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是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改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师地位由“教”向“导”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从而使学生独立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当前,在化学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竭力从实验教学入手,尽管增加了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但效果不见得好,因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还是不如人意。例如,在中考前实验复习时,常见到有些学
2、生早把以前做过的实验忘了,遇到实验探究题无从下手,原因何在?在以往实验中,教师做示范或讲解步骤,这种由教师安排的,学生虽然动了手,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印象不深,也体会不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与乐趣。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谈点体会。一、挖掘兴趣点,营造自主、热烈的实验气氛兴趣是自主设计实验的催化剂。学生要敢于并乐于成为实验设计的主体,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魔力”所引起的,只是感官上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它将随着实验的难度和失败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消失,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问题情境。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
3、实验探究的问题,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反思有趣而又有思考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通过这些因素,及时地把学生从一个实验旁观者成长为主导者。初三化学的第一单元为酸碱盐知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在初三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因而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力求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为了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兴趣,在学案中我没有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请学生在一瓶无色溶液(石灰水)中滴加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酚酞),一下变红了;再次滴加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盐酸),红色又消失了。学生欢喜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
4、: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酸碱盐知识。然后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寻找答案。紧接着设计相关的实验探究题,如何证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洁厕灵呈酸性呢?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设计、亲自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有了实验设计成功的喜悦,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兴趣。二、挖掘潜能,自主反思,共同讨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同样要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尽量调动每个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例如,在做“
5、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当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有的学生发现石灰水不变浑浊,有的学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反思,小组讨论获取答案,并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表面上看课堂面貌是“乱”些,但“乱”在议论。研究、归纳化学知识上,“乱”中求“知”,这个“乱”是值得的。这样从失败教训中悟出道理,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成长。从制定实验方案到自己归纳,找出主要矛盾,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亲身品尝到自主实验的乐趣,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依赖思想,对实验的印象自然就深刻得多,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6、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顾的能力。三、挖掘课外实验,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课外实验目前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实际上,它是对课内实验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利用生活用品替代实验仪器完成家庭小实验,利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装置改进,能培养学生探索化学奥妙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对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实验的习惯有很大促进作用。例如,学生在完成家庭小实验“测定鸡蛋的成分”时,将食醋倒入装有鸡蛋的玻璃杯时,发现鸡蛋周围产生大量气泡的同时,鸡蛋在不时上下沉浮,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产生的气泡是什么?鸡蛋为什么会反复上浮下沉?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到课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出原因,并再次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既强化了课堂知识,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全面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自主设计实验的信心。总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为我们每位教师要面对的考验,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科学实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的速度,使教学进度得以加快,不仅仅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