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 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是可以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总之,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2、信息的概念不同与数据: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3、信心的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4、信息量的大小如何衡量呢?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
2、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5、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系统按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三大类。6、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7、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能够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8、信息系统的类型 按照处理的对象分,作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作业信息系统又分为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9、信息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阶段。结构化式。服
3、务于操作层。 (2)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半结构化式。服务于中高层。 (3)决策支持系统阶段。服务于决策层。 (4)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10、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支持关系) (1)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精确存取;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支持计划的优化); (2)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扁平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加强对行为、人员素质、质量和其他的控制)。11、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12、决策过程:是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
4、特定目标,可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13、决策过程模型的四个阶段: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14、决策的科学化发展:(1)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 (2)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决策的方向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15、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相对简单、直接,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实现其决策过程自动化)非结构化决策(指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
5、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对各决断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半结构化决策(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方法)。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1、管理信息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定义:(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2)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这个是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3)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这个是近年来互联网基础的发展和电子商务深
6、入应用的结果)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五福的信息系统。(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3、管理任务的层次:(1)战略管理:确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2)管理控制(战术管理):包括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资金的监控等;(3)运行控制: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4)业务处理: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4、不同管理层次的信息特性信息特性运行控制管理控
7、制战略管理来源系统内部内部外部范围确定有一定确定性很宽概括性详细较概括概括时间性历史综合未来流通性经常变化定期变化相对稳定精确性要求高较高低使用频率高较高低5、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1)生产过程的特征: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生产特征和千差万别的内、外部环境;受工业企业的产品性质不同、品种繁多、结构复杂程度和产量不一的影响。(2)组织规模:小组织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系统资源方面的限制;第二个问题是在系统开发重要承受更大的风险。(3)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要求。(4)组织的系统性:与组织的规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一样,组织的系统性是管理信息系
8、统应用中的又一重要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5)信息处理与人:在现代管理中,更重要的是非结构化决策,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吸收人的经验和智慧,把计算机与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5、MRP、MRPII、ERP的联系与区别:MRP物料需求计划:是以物料计划人员或存货管理人员为核心的物料需求计划体系,它的涵盖范围仅仅为物料管理这一块。主要用于非独立性需求(相关性需求)性质的库存控制。MRP制造资源计划:将公司高层管理与中层管理结合在一起,以制造资源计划为活动核心,促使企业管理循环的动作,达到最有效的企业经营。其涵盖范围包含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体系,包括经
9、营目标、销售策划、财务策划、生产策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现场管理、运输管理、绩效评价等等各个方面。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以财务为核心,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并行。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1、数据库的含义: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能以最佳的方式,最少的数据冗余为多种应用服务、程序与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2、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人员。3、数据库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等内容。数据的安全性是指
10、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和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与相容性。并发控制是指当多个用户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时,可能会发生互相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并使数据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必须对多个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协调。数据库恢复是指当计算机软、硬件或网络通信线路发生故障而破坏了数据或对数据库的操作失败使数据出现错误或丢失时,系统应能进行应急处理,把数据库恢复到正常状态。4、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是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5、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构型。根据通信信道
11、的类型,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种结构:点点信道网络、共享信道网络。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1、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2、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3)指导MIS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3、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1)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12、 (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3)业务流程的现状。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4、MIS战略规划的组织:规划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进度。5、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6、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4)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组织张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5)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
13、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7、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一)BSP法的作用:(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法的优点: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与企业的组织机构。(二)BSP法的工作步骤(1)准备工作;(2)调研;(3)定于业务过程;(4)业务过程重组;(5)定义数据类;(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主要工作数划分子系统,具体实现可利用U/C矩阵);(7)确定
14、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8)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关键成功因素法(CSF)主要步骤:(1)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8、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3)综合开发策略(规划用的是自上而下,实践用的是自下而上)9、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优点: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缺点: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
15、以适应环境的变化。(2)原型法(含义:运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他进行修改,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优点: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缺点: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每次反复都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3)面向对象开发方法;(4)CASE;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1、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
16、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设计方案不同于物理方案。前者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系统分析的任务;后者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系统设计的任务。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3、详细调查的目的详细调查的对象是现行系统,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状况,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4、详细调查的原则: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5、详细调查的方法:召开调查会、访问、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6、管理业务调查的内容: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管理业务流程调查。7、组织结构调查的含义:指的是一个组织的组成以及这些组织部分之间的
17、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8、用以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包括:管理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9、数据流程调查过程中需收集的资料包括:(1)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输出报表和数据存储介质的典型格式;(2)弄清各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3)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本的典型样品上或用附件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发生频度、发生的高峰时间及发生量等;(4)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册的典型样品上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长度、取值范围。10、数据流程图的含义:是一种能全面的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的反应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数据流程图具有抽象性和概
18、括性。11、数据流程图的四种表示符号: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功能、数据存储。12、数据字典的内容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13、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决策树、决策表、结构英语表示法。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时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其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2、在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3、代码的含义: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4、代码的功能:(1)它为食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
19、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2)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3)代码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4)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5、在代码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应当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2)代码要系统化,一个代码应唯一标识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3)在代码设计时,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4)要注意避免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5)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编码结构;(6)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成小段,这样人们读写时不易发生错误。6、代码的种类:顺序码、区间码(多面码、上下关
20、联区间码、十进位码)、助忆码。7、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质数法。8、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1)系统的吞吐量;(2)系统的响应时间;(3)系统的可靠性;(4)系统的处理方式;(5)地域范围;(6)数据管理方式。9、设计输出报告时要注意的问题:(1)方便使用者,尽量利用原系统的输出格式,如需修改,应征得用户同意;(2)输出表格要考虑系统发展的需要。10、输入设计的原则:控制输入量、减少输入延迟、减少输入错误、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11、设计原始单据的原则:(1)便于填写;(2)便于归档;(3)单据的格式应能保证输入精度。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1、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21、: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测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预录入、系统切换和评价。2、MIS物理系统的实施是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设备的订购、机房的准备和设备的安装测试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3、购置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则:(1)能够满足MIS的设计要求;(2)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3)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4)能否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4、程序设计的目标:(1)可维护性;(2)可靠性;(3)可理解性;(4)效率。5、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一)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在模块化程序设计中应注意:(1)模块的独立性;(2)模块的大小划分要适当;(3)模块的功能要简单;(4)共享的功能
22、模块应集中。(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其特点是采用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6、系统切换的方法:直接切换法(风险最大)、并行切换法(最安全)、试点过渡法。第十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1、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购置商品软件和专门开发两大类。专门开发又分为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2、项目进度的控制不准确时,针对不同的原因,可能采取的措施有:(1)事先在计划中留有一定的宽裕度;(2)开发过程中经常性地与用户交换意见,随时掌握发展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减少返工现象;(3)当关键路线上的活动延误时,要调配现有开发人员,或增加开发人员或加班加点,集中人力予以重点解决;(4)
23、在上述措施难以有效解决延误问题时,可对原定计划做调整。3、信息系统的评价:系统性能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定性效益指标。系统性能指标。(1)系统的可使用性: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2)系统的可靠性: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的正确性与精确度,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3)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及增删、与其他系统交互集成的难易程度。(4)系统的可维性:系统故障诊断、排除、恢复的难易程度。(5)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有效性等。(6)系统文档的完备性: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系统效益指标。(1)系统投资额。这包括系统硬件,
24、系统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2)系统运行费用。这包括通信和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3)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这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的减少等方面。(4)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应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定性效益指标。(1)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2)能改进组织的形象,对企业而言,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3)可使
25、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4)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凝聚力。(5)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市场份额。(6)对组织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4、为了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应做好以下几点:(1)依照国家法规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严密的系统安全与保密制度,作深入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与保密意识;(2)指定信息系统损害恢复规程,明确在系统
26、遇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而遭受损害时应采取的各种恢复方案与具体步骤;(3)配备齐全的安全设备,如稳压电源、电源保护装置、空调器等;(4)设置切实可靠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系统功能的选用与数据读写的权限、用户身份的确认、防火墙设置等;(5)完整的制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备份,并结合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做好数据的备份及备份的保管工作;(6)敏感数据尽可能以隔离方式存放,由专人保管。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1、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定义: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2、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在人的
27、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与科学方法支持决策者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进行有序的决策,以获得尽可能令人满意的客观的解决方案。3、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GDSS是一种在GSS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供多个决策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某种规程相互协作的探寻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解决方案的信息系统。4、GDSS系统的特点:(1)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能让决策者相互之间便捷的交流信息与共享信息,减少片面性;(3)决策者可克服消极的心理影响,无保留的发表自己的意见;(4)能集思广益,激发决策者思路,使问题的方案尽可能趋于完美;(5)可防止小集体主义及个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28、(6)可提高决策群体成员对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和置信度;(7)群体越大,效果越显著。合同管理制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职责、合同的授权委托、洽谈、承办、会签、订阅、履行和变更、终止及争议处理和合同管理的处罚、奖励;本标准适用于龙腾公司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厂内各类合同的管理,厂内所属各具法人资格的部门,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办法3 定义、符号、缩略语无4 职责4.1 总经理:龙腾公司经营管理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对厂内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以法人代表名义或授权委托他人签订各类合法合同,并对电厂负责。4.2 工
29、程部:是发电厂建设施工安装等工程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签订管理基建、安装、人工技术的工程合同。4.3 经营部:是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设备、材料、物资的订购合同。4.5 合同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4.5.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办法并逐步完善规范;4.5.2 参与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查、签约、变更、解除以及合同的签证、公证、调解、诉讼等活动,全程跟踪和检查合同的履行质量;4.5.3 审查、登记合同对方单位代表资格及单位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技术装备、信誉、越区域经营许可等证件及履约能力(必要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4.5.4 保管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合同专用章,并按编
30、号归口使用;4.5.5 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对合同文本资料进行编号统计管理;4.5.6 组织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定期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工作;4.5.7 在总经理领导下,做好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4.6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及材料、燃料供应部兼职合同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4.6.1 在主任领导下,做好本部门负责的各项合同的管理工作,负责保管“法人授权委托书”;4.6.2 签订合同时,检查对方的有关证件,对合同文本内容依照法规进行检查,检查合同标的数量、金额、日期、地点、质量要求、安全责任、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并提出补充及修改意见。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提出解决方案;4.6.3 对专业对口的合同统一编号、登记、建立台帐,分类整理归档。对合同承办部门提供相关法规咨询和日常协作服务工作;4.6.4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合同,建立合同统计台帐,并负责