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初三化学1-2单元练习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20分
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是 ( )
A.培养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质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2、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取用液体 B.取用固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检查装置气密性
3、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
A.剧烈燃烧 B.火星四射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黑色固体
4、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颜色、状态 B.可燃性 C.溶解性 D.熔点、沸点
5.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变成水蒸气 B、电灯发光 C、燃放烟花爆竹 D、锅炉爆炸
6.下列物质不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氧气 B、河水 C、五氧化二磷 D、二氧化碳
7、下列对蜡烛燃烧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红蜡烛燃烧火焰为红色,白蜡烛燃烧火焰为黄色
B、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C、蜡烛燃烧产生热量
D、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外层碳化最严重。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木炭在氧中燃烧发出红光 D、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的白雾
9.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有 ( )
A、集气瓶 B、蒸发皿 C、烧杯 D、试管
10.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
①5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20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只用③
1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正确操作是 ( )
A、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B、为避免试管内液体外流,加热时试管不能倾斜
C、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的中下部小心地加热
D、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1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A、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应该先进行预热 B、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直接放回滴瓶
C、使用酒精灯前,必须向酒精灯里添满酒精 D、量筒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13.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
A、氧气能支持燃烧 B、食品的包装是充氧以防腐
C、稀有气体充入灯管形成霓虹灯 D、二氧化碳气体能作大棚肥料
14.不属于空气质量日报的是 (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碳
15. 有关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B、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物理性质不变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
D、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16.在制取氧气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 当水槽中刚开始有气泡时就收集
B、 为了防止高锰酸钾流向试管口,试管略向上倾斜
C、 实验开始时,酒精灯就对准药品底部加热
D、 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停止加热
17.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
A酒精灯 B、铁架台 C、试管 D、量筒
18.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好的方法是: ( )
A、测密度 B、通入石灰水中 C、用带火星的小木条 D、用燃着的小木条
19.下列做法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 )
A、汽车尾气的排放 B、烧煤时烟囱里排出的黑烟
C、植树造林 D、建筑工地扬起了大量的灰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两种
B、 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两种
C、 氧化反应一定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D、 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二、选择题(本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0分
21.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
A、空气与氧气――带澄清的石灰水 B、氮气与二氧化碳气体――燃着的木条
C、水与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D、呼出气体和氧气――燃着的木条
22. 如图,将一支燃着的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观察到的现象原因解释都正确的是 ( )
A、蜡烛立即熄灭,因玻璃杯内没有空气
B、蜡烛火焰先变暗再熄灭,因玻璃杯内空气逐渐缺少
C、蜡烛继续燃烧,因玻璃杯内充满空气
D、蜡烛燃烧更旺,因燃烧中不断产生二氧化碳
23、小华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当仰视凹液面最低处时,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小华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小华实际倒出液体体积为
( )
A、大于8ml B、小于8ml C、等于8ml D、无法判断
2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态氧 B、牛奶变酸
C、动植物的呼吸 D、瓷碗破碎
25、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则收集该气体的方法可以用 ( )
A、排水集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D、不能确定
三、填空题:40分
1、实验室所用药品,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品尝,这是因为有的药品有 ,有的药品有 ;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取 ,液体取 ,固体只要 ;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 。
2.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洗涤干净的标志是: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不 。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 保持水平,再读出体积。
4. 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实验结束时,发现集气瓶底炸裂,这实验情况的原因:
5、在“乙醇、稀有气体、二氧化锰、二氧化碳”中选用适当的物质填空。
(1)可充入灯泡作保护气的是 ; (2)可用作燃料的是 ;
(3)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是 ; (4)可用作实验室制氧气的催化剂的是 ;
6、写出下列物质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符号表达式:
1)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符号表达式
3)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猛的混合物制氧气
符号表达式
4)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
符号表达式
7.将下列数据填入适当的空格内。
①450 ②1/3 ③2/3 ④0.1g
(1)初中化学实验中所用的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 。
(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大约
处,试管里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与水平面成 的角,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8. 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某种气体物质,请将物质写在题后空格内。
1) 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有 。
2) 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
有 。
3) 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有 。
7.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
①水 氢气+氧气
②氢气+氧气 水 ③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④氧化汞 汞+氧气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
8、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①氧化汞 ②空气 ③红磷 ④眼药水 ⑤氯酸钾 ⑥矿泉水 ⑦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 ⑧冰水混合物 ⑨澄清石灰水 ⑩液氮
9.A、B、C、D、E、F六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呈蓝紫色火焰并生成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C,D是银白色的固体,在A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E,将燃着的B放入气体F中,火焰可熄灭。推断A、B、C、D、E各是什么物质,气体F可能是什么物质。
⑴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符号:
A B C D E F
⑵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B C
四、简答题:3分
38、有氧气、二氧化碳、空气、氮气四瓶气体,试用简单方法鉴别(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五、实验题:27分
4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④
③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 ;② 。
③ ④
(2)某同学用A、C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试管中所放药品的化学式是 ,棉花的作用是 ,当观察到C中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立即收集,待集气瓶中充满气体后,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
(3) 请写出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物质是 ,用D装置收集该气体时,气体应从 (填“a”或“b”)管通入。
(4)下面是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①加热;②收集气体;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装入高锰酸钾;⑤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的顺序是 。(用序号表示)
(5)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注意事项”与有关的“原因描述”的序号填入空格中: A B C D
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原因描述
A、制取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1)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B、排水法收集完氧气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2)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再熄灭酒精灯
C、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3)防止装置漏气,气体不能从导管排出
D、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39、如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燃烧匙内一般放 ,写出其燃烧的反应
文字表达式 ,实验时药品一
般取过量,原因是 。
(2)有人认为用木炭也可以实现实验目的,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你认为作
何改进才能实现实验目的 。
(3)实验时,常发现倒吸的水不满1/5,原因可能是
、 (写两条)。
40、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现象 。
实验三:向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现象 ,证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分析: (1) 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
(2) 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只供学习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