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姓名:李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指导教师:张卓文
20090601
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Abstract
Accordingtothedecision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
ChinaandtheStateCouncilaboutspeedingupforestrydevelopment,thelocal
governmenthasbeencarryingoutaEcologicalAfforestationProjectinGuangzhouCity
forthepurposeofestablishinga“EcologicalCityofGuangzhou”,whereissuitablefor
bothinvestingandliving.TheGovernmentofGuangzhouhasbeeninvestinghugecapital
toconstructurbanforest.Andbecauseofthisreasontheforestrygrosshasbeen
increasing,theforestdistributionbeingreasonableandtheenvironmentsignificantly
improvingaswell.Theincreasingimportanceofafforestationandlandgreeningproject
makes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afforestationfacetohigherrequirement.
However,thelacklessofbudgetquotastandardisactualsituation.Therefore,drawingup
budgetquotaaboutafforestationprojecthasbeingaimmediatetask.
Aresearchhasbeencarriedoutintomakingabudgetquotaoftheafforestation
projectinGuangzhou.Itmakesdiscussiononbudgetquotacompositionsystem,using
basicquotaprinciple,backgroundofthevaluationstandardlacklessofafforestation
projectinGuangzhou.Accordingtotechnicalinformationcollection,subprojectsand
theiritemshavebeendividedformakingabudgetquotaoftheafforestationproject,for
instance,subprojectsand214itemshavebeenclassedforthelandafforestationproject,
and5subprojectsand17itemsforthemangroveafforestationproject.
Meanwhile,partofitemsoftheafforestationprojectbudgetquota,suchaspitsite
preparationandnaked—rootedseedlingplanting,havebeendrawnupbymeansoffield
investigation,accordingtodraftrouteandmethod.thenecessityofbudgetquotadraftis
provedbycamparingthequotalevelwith“thebudgetquotaoftheafforestationprojectin
Shenzhen(2000)”.
Theresultsshowsthat:
(1)BudgetquotadraftofafforestationprojectinGuangzhouisnecessary.Weneeda
newvaluationstandard,Becausetherearedisadvantagesincontinuingusinglandscaping
quotaasafforestationprojectcostvaluation.
(2)InordertodrawupthebudgetquotaoftheafforestationprojectinOuangzhou,we
havetoworkstepbystep,forinstanceestablishingsomegroupsinchargingofrelative
work,collectingrelativeinformation,designingaworkplanandSOon.Afforestation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projectcarlbedividedintodifferentitems,suchassiteclearing,sitepreparation,seedling
planting,foresttending.Terrainslope,soiltype,worktoolarethemainfactorstoeffect
thequotalevelfortheseitems.
(3)ThebudgetquotaoftheafforestationprojectinGuangzhouisveryusefulbecauseit
isbasedonconstructionquotaandthencomprehensiveexpanded,
Keywords:afforestationproject;budgetquota;subprojects;constructionquota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
是否’保密否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勿鼎时间:刎弓年∥∥月笛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
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
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
限公司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包括
但不限于汇编、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
的权力。
注:保密学位论文(即涉及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申请专利等潜在需要提交保密的
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涨槲始壶蠕钟鲐陆季L\\
签名日期:
>口u产口6月心日签名日期:二弼夕年彳月/厂日
注;请将本表直接装订在学位论文的扉页和目录之间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1前言
1.1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林业局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
源清查(1999年"-.'2003年)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
居世界第6位。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蓄积
124.56亿m3。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天然林面积
11576.20万hm2,蓄积105.93亿m3;人工林面积5325.73万hm2,蓄积15.05亿m3,
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首位。这次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蓄积量继续保持双
增长。与第五次清查相比,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面积净增1596.82万hm2,森
林覆盖率净增1.66%,森林蓄积量净增11.86亿m3,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
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广州市实施“森林围城、
森林进城”生态战略,确立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广州的目标,
积极建设城市森林,投巨资实施规模宏伟的“青山绿地工程”,森林总量不断增加,
森林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初,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3.3%,森
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有50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1%),初步构建起点、线、面
结合的高效、完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了城乡森林结构一体化。可以预计,
今后一个时期,广州市造林的重点将从由大面积造林为主逐步转为林分改造为主。
广州市目前也在积极探索造林工程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然而,对于同渐重要的造
林绿化工程,却存在着缺少相应预算定额标准的实际情况。目前造林绿化工程中所
采用的定额计价大都参考园林绿化、水土保持、土地整治等中种植工程定额部分标
准,而造林立地条件的特殊性使其造林施工在人工、材料和机械的使用量上与园林
绿化或水土保持等有很大不同。定额的不确定性造成造林建设过程中预算报价不
准,给后期施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此现象不利于造林成林效果,也不利于
政府对山地、平原、红树林造林的管理和控制。因此有关工程造林的定额标准研究
和编制工作迫在眉睫。
所谓工程造林预算定额,就是在合理的生产组织、资源使用和造林施工技术
条件下,完成单位面积造林或完成一定工作量所消耗的人力、机械、材料、资金等
数量的标准。工程造林预算定额是构成造林建设工程造价标准的重要体系,也是工
程造林造价主要计价依据。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为了及时编制相关规范标准来指导造林绿化管理工作,尽快解决广州市“青山
绿地二期工程”缺乏相应计价标准的问题,广州市林业局委托广州市林业科学研究
所和华南环境资源研究院进行《广州市造林工程造价标准》的编制工作。2008年5
月由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广州市林业局共同组织的广州市《造林建设工程造价
编制规范》(送审稿)审定会上,该造价标准通过了专家组的审定,由广州市质量
技术监督局作为广州市推荐性地方技术规范发布实施(马红岩,2008),但作为构
成广州市造林造价标准的重要构成体系——预算定额标准却尚未完成,而学术研究
上,国内外并无针对工程造林预算定额进行研究,也无这一概念的引入。
本章就目前工程定额研究现状,我国和广州市现代林业发展现状、林业标准化
编制现状、工程造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编制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的
必要性,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2定额研究现状
1.2.1定额标准编制研究
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各国工程造价管理及计价模式并非统一,在不同的区域有
不同的方式和管理形式。当前学术界对国际惯例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三类计价模式:
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北美造价工程管理(CostEngineering)体系的计价模式;第
二类是英国和香港为代表的工料测量(QS)体系的计价模式:第三类是同本工程积
算制度的计价模式;而国内有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并存的两种计价模式。
工程定额是计价基本依据,毛建军(2003)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工程预算定额的
基本原理及其运用;裴大勇(2003)指出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以概预算定
额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经济模式,其计价依据是以国家、行业或地区的统一定额为主
要基础的。它一般包括工程消耗定额、工程造价费用定额、造价指标、基础单价、
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各有关工程造价的经济法规、政策等。是
国家对工程建设进行预测、决策、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内外各行各业都制定了相关
的定额标准,目前有大量针对标准编制方法和原则、思路、技术路线的研究(Stefano
Tonchia,2008;高建洪和李文刚,2007)。杜秀文(2007)、刘长江等(2003)、解
艳熊(2003)、王行兵(2003)、鲍拮(2005)、晋敏(2006)、蒋红军(2007)等人
分别针对全国灌溉用水、石油行业工程、交通事业单位预算定额、海事单位预算定
额、武汉市11个行业取水定额、云南省公路养护工程、城市地铁盾构造等定额标
2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属硕上学位论文
准编制的思路方法、指标体系、技术测定路线进行研究。在专业基础定额编制研究
方面,王春梅(王春梅,2006)从建筑施工企业现实出发,提出了企业定额编制策
略、企业定额编制体系,根据“帕雷托法则’’建立了企业定额项目筛选方法,基于
四个地区的预算定额提出了企业定额的编制形式,进行了施工机械设备租赁与购置
的经济分析,探索了基于企业定额的快速报价系统,提出了企业定额在编制和使用
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王娟(2006)在论文中提出了应用模特排时法制定装配工时,
合理利用交叉时间制定塑压工时等方法,探讨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但针对绿化造价标准方面,相关定额研究很少,仅有孙一琳(孙一琳,2007)
研究了北京市矿山植被恢复技术施工定额的测定,此外郭丹(郭丹,2007)、谭月
英(谭月英,2007)、郭晓虹(郭晓虹,2007)、倪学圃(倪学圃,2003)等人探讨
了园林绿化造价工程管理和计价办法。许义波(许义波,2006)从定额人工费的调
整、对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的计取方式的科学合理三个方面对阐述了《广东
省园林建筑绿化工程计价依据》标准的特点。
1.2.2施工定额测定研究
施工定额直接反应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预算定额、概算定额、估算指标等都
是在施工定额基础上的综合和扩大,作为生产定额的基本性质决定它在定额体系中
的基础作用(黄伟典,2008)。本文根据查阅的定额专著和研究成果发现大多以施
工定额为研究对象,包括施工定额测定前的技术准备、测定方法、、以及原始数据
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所述:
1.2.2.1对定额测定前的技术准备研究
创立“泰罗制’’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著作《计件定额制》(1895
年)、《工厂管理》(1930年)、《科学管理原则》(1903年)以及《美国国会的证词》
(1912年),阐明了作业时间的标准化、作业步骤的标准化和作业条件的标准化等
一系列科学管理技术。“泰罗制”的核心就是:制定科学的工时定额,实行标准操
作方法,采用标准的工具、设备、材料,施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同期,吉尔布瑞斯
也创立了《动作研究》理论和方法。
国内周述发(2008)、樊俊喜(2006)、石勇民(2004)等人也都提到了:施工
工序大体存在手动作业、机械化作业、手机并动作业和设备作业等四种工序;张晓
波(张晓波,2001)列出了一个施工劳动、机械定额工作时间结构图,研究了在施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工工程中,哪些工作时间消耗是必需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以便分析研究各种影响
因素,减少和消除时间损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1.2.2.2对施工定额测定方法的研究
沈巍等(2008)、贾爱萍等(2006)提出了对于施工定额中的劳动、机械定额
测定的常用方法有三种: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其中技术测定法
又分为测时法、写实记录法和工作日写实法三种。李广生(2006)指出技术计算法、
实际测定法、经验统计分析法是编制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主要方法。此外,还有研
究提出图示法(或直角坐标图解法)整理技术资料。上述几种测定方法是目前研究
施工定额的主要测定方法。
1.2.1.3对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本人查阅了相关定额的专著和文献,并且在对广州市工程造林造价规范编制实
践的基础上,认为对施工定额原始数据的处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原始数据
预处理阶段,包括观测次数的确定和异常值的分析剔除;一个是修正后数据的分析
处理阶段。观测次数是根据测时数列的分布性系数K,并查找相应表格来确定的(胡
明德,1996)。其中:
K:丝
S
式中:K一数列的分布性系数,M一数列中的最大值,S一数列中的最小值。
余宏泰(2007)在新疆沙漠工程定额编制中提出,对于测到的原始数据,根据
各种原始记录表备注的各种不正常因素,清理剔除后,再利用极限值的概念,计算
最大、最小极限值,用以检查和剔除超出极限范围内的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平均法。它包括一般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
法和二次平均法,其中常用一般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李连顺(2005)就采用
了平均修正值法计算了高速铁路路基工程人工施工定额。杨赞锋(2005)利用点估
计理论力求证明在数据处理方面,一组测样数据是能够反映定额总体规律的。沈远
征(2001)、赵英利(1999)、封晨辉(2000)等人分别将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公路小
修保养定额、煤矿劳动定额、区域用水定额原始数据的处理,并尝试着找出定额和
影响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另外,鲍酷(2005)在结合目前取水定额编制方法的基
础上,运用了平均先进法、时间序列法、重复利用率逐年增长法等进行数据处理,
4
华中农业火学2009届硕上学位论文
这些方法依然基于概率与数理统计原理,但要比上面提到的一般传统的数据处理方
法先进一些。
针对施工定额测定的样本有时较少,且原始数据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带来的
一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处理方法的局限性。龙琰(2007)根据适合施工定额测定
原始数据的“小样本,贫信息”特点的灰色模糊系统理论,构建一种新的方法模型,
计算出能更加真实反映生产管理水平的数据。闵何(2006)通过列出了台时定额数
据类型、数据误差理论的应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建立台时定额管理
数据库等方法,提出编制企业施工机械台时消耗量定额的快速方法。并将计算机技
术应用于定额编制过程中,通过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来实现定额测定操作上
的简单性。
1.3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1.3.1我国林业现状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改善生
态、促进发展的二重使命。党的十六大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目标,赋予了林业新的重大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
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
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由60多位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近300位研究人员共同丌展的林业宏观战略
研究,凝聚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三生态”总体战略思想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
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及相关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战略途径。
“三生态"总体战略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
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Jll秀美的生态文明社
会’’。其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三步走’’奋斗目标: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
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
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
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
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六大工程”:经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并被逐一写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林业六大工程。其投资之巨、规
模之大、周期之长,堪称“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五大转变”: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以采伐天然林
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
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林业跨越式发展”:以六大工程建设为途径,以五大转变为标志,加快林业
发展步伐,缩短在常规状态下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所需的时间,使我国林业早日跨
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其具体内涵包括阶段跨越、速度提升、科技升级等多个方
面。其中,最本质的跨越是发展阶段的跨越。
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六大林业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
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
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2)退耕还林工程
2007年,造林任务重点转向荒山荒地造林。全年完成造林112.47万hrn2(含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6.87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8.53万hmz,配套荒山荒地
造林100.25万hm2,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3.69万hm2,配套荒山荒地造林比
重达89.13%。退耕地造林面积中,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6.22%;250以上坡耕地退
耕面积占24.70%;严重沙化耕地退耕面积占21.58%。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内的75个县共完成造林31.51万hm2,其
中人工造林13.40万hm2,飞播造林3.38万hm2,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4.73
万hm2。人工造林中退耕地造林2.58万hm2。
6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硕上学位论文
(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7年,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57.42万hm2,
其中人工造林41.70万hm2,飞播造林1.33万hm2,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4.39
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38.15万hm2,比2006年增长16.74%,长
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9.27hm2,比2006年减少
19.71%。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
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
交工程"。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6)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
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
品的供应问题。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时,初步建立起乔灌草搭配、点
线面协调、带网片结合,具有多种功能与用途的森林生态网络和林业两大体系框架,
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求相适应的
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基本形成。
1.3.2我国目前造林概况
国家林业总局《2008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指出,2007年是全面推进现代林
业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国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国营造林建设取得以下
成绩:
(1)造林步伐继续加大,国土绿化有序开展
2007年,全国完成造林390.77万甜,比2006年增长1.80%。其中飞播造
林11.87万hm2,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05.05万hm2,人工造林273.85万hm2
(2)林业重点工程在政策调整中推进,建设成效巩固
2007年,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268.16万hm2,比2006年减少4.59%,
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8.62%。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
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
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分别为73.29万hm2、105.60万
hm2、31.51万hrn2、57.42万hm2和O.34万hm2。
7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此外,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77.11万
hm2,比2007年增长22.09%,计划完成率比2007年提高28.41%。河南、江苏、云
南、贵州、山东、上海、河北、福建、宁夏、江西、内蒙古和黑龙江12个省(区、
市)都超额完成了造林计划。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完成329.26万hm2,比上年
增长20.23%,飞播造林完成】6.31万hm2,比上年增长37.41%,新封山育林131.53
万hm2,比上年增长25.21%。
1.3.3工程造林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我国工程造林经历了从传统造林管理模式、国家补助性质的工程造林管理模
式、以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外资造林项目管理模式,现逐步向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
管理模式转变(董晖,2006)。
(1)传统造林无系统管理模式
建国仞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形成了社会办林业,其营林
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下。1952年,原林业部发出“发动群众自己采种,自己育苗,
自己造林”的号召;195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的
工作指示》;直至1981年开始的全国义务植树运动的初期,都处于这种无系统管理
的状况,造林成活率很低。
(2)工程造林管理模式
从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引入工程造林的概念,我国林业
工程开始探索工程化、规模化造林管理的建设道路。工程造林是按照“按项目投资、
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工程管理”的管理思想,参照国家基本建设工程进行
林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的一种方法,其造林技术措施、管理、造林效益均优于一般
造林。
(3)世界银行项目管理模式
因林业世行贷款项目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业部门将世界银行先
进规范的项目管理模式渗透到中国林业项目管理中,引入“报账制”等资金支付
管理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林业部正式提出林业工程项目管理的规定,形成
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人工林经营管理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随后
开展的几个林业世行贷款项目都分别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探索了不同造林类型的
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硕上学位论文
(4)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2002年,国家林业局制定的《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林业重点
工程必须实行工程项目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以后
国家林业局多次以文件、会议的形式讨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客观上突出了加强工
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益的决心,为统一政策和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实践上,山西
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建立承包责任制、抓
好壮苗生产、规范造林用苗、依靠科技进步、制定严格的检查验收办法并健全造林
工程管理档案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造林工程管理体
制(任爱,2008)。
表1-1营造林标准体系分类表
Tablel-1TheStandardsystemclassificationofmanagement
forestandengineering-orientedafforestation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防护林生态公益林
特川林
用材林
商品林经济林造林
新炭林
造同技术
园林绿化造林绿化技术
城市林业
防护林营造林生态公益林
特用林
营林j{j材林
商品林经济林
新炭林
天然防护林
退耕还林
营造林工程三北K江防护林
速生林建设
其他工程
1.3.4我国林业行业相关标准的编制现状
林业标准体系是由相应的林业标准组成的系统,它主要由技术标准组成,也包
含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它主要反映出当前的林业生产水平、林业科学技术
水平、专业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以及整个林业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等
9
广州市工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等(孙亮,2008)。我国的林业标准化工作始于1952年,目前己初步形成了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基本涵盖林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框架,为我国林业生产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截止2003年底,林业标准
不包括企业标准总数已达1650项,其中国家标准268项,行业标准582项,地方
标准800项。这些标准基本上覆盖了林木种苗、营造林(见表1.1)、生态工程、经
济林和花卉、林业机械和人造板机械产品、林工产品、林化产品、以及其他非木质
林产品等林业生产和建设的各个方面。
1.4广东省林业发展现状
1.4.1广东省林业现状
广东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101.6万hm2,
有林地面积927.4万h1112,林木蓄积量3.81亿m3,森林覆盖率为55.9%。全省森林
生态效益的总价值达6377.83亿元。目前,全省省级生态公益林345万hm2,列入
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共有75.5万hm2。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骨干体系初步
建成,“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林分改造等林业重点生态
工程,构成了广东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广州市实施了“青山绿地"
工程;深圳市实施了西枝江和东江水源林、绿色通道、红树林建设工程;中山市实
施了“一区三线’’林分改造工程;梅州市实施了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和市
通县十条绿色通道工程;韶关市实施了城区出口造林绿化工程;肇庆市实施了北岭
山林分改造工程等。此外,主要公路、铁路沿线和城市进出口道路两旁等绿色通道
绿树成荫;全长3400km的沿海防护林带己基本合拢,绿化率达92.2%;35个平原
县的20.8万№2农罔防护林网也基本铺就;营造生物防火林带57671km,总面积
7.38hm2。全省基本形成了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四位一体的
林业产业化新格局(资料来源:广东省林业局)。
1.4.2林业标准化制定情况
广东省全面强化林业标准化工作,“十五’’期间,组织修订50项林业标准,建
设20个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并大力开展林业标准的实施推广,使重点林业工
程建设采标率达95%以上,截止2005年,立项制修订省地方标准70多项,发行实
lO
华中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施的有38项;制定实施的市、县级地方标准36项。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林木种苗、
营造林、生态建设、森林保护、林产品等各个方面,对国家标准和林业行业标准是
一个较好的补充,并与国家标准林和业行标准相配套,逐步形成了我省林业标准体
系的初步框架。根据广东省林业局“十一五"展规划,2005年"-'2010年将建立健
全林业标准体系。拟制(修)订省地方标准90项,使全省林业方面的省地方标准总数
达到150项以上,并使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形成完善的林
业标准体系;林产品质量标准采标率达到50%以上。通过标准的制定,使一批先进
实用的林业科技成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为我省林业生产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基础(资料来源:广东省林业局)。
1.5广州市林业发展现状
1.5.1广州市自然地理
(1)气候特点
广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位于东经112057’~
11403’,北纬22026’~230567,总面积7434.4km2。夏季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
冬季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年降水量为1689.3mm"--1876.5I/1I/1,年平均日照时
数为1875.1h,~1959.9h,年太阳辐射量105.3kj・cm.’"-'109.8kj・cm~,年平均气温
为21.4℃"--'21.8"C。
(2)土地资源特征
广州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
拔为1210m;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系珠江
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
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中低山地,是海拔400m'-500m以上的山地,一般坡度在200"--250以上,
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这类土地是重要的
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
②丘陵地,是海拔400m"'500m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成土母质主要由砂
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
化市、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行,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
基地。
广州市丁程造林预算定额编制研究
③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m以下,坡度小于150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成土
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
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
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
④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区和南
沙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
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⑤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
(3)水资源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
阔,集雨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约
913km。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
水域面积7.44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资料来源:广州市林业局)。
1.5.2广州市城市林业近况
统计资料表明,广州市林业用地资源丰富。用地面积29.94万hm2,其中生态
公益林面积15.94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比例的53.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
面积29.41万hm2,疏林地面积0.0076万hm2,灌木林地面积0.18万hm2,未成林
地面积o.40万hm2,无林地面积O.72万hm2。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占42.6%,经济
林占19.5%,防护林占28%,薪炭林占3.5%,特殊用林占6.4%。在林分面积中,
杉木占5.9%,松树占37.2%,阔叶树39.4%,针阔混交林17.3%,其它占0.2%。经
过数十年的采伐利用和更新,林分的龄组结构以幼中龄林为主,其中,幼龄林面积
占33.O%,中龄林面积占30.6%,近熟林面积占21.2%,成熟林面积占9.9%,过熟
林面积5.3%。全市活立木蓄积量为771.40万m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