复核并确定工程场址的水文成果。2 查明主要灌溉排水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3 说明工程任务及功能利用要求,复核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成果,复核工程规模;确定灌溉排水工程项目范围和灌溉排水分区;选定灌溉排水方式和灌溉节水措施。4 复核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渠(沟、管)线路、主要建筑物结构型式和布置、控

14、制尺寸和高程、数量;说明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变化、新增内容;确定骨干工程设计和田间工程典型设计。5 选定水力机械、电气、金属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等设备型式和布置;确定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确定工程信息化设计方案。16 复核施工导流标准、方式,确定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及总工期;提出建筑材料、劳动力、施工用风、电、水的需要数量及来源。7 复核工程建设征地的范围、数量、实物指标,提出移民安置等规划设计。8 确定各项环境保护专项措施设计方案。9 复核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1 0 说明现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等情况;提出新建工程管理设计和改扩建

15、工程的管理改革方案。1 1 确定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设计方案,确定主要措施。1 2 提出工程节能设计。1 3 编制工程设计概算。1 4 复核经济评价指标。1 5 提出工程建设初步设计的主要结论。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解决措施或风险规避措施。简述下阶段有关工作建议。1.0.6 初步设计报告章节安排应将“综合说明”列为第1章,以后各章应依次以本标准第31 6章节为标题编排。初步设计报告应附编制单位勘测、设计资质证明、必要的文件和专题报告。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格式见附录A。1.0.7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 综

16、合 说 明2.0.1 绪言应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背景、经济社会状况、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工程现状及规划;工程任务与规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审查审批意见、主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与相关部门及地方的协调成果。2.0.2 水文应简述下列内容:1 所在地区的气象要素特征值。2 项目区水资源、洪水、泥沙、水质、冰情等水文条件,主要特征值和分析计算结果。2.0.3 工程地质应简述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渠道、建筑物、泵站等工程地质条件及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地质问题及其结论性意见,天然料场及建筑材料勘查等成果。2.0.4 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应简述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任务、工程规模及主要建设

17、内容。2.0.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应简述下列内容:1 工程的等级和标准。2 项目区灌溉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排水工程的总体布置。3 取水、输配水、田间、排水、监测、灌溉试验站、信息化工程及工程管理设施的规模、布置、改造处理措施等。2.0.6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应简述主要水力机械、电气设备及金属结构工程的选型和布置,机电设备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电气主接线方案、监控布置和通信方式。2.0.7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简述施工条件、材料供应、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工程量及材料用量、施工进度及总工期。2.0.8 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应简述建设征地范围、类型、实物指标,移民安置方案,专项设施复建

18、方案等。32.0.9 水土保持设计应简述主要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2.0.1 0 环境保护设计应简述主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和环境监测与管理。2.0.1 1 工程管理设计应简述工程建设期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提出项目实施与质量监督的管理措施,运行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主要管理设施、工程运用方式、工程管理费用及来源。简述劳动安全与卫生措施。2.0.1 2 节能设计应简述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能源消耗指标,主要节能措施和效益。2.0.1 3 设计概算应简述设计概算编制的原则及依据、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方案和投资构成,并说明初步设计阶段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变化情况和主要原

19、因。2.0.1 4 工程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应简述项目区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综合评价结论。2.0.1 5 结论与建议应简述以下内容:1 综述初步设计的主要结论。2 说明初步设计主要成果与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区别。3 说明工程在工程技术、征地移民、环境、投资与效益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解决措施或风险规避措施。4 简述下阶段有关工作建议。2.0.1 6 本章可附下列图与表: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工程特性表,格式见附录B。43 水 文3.1 区 域 概 况3.1.1 简述项目区自然地理、所在流域和河流水系特征。3.1.2 简述项目区水利工程概况。3.2 水 文 气 象

20、3.2.1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气温、日照、风速、降水、蒸发、结冰期、冻土层深度等气象要素特征值。3.2.2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水文测站分布、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情况。3.3 水 资 源3.3.1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的空间分布、来水过程、资源量、可利用量及利用情况。3.3.2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可开采量、利用情况。3.4 洪 水3.4.1 概述项目所在区域所在流域暴雨、洪水特性。3.4.2 说明设计洪水采用的计算方法,复核并确定采用的相关建筑物设计洪水成果。3.4.3 说明主要跨河建筑物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复核并确定采用的设计洪水计算成果。3.4.4 确定与输水工程相关的沿线沟渠

21、洪水和交叉建筑物设计洪水成果。3.4.5 确定需要施工导流的主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成果。53.5 排水(涝)模数及流量3.5.1 说明排水区所在流域特征值、资料情况、计算方法。3.5.2 说明排水分区和采用的模数、流量成果。3.6 泥沙、冰情及水质3.6.1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水源泥沙特性。3.6.2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冰情。3.6.3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水质情况。64 工 程 地 质4.1 概 述4.1.1 说明项目区已有工程地质资料及利用情况。4.1.2 简述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成果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结论,说明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的勘察工作内容和工作量。4.2 区域构造和地震动参数4.2.1

22、 简述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区域地质条件。4.2.2 简述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和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4.3 工 程 地 质4.3.1 简述渠(沟、管)道线路的地质条件,确定边坡主要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段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4.3.2 简述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主要建筑物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评价建筑物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4.3.3 改建、扩建工程涉及的既有建筑物或除险加固工程,应提出工程地质评价结论及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建议;对需扩挖、加固、洞身重新衬砌的隧洞,应根据地质条件提出不利的地质灾害危害

23、和应对措施。4.4 水 文 地 质4.4.1 简述并评价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提出输水骨干工程和7主要建筑物的水文地质问题。4.4.2 简述项目区地下水变化情况,盐渍化、沼泽化、冻胀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防治处理建议。4.5 天 然 建 筑 材 料4.5.1 说明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4.5.2 简述项目区分各类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质量情况和开采运输条件。85 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5.0.1 概述灌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状况及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农林牧业现状及发展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设计成果。5.0.2 论述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和目标,

24、确定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新增、恢复、改善灌溉排水面积;灌溉排水设计标准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和节水能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效益等。5.0.3 对除险加固工程,说明工程原设计规模和历次加固的内容与规模,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近期安全鉴定结果,根据工程现状复核工程原设计任务的满足程度和安全性,简述对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的必要性,确定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5.0.4 对改建、扩建工程,应说明工程原设计规模和历次改建、扩建内容与规模,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改建中的拆除重建工程应说明近期安全鉴定结果。简述工程改建、扩建的必要性、效益及对环境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确定改建、扩建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

25、模。5.0.5 复核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及设计水平年、灌溉设计保证率、灌区农村生活供水保证率。5.0.6 论述灌区土地分类评价、水土资源、土壤和农业生产条件、水文气象、灌溉方式及农林牧业生产结构;分析种植制度、计划产量及不同作物的灌溉制度和耕地休养生息制度。5.0.7 分析灌区农业灌溉定额、农村生活和乡镇工业需水定额,灌区生态用水需求,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复核各行业需水量、耗水量。5.0.8 说明灌区可供水量及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或复核成果,确定灌区总需水量及不同保证率典型年的年内分配,地表水、地9下水、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当水源的天然来水过程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量要求时,说明新建水源工程供水方式

26、和规模。5.0.9 论述水源工程规模应包括下列内容:1 塘坝工程,应说明河道水文径流特性和上下游规划用水情况,确定满足灌溉用水要求的兴利调节库容;分析复核正常蓄水位;说明灌区引水口高程布置要求和塘坝泥沙淤积情况,选定死水位;确定其他特征水位。2 直接从河道取水的引水枢纽和泵站工程,应复核或选定设计引水流量和设计水位。3 地下水源工程应复核或确定单井和井群的设计抽水流量、年抽水量以及提水扬程。4 说明径流调节计算的基本资料与方法,分析长系列径流调节计算成果,提出灌溉设计引水量、多年平均引水量以及灌溉保证率等指标。5.0.1 0 论述灌溉渠道工程规模应包括下列内容:1 复核或确定干支渠渠线及渠系建

27、筑物的位置。2 复核或确定灌水率图、设计灌水率及骨干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确定主要节点设计水位。3 复核或确定渠道交叉建筑物、泵站、灌区内部调蓄水库、泥沙处理、排洪等工程的规模与主要参数。5.0.1 1 论述项目区排水工程规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说明项目区治涝标准、排渍标准,核定土壤改良和防治盐碱(渍)化的排水标准及承泄区水位;根据项目区的降水及相关资料,分析确定排水模数。2 根据地形条件、排水工程控制范围及承泄区控制水位,分析确定排水方式、排水流量及控制点水位。3 分析确定排水工程的主要特性指标。5.0.1 2 根据灌溉分区选定典型地区,复核典型区的灌溉设计和灌排渠系规模。5.0.1 3

28、提出改进灌水技术、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和01防止土壤盐碱(渍)化的节水与排水措施。5.0.1 4 分析通过节水改造及用水结构调整的节水量以及可用于生态环境的水量,复核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水量(流量)。11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6.1 设 计 依 据6.1.1 简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成果及审查、审批意见。6.1.2 说明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计的特征水位、流量及气象、水文、地质、建筑材料等资料。6.1.3 说明设计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资料。6.1.4 工程的安全鉴定结论。6.2 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6.2.1 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批复的工程等别、主要建筑物级别和相应洪水标准。6.2.2

29、 复核相应设计标准,包括工程结构的安全、适用和耐久性标准;有 防 洪(潮)要 求 时,说 明 各 建 筑 物 的 防 洪(潮)标准。6.2.3 有抗震要求时,应根据工程场址地震动参数,复核抗震设计烈度。6.2.4 说明国家、行业现行的技术标准的主要设计允许值。6.2.5 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定的工程等别、各建筑物级别及审批意见,复核工程及建筑物合理使用年限。提出耐久性指标,进行耐久性设计。6.2.6 对改造、加固、更新等项目,应收集既有项目实施时的设计、施工、验收资料及现状调查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评价项目既有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确定改造、加固、更新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6.2.

30、7 既有设施合理使用年限与耐久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说明水源工程、取水建筑物、泵站等主要建筑物的现状情况、主要结构、设计规模、建设年份、使用方法、管理组织、21维护状况等。2 说明项目区内供水、排水设施等的维护状况。3 说明现状运行情况、安全状况、功能发挥及维修养护等情况的评估结果。6.3 工 程 布 置6.3.1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经综合比较论证,选定灌溉排水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布置与型式。6.3.2 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工程征地、淹没范围、运行管理等,复核灌溉水源工程布置方案,确定水源主要建筑物型式与控制性指标。1 泵站位置应根据河流河势、河岸地形及地质条件、泥沙

31、、水流流态、灌区位置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可性行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等复核并确定。2 塘坝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工程征地、淹没范围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等复核并确定。3 机井的井位、井距及井数应根据项目区规模、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结合灌溉分区复核并确定。4 雨水集蓄工程的人工集流面和蓄水工程的数量、位置应根据项目区地形条 件、坡 度、降 水量、需水量等 因素复核并确定。6.3.3 输配水工程布置应包括下列内容:1 应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等资料,对可行性研究阶段初选的输水渠(管)线进行复核,根据灌区灌溉水位的控制性要求,对重点局部线路进行方案比较论证,分析确定输水

32、渠(管)线布置。2 应根据确定的输水渠(管)线,分析确定输水渠系(管网)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及位置。6.3.4 田间工程布置应包括下列内容:311 田间工程应根据灌溉排水分区的地形、土壤特性、地下水埋深、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排水方式,选定不同类型的典型区。2 典型区应具有代表性,并有独立的配(排)水系统。各类典型区面积总和不宜小于设计灌溉(排水)面积的5%;1 0 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典型区面积可控制在设计灌溉(排水)面积的1%3%。3 应根据典型区类型,分别进行田间工程布置,并据此确定项目区田间工程布置。6.3.5 排水工程布置应包括下列内容:1 应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

33、地质勘察等资料,对可行性研究阶段初选的排水沟(管)线进行复核,对重点局部线路进行方案比较论证,分析确定排水沟(管)线布置。2 应根据确定的排水沟(管)线,分析确定排水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及位置。3 应根据区域地形及承泄区控制水位,分析确定排水泵站的水量及位置。6.3.6 说明灌溉渠(管)道与排水沟安全防护工程、管理道路、安全监测工程、灌溉试验站等工程设施的布置原则、布置情况与工程数量。6.4 水 源 工 程6.4.1 采用泵站提水方式时,应根据站址的地形、地质、水流、泥沙、综合利用要求、供电、环境、施工、投资、交通、机电设备选型及运行等条件,结合工程总体布置,选定泵站的布置及主要建筑物型式。泵站

34、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根据选定的站址、水泵型式、装机台数及单机配套功率、机组主要参数,确定厂区总体布置。2 选定主副厂房的布置、结构型式、控制高程和主要尺寸等;根据需要选定开关站(变电站)的位置、场地布置、面积、41高程等。3 选定引渠、前池及进水池、进出水流道、出水管道、出水池、调压设施的布置、控制高程、断面尺寸、结构型式等。4 提出各建筑物水力计算、稳定和结构计算的条件、方法和计算成果;选定泵房及其他建筑物地基处理措施。6.4.2 采用机井供水方式时,应根据机井总体布置、水文地质条件等选定井型、井径、井距,分析确定单井出水量及井深、选定水泵及配套动力、确定附属建筑物结构型式及尺寸。6.4

35、.3 采用塘坝供水方式时,塘坝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根据塘坝容积、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塘坝工程布置、主要控制高程及与岸坡或其他建筑物的连接方式等。2 选定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型式,进行稳定、强度、变形、渗透分析计算,确定结构尺寸;对不良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措施。3 提出筑坝材料质量要求和施工质量控制指标。4 对于除险加固的塘坝工程,应进行安全复核和稳定计算,进行加固设计。6.4.4 采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时,应根据项目区的总体布局、降水、坡面特征及集雨效率等,分析确定人工集流面面积,选定防渗措施;确定蓄水工程容积及结构型式。6.4.5 多泥沙灌溉水源应根据泥沙特性,确定泥沙处理工程方案、工程布置及主要建

36、筑物型式。采用沉沙池处理时,应确定沉沙池容积,选定沉沙池围堤断面、输沙渠布置与断面、进出口建筑物布置与型式,提出沉沙池清淤方案及泥沙处置方案。6.5 输 配 水 工 程6.5.1 渠道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说明渠道灌溉方式、流量、水位、水力坡降、水流流态、冲刷、淤积等水力计算条件、方法,选定渠道断面型式、结构尺寸,提出计算成果。2 高边坡渠道或特殊土质渠段应进行边坡稳定分析。513 根据渠道断面型式及稳定、节水、耐久性等要求,经方案比较,选定防渗衬砌型式,进行结构设计。4 复核现状水面线,确定阻、壅水渠段和建筑物,确定改造内容与改造方案。6.5.2 渠系建筑物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说明各类

37、建筑物的过水能力、水力衔接条件、消能防冲计算方法,提出计算成果;确定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水位、结构型式、高程、坡降、断面尺寸及运行条件。2 说明穿(跨)河建筑物的冲刷和淤积计算方法,提出计算结果,确定建筑物的防冲保护范围;通过方案比较,选定保护措施及结构型式。3 说明主要建筑物稳定、应力、变形等计算方法,提出计算成果;选定主要建 筑物基础处 理、防 渗、防 冻 胀、抗 浮 等措施。4 根据渠道的流态、断面型式、运行方式、管理要求,选定量水设施型式和主要观测设备。5 对输水隧洞、渡槽、深挖方或者高填方渠道等进行加固、扩建、改建,应进行方案比选,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6.5.3 管道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

38、内容:1 选定管道的型式、管槽高程、断面尺寸、长度等。2 说明水力计算及水锤验算的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确定管道布置,选定管材、管径及安全保护措施;进行稳定和结构计算。3 对高含沙水源的管道输水工程设计,应进行管道不淤流速校核。4 根据管道运行安全、耐久性、抗冻胀等要求,提出基础处理、防腐蚀、防冻胀措施及安全保护措施。6.6 田 间 工 程6.6.1 应根据选定的典型区的类型和规模,按照节水和高效的61要求确定典型区的设计方案。应计算各类典型区田间工程量和材料量,据此推算项目区田间工程量和材料量。6.6.2 田间渠(沟)道应进行纵、横断面设计,选配建筑物;提出土地平整要求,确定灌水沟畦与格

39、田尺寸;进行田间道路、林带设计等。6.6.3 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渠槽设计应进行水力、结构计算,选定连接与止水方式及防冻胀处理措施。6.6.4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说明设计依据、水量平衡计算、设计参数选取、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2 对田间管网布置进行方案比选,确定设计方案,确定管材管径、支管间距和给水栓间距。6.6.5 喷微灌工程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对选定的不同类型区域进行方案比选,确定设计方案。2 依据田间格田尺寸、田间道路、作物种植方向、农业耕作方式、林带等提出田间管网布置方案。3 说明喷灌、微灌工程的设计依据、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水量平衡计算成果,确定田间

40、调蓄水池、首部工程、喷头和支管间距或毛管和滴头间距等设计参数、管材管径,确定工程布置和田间典型工程设计,提出材料设备清单。4 对管道输水的地面灌溉工程改造为喷灌、微灌的工程,应分析现状工程管道承压等级及布置和改造后的运行方式、灌溉压力、流量需求、管理要求等,进行方案比选。5 对渠道输水的地面灌溉工程改为喷灌、微灌的工程,应分析现状农田布局、运行方式、供水条件,确定改造工程布局及水量调节设施方案。6.7 排 水 工 程6.7.1 采用明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沟控制面积、排水流量、降渍、防治盐碱化及生态等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排水水位、71水力坡降等条件,提出断面计算成果,确定排水沟断面设计尺寸及水

41、力要素设计指标。6.7.2 采用暗管排水方式时,应根据管道控制面积和排水流量,选定排水方式与管材;确定管道埋深、间距、比降、管径等设计指标,选定管材和外包滤料等;提出附属设施数量和相关设计。6.7.3 采用提排方式时,泵站设计应符合6.4.1条的规定,其他排水建筑物设计应符合6.5.2条的规定。6.7.4 对大中型骨干排水沟应进行边坡稳定分析计算。6.7.5 说明满足排涝标准条件下承泄水体对应的水位、流量及泄流条件。6.8 监 测 工 程6.8.1 灌溉渠(管)道系统水量量测设计应确定量测设施布局,选定渠(管)道的量测方案,确定观测频次和量测精度,寒冷地区说明量测设计要求。6.8.2 工程安全

42、监测设计应确定工程变形和渗流监测项目布置,说明监测内容及方法。6.8.3 水质监测设计应根据污染源分布、水流控制节点、运行方式、管理需要和水流流向,确定水质监测布置方案、水质监测项目、水质监测布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6.8.4 环境监测设计应根据所监测的环境因子的重要性、监测网通用与对比性,确定监测网的布设方案和监测要求、项目、周期及频次。6.9 信 息 化 工 程6.9.1 简述工程任务与作用、工程总体布置和管理单位设置情况及工程调度运行方式。说明信息系统现状。确定灌区工程信息化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界限。6.9.2 结合工程管理、运行调度、行业发展、运营服务和现代化改造等要求,复核可行性

43、研究阶段确定的需求分析。816.9.3 明确系统设计,提出信息系统建设框架,选定系统各层级的管理、控制范围,明确信息系统主要应用功能;对系统建设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进行说明。6.9.4 基本确定灌排设施设备采集、监视和控制、调度、预警、决策分析、统计查询、巡检等各类工程业务应用及其支撑系统(平台)的功能设计,明确软件、硬件主要技术参数。6.9.5 应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及经济技术比选等,确定通信方式。6.9.6 应根据灌区规模和重要性、数据交换带宽需求和多业务要求选择配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确定信息平台建设方案。6.1 0 灌溉排水试验站6.1 0.1 应按照全国灌溉试验站统一规划和灌区发展

44、需要,根据气候类型、江河流域、作物种类、水资源状况及生产水平等因素,结合项目区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代表性条件与试验要求,提出灌溉试验站合理布局。6.1 0.2 应明确灌溉排水试验的主要内容、小区布置、试验方法、相应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等方案;明确试验站田间试验区、气象观测场、分析实验室,以及资料室、办公室、库房及生活设施等专用设施的配置方案。6.1 0.3 应根据试验站的试验任务、田间试验区总面积、土壤肥力分布状况,提出统一的设计试验小区方案,包括各项试验的试区位置、每个 试区的小区 排列、保护区和隔 离区的布 置、渠(管、沟)道及附属建筑物、道路等的布置;提

45、出田间试验区布置方案。6.1 1 工 程 管 理 设 施6.1 1.1 说明现有设施及使用情况。确定交通、维护、安全、生产管理等设施配置情况。6.1 1.2 应根据灌溉排水渠系及建筑物级别,确定渠(沟、管)91道、建筑物、观测设施、管理设施的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区及专用地、生产管理区等管理范围界线。6.1 1.3 灌区灌溉排水设施巡检道路设计应说明布置的原则和要求,确定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地基处理方案、排水及附属设施方案等。6.1 1.4 安全防护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根据防护要求,选定安全防护工程类型、规格型号、材料;提出主要技术指标与质量控制指标。2 确定安全防护工程布置,选定安全防护

46、工程方案;提出安全防护工程安装技术要求。3 根据安全运行要求,确定救生设施设备种类、数量布置;确定安全警示、标识设施种类、规格、数量,提出安装要求。6.1 2 图 表 与 附 件6.1 2.1 本章可附下列图:项目区位置图;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典型区平面布置图;主要建筑物工程布置图;典型建筑物工程布置图;灌溉渠道(管道)纵、横断面图;排水沟(管道)纵、横断面图;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图;典型建筑物结构设计图;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图;田间工程设计图;安全监测工程设计图;信息化工程设计图;灌溉试验站设计图;管理道路工程设计图;02 安全防护工程设计图;管理用房工程设计图;其他相关附图。6.1 2.2 本

47、章应附下列表:方案比选经济技术指标表;工程建设内容汇总表;灌溉渠道(管道)设计指标表;排水沟(管道)设计指标表;主要建筑物设计指标表;典型建筑物设计指标表;田间典型区设计工程量计算表;工程量和材料量汇总表;其他相关表格。127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7.1 水 力 机 械7.1.1 灌溉排水泵站水力机械设备选择应包括下列内容:1 选定水泵特征扬程、水泵型式、装机台数、单机流量等基本参数,基本选定安装高程。2 选定水泵附属设备型式、数量、布置及主要参数。3 选定泵站内起重设备和油、气、水、量测以及辅机自动化元件等系统主要设备及其布置。4 多泥沙水源,应提出主要过流部件抗磨蚀措施。5 进行压力管道调节

48、保证计算。6 选定水泵机组运行方式。7.1.2 选定灌溉排水水泵及其附属、辅机设备布置,机组间距和分层布置,安装间布置,厂房跨度、长度、分层高程等主要控制尺寸参数。7.1.3 机井水泵应选定水泵及附属、辅助设备的型式、特征参数、数量等基本参数。7.2 电 气7.2.1 引接电源接入方式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确定引接电源与电力系统的连接方式、电压负荷等级、进线回路数及用电容量,确定项目区内各用电点引接电源接入方式。2 进行引接电源的电力计算,提出电力系统对泵站、机井、闸(阀)等运行方式、计量点、主要设备参数、继电保护、无功补偿以及系统稳定措施等方面的要求。3 选定电动机启动方式,提出相应的技术

49、措施。4 水闸等控制性独立灌区建筑物,在非专用电源线路、负22荷复杂等低保证率情况下,提出配备备用电源的方案。7.2.2 提出用电负荷统计及计算,并确定负荷等级,分析确定泵站、机井、闸(阀)等的电气主接线方案,选定站区用电电源连接方式及供电方式。7.2.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应包括下列内容:1 提出短路电流计算成果,选定泵站、机井、闸(阀)、变压器、高压配电装置、电流电压互感器等的型式、规格、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2 对大型电气设备、关键部件运输,以及现场组装等特殊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述。3 采用新型设备和重大新技术时应有专门论证。7.2.4 确定绝缘配合原则和中性点接地方式,提出过电压保护方式。7

50、.2.5 确定泵站、机井、闸(阀)等接地设计方案,对高电阻土壤的接地设计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处理措施。7.2.6 确定主要电气设备的保护类型、种类、范围等,选定继电保护设备。7.2.7 自动化设计应确定自动控制方案,说明控制方式、范围、操作流程及远传信息等,选定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主要设备配置。7.2.8 视频监视设计应确定监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主要设备配置等。水力监 测设计应对 水位、压力、流量等提 出监测设计方案。7.2.9 通信设计应确定项目区内部及外部通信方式,选定通信方式和主要通信设备。7.3 金 属 结 构7.3.1 灌溉排水建筑物的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工程监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