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精品文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选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在读、思、议、做中自主感悟科学道理,积淀科学素养。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教材目标: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和片段。
3、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2、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安排:
13. 《动手做做看》…………2课时
14《邮票孔的故事》…………2课时
15《画风 》……………………1课时
16《冲气雨衣》………………2课时
语文园地四………………………3课时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跟第三单元的课文风格完全不同,比较理性,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课文大多是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而且伴随较多的人物动作。象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老师往往觉得很难上,逐段讲解吧,机械无味。如何上得有趣味些呢?教学时这一单元要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2、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这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主人公动手又动脑,最后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事。前面已经讲到课文主要以叙事为主,多处伴有人物动作,那么就让学生多动手体验一下课文中的实验过程或成果,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深入理解课文。
13 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 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杯子,金鱼。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机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伊琳娜”,生读)。伊琳娜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生齐读课题。
三、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识字,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
*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已经记住的生字。
*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
*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还有哪些字记不住?
5、小结:只要仔细观察,再难的字都能找出记的好方法来。以后小朋友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来记生字。
6、指名分段读课文。认真听,注意别人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有什么不足需要提醒。
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用“ ”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2、指名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这段话,指导读出问话的语气。
3、讨论: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口头扩词。
3、指导生字书写。 4、书写生字,互评互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2、回忆课文内容: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什么问题?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分组学习,提示步骤:
* 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了解文中小朋友的看法。
* 说说他们的意见,分角色朗读。你同意谁的意见,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意见,朗读体会。
* 朗读第六自然段伊琳娜的话,想想她为什么生气。
* 朗读第七自然段朗志万的话,想想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理解朗志万的用意,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不要迷信权威,遇事应动手实践。)
3、分角色朗读课文,想:课文里的小朋友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父母或伙伴听。
2、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还可将放入水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漫出水的多少和物体的什么有关。
【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妈妈:不能光想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科学家有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伊琳娜:找 放 进 笑
【教学反思】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邮票一枚,火花一张。
【学具准备】一张纸,一根针(可人人准备,也可以组为单位准备)。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火花,谈话: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它是由十张美丽的图画组成的。现在我想把它们都分开,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用刀裁、剪刀剪、铅笔尖在图片连接处戳孔后再撕开……)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们知道吗?邮票就是采用其中一种办法来分开的。(出示邮票)说起邮票这边上的齿孔,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把记不住的字标出来。
3、合作识字。
* 我说你找:一人说生字,其他人迅速在生字条中指出。
* 我指你认:一人指生字,其他人抢读字音,读准确为止。
* 讨论:不好记的生字怎样记?
4、全班交流。
小黑板出示生词,指名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纠正字音。 还有哪些字记不住?请大家帮助你。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2、合作学习。
组内伙伴轮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
讨论: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尝试读读你认为重要的句、段。
3、全班交流。
* 动手操作,促进理解。老师提供印有“邮票”的纸,部分同学用手撕纸中的“邮票”,部分学生模仿酒馆中那位先生的做法。交流感受。
* 根据回答指导朗读重要语句。
4、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读课题。回忆: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启发创造
1、思考:带齿孔的邮票用起来的确非常方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着这样的邮票。这样的方便是谁给我们带来的?
2、过渡:阿切尔通过观察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经过研究,发明了邮票打孔机,让我们能轻松地撕开邮票。
3、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有什么不方便?
小结:这些不方便如何解决呢?希望大家都能做有心人,动脑筋,想办法。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词,认读。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读,扩词。指导生字书写。
【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
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反思】
15 画 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画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2、启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过渡:是啊,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读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 初读识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让我们认识一下课文里的小朋友。
2、谈话:能介绍这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吗?(根据回答板书名字)
和这几个小朋友打打招呼吧。认读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你身边的伙伴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3、识记“湿”。“湿”——“显”
4、指名分段读课文,提醒注意多音字:杆、转。
三、读画结合,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小朋友们是怎么画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的。
2、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读有关句子。在黑板上画一画。(其他人品读相关语句)
你认为他画得对吗?齐读课文。
指名仿照其中一个小朋友的画在黑板上画风。猜一猜,这是谁的画?
3、欣赏几个小朋友画的风,与学习伙伴分角色读课文。
4、你觉得谁画得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下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飘,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却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四、启发想象,拓展练习
1、你想怎么画风呢?引导回忆起风时的所见所闻。
2、说一说,写一写。
课后画一画,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复习引入
1、出示生词,认读。
2、出示全班学生名册,你能认出多少同学的名字?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画风的?
二、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2、合作伙伴表演读,引导学生评议。
评议重点:每个人的语气是否正确。
3、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4、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展示作品,拓展思维
1、你是怎么表现风的?展示你的作品吧。指名展示作品,适当解说。
2、评议作品。
3、启发更深入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生字的卡片,指名认读,分组轮读。
2、口头扩词练习,理解字义。3、指导生字书写。4、自查后互相评议,改进。
【板书设计】
15 画风
宋涛 陈丹 赵小艺
雨斜 树弯 旗子飘 风车转
【教学反思】
16 充气雨衣
16 充气雨衣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默读课文;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课件或演示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同学们,下雨时你穿过雨衣吗?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雨衣的故事。(板书课题:充气雨衣)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
2.听完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出示挂图:这就是小林,让我们再来仔细地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他发明的充气雨衣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课文旁的小鱼儿或者“字典公公”,并把它多读几遍。
2.合作识字、游戏识字:
(1)抽词语卡片比赛读:卡片放在小组中间,轮流抽读,读错的大家帮助他。(2)同桌做“红蓝铅笔”的游戏。同桌抽读课后我会认的生字,
(3)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帮助正音。
3.检查生字自学效果,“开火车”读词卡。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播放课件或演示图片。
普通雨衣—旋转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出示挂图二,小林的充气雨衣怎么样?为了解决遇到的难题,为了做出这种新式雨衣,小林不断地想办法,他想了哪些办法?
5.遇到雨衣带来的苦恼,别人没想出办法,小林却发明了充气雨衣,你想对小林说什么?
6.小结:小林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7.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方法吗?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太满意的日常生活用品,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课后动手做一做,用我们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板书设计】
16 充气雨衣
想 旋转起来的裙子 想 塑料救生圈
? →(板画) ? → (板画) 称赞
做 雨衣 做 充气雨衣
(板画) (板画)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使学生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前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我会填”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能准确地运用词语。3、教学“我会读”,使学生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题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1、课件、实物投影仪。2、词语卡片。3、制作材料、奖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学生自读。3、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认读词语、正音。
4、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再说几组类似的词语和生活中有趣的运用。
二、日积月累----读读认认
1、课件出示两个熟悉的字,如“月”“夫”,学生认读。教师演示两字合并组成新字。
2、学生自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3、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并当“小老师”领读,试组其他新词。
4、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
第二课时
一、我会填
1、学生自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2、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3、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4、试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词语和句子。
二、我会读
1、自读小故事,同桌互相正音。
2、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5、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6、将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其内容。
2、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做有关介绍。
3、通过出示条幅、书法作品、雕刻作品等展示用来当自己“座右铭”的名言、谚语等,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4、教师与学生一起介绍其他有意义的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