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梳理
精品文档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时间: 581年 .
2、人物: 隋文帝(杨坚) .
3、都城: 长安
二、 隋朝的统一
1、时间: 589年 .
2、事件: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
3、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历史上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人物:隋炀帝
3、时间:605年
4、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识图第3页: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5、地位: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评价隋朝大运河
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征发劳役过度,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
四、科举制度的创立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影响: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五、隋朝灭亡
1、事件:.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灭亡。
2、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直接原因: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统治瓦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太宗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
一、 唐朝的建立
1、时间:618年,(李渊,太原起兵)
2、都城:长安
3、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626年传位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唐太宗像
③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龄、杜如晦等。
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山西文水人)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
三、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 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3、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的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 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进步;
③新的蔬菜品种出现;唐朝时,饮茶之风在唐朝盛行吧;江南成为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发达,其中(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3、商业发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 东西突厥 ),加强了对( 西域 )的统治。
2.唐太宗实行( 开明 )的民族政策,当时( 北方 )和( 西北 )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 天可汗 )。
3、唐朝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1)在朝廷中,有许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2)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 渤海郡王 ),封回纥首领为( 怀仁可汗 ),封南诏首领为( 云南王 )。唐朝还先后设置( 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 ),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文成公主入藏:
(1)唐太宗时,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 逻些 ),他仰慕中原文化。
(2)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给松赞干布。
(3)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唐和亲,迎娶了金城公主。他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唐穆宗时,唐蕃订立盟约,并专门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6、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①战争 ②.民族迁徙 ③改革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①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②兼容并包。
2、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人
生活年代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杜甫
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中唐
直面社会现实、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书法: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
2、 绘画代表人物:阎立本、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遣唐使的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遣唐使的作用: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鉴 真(扬州大明寺高僧)
2、鉴真和尚六次东渡,754年(唐玄宗时)抵达日本
3、鉴真东渡的影响: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 玄奘西行
1、 目的地:天竺(古印度)
2、时 期: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
3、经 历:历经磨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4、玄奘的贡献: ①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②《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一)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领先;(2)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统治者的支持; (4)对外交通发达。
(二)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上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时间:755—763
3.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5.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6.影响: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标志):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的标志;安史之乱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 唐朝灭亡 (618-907)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后,(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 )( 后唐)( 后晋 )( 后汉)(后周 )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五代十国的特点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动荡不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发展。
3.五代十国的发展趋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3.都城:开封(东京)
二、强化中央集权
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积弊。
2.措施:①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定期换防。
③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④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⑤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形成: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3. 表现: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如何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积极:(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2)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3)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1)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2) 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
(3)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的意义、作用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 辽的建立
1.政权名称:辽(契丹) 2.建立民族:契丹族 3.建立时间:10世纪初
4.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5.都城:上京临潢府
二、西夏的建立
1.政权名称:西夏 2.建立民族:党项族 3.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4.建立者:元昊 5.都城:兴庆府
三、宋真宗时,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1、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四、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1.战: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2.和:对宋朝是屈辱的,加重人民的负担,但和平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第八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金的建立
1.政权名称:金 2.建立民族:女真族 3.建立时间:1115年
4.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5.都城:会宁
二、 金灭辽及北宋
1125年,辽被金灭亡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三、 南宋建立
1.时间:1127年 2.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3.都城:临安(杭州)
四、(南)宋金战争: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五、宋金和议
1.主要内容:①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
②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 影响: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②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③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六、如何评价宋金和议?
消极:南宋以屈辱换来的和平,加重人民负担。
积极: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第九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
②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
(1)水稻的种植与推广:
①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②培育出优良品种
③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区扩大
二、 手工业的兴盛
(1) 纺织业:①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
②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已有先进工具
(2) 制瓷业:
①宋朝是辉煌时代
②河北定窑,河南汝窑
③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
④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 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明州
《清明上河图》
②北宋东京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海船配备指南针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繁荣的景象。
三、 商业:
(1) 海外贸易发展:
①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②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还出现了乡镇商业区,叫做草市。
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⑤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⑥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2) 纸币的出现: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四、 经济重心南移 p46(“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②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统治者的支持。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像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
2.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 蒙古草原 )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二、蒙古灭西夏和金
铁木真于1227年灭亡西夏,其后代于1234年灭金,南宋于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
元朝统一的意义:
1.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政权的性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版图是我国历史最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与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民族交融: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影响: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沿用至今。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理。
措施:1.台湾: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西藏:设立宣政院,从此,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补充:元朝对我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1)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2)重视农业;(3)开凿新运河,开辟海运航线,便利南粮北运;(4)设立行省制度;(5)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6)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回族。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1)北宋时的开封(东京)、南宋时的临安(杭州)、元朝时的大都(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
(1)瓦子产生的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瓦子的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或瓦肆、瓦舍)
(3)勾栏的含义: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传统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俗称年节、新年,最受重视。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1)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词牌:《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3)杰出的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人物
时代
派别
作品特点
代表作
苏轼
北宋
豪放派
豪迈、飘逸
《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婉约派
委婉、细腻、清秀
《如梦令》《声声慢》
辛弃疾
南宋
豪放派
豪迈、报国情怀
《破阵子》
2.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作品:《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体裁: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两司马”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昇发明的。大大促进文化的传播。
2.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3.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 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
元朝,发明了火铳。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传到了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 发达的中外交通:
原因:宋朝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表现:
(1)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 驿站比较发达
(3) 宋代的海陆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沿岸。
(4)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指宋元时期.
6. 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并生活17年。口述形成《马可·波罗行记》一书,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南京)
二、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巩固统治
在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
(1)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秦始皇设丞相,明太祖废丞相)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利用“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加强皇权
如何评价“八股取士”(或 “八股取士”的影响)p68—p69
“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完善:唐太宗、武则天(殿试)、唐玄宗
3.改革和发展:宋朝
4.僵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三、经济的发展
表现: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
纺织业:(1)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 (2)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3)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和平交往)
1.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2.在位皇帝:明成祖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宣扬国威
4.时间:1405—1433
5.出发地:刘家港
6.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7.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④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暴力冲突)
4.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1)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2)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评价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主权例举我国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p70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时代:明朝 类别:医学、药物学著作
2、《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时代:明朝
类别:科技巨著
地位:《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明代科学家) 时代:明朝 类别:农业科学著作
4.明清时期科技巨著的特点:
(1)继承和总结
(2)虽无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次数:18次
东西起止:东起鸭绿江边、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
地位: 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北京城修建基础:在元大都的基础上
皇帝:明成祖朱棣
时间:1406年——1420年
布局特点:
(1)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2)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3)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
紫禁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设计人:蒯祥
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的黄金时期: 明朝
3.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
时代:元末明初
地位: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时代:元末明初 地位:优秀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时代:明朝中期 地位: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6.明朝的【戏剧】
代表人物:汤显祖 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代表作: 《牡丹亭》(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政治:日益腐败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
2.提出“均田免赋”的口
3.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4.1644年4月,攻进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 清朝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东南(台湾): ①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②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 1885年,台湾建省,成为我国的一个行省。
2、台湾府设置的意义: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P89郑成功像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2. 西南(西藏):P90、91的图片
①1653年,顺治帝册封“达赖”;
②1713年,康熙帝册封“班禅”;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③ 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④ 1751年,乾隆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
⑤ 1793年,乾隆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并确定“金瓶掣签”制度;
⑥ 乾隆帝修建须弥福寿庙。
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西北:对蒙古:① 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P92图片
②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领导下回归祖国。
对新疆:
①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 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P92新疆伊犁将军府
4.东北: ①1685-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对俄国);
② 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内容: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4、 清朝前期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大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P94清朝疆域图
5、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原因
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①耕地面积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②.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③.庄稼种植,改进技术,改良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①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朝手工工场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清朝手工工场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 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进一步开荒垦田,植被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对内:(1)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P101军机处外景图片
①目的:强化君主专制
②职责(职能):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仅是传达皇帝的命令,没有实权。
③影响: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2)思想上:大兴文字狱
①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②盛行时期:康熙、雍正、乾隆
③影响/后果:①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②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归纳】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和共同目的:
措施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 “八股取士”
清朝: 大兴文字狱
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3)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①目的:维护集权统治
②影响/后果: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对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①过程: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
2、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3、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P105图片
②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类别
代表(朝代和人物)
成就
建筑
明朝,
北京城、长城
科技
巨著
李时珍 、宋应星、徐光启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文学
四大名著
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戏剧
昆曲
汤显祖、孔尚任、洪昇
《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京剧
清朝中期出现
“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