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知识分享.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760727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知识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知识分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知识分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知识分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知识分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法制史期末总复习精品文档中国法制史一、夏商法制(一)夏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3、司法制度:(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二)商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

2、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3、司法机构:(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2)神判和天罚。(3)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本章思考题:1. 简述夏朝法律的基本内容。主要的罪名,奴隶制五刑的刑罚,其他部门法,2. 简论夏朝法律的特点。1.神权法的因素比较突出2

3、.部门法数量较少3.法律内容比较简单4.司法制度的内容十分匮乏3. 简论商朝法律的特点。 1.神权法的成分更多2.部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3.法律内容开始复杂化4.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 二、西周法制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3、法律形式:

4、(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2)“吕刑”、“九刑”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5、刑法原则(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不罚无罪不杀无辜,罪疑从轻众疑赦之,父子兄弟罪止其身,用刑适中罚当其罪。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其标准是:刑新国,

5、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典是指刑法、刑罚。7、债与契约(1)质剂:使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 (2)傅别:使用于借贷关系中的契约形式。8、婚姻制度:(1)婚姻原则:A、一夫一妻多妾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三者为西周时期婚姻成立的三项实质要件。(2)形式要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前四项为订婚礼后两项为成婚礼(3)解除婚姻片面离婚权,维护父权、夫权。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9、继承制度:宗祧继承,亦即身份地位的继承,财产继承是附属于宗祧继承的。此时,嫡长子继承制正式

6、确立,即“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支柱。10、司法制度:(1)司法官员:中央称大司寇,下设小司寇、士师等司法属吏;(2)诉讼制度:民事为讼,刑事为诉。(3)审理方式五听: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4)“三刺”即在重大案件判决死刑之前,司法官须向三类人群充分征询意见(5)司法官的法律责任“五过”制度(6)西周监狱称为“圜土”,又称“囹圄”。本章思考题:1简述周礼以及礼与刑的关系。一致性也有区别性,一致性表现在刑法尚不完善,礼刑需要相互补充,互为表里。区别性在于:第一,二者作用不同。第二,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2.

7、试论“明德慎罚”。1.破除了帝祖合一的迷信获得统治的合法性2.包含了道德教化和谨慎用刑两个方面,争取民心。3. 简述西周继承制度。继承的实质包括宗祧继承,爵封继承,财产继承三个方面。嫡长子继承。 三、春秋战国法制1、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邓析作“竹刑”为私人著作,后为国家认可,成为正式的法律。开始由奴隶制时的秘密法向封建制成文法转变。2、立法: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六篇。法经是,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分为盗贼网捕杂律具律(总则性篇章)。3、秦国法制商鞅沿用法经改法为律,指定秦律;鼓励农站,增强国力;轻罪重罚,增加法律的威慑力;第

8、一次出现“律”,连坐本章思考题:1.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1.世俗化原则2.公开化原则3.重刑化原则2. 简述成文法公布的活动及其意义。不仅提高了法律的地位,而且让广大民众知道其内容,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贯彻和执行。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成文法的公布促进,保障了社会发展。3. 简述法经制定的背景、体例、内容和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首先使魏国变得更加强盛,颁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地主阶级政权进一步巩固,封建法治得到进一步成长,法律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以后的基础。4. 简答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9、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潮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秦国的崛起,在中国法制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创“律”。四、秦代法制商鞅变法内容:(一)法律形式1、律: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为律后,律便成了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2、法律答问:是对于法律条文的官方解释,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3、廷行事:即判案成例。(秦代的判例法)4、令,用于对律进行补充5、式,涉及的是程序,格式。(二)刑罚秦时分为八大类: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1、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徒刑。2、具五刑:即“当夷三

10、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这是磔刑的发展,后世凌迟刑的萌芽。至宋神宗时为法定死刑。3、羞辱刑:髡、耐、完作为徒刑的附加刑。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胡须。耐/完一刑二称,仅剔胡须和鬓毛。4、经济刑秦代的经济处罚刑主要是“赀”赀:秦代用经济制裁惩治官吏的一般失职和民人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独立刑种。包括三种:A赀甲、赀盾:纯罚金性质。B赀戍:发边地为戍卒。C赀徭:罚服劳役。5、流刑,主要就是迁。6、定罪量刑原则:(1)秦时以身高为标准;(2)确认主观意识状态,区分故意与过失;(3)自首从轻,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自首又叫自出(4)诬告反坐。

11、(5)共犯加重7、机构设置(1)官职:中央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廷尉(掌司法)中央最高司法机构。地方郡县制。(对官吏的官吏除了专门的“犯令、废令”罪以外,还有严格的考核“课殿最”,并有相关的处罚)(2)司法机关: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地方郡县两级。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行政机构兼有司法职能。8、诉讼审判制度(1)自诉案件:公室告刑事;非公室告民事。凡属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劾”指御史及其他的官吏纠举犯罪。(2)审讯记录:秦代司法机构的审讯记录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案情报告。审判官员的责任“不直”“纵

12、囚”“失刑”9、秦朝法律的特点:1.规范严密2.严刑峻法3.伦理纲常较淡薄4.法律僵化5.功利的国家主义本章思考题:1. 简述法家思想在秦律中的具体表现。“皆有法式”2. 简述秦朝立法原则。1.“以法为本,皆有法式”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行刑重轻”(轻罪重罚,重罪更重罚)“专任刑罚”4.“法自君出,君主独断”3. 简述秦朝的刑种。如上五、汉代法制上古三代神权法思想;春秋战国、秦法家思想;汉儒家思想。(一)法制指导思想:汉初 “无为而治”,汉武帝后 “德主刑辅”。(二)汉代立法汉律六十章1、九章律:是秦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傍章18+越宫律27+朝律6=汉

13、律六十篇。汉律六十篇汉代法律的核心,此时的具法已经在中间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决事比: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刑判例。汉代广泛采用判例断案。属于判例法3.刑罚种类主要为,死刑,肉刑,徒刑,罚金(一般适用于轻微犯罪)四大类,还有赎刑,沿袭秦朝,以财物折抵刑罚,是一种替代刑。且肉刑后来进行了改革。(三)刑法原则1、老幼妇残恤刑原则2、亲亲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是一种容隐制度,适用于以卑匿尊,体现伦理性。体现儒家法家思想,具有法律与伦理相合的特点(可能有案例)3、先自告除其罪自首免罪。4、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也就是上请贵族官僚特

14、权。(四)刑罚制度/民事制度:1、文景时期刑罚制度改革:五刑中肉刑的四种仅余宫刑和斩右趾,其他则更为笞刑。“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2、买卖契约汉时称买卖契约为“券书”3、继承法(1)身份继承:两汉王位继承仍为嫡长继承制,而且强调父死子继。“父子相传,汉之约也”。(2)财产继承诸子均分。(3)汉代已有遗嘱继承。(五)司法机关、诉讼审判制度1、中央:廷尉,御史大夫最高司法机关。2、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制度,可溯源于东汉章帝。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3、春秋决狱: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首倡者为

15、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要旨:须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论心定罪。这是汉代一项司法审判原则,是当时司法原则发展和审判上的一种积极补充。考察人的主观动机,有利于强调主客观结合。-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注重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法律与道德结合-法律儒家化-中华法系4审理和判决:读鞫和乞鞫。复审后便进行判决,然后向被告人宣读判词(判决书)叫“读鞫”;假如被告人称冤,允许本人或其亲属请求复审,即所谓“乞鞫”。“杂治”,重大疑难案件由中央朝廷官员会同审理。“录囚”,指皇帝及上级对在押囚徒进行复核。5.诉讼制度,起诉称为“告”“劾”,自首“自告”,诉讼也有限制,“亲亲得相首匿,诬告者反坐,限制越级上书”(六)监

16、察制度1.监察中央百官系统;御史大夫(全国最高监察长官),丞相司职(行政监察机构),司隶校尉(特殊监察机构)2.监察郡国守相系统,划分13个监察区3.监察地方诸县管理系统,刺史,郡守4.监察法规御史九条六条问事本章思考题:1. 试论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2. 试论汉朝的法律形式及“汉律六十篇”。3. 简述汉朝的刑法原则。1、老幼妇残恤刑原则2、亲亲得相首匿3、先自告除其罪4、贵族官员犯罪了上请原则4. 简述汉朝危害皇权的罪名。出界罪,事国人过员罪,“阿党附益”罪,左官罪,非正罪,僭越罪,漏泄省中语罪5. 论述“春秋决狱”及其所反映的汉朝司法制度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儒

17、家思想的渗透。法律的儒家化1.立法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2.司法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录囚、疑狱奏谳六、三国两晋法制(一)三国时曹魏新律魏律1、体例对汉旧律进行改革(1)增加篇目,共十八篇;(2)体例调整。新律将原汉九章律第六篇具律类近于现代刑法总则),改名为刑名,列于律首,突出其总则作用。2、内容:确立维护贵族官员的特权制度“八议”;魏新律还规定了官当制度,还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与任官考绩制度,这是后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八议,是官僚贵族特权法,中国古代贵族官僚的司法特权,最早见于新律。八议: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3.曹魏时期的审判制度:1.死刑复核制度形成2.

18、上诉制度的变化3.加强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4.妇女犯罪行刑上有特殊规定(二)西晋晋律/泰始律/张杜律(张斐、杜预)1、体例。由张斐、杜预作注成律疏并行,具有法律效力。(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2)体例合理。分魏律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又增设几篇,共二十篇。2、内容1.准五服以制罪晋律首创,是指亲属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包括亲属相犯,亲属相盗,亲属相奸。属于伦理法范畴。2.官当在“八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主体的适用范围,在刑罚适用上予以减免的制度。3、晋律特点:1.区分律令的性质2.律文简要3.规定了新五刑4礼律进一步融合4.司法制度:直诉制度(三)南朝时期1.南朝立法宋

19、:沿用晋律齐:永明律,但未正式实施,仍沿用晋律梁:梁律,为南朝最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但仅在篇目上改动晋律陈:陈律,但不成功,唯“官当”之制为后世所承特点:拘于晋律,无甚建树“减死从流”“刑讯用测立法”(四)北齐律水平最高1、体例。进一步改革体例,省并篇目,定为十二篇,将刑名法例合二为一,称名例,冠于律首,增强法典结构上的科学性。2、内容:存留养亲,废除宫刑,重罪十条。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将“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始于北齐。实即后世法典中之“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犯此十条,不在八议论

20、赎之限。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是南北朝时立法程度最高的法典,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3.法律形式的变化:以格代科,最终回归以律为主。式的出现。原因或许是北朝统治者未像南朝一样直接承袭汉制,对汉文化需要一个接受,融合的过程,而格比起科更具灵活性。(四)法律解释秦法律答问汉汉律章句晋泰始律唐律疏议(五)诉讼制度1、直诉:即不依诉讼等级,直接诉于皇帝或钦差大臣,是诉讼中的特别上诉程序。其作为制度形成于西晋。2、死刑复核制度形成于北魏,即将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一方面是慎刑,一方面也是控制。七、隋唐法制(一)隋朝开皇律1、体例:采用北齐十二篇结构,定名例律第一,其下为卫

21、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各篇。与北齐不同的是,改北齐禁卫律为卫禁;户改为户婚;捕断分为捕亡和断狱把北齐斗律、毁损律的篇名删除,内容为它律所吸收。自战国、秦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修开皇律,封建刑律的十二篇体制最终确定。2、刑罚。(内容特点)(1)正式确定以笞、杖、徒、流代替以往野蛮的肉刑制度,成为封建制五刑。隋代五刑的出现标志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2)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十恶”之罪。(3)形成“议、请、减、赎、当”的法律特权。3、意义:开是隋初统治集团总结以往立法经验而制定的一部具的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承袭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传统,并加以调

22、整、修定。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律法逐步法典化。(二)唐代法制唐律疏议共四次修定。从律文上奠定唐律基础的是贞观律。1、贞观律的重大变革。共十二篇,五百条。(1)创设加役流刑,作为减死之罚;(2)改革“兄弟分居,连坐俱死”之法;(3)以大法形式明确了比附类推所应遵循的法律原则。2、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封建法典。3、开元律4、唐六典(玄宗时修订)(1)共三十卷按照封建行政官僚体制编排,定以“周礼六官”为编修体例,规定了行政立法“以官统典”的指导原则。(2)实现了刑律与礼制的分离,使封建行政法最终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3)其是我国

23、现存的一部最古老、也是第一部系统的行政法典,传至后世称为大唐六典。自此产生了封建刑律与行政法典既相互分立又相互为用的两大法典体系。法律形式1、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式。唐代式称为“永式”,是带有行政法规性质的经常适用的法律规范。唐后期:典、敕、例。2、唐宣宗时编大中刑律统类,以律为统,同类法条附于其后。行政机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监察机构体例。唐律疏议共十二篇,将名例置于律文之首,起到总则性作用,包括刑罚制度与刑罚方式等内容。1、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笞轻微犯罪惩戒;杖身体刑;徒自由刑与

24、奴役刑结合;流减死之罚;死绞、斩。2、十恶内容1、 十恶唐律“十恶”是危及封建皇权和封建国家的十种重罪的总称,即自汉制九章律便有了某些罪名;北齐、北周则汇总为“重罪十条”;隋制开皇律时,完备了“十恶”之目,从而奠定了唐律“十恶”的基础,并沿用至清末。其内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中把降合并于叛;增加了不睦;在反、大逆叛增加了谋。具体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A、 威胁损害皇权、危及封建国家的政治性犯罪: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B、 威胁封建秩序:不道;C、 破坏封建伦常关系: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2、 特权法(1)八议:唐代承袭曹魏以来的

25、“八议”之制,对八类特权人物犯罪作了减免处罚的规定。议亲,皇帝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贤,品行达到封建道德最高水准的人;能,有大才干的人;功,功勋卓著者;贵,封建大贵族大官僚;勤,勤于封建国家服务的人;宾,前朝皇室后代被尊为国宾者。按照唐律规定,上述八类人犯罪,如是死罪,官吏必先奏明皇帝,并“议其所犯”,交皇帝裁处,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减刑一等,但犯有“十恶”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围。(2)请,减,赎,官当,免官。刑法适用原则1、 累犯加重原则;2、 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处罚原则;3、 自首原则。自首:犯罪未被举发而至官府交待罪行者,原其罪,即免于追究刑事责任。自新:犯罪被

26、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减轻刑事处罚。4、 数罪并罚原则吸收原则。5、 类推原则: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6、 化外人犯罪原则:将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赎人原则)唐代离婚制 唐离婚形式(制度):义绝、和离义绝:指夫或妻杀伤对方直系尊亲或旁系尊亲的行为。在法律上强制离婚。和离:夫妻实无感情,在法律上强制离婚。唐朝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婚姻家庭与继承:尊长合意订立“婚书”,六礼。财产继承是诸子均分制。土地制度:均田制司法制度1、唐代中央司法机构: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推事制/三司使鞫审:唐代中央或地方如发生特别重大的案件,则由大理寺

27、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加以审理。至后世,此制逐渐变为“三法司”联合审判制。明清时称为“三司会审”。2、审判制度(1)出、入人罪。凡故意出入人罪的,“全出全入”,“以全罪论”;故意从轻入重的,或从重入轻的,以所增减的刑罚论罪;因过失而出入人罪的,“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2)审判回避制:换鞫。大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典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3、覆奏:改在京死刑三复奏为五复奏。本章思考题:1. 简述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2. 试论“徳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3. 简述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其影响。(1)五刑(2)十恶(3)八议、请、减、赎、官当(4)轻重相举(

28、5)化外人相犯(6)七杀(7)六赃(8)保辜(9)出入人罪(10)同居相为隐 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法典编纂形式,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并用”国家理念,有效化解了儒家思想与法律治理的内在冲突,展示了高水平的立法技术,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4. 简述唐朝五刑制。笞杖徒流死5简述唐朝刑法原则。(一)区分公罪与私罪(二)老、幼、废疾、笃疾减免刑罚(三)自首减免刑罚(四)更犯累科及累犯盗罪(五)重罪吸收轻罪与“累科倍论” (六)加减刑的原则(七)“本律优于名例”八、宋代法制法律形式:律,令,格,式,敕,例宋刑统是综合性法典,第一部刊印发行的法典,其在律文后增加敕,令,格,式,起请条等,是宋

29、代系统制订的基本的刑事法典。刑事法律制度:一、 刑法原则1. 宽仁为本,规范刑制2. 重典惩治贼盗,以救时弊。二、 主要罪名贼盗罪,造妖书妖言罪,强盗罪与窃盗罪,官司出入人罪。三、 刑种折杖法,刺配,凌迟婚姻、家庭与继承:婚姻继承前朝的也有所增加,财产继承就是“户绝资产”“死商钱物”司法制度:司法机构:翻异别推制:是宋代的一种诉讼审判制度。是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重审的制度。翻异,指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别推,指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法律规定,翻异一般不得过三次,妄行叫冤者,别推时加重刑罚。它对防止冤案有一定作用。本章思考题:1. 简述宋朝主要立法活动。2. 与唐律疏议相比,宋刑统有哪些特点。3.

30、试述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4. 试述宋朝司法制度的主要变化。九、明代法制立法原则:1.“刑乱国用重典”“刑罚世轻世重”3. 强调“明刑弼教”3.立法注重简,朴法律形式: 律,令,问刑条例,大明会典,大诰和榜文官吏管理:1.建立了以儒生为主体的文官体系2.八股取士3.中书左右丞相的设定4.“重典治吏”5.“考成法” 刑事法律制度:、刑法原则1.“比附”原则,是指在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司法官课比照最相类似的律例来定罪量刑的做法。2.“化外人”属地原则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二、主要罪名1.士大夫不为君用2.奸党罪三、刑种1.充军2.廷杖(大臣)3.赎刑4.枷号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构

31、审判制度:一、 复审制度二、会审制度:三法司会审,热审,朝审,大审。(一)体例1、大明律(1)篇目条文,共七篇。名例律作为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吏、户、礼、兵、刑、工。(2)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刑事特别法),重典治吏,具有残酷性。十、清代法制清初立法原则:参汉酌金法律形式:律,例,注释,会典大清律例:就是将之前的零零碎碎的全部汇集起来。共分为7篇大清会典也叫大清五朝会典刑事法律制度:刑法特征:1. 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秩序(文字狱)2. 重惩悖逆礼教伦常之犯罪3. 维护满人特权和民族不平等4. 重法扼制商品经济成长5. 尊重边疆民族地区习惯法刑种:“笞杖徒流死”正刑,死刑中又分

32、有立决,监候。派生刑,附加刑:有死刑类,流徙类,附加刑类比如枷号刺字十一,清代法制清末(一)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1、钦定宪法大纲(仿日本的实君制君主立宪制)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颁布钦,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是中国首部宪法性文件,用资级宪法形式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合法外衣,使清末立宪成为中华法系解体的开端。君权宪法化。采用实君共和的君主立宪制。2、十九信条1911年(1)虚君共和的责任内阁制;(2)形式上限制皇权,扩大国会权力;(3)属临时宪法,具有宪法性质。3、设立“谘议局”和“资政院”(二)刑律的修订:1、大清现行刑律(1)性质:过渡性法典。(2)体例内容:改律

33、名为刑律;改原体例,更为自名例至河防三十门,新旧体例折衷所致;改革刑罚,废酷刑,以罚金、徒、流、遣、死五刑取代封建制五刑;废除过时法条,增加新罪名。2、大清新刑律由沈家本、冈田朝太郎编,但未能施行。(1)结构:仿资产阶级刑法体例;A将非科刑定罪内容删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专门刑法典;B确定新的刑法体系,定近代刑法总则与分则体例;采取资产阶级国家刑罚体系,近代五刑。主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将身体刑排除在刑罚体系之外。(2)内容吸收资产阶级刑法制度罪刑法定;对封建刑法制度大量删削,等级特权法等,确定了平等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仿效资产阶级刑法原则、体例制定的法典,影

34、响着我国半殖半封的刑事立法。“礼法之争”:就是礼教派和法派(倾向于学习西方的法律)之间的矛盾。(四)民律草案的修订:大清民律草案不是成熟的法律草案,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北京政府民法草案第二次修订时的基础。(五)司法制度1、领事裁判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不论发生任何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成为民诉/刑诉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等人员或设于中国的司法机构据本国法律裁判。2、会审制度:1864年,清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会审公廨。3、司法机构改革 开始追求司法独立中央(1)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行政

35、。(2)大理事改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正式废除三法司制,确立近代中央司法机关制度。(3)设总检察厅,将总检察厅改设于大理院。作为最高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审检合署地方检察机构位于同级地方审判机构之内。地方(1)省设高等审判厅;府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四级三审制推向全国。(2)地方各级审判厅内设检察厅。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引入资产阶级“司法独立”原则,确立四级三审制,审检合署、审判合议制度,是模仿资产阶级国家制定的我国第一个单行法院组织法规。十一、民国法制前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内容:第一章,临时大总统;第二章,参议院;第三章,行政各部门规定特点:1

36、.采纳了西方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政府机构2.总统制3.仅设立了参议院(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分为7章一, 在总纲上明确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二, 规定了人民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三, 三权分立评价:因人立法的局限,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具有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效力,以其革命性和明主性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北洋政府时期(一)“天坛宪章”一、为防止总统利用紧急处分权实行独裁,设立了“国会委员会”二、采取更加独立的责任内阁制三、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审计院(二)“袁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特点:一、 在形式上确立共和国体二、在形式上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实际上市总统独揽国

37、家统治权三、增修约法和未来制定宪法的权力都掌握在总统手中(三)曹锟“贿选宪法”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十二、民国法制后期(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内容:一, 规定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国家体制二, 规定五院制政府体制三, 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四, 规定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经济政策五, 规定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评价:为树立蒋介石个人的独裁统治开辟了道路,但是也完善“六法体系”,使中国逐步实现了法制近代化。(二)“五五宪章”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内容:一, 确立总统制二, 确立国民大会制度三, 确立五院制衡机制(三)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单方面制定通过附录动员戡乱临时条款局限性:1.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

38、,使其总揽了国家的各项大权2.规定极其广泛的人民的民主自由权,然而都受到严格限制,无法全面享有3.强调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但是一些直接的具体条文却从实质上来保护封建剥削和加强官僚垄断经济。评价:中国近代立宪史上内容较为系统,完整的一部宪法,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主要成果之一。五权宪法。1906年,孙中山首次提出“五权分立”的共和制度: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1刑罚衍变(P49)主刑: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现刑律罚金、徒、流、遣、死;新刑律罚金、拘役、有期、无期、死。附加刑:周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赎刑、流刑;秦笞

39、、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汉废肉刑代以笞刑;斩右趾刑改为弃市,以轻改重;后肉刑四种又改为宫刑和斩右趾刑两种。明五刑、充军刑、枷号刑、廷杖制度。2贵族官僚特权法同罪异罚(1)周:刑不上大夫。贵族官僚触犯普通罪名时,是否予以处罚,给予何种处罚,非严格依法,而是由上层贵族或周王据不同情况作出判断。(2)汉:贵族官员有罪先请。西汉时,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享受有罪先请特权,凡经上请,一般可减刑或免刑。(3)曹魏新律首次提出“八议”制度。八议入律。(4)陈律正式使用“官当”一词,以官抵罪。(5)唐: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以此将贵族官员的特权法律化,用以维护封建官僚体

40、制,巩固专制统治的基础,并沿用至清末。(6)清末大清新刑律删除等级特权法,确定法律上平等地位。3篇章体例的衍变(1)战国法经六篇,设具律为总则性篇章;(2)秦改法为律,作六法;(3)汉律六十章。九章律在秦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合为九章。(4)三国两晋魏新律增至十八篇,改具律为刑名,列于律首,突出其总则作用。晋律增至二十篇。分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北齐律省并为十二篇。将刑名和法例两篇合为名例,冠于律首,增强法典结构上的科学性。(5)隋开皇律十二篇结构。改禁卫为卫禁;户律为户婚;捕断改为捕亡和断狱。封建刑律十二篇体例最终确立,沿用至明朝。(6)明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作为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吏

41、、户、礼、兵、刑、工。标志明代基本法典最后定型,影响清代立法格局。(7)清大清现行刑律改律名为刑律,自名例分为30门(过渡性法典);大清新刑律4、法律儒家化。(1)夏有不孝罪;(2)周礼尊尊亲亲;老幼减免刑罚;罪名:不孝不友,犯王命,放弑其君,杀越人于贷。(3)汉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中心为德主刑辅。罪名:亲亲得相首匿具有伦理性。(4)南北朝重罪十条,始于北齐,为后世所承袭。罪名:服制定罪晋律首创;留养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5)隋“十恶罪”(6)唐十恶重惩。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刑罚;(7)清末删除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据的十恶、存留养亲等封建法律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